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正四二)。

    傷寒失下。

    血氣不通。

    令四肢逆冷。

    此是伏熱深。

    故厥亦深。

    速用大承氣(正四一)加分劑下之。

    汗出立瘥。

    (仲景所謂厥應下之者此也) ○兼熱厥與陰厥自不同。

    熱厥者。

    微厥即發熱。

    若陰厥即不發熱。

    四肢逆冷。

    惡寒脈沉而細。

    大小便滑洩矣。

     (二十七)問身冷脈細沉疾。

    煩躁而不飲水。

    
此名陰盛隔陽也。

    傷寒陰盛隔陽者。

    病患身冷。

    脈細沉疾。

    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

    若欲引飲者非也。

    不欲飲水者。

    宜服霹靂散(雜二十二)。

    須臾躁止。

    得睡汗出即瘥。

    此藥通散寒氣。

    然後熱氣上行。

    汗出乃愈。

    火焰散(雜二十二)、丹砂丸(雜二十四)、并主之。

     (二十八)問手足逆冷 此名厥也。

    厥者。

    逆也。

    陰陽不相順接。

    手足逆冷也。

    陽氣衰。

    陰氣盛。

    陰勝于陽。

    故陽脈為之逆。

    不通于手足。

    所以逆冷也。

    傷寒熱多厥少者。

    其病當愈。

    厥多熱少者。

    其病為進。

     ○然有冷厥。

    有熱厥。

    當仔細辯認。

     ○冷厥者。

    初得病日。

    便四肢逆冷。

    脈沉微而不數。

    足多攣卧而惡寒。

    或自引衣覆蓋。

    不飲水。

    或下利清谷。

    或清便自調。

    (清便自調。

    即是大便如常)或小便數。

    外證多惺惺而靜。

    脈雖沉實。

    按之遲而弱者。

    知其冷厥也。

    四逆湯(正七五)理中湯(正七四)。

    通脈四逆湯。

    (正八一)當歸四逆湯。

    (正七八)當歸四逆加茱萸生姜湯(正八十)。

    白通加豬膽湯(正九八)。

    皆可選用也。

     ○熱厥者。

    國中病。

    必身熱頭痛外。

    别有陽證。

    至二三日乃至四五日。

    方發厥兼熱厥者。

    厥至半日卻身熱。

    蓋熱氣深。

    則方能發厥。

    須在二三日後也。

    若微厥即發熱者。

    熱微故也。

    其脈雖沉伏。

    按之而滑。

    為裡有熱。

    其人或畏熱。

    或飲水。

    或揚手擲足。

    煩躁不得眠。

    大便秘。

    小便赤。

    外證多昏愦者。

    知其熱厥也。

    白虎湯(正六四)。

    承氣湯(正四二)。

    随證用之。

    仲景雲。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

    必發熱。

    前熱者後必厥。

    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

    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

    必口傷爛赤。

    (熱厥當下。

    故雲厥應下之者。

    若反發汗。

    必口傷爛赤也)又有下證悉具而見四逆者。

    是失下後。

    血氣不通。

    四肢便厥。

    醫人不識。

    卻疑是陰厥。

    複進熱藥禍如反掌。

    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

    頭上有汗。

    其手雖冷。

    時複指爪溫。

    須便用承氣湯下之。

    不可拘忌也。

    (諸手足逆冷。

    皆屬厥陰。

    不可下。

    不可汗。

    然有須下、有須汗證者。

    謂手足雖逆冷。

    時有溫時。

    手足掌心必暖。

    非正厥逆也。

    當消息之) ○若病患寒熱而厥。

    面色不澤。

    冒昧而兩手忽無脈。

    或一手無脈者。

    必是有正汗也。

    多用綿衣包手足令溫暖。

    急服五味子湯(雜二十五)。

    或兼與麻黃細辛甘草湯之類。

    服之時。

    必大汗而解矣。

     ○或傷寒厥逆而心下怔忪者。

    宜先治水。

    當服茯苓甘草湯(正五三)。

    卻治厥。

    不爾。

    水漬入胃必下利也。

     ○又有病患手足厥冷。

    脈乍結者。

    邪氣結在胸也。

    心下滿而煩。

    饑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

    當吐之。

    宜瓜蒂散(正百十一)。

    蓋病在胸中。

    亦能令人手足厥。

    但認脈乍結者是也。

    (陰虛則結。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曰結。

    主胸滿煩躁) ○若傷寒發厥至七八日。

    膚冷而躁。

    無時暫安者。

    為髒厥。

    此為難治。

     ○又問仲景少陰四逆湯。

    又有四逆散。

    何也。

    答曰。

    大抵少陰病不可便用熱藥。

    且如少陰病亦有表熱者。

    仲景謂之晚發熱。

    用麻黃細辛之類以發汗。

    終不成少陰證。

    便不得發汗耶。

    今少陰病四肢冷。

    亦有内熱者。

    仲景用四逆散。

    (正七六)是也。

    四逆湯用附子幹姜。

    而四逆散主四逆。

    而其人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洩利下重。

    以上病皆熱證耳。

     (二十九)問吐長蟲 此名蛔厥也。

    蛔厥者。

    髒寒蛔上入膈。

    其人吐蛔也。

    此是厥陰證。

    或病患有寒。

    複發其汗。

    胃中冷。

    及因發汗後身熱。

    重發其汗。

    胃中虛冷。

    故長蟲逆上。

    先服理中丸(正七四)次用烏梅丸(正百六)。

     (三十)問身體重少氣。

    陰腫入裡。

    腹内絞痛。

    熱上沖胸。

    頭重不欲舉。

    眼中生花。

    婦人則裡急。

    腰胯連腹内痛。

    
此名陰陽易也。

    傷寒病新瘥。

    陰陽氣未和。

    因合房室。

    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

    婦人則裡急。

    腰胯連腹内痛。

    名為陰陽易也。

    其男子病新瘥未平複。

    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

    名曰陽易其婦人病新瘥未平複。

    男子與之交接得病。

    名曰陰易。

    所以呼為易者。

    陰陽相感動。

    其毒疫着于人。

    如換易然。

    其病狀身體重。

    熱上沖胸。

    頭重不能舉。

    眼中生花。

    四肢拘急。

    小腹絞痛。

    手足拳。

    則皆死。

    其亦有不即死者。

    病苦小腹裡急。

    熱上沖胸。

    頭重不欲舉。

    百節解離。

    經脈緩弱。

    血氣虛。

    骨髓枯竭。

    便恍恍翕翕。

    氣力轉小。

    着床而不能搖動。

    起止仰人。

    或引歲月方死。

    燒散(正百十三)(音加)。

    鼠糞湯(雜二十六)、竹皮湯、幹姜湯、青竹茹湯、當歸白術湯(并雜二十七)、可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