卷第六

關燈
黃之類。

    發汗多。

    亡陽有此證。

    故用真武湯。

    若調理順者。

    無此證也。

     (四十一)問夏月發熱惡寒。

    頭疼身體支節痛重。

    其脈洪盛者。

    
此名熱病也。

    冬傷于寒。

    因暑氣而發為熱病。

    治熱病與傷寒同。

    有汗宜桂枝湯。

    (正一)無汗宜麻黃湯。

    (正二十)加煩躁者。

    宜大青龍湯(正三十五)。

    然夏月藥性須帶涼。

    不可太溫。

    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法。

    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

    夏至後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

    石膏二兩。

    或加升麻半兩也。

    蓋桂枝麻黃湯性熱。

    地暖之處。

    非西北之比。

    夏月服之。

    必有發黃斑出之失。

    熱病三日外。

    與湯不瘥。

    脈勢仍數。

    邪氣猶在經絡。

    未入髒腑者。

    桂枝石膏湯主之。

    (雜三十五)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證用。

    若加麻黃半兩。

    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也。

    古方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

    栀子升麻湯。

    (雜三十六)亦可選用之。

     ○又問夏至後皆可行白虎湯液耶。

    白虎湯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

    今之醫者。

    見六月中病。

    多雲中暑。

    不辨熱病。

    用藥大涼。

    又況夏月陰氣在内。

    最難調治。

    白虎湯尤宜戒之。

     (四十二)問夏月自汗惡寒。

    身熱而渴。

    其脈微弱者。

    
此名中暑也。

    大抵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

    但熱病者脈盛。

    中暑者脈虛。

    以此别之。

    甲乙經雲。

    脈盛身寒。

    得之傷寒。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蓋寒傷形而不傷氣。

    所以脈盛。

    熱傷氣而不傷形。

    所以脈虛。

    傷寒即身體支節痛重。

    其脈洪盛。

    按之有力。

    此是冬月感寒深。

    至夏發耳。

    中暑即背寒面垢。

    (其面如塗油。

    類纂雲。

    面垢者陽證也。

    一名面塵。

    若塵埃之着面)手足微冷。

    煩渴口燥。

    但覺倦怠。

    四肢卻不痛重。

    其脈微弱。

    按之無力。

    白虎湯主之(正六四)。

    痰逆惡寒者。

    橘皮湯主之。

    (雜四)不惡寒者。

    竹葉湯主之。

    (正九五)頭疼惡心煩躁。

    心下不快者。

    五苓散(正六六)最妙。

     ○又問中暑何故灑然毛聳惡寒。

    答曰。

    經雲。

    四時八風之中人也。

    因有寒暑。

    寒則皮膚急。

    腠理閉。

    暑則皮膚緩。

    腠理開。

    開則灑然寒。

    閉則熱而悶。

    近人多不明中暑。

    或作熱病法治之。

    複用溫熱藥。

    必緻發黃斑出。

    更為蓄血。

    尤宜戒之。

     (四十三)問夏至以前。

    發熱惡寒。

    頭疼身體痛。

    其脈浮緊。

    
此名溫病也。

    春月傷寒。

    謂之溫病。

    冬傷于寒。

    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

    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

    (又非溫疫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

    蓋熱輕故也。

    (春初秋末。

    陽氣在裡。

    其病稍輕。

    縱不用藥治之。

    五六日亦自安)升麻湯(雜一)、解肌湯(雜三八)、柴胡桂枝湯、(正三一)最良。

    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

    (正二九)不渴外有微熱者。

    小柴胡加桂枝也。

    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

    或煩渴發熱不惡寒與虛煩者。

    并竹葉石膏湯(正九五)。

    次第服之。

    麻黃桂枝大青龍。

    唯西北二方四時行之。

    無有不驗。

    若江淮間。

    地偏暖處。

    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

    自春末至夏至以前。

    桂枝麻黃大青龍内宜加減也。

    (加減法。

    在熱病門) (四十四)問病患先熱後寒。

    尺寸脈俱盛。

    
此名溫瘧也。

    先熱後寒。

    名曰溫瘧。

    病患尺寸俱盛。

    重感于寒。

    變成溫瘧。

    小柴胡湯主之。

    (正二九)瘧疾寒熱相等。

    及先熱後寒者。

    俱宜與小柴胡湯。

    先寒後熱者。

    小柴胡加桂湯。

    (雜三九)有多熱但熱者。

    白虎加桂湯。

    (雜四十)有多寒但寒者。

    柴胡桂姜湯。

    (雜四一)有汗多煩渴。

    小便赤澀。

    素有瘴氣。

    及不服水土。

    嘔吐甚者。

    可服五苓散。

    (正六六)脈小緊。

    寒熱嘔吐。

    間日頻日。

    發作無時。

    大便秘者。

    可服大柴胡湯下之。

    (正三十)脈浮大。

    寒熱往來者。

    可服祛邪丸吐之。

    (雜四三)久不愈者。

    服瘧母煎丸。

    (雜四二)當自愈。

    治瘧之法。

    無以過也。

     ○大抵瘧脈自弦。

    弦數者多熱。

    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可下之。

    弦遲者可溫之。

    弦緊者可發汗。

    浮者可吐之。

    夏傷于暑。

    秋必病瘧。

    此非傷寒之謂。

    以其壞傷寒有溫瘧一證。

    故因而及之。

     (四十五)問脈尺寸俱浮。

    頭疼身熱。

    常自汗出體重。

    其息必喘。

    四肢不收。

    嘿嘿但欲眠。

    
此名風溫也。

    其人素傷于風。

    因複傷于熱。

    風熱相搏。

    即發風溫。

    主四肢不收。

    (左傳曰。

    風淫末疾)頭疼身熱。

    常自汗出不解。

    治在少陰厥陰。

    (少陰火。

    厥陰風)不可發汗。

    發汗即谵言。

    獨語。

    内煩躁擾。

    不得卧。

    若驚痫。

    目亂無精。

    療之者。

    複發其汗。

    如此死者。

    醫殺之也。

    風溫不可發汗。

    宜葳蕤湯。

    (雜四五)風溫身灼熱者。

    知母幹葛湯。

    (雜四六)風溫加渴甚者。

    栝蒌根湯。

    (雜四七)風溫脈浮身重汗出。

    漢防己湯。

    (雜四八) (四十六)問一歲之中。

    長幼疾狀多相似。

    
此名溫疫也。

    四時皆有不正之氣。

    春夏亦有寒清時。

    秋冬或有暄暑時。

    人感疫厲之氣。

    故一歲之中。

    病無長少。

    率相似者。

    此則時行之氣。

    俗謂之天行是也。

    老君神明散(雜四九)、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并雜五十)、敗毒散。

    (雜三十三)冬氣溫。

    春氣寒。

    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