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冷。
秋氣熱。
為時氣。
時氣與傷寒同而治有異者。
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更改。
不拘以日數淺深。
汗吐下随證施行。
所以聖散子不問表裡陰陽者此也。
唯聖散子性差熱。
用者宜詳之。
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
則責邪在肝。
三四月或有暴寒。
其時陽氣尚弱。
為寒所折。
病熱猶輕。
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之。
(雜三十八)夏應暑而寒氣折之。
則責邪在心。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
為寒所折。
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陽氣已衰。
為寒所折。
病熱亦微。
調中湯(雜五一)、射幹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
可選而用之。
秋應涼而反大熱。
抑之則責邪在肺。
濕熱相搏。
民多病瘅。
瘅者黃也。
宜白虎加蒼術湯。
(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五苓散。
(正六十六)冬應寒而反大溫。
抑之則責邪在腎。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
名為冬溫。
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
則伏寒變為溫病。
宜葳蕤湯。
(雜四五)仲景雲。
冬溫之毒。
與傷寒大異。
蓋傷寒者。
傷寒氣而作。
冬溫者。
感溫氣而作。
寒疫者。
暴寒折人。
非觸冒之過。
其治法不同。
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
不可拘以日數。
發汗吐下。
随證施行。
要之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
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
治寒以熱。
涼而行之。
治清以溫。
熱而行之。
以平為期。
不可以過。
此為大法。
(四十七)問一身盡痛。
發熱身黃。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者。
此名中濕也。
風雨襲虛。
山澤蒸氣。
人多中濕。
濕流關節。
須身體煩痛。
其脈沉緩為中濕。
(脈細者非也)主一身盡痛。
發熱身黃。
小便自利者。
術附湯。
(正七十)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當利其小便。
宜甘草附子湯、(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之。
至真要論雲。
治濕之法。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金匮要略雲。
濕家身煩痛。
可與麻黃湯加白術四分。
發其汗。
慎不可以火攻之。
濕家雖身體痛。
不可太發汗。
汗出則作。
大抵中濕者。
水濕之蒸氣。
及汗出當風。
取冷過度。
或中霧露與風寒氣合者曰痹。
皆由中于濕而後挾以異氣。
其寒多者為痛。
為浮腫。
非附子桂術不能去也。
其風多者為煩熱。
為流走。
為拘急。
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
其中氣者為堅滿。
為癃閉。
非甘遂葶苈枳術不能洩也。
(四十八)問支體痛重。
不可轉側。
額上微汗不欲去被。
或身微腫。
此名風濕也。
脈浮為風。
濕是風氣與濕氣相搏。
肢體痛重。
不可轉側。
額上微汗不欲去被。
或身微腫。
欲發汗。
但身潤。
則風濕俱去。
若大發其汗。
則風氣去濕氣在矣。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正六九)桂枝加白術湯。
甘草附子湯、(正七一)術附湯、(正七十)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可選而用之。
身腫者。
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四十九)問兩胫逆冷。
胸腹滿。
多汗。
頭目痛苦。
妄言。
此名濕溫也。
其人嘗傷于濕。
因而中暑。
濕熱相搏。
則發濕溫。
病苦兩胫逆冷腹滿。
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其脈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治在太陰(脾屬土主濕)不可發汗。
汗出必不能言。
耳聾。
不知痛所在。
身青面色變。
名曰重HT。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
白虎加蒼術湯。
(雜百十七)主之(此方出傷寒微旨。
亦仿金匮白虎加桂湯。
)(雜四十) (五十)問發熱惡寒。
頸項強急。
腰身反張如中風狀。
或螈口噤。
此名也。
傷風頸項強急。
身體反張。
屬太陽經。
先因傷風。
又感寒濕而緻然也。
古人謂之病。
(音幟。
又作痙。
巨郢反。
者。
強直也。
古人以強直為。
金匮要略雲。
太陽病。
其身體KTKT。
便為也)外證發熱惡寒。
與傷寒相似。
但其脈沉遲弦細。
而項背反張強硬。
如發痫之狀。
此為異耳。
(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當察其有汗無汗。
以分剛柔。
(無汗惡寒名剛。
有汗不惡寒名柔,)無汗葛根湯主之(正廿六)有汗桂枝加葛根湯(正十八)主之。
(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凡剛柔二。
小續命湯。
(雜五七)并可與之。
(有汗者小續命湯去麻黃加葛根也)若審知剛。
胸滿口噤。
其人卧不着席。
腳攣急。
咬齒。
當行大承氣湯。
(正四一)(外台雲。
熱而者死。
熱病痙者。
反折螈。
齒噤也) ○又問剛柔二。
與陰陽二痙是如何亦作痙。
陽痙屬剛。
陰痙屬柔。
附術散、(雜五八)桂心白術湯、(雜五九)附子防風散、(雜六十)八物白術散、(雜六一)桂枝煮散。
可選而用之。
(活人續集解惑論雲。
合面而卧為陰痙。
仰目者為陽痙。
又雲或因濕家發汗多。
則發也) (又五十)問初春病患肌肉發斑瘾疹如錦紋。
或咳心悶。
但嘔清汁。
此名溫毒也。
溫毒發斑者。
冬時觸冒疹毒。
至春始發。
病初在表。
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
毒氣不散。
故發斑黑膏主之。
又有冬月溫暖。
人感乖戾之氣。
冬未即病。
至春或被積寒所折。
毒氣不得洩。
至天氣暄熱。
溫毒始發。
則肌肉斑爛瘾疹如錦紋而咳心悶。
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
(雜九四)黃連橘皮湯(雜百廿五)尤佳。
秋氣熱。
為時氣。
時氣與傷寒同而治有異者。
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更改。
不拘以日數淺深。
汗吐下随證施行。
所以聖散子不問表裡陰陽者此也。
唯聖散子性差熱。
用者宜詳之。
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
則責邪在肝。
三四月或有暴寒。
其時陽氣尚弱。
為寒所折。
病熱猶輕。
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之。
(雜三十八)夏應暑而寒氣折之。
則責邪在心。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
為寒所折。
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陽氣已衰。
為寒所折。
病熱亦微。
調中湯(雜五一)、射幹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
可選而用之。
秋應涼而反大熱。
抑之則責邪在肺。
濕熱相搏。
民多病瘅。
瘅者黃也。
宜白虎加蒼術湯。
(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五苓散。
(正六十六)冬應寒而反大溫。
抑之則責邪在腎。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
名為冬溫。
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
則伏寒變為溫病。
宜葳蕤湯。
(雜四五)仲景雲。
冬溫之毒。
與傷寒大異。
蓋傷寒者。
傷寒氣而作。
冬溫者。
感溫氣而作。
寒疫者。
暴寒折人。
非觸冒之過。
其治法不同。
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
不可拘以日數。
發汗吐下。
随證施行。
要之治熱以寒。
溫而行之。
治溫以清。
冷而行之。
治寒以熱。
涼而行之。
治清以溫。
熱而行之。
以平為期。
不可以過。
此為大法。
(四十七)問一身盡痛。
發熱身黃。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者。
此名中濕也。
風雨襲虛。
山澤蒸氣。
人多中濕。
濕流關節。
須身體煩痛。
其脈沉緩為中濕。
(脈細者非也)主一身盡痛。
發熱身黃。
小便自利者。
術附湯。
(正七十)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當利其小便。
宜甘草附子湯、(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之。
至真要論雲。
治濕之法。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金匮要略雲。
濕家身煩痛。
可與麻黃湯加白術四分。
發其汗。
慎不可以火攻之。
濕家雖身體痛。
不可太發汗。
汗出則作。
大抵中濕者。
水濕之蒸氣。
及汗出當風。
取冷過度。
或中霧露與風寒氣合者曰痹。
皆由中于濕而後挾以異氣。
其寒多者為痛。
為浮腫。
非附子桂術不能去也。
其風多者為煩熱。
為流走。
為拘急。
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
其中氣者為堅滿。
為癃閉。
非甘遂葶苈枳術不能洩也。
(四十八)問支體痛重。
不可轉側。
額上微汗不欲去被。
或身微腫。
此名風濕也。
脈浮為風。
濕是風氣與濕氣相搏。
肢體痛重。
不可轉側。
額上微汗不欲去被。
或身微腫。
欲發汗。
但身潤。
則風濕俱去。
若大發其汗。
則風氣去濕氣在矣。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正六九)桂枝加白術湯。
甘草附子湯、(正七一)術附湯、(正七十)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可選而用之。
身腫者。
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四十九)問兩胫逆冷。
胸腹滿。
多汗。
頭目痛苦。
妄言。
此名濕溫也。
其人嘗傷于濕。
因而中暑。
濕熱相搏。
則發濕溫。
病苦兩胫逆冷腹滿。
又胸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其脈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治在太陰(脾屬土主濕)不可發汗。
汗出必不能言。
耳聾。
不知痛所在。
身青面色變。
名曰重HT。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
白虎加蒼術湯。
(雜百十七)主之(此方出傷寒微旨。
亦仿金匮白虎加桂湯。
)(雜四十) (五十)問發熱惡寒。
頸項強急。
腰身反張如中風狀。
或螈口噤。
此名也。
傷風頸項強急。
身體反張。
屬太陽經。
先因傷風。
又感寒濕而緻然也。
古人謂之病。
(音幟。
又作痙。
巨郢反。
者。
強直也。
古人以強直為。
金匮要略雲。
太陽病。
其身體KTKT。
便為也)外證發熱惡寒。
與傷寒相似。
但其脈沉遲弦細。
而項背反張強硬。
如發痫之狀。
此為異耳。
(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亦有此證)當察其有汗無汗。
以分剛柔。
(無汗惡寒名剛。
有汗不惡寒名柔,)無汗葛根湯主之(正廿六)有汗桂枝加葛根湯(正十八)主之。
(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凡剛柔二。
小續命湯。
(雜五七)并可與之。
(有汗者小續命湯去麻黃加葛根也)若審知剛。
胸滿口噤。
其人卧不着席。
腳攣急。
咬齒。
當行大承氣湯。
(正四一)(外台雲。
熱而者死。
熱病痙者。
反折螈。
齒噤也) ○又問剛柔二。
與陰陽二痙是如何亦作痙。
陽痙屬剛。
陰痙屬柔。
附術散、(雜五八)桂心白術湯、(雜五九)附子防風散、(雜六十)八物白術散、(雜六一)桂枝煮散。
可選而用之。
(活人續集解惑論雲。
合面而卧為陰痙。
仰目者為陽痙。
又雲或因濕家發汗多。
則發也) (又五十)問初春病患肌肉發斑瘾疹如錦紋。
或咳心悶。
但嘔清汁。
此名溫毒也。
溫毒發斑者。
冬時觸冒疹毒。
至春始發。
病初在表。
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
毒氣不散。
故發斑黑膏主之。
又有冬月溫暖。
人感乖戾之氣。
冬未即病。
至春或被積寒所折。
毒氣不得洩。
至天氣暄熱。
溫毒始發。
則肌肉斑爛瘾疹如錦紋而咳心悶。
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
(雜九四)黃連橘皮湯(雜百廿五)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