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色青黑。
六脈沉細而疾。
一息七至已來。
有此證者。
速于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
以手足和暖為效。
仍兼服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白術散。
内外通逐。
令陽氣複而大汗解矣。
(陰獨盛而陽氣暴絕。
則為陰毒。
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
則為陽毒。
大凡陰陽離絕。
非大汗不能複其正氣也) ○若陰毒已深。
疾勢困重。
六脈附骨。
取之方有。
按之即無。
一息八至以上。
或不可數至。
此則藥耳難為攻矣。
但于臍中用蔥熨法(雜十五)、或灼艾三五百以來。
手足不溫者。
不可治也。
如得手足溫。
更服前熱藥以助之。
若陰氣散。
陽氣來。
即漸減熱藥而調治之。
(陽氣乍複。
往往卻煩躁。
慎不可投涼藥。
煩躁甚者。
再與返陰丹即定。
常須識此。
勿令誤也) (二十一)問發躁狂走。
妄言面赤。
咽痛。
身斑。
斑若錦文。
或下利赤黃。
而脈洪實。
此名陽毒也。
傷寒病。
若陽氣獨盛。
陰氣暴絕。
必發躁狂走。
妄言面赤。
咽痛身斑。
斑若錦文。
或下利赤黃。
脈洪實。
或滑促。
宜用酸苦之藥。
令陰氣複而大汗解矣。
葶苈苦酒湯(雜十六)、陽毒升麻湯(雜十七)、大黃散(雜十八)、栀子仁湯(雜十九)、黑奴丸(雜二十)、可選而用之。
○近人治傷寒脈洪大。
内外結熱。
舌卷焦黑。
鼻中如煙煤。
則宜以水漬布薄之。
疊布數重。
新水漬之。
稍捩去水。
搭于胸上。
須臾蒸熱。
又漬令冷如前薄之。
仍數換新水。
日數十易。
熱甚者。
置病患于水中。
熱勢才退則已。
亦良法也。
(二十二)問病患潮熱獨語。
如見鬼狀。
發則不識人。
尋衣撮空。
直視微喘。
仲景雲。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
不大便。
五六日。
上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
不惡寒獨語。
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但發熱谵語者。
大承氣湯主之(正四一)。
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脈弦者生。
澀者死。
(弦者陽也。
澀者陰也。
陽證見陰脈者死。
病患有陽證而脈澀者。
慎不可下) (二十三)問胸膈不快。
滿閉塞。
唇青手足冷。
脈沉細。
少情緒。
或腹痛。
此名太陰也。
近人多不識陰證。
才見胸膈不快。
便投食藥。
非其治也。
大抵陰證者。
由冷物傷脾胃。
陰經受之也。
主胸膈滿。
面色及唇皆無色澤。
手足冷。
脈沉細。
少情緒。
亦不因嗜欲。
但内傷冷物。
或損動胃氣。
遂成陰證。
複投巴豆之類。
胸膈愈不快。
或吐而利。
經一二日遂緻不救。
蓋不知寒中太陰也。
太陰者。
脾之經也。
○又問萬一飲食不節、胸膈不快、寒中陰經、何法以治之。
答雲。
急作理中湯、加青橘陳橘锉如麻豆大。
服一二劑。
胸膈即快。
枳實理中丸(雜八一)、五積散、(雜二十一)尤良。
(二十四)問脈微細。
欲吐不吐。
心煩。
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
此名少陰也。
少陰之為病。
欲吐不吐。
心煩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
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
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
以下焦虛有寒。
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四逆湯主之(正七五)。
○少陰病。
若口燥舌幹而渴者。
須急下之。
不可緩也。
大承氣湯主之。
(正四一)若脈沉而遲者。
須溫之。
四逆湯主之。
蓋以口燥而渴者。
知其熱。
脈沉而遲者。
别其寒也。
少陰屬腎。
古人謂之腎傷寒也。
腎傷寒。
口燥舌幹而渴。
固當急下。
大抵腎傷寒。
亦多表裡無熱。
但苦煩愦。
默默而極。
不欲見光明。
有時腹痛。
其脈沉細。
舊用四順湯。
古人恨其熱不堪用雲。
腎病而體猶有熱者。
可服仲景四逆散(正七六)。
若已十餘日。
下利不止。
手足徹冷。
乃無熱候。
可增損四順湯。
(雜百十九) ○少陰病若惡寒而。
時時自煩。
不欲濃衣者。
用去大黃大柴胡湯(正三十)。
○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微汗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常見少陰無陽證者。
亦須微發汗。
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
此學人不可不知也。
(二十五)問身微熱煩躁。
面赤脈沉而微。
此名陰證似陽也。
陰發躁熱發厥。
物極則反也。
大率以脈為主。
諸數為熱。
諸遲為寒。
無如此最驗也。
假令身體微熱。
煩躁面赤。
其脈沉而微者。
皆陰證也。
身微熱者。
裡寒故也。
煩躁者。
陰盛故也。
面戴陽者。
下虛故也。
若醫者不看脈。
以虛陽上膈躁。
誤以為實熱。
反與涼藥。
則氣消成大病矣。
外台秘要雲。
陰盛發躁。
名曰陰躁。
欲坐井中。
宜以熱藥治之。
仲景少陰證面赤者。
四逆加蔥白主之。
(二十六)問手足逆冷。
而大便秘。
小便赤。
或大便黑色。
脈沉而滑。
此名陽證似陰也。
重陽必陰。
重陰必陽。
寒暑之變也。
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
小便赤。
或大便黑色。
其脈沉而滑者。
皆陽證也。
輕者白虎湯(正六四)。
甚者承氣湯(
六脈沉細而疾。
一息七至已來。
有此證者。
速于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
以手足和暖為效。
仍兼服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白術散。
内外通逐。
令陽氣複而大汗解矣。
(陰獨盛而陽氣暴絕。
則為陰毒。
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
則為陽毒。
大凡陰陽離絕。
非大汗不能複其正氣也) ○若陰毒已深。
疾勢困重。
六脈附骨。
取之方有。
按之即無。
一息八至以上。
或不可數至。
此則藥耳難為攻矣。
但于臍中用蔥熨法(雜十五)、或灼艾三五百以來。
手足不溫者。
不可治也。
如得手足溫。
更服前熱藥以助之。
若陰氣散。
陽氣來。
即漸減熱藥而調治之。
(陽氣乍複。
往往卻煩躁。
慎不可投涼藥。
煩躁甚者。
再與返陰丹即定。
常須識此。
勿令誤也) (二十一)問發躁狂走。
妄言面赤。
咽痛。
身斑。
斑若錦文。
或下利赤黃。
而脈洪實。
此名陽毒也。
傷寒病。
若陽氣獨盛。
陰氣暴絕。
必發躁狂走。
妄言面赤。
咽痛身斑。
斑若錦文。
或下利赤黃。
脈洪實。
或滑促。
宜用酸苦之藥。
令陰氣複而大汗解矣。
葶苈苦酒湯(雜十六)、陽毒升麻湯(雜十七)、大黃散(雜十八)、栀子仁湯(雜十九)、黑奴丸(雜二十)、可選而用之。
○近人治傷寒脈洪大。
内外結熱。
舌卷焦黑。
鼻中如煙煤。
則宜以水漬布薄之。
疊布數重。
新水漬之。
稍捩去水。
搭于胸上。
須臾蒸熱。
又漬令冷如前薄之。
仍數換新水。
日數十易。
熱甚者。
置病患于水中。
熱勢才退則已。
亦良法也。
(二十二)問病患潮熱獨語。
如見鬼狀。
發則不識人。
尋衣撮空。
直視微喘。
仲景雲。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
不大便。
五六日。
上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
不惡寒獨語。
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但發熱谵語者。
大承氣湯主之(正四一)。
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脈弦者生。
澀者死。
(弦者陽也。
澀者陰也。
陽證見陰脈者死。
病患有陽證而脈澀者。
慎不可下) (二十三)問胸膈不快。
滿閉塞。
唇青手足冷。
脈沉細。
少情緒。
或腹痛。
此名太陰也。
近人多不識陰證。
才見胸膈不快。
便投食藥。
非其治也。
大抵陰證者。
由冷物傷脾胃。
陰經受之也。
主胸膈滿。
面色及唇皆無色澤。
手足冷。
脈沉細。
少情緒。
亦不因嗜欲。
但内傷冷物。
或損動胃氣。
遂成陰證。
複投巴豆之類。
胸膈愈不快。
或吐而利。
經一二日遂緻不救。
蓋不知寒中太陰也。
太陰者。
脾之經也。
○又問萬一飲食不節、胸膈不快、寒中陰經、何法以治之。
答雲。
急作理中湯、加青橘陳橘锉如麻豆大。
服一二劑。
胸膈即快。
枳實理中丸(雜八一)、五積散、(雜二十一)尤良。
(二十四)問脈微細。
欲吐不吐。
心煩。
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
此名少陰也。
少陰之為病。
欲吐不吐。
心煩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
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
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
以下焦虛有寒。
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四逆湯主之(正七五)。
○少陰病。
若口燥舌幹而渴者。
須急下之。
不可緩也。
大承氣湯主之。
(正四一)若脈沉而遲者。
須溫之。
四逆湯主之。
蓋以口燥而渴者。
知其熱。
脈沉而遲者。
别其寒也。
少陰屬腎。
古人謂之腎傷寒也。
腎傷寒。
口燥舌幹而渴。
固當急下。
大抵腎傷寒。
亦多表裡無熱。
但苦煩愦。
默默而極。
不欲見光明。
有時腹痛。
其脈沉細。
舊用四順湯。
古人恨其熱不堪用雲。
腎病而體猶有熱者。
可服仲景四逆散(正七六)。
若已十餘日。
下利不止。
手足徹冷。
乃無熱候。
可增損四順湯。
(雜百十九) ○少陰病若惡寒而。
時時自煩。
不欲濃衣者。
用去大黃大柴胡湯(正三十)。
○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麻黃細辛附子湯(正二十三)微汗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常見少陰無陽證者。
亦須微發汗。
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
此學人不可不知也。
(二十五)問身微熱煩躁。
面赤脈沉而微。
此名陰證似陽也。
陰發躁熱發厥。
物極則反也。
大率以脈為主。
諸數為熱。
諸遲為寒。
無如此最驗也。
假令身體微熱。
煩躁面赤。
其脈沉而微者。
皆陰證也。
身微熱者。
裡寒故也。
煩躁者。
陰盛故也。
面戴陽者。
下虛故也。
若醫者不看脈。
以虛陽上膈躁。
誤以為實熱。
反與涼藥。
則氣消成大病矣。
外台秘要雲。
陰盛發躁。
名曰陰躁。
欲坐井中。
宜以熱藥治之。
仲景少陰證面赤者。
四逆加蔥白主之。
(二十六)問手足逆冷。
而大便秘。
小便赤。
或大便黑色。
脈沉而滑。
此名陽證似陰也。
重陽必陰。
重陰必陽。
寒暑之變也。
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
小便赤。
或大便黑色。
其脈沉而滑者。
皆陽證也。
輕者白虎湯(正六四)。
甚者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