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此一卷論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濕、濕溫、病、溫毒之名。

    天下之事。

    名定而實辨。

    言順則事成。

    又況傷寒之名。

    種種不同。

    若識其名。

    縱有差失。

    功有淺深。

    效有遲速耳。

    不得其名。

    妄加治療。

    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

    反用溫藥。

    濕溫乃作風溫治之。

    複加發汗。

    名實混淆。

    是非紛亂。

    性命之寄。

    危于風燭。

    今于逐問下詳載疾狀而名之曰某病。

    庶幾因名識病。

    因病識證。

    如暗得明。

    胸中曉然。

    而處病不瘥矣。

     (三十八)問脈浮而緊澀。

    頭疼身體拘急。

    惡寒無汗。

    寒多熱少。

    面色慘而不舒。

    腰脊疼痛。

    手足指末微厥。

    不煩躁。

    
此名傷寒也。

    傷寒之候。

    發熱惡寒。

    頭疼腰脊痛。

    脈緊無汗。

    宜發汗而解。

    麻黃湯主之。

    (正二十)輕者隻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

    又人參順氣散(雜三十)。

    蔥豉湯。

    (雜七四)蒼術散。

    (雜三一)麻黃葛根湯(雜三十二)可選而用之。

     ○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

    須仔細看脈與證也。

    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若脈浮者。

    雖熱多寒少。

    自可發汗。

    若脈弱者無陽也。

    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正四)。

    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

    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先以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加黃最良。

    尺脈尚遲。

    再作一劑。

     ○或太陽證宜汗而其人适失血及下利。

    則頻頻與少桂枝湯(正乙)。

    使體潤。

    連日。

    當自解。

     ○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

    亦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之類和解之。

     (三十九)問脈浮而緩。

    寸大而尺弱。

    自汗體熱。

    頭疼惡風。

    熱多寒少。

    其面光而不慘。

    煩躁。

    手足不冷。

    
此名傷風也。

    傷風之候。

    頭疼發熱。

    脈緩。

    汗出惡風。

    當須解肌。

    宜桂枝湯主之(正一)。

    輕者隻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

    敗毒散(雜三十三)。

    獨活散(雜三十四)。

    可選用之。

    治太陽中風。

    有汗用桂枝湯。

    凡脈緊必無汗。

    唯濡而緊。

    卻自汗。

    勿誤用小建中湯也。

    (正三十七)須是脈浮而緩者。

    方可用桂枝也。

    項背強者。

    桂枝湯加葛根也(正十八)。

    (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

    開竅解肌。

    蓋桂枝加葛根者。

    謂中風有濕。

    當加之去其風濕。

    取微汗者。

    風濕去也)裡寒者。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

    (正八)(不飲水者是也)凡發汗後。

    汗不止為漏風。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正六)腹滿者。

    太陰證。

    脈浮者。

    可服桂枝湯微發汗。

    腹痛者。

    桂枝加芍藥湯。

    (正十二)痛甚者。

    桂枝加大黃湯也。

    (正十三) ○雖然。

    桂枝湯。

    自西北二方居人。

    四時行之。

    無不應驗。

    自江淮間。

    唯冬及春初可行。

    自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

    陽旦湯是也(雜百十六)。

    夏至後有桂枝證。

    可加知母一兩。

    石膏二兩。

    或加升麻半兩。

    若病患素虛寒者。

    正用古方。

    不在加減也。

    (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

    大抵用溫藥當避春。

    用熱藥當避夏。

    素問所謂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者也) ○又問傷寒與傷風何以别之。

    傷寒者。

    脈緊而澀。

    傷風者。

    脈浮而緩。

    傷寒者無汗。

    (脈澀故也)傷風者有汗。

    傷寒者畏寒不畏風。

    傷風者畏風不畏寒。

    大抵太陽病者。

    必脈浮發熱惡風惡寒也。

    惡寒者不當風而自增寒。

    惡風者當風而增寒也。

    六經皆有傷寒傷風。

    其證各異。

    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

    脈緊無汗。

    為傷寒。

    陽明善饑為中風。

    不食為傷寒。

    少陽兩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為中風。

    口苦咽幹目眩為傷寒。

    若三陰傷風無變異形證。

    但四肢煩疼。

    餘證同三陽。

     (四十)問有發熱惡寒。

    煩躁。

    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

    有寒多熱少不煩躁。

    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

    
此名傷風見寒脈。

    傷寒見風脈也。

    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

    候脈浮緊為傷寒脈。

    是中風見寒脈也。

    寒多熱少。

    不煩躁。

    手足微厥為傷寒。

    候脈浮緩為中風脈。

    是傷寒見風脈也。

    中風見寒脈。

    傷寒見風脈。

    宜服大青龍湯(正三十五)。

    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反無汗。

    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

    (脈弱有汗為桂枝證。

    脈緊不煩躁為麻黃證)大青龍湯。

    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

    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

    用大青龍湯也。

    以其中風并傷寒俱盛。

    故青龍湯添麻黃作六兩。

    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内。

    添石膏所以為緊。

    此治營衛俱病。

    若證不審。

    誤用大青龍湯。

    則發汗多傷人。

    (以其有煩躁一證。

    故可用大青龍湯) 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

    感寒冷者為傷寒。

    故風則傷衛。

    寒則傷營。

    桂枝主傷衛。

    麻黃主傷營。

    大青龍主營衛俱傷故也。

    風傷衛者。

    病在皮膚之間也。

    以衛行脈外。

    為陽。

    主外。

    皮膚之間衛氣之道路故也。

    其病淺。

    寒傷營者。

    寒氣中于肌肉也。

    以營行脈中為陰。

    主内。

    肌肉之間。

    營氣之道路故也。

    其病深。

    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

    戒勿誤用。

    以有淺深之别。

    風寒之殊。

    大醫當宜審谛。

    大青龍尤宜慎用。

    仲景雲。

    脈微弱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青龍。

    服之則厥逆。

    筋惕肉。

    此為逆也。

    類纂雲。

    凡發汗過多。

    筋惕肉。

    振搖動人。

    或虛羸之人。

    微汗出。

    便有此證。

    俱宜服真武湯(正百五)以救之。

    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

    惡熱藥者。

    去附子。

    餘根據加減法。

    仲景制真武湯。

    乃為合用桂枝。

    卻用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