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一卷論治法。
古人治傷寒有法。
非雜病之比。
五種不同。
六經各異。
陰陽傳受。
日數淺深。
藥劑溫涼。
用有先後。
差之毫厘。
輕者危殆。
況不識法者乎。
傷寒唯兩感不治。
其餘證候。
雖感異氣。
能消息之。
無不愈者。
其有差失。
仲景所謂醫殺之耳。
知其法者。
若網在綱。
如此而汗。
如此而吐。
如此而下。
桂枝承氣。
瓜蒂四逆。
用之無不瘥。
唯其應汗而下。
為痞為結胸。
為懊。
應下而汗。
為亡陽。
為谵語。
為下厥上竭。
又有當溫反吐。
療熱以溫。
變證百出。
無複紀律。
擾擾萬緒起矣。
大抵傷于寒為病熱。
孫真人雲。
服承氣湯。
得利瘥。
慎不中補也。
熱氣得補複成。
王叔和雲。
虛熱不可大攻之。
熱去則寒起。
二人之論。
疑若相戾。
然熱氣有實有虛。
非深得仲景之意。
豈能至此耶。
(三十一)問冬謂之傷寒。
春謂之溫病。
夏謂之熱病。
素問雲。
冬三月。
是謂閉藏。
水冰地坼。
無擾乎陽。
又雲。
彼春之暖。
為夏之暑。
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
是以嚴寒冬令。
為殺厲之氣。
君子善攝生。
當嚴寒之時。
行住坐卧。
護身周密。
故不犯寒毒。
彼奔馳荷重。
勞房之人。
皆辛苦之徒也。
當陽閉藏而反擾動之。
則郁發腠理。
津液強漬。
為寒所薄。
膚腠緻密。
寒毒與營衛相渾。
當是之時。
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成病矣。
其實時而病者。
頭痛身疼。
肌膚熱而惡寒。
名曰傷寒。
其不實時而病者。
寒毒藏于肌膚之間。
至春夏陽氣發生。
則寒毒與陽氣相搏于營衛之間。
其病與冬時即病。
無異。
但因春溫氣而變。
名曰溫病。
因夏熱氣而變。
名曰熱病。
溫熱二名。
直以熱之多少為義。
陽熱未盛。
為寒所制。
病名為溫。
陽熱已盛。
寒不能制。
病名為熱。
故大醫均謂之傷寒也。
(三十二)問三日以前當汗。
三日以後當下。
古人雲。
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洩而已。
此大略之言耳。
病患有虛有實。
邪氣傳受。
遲速不等。
豈可拘以日數。
仲景雲。
日數雖多。
但有表證而脈浮者。
由宜發汗。
日數雖少。
若有裡證而脈沉者。
即宜下之。
正應随脈以汗下之。
(傷寒固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
須便下之。
又有腠理寒。
一二日便成少陰病者。
須急溫之)又況六氣之邪。
乘虛入經。
自背得之則入太陽。
或入少陰。
(緣少陰有伏脈在背)自面感之。
則入陽明之類。
不必皆始于太陽。
兼寒邪有首尾止在一經。
或間傳一二經。
不可以一理推。
但據脈與外證治之。
此活法也。
假令有人脈浮頭項強痛。
發熱而惡寒。
每日如此。
不以日數多少。
隻是太陽經受之。
其餘經絡皆仿此。
大抵傷寒憑脈與外證以汗下之。
若過日多。
脈尚大浮數。
按之不足者。
尚責太陽也。
可發汗而愈。
若按之實者。
汗之必死。
須下之而愈也。
若始得病脈細沉數。
外證或腹滿咽幹。
或口燥舌幹而渴。
為正責屬裡。
可下之而愈。
若無此證。
但發熱脈沉者。
誤下必死。
須行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小發汗。
此皆仲景之确論也。
(三十三)問陽虛陰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
素問雲。
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内熱。
陽盛則内熱。
陰盛則外寒。
故治傷寒者。
陽虛陰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也。
陰陽虛盛。
非謂分脈尺寸也。
表、陽也。
裡、陰也。
外台雲。
表病裡和。
汗之則愈。
表和裡病。
下之則愈。
亦隻是論表裡陰陽以汗下之。
(難經雲陰陽虛實者。
說脈也。
素問雲陰陽虛盛者。
說表裡也。
仲景論傷寒汗下。
故引素問表裡之義。
與外台所論合矣) ○大抵營衛為表屬陽。
胃腑為裡屬陰。
寒毒争于營衛之中。
必發熱而惡寒。
尺寸俱浮大。
内必不躁。
設有微煩。
其人飲食欲溫而惡冷。
為陽虛陰盛也。
汗之則愈。
誤下則死。
○若寒毒相搏于營衛之内。
而陽勝陰衰。
極陰變陽。
寒盛生熱。
而陽熱之氣盛而入裡。
熱毒居胃。
水液幹涸。
燥糞結聚。
其人外不惡寒。
必蒸蒸發熱而躁。
甚則谵語。
其脈浮滑而數。
或洪實。
為陽盛陰虛也。
下之則愈。
誤汗則死。
謹按黃帝素問調經論雲。
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内熱。
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内寒。
蓋陽主外而陰主内。
又曰。
陽虛陰盛。
汗出而愈
古人治傷寒有法。
非雜病之比。
五種不同。
六經各異。
陰陽傳受。
日數淺深。
藥劑溫涼。
用有先後。
差之毫厘。
輕者危殆。
況不識法者乎。
傷寒唯兩感不治。
其餘證候。
雖感異氣。
能消息之。
無不愈者。
其有差失。
仲景所謂醫殺之耳。
知其法者。
若網在綱。
如此而汗。
如此而吐。
如此而下。
桂枝承氣。
瓜蒂四逆。
用之無不瘥。
唯其應汗而下。
為痞為結胸。
為懊。
應下而汗。
為亡陽。
為谵語。
為下厥上竭。
又有當溫反吐。
療熱以溫。
變證百出。
無複紀律。
擾擾萬緒起矣。
大抵傷于寒為病熱。
孫真人雲。
服承氣湯。
得利瘥。
慎不中補也。
熱氣得補複成。
王叔和雲。
虛熱不可大攻之。
熱去則寒起。
二人之論。
疑若相戾。
然熱氣有實有虛。
非深得仲景之意。
豈能至此耶。
(三十一)問冬謂之傷寒。
春謂之溫病。
夏謂之熱病。
素問雲。
冬三月。
是謂閉藏。
水冰地坼。
無擾乎陽。
又雲。
彼春之暖。
為夏之暑。
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
是以嚴寒冬令。
為殺厲之氣。
君子善攝生。
當嚴寒之時。
行住坐卧。
護身周密。
故不犯寒毒。
彼奔馳荷重。
勞房之人。
皆辛苦之徒也。
當陽閉藏而反擾動之。
則郁發腠理。
津液強漬。
為寒所薄。
膚腠緻密。
寒毒與營衛相渾。
當是之時。
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成病矣。
其實時而病者。
頭痛身疼。
肌膚熱而惡寒。
名曰傷寒。
其不實時而病者。
寒毒藏于肌膚之間。
至春夏陽氣發生。
則寒毒與陽氣相搏于營衛之間。
其病與冬時即病。
無異。
但因春溫氣而變。
名曰溫病。
因夏熱氣而變。
名曰熱病。
溫熱二名。
直以熱之多少為義。
陽熱未盛。
為寒所制。
病名為溫。
陽熱已盛。
寒不能制。
病名為熱。
故大醫均謂之傷寒也。
(三十二)問三日以前當汗。
三日以後當下。
古人雲。
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洩而已。
此大略之言耳。
病患有虛有實。
邪氣傳受。
遲速不等。
豈可拘以日數。
仲景雲。
日數雖多。
但有表證而脈浮者。
由宜發汗。
日數雖少。
若有裡證而脈沉者。
即宜下之。
正應随脈以汗下之。
(傷寒固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
須便下之。
又有腠理寒。
一二日便成少陰病者。
須急溫之)又況六氣之邪。
乘虛入經。
自背得之則入太陽。
或入少陰。
(緣少陰有伏脈在背)自面感之。
則入陽明之類。
不必皆始于太陽。
兼寒邪有首尾止在一經。
或間傳一二經。
不可以一理推。
但據脈與外證治之。
此活法也。
假令有人脈浮頭項強痛。
發熱而惡寒。
每日如此。
不以日數多少。
隻是太陽經受之。
其餘經絡皆仿此。
大抵傷寒憑脈與外證以汗下之。
若過日多。
脈尚大浮數。
按之不足者。
尚責太陽也。
可發汗而愈。
若按之實者。
汗之必死。
須下之而愈也。
若始得病脈細沉數。
外證或腹滿咽幹。
或口燥舌幹而渴。
為正責屬裡。
可下之而愈。
若無此證。
但發熱脈沉者。
誤下必死。
須行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小發汗。
此皆仲景之确論也。
(三十三)問陽虛陰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
素問雲。
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内熱。
陽盛則内熱。
陰盛則外寒。
故治傷寒者。
陽虛陰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也。
陰陽虛盛。
非謂分脈尺寸也。
表、陽也。
裡、陰也。
外台雲。
表病裡和。
汗之則愈。
表和裡病。
下之則愈。
亦隻是論表裡陰陽以汗下之。
(難經雲陰陽虛實者。
說脈也。
素問雲陰陽虛盛者。
說表裡也。
仲景論傷寒汗下。
故引素問表裡之義。
與外台所論合矣) ○大抵營衛為表屬陽。
胃腑為裡屬陰。
寒毒争于營衛之中。
必發熱而惡寒。
尺寸俱浮大。
内必不躁。
設有微煩。
其人飲食欲溫而惡冷。
為陽虛陰盛也。
汗之則愈。
誤下則死。
○若寒毒相搏于營衛之内。
而陽勝陰衰。
極陰變陽。
寒盛生熱。
而陽熱之氣盛而入裡。
熱毒居胃。
水液幹涸。
燥糞結聚。
其人外不惡寒。
必蒸蒸發熱而躁。
甚則谵語。
其脈浮滑而數。
或洪實。
為陽盛陰虛也。
下之則愈。
誤汗則死。
謹按黃帝素問調經論雲。
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内熱。
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内寒。
蓋陽主外而陰主内。
又曰。
陽虛陰盛。
汗出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