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此一卷論陰陽。

    治傷寒須識陰陽二證。

    手足各有三陰三陽。

    合為十二經。

    在手背者為陽屬表為腑。

    在手掌裡者為陰屬裡為髒。

    足經仿此。

    傷寒隻傳足經不傳手經。

    素問熱論。

    亦隻說足三陰三陽受病。

    巢氏言。

    一曰太陽屬小腸誤矣。

    足之陽者。

    陰中之少陽。

    足之陰者。

    陰中之太陰。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陽務于上。

    陰務于下。

    陽行也速。

    陰行也緩。

    陽之體輕。

    陰之體重。

    陰家脈重。

    陽家脈輕。

    陽候多語。

    陰證無聲。

    陽病則旦靜。

    陰病則夜甯。

    陽虛則暮亂。

    陰虛則夜争。

    陰陽消息。

    證狀各異。

    然而物極則反。

    寒暑之變。

    重陽必陰。

    重陰必陽。

    陰證似陽。

    陽證似陰。

    陰盛隔陽。

    似是而非。

    若同而異。

    明當消息以法治之。

     (十八)問陰證 太陰少陰厥陰。

    皆屬陰證也。

    太陰者。

    脾也。

    少陰者。

    腎也。

    厥陰者。

    肝也。

     ○何謂太陰證。

    太陰脾之經。

    主胸膈脹。

    甲乙經雲。

    邪生于陽者。

    得之風雨寒暑。

    邪中于陰者。

    得之飲食居處。

    陰陽喜怒。

    又曰。

    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腑。

    陰受之則入髒。

    入六腑則身熱。

    不時上為喘呼。

    入五髒則滿閉塞。

    下為飧洩。

    久為腸。

     ○何謂少陰證。

    少陰腎之經。

    主脈微細心煩。

    但欲寐。

    或自利而渴。

    又問經雲。

    一二日少陰病者何也。

    謂國中病時。

    腠理寒。

    便入陰經。

    不經三陽也。

    傷寒雖是三陰三陽。

    大抵發于陽則太陽也。

    發于陰則少陰也。

    此二經為表裡。

    其受病最為多。

    陽明太陰受病頗稀。

    至于少陽厥陰肝膽之經。

    又加少焉。

    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

    太陽證不罷者。

    但治太陽。

    有初得病便見。

    (去聲)少陰證者。

    直攻少陰。

    亦不必先自太陽次傳而至。

    蓋寒氣入太陽。

    即發熱而惡寒。

    入少陰經。

    隻惡寒而不發熱也。

    三陰中寒。

    微則理中湯。

    (正七十四)稍厥或中寒下利。

    即幹姜甘草湯。

    (正五十五)手足指頭微寒冷謂之清。

    (音去聲)此未消吃四逆。

    蓋疾輕故也。

    隻可服理中幹姜之類。

    大段重者。

    用四逆湯。

    (正七十五)無脈者用通脈四逆湯也。

    (正八一) ○何謂厥陰證。

    厥陰肝之經主消渴。

    氣上沖。

    心中疼。

    熱饑不欲食。

    食則吐蛔。

    下之利不止也。

    若陰氣獨盛。

    陽氣暴絕。

    則為陰毒。

    其證四肢逆冷。

    臍腹築痛。

    身如被杖。

    脈沉疾。

    或吐或利。

    當急灸臍下。

    服以辛熱之藥。

    令陽氣複而大汗解矣。

    古人雲。

    辛甘發散為陽。

    謂桂枝甘草幹姜附子之類。

    能複其陽氣也。

    微用辛甘。

    甚則用辛苦。

    陰極發躁。

    陰證似陽。

    學人當以脈别之。

     (十九)問陽證 太陽陽明少陽。

    皆屬陽證也。

    太陽者。

    膀胱也。

    發熱惡寒頭疼腰痛而脈浮也。

    陽明者。

    胃也。

    不惡寒反惡熱。

    汗出。

    大便秘。

    潮熱而脈長也。

    少陽者。

    膽也。

    口苦咽幹脅下滿。

    發熱而嘔。

    或往來寒熱而脈弦也。

    麻黃湯(正二十)、大青龍湯(正三十五)、桂枝湯、治太陽經傷風寒也。

    大柴胡湯(正三十)、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大承氣湯(正四一)、治陽明傷寒也。

    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治少陽傷寒也。

    其他藥皆發汗吐下後證也。

     ○若陽氣獨盛。

    陰氣暴絕。

    即為陽毒。

    必發躁狂走妄言。

    面赤咽痛。

    身斑斑如錦紋。

    或下利赤黃。

    脈洪實。

    或滑促。

    當以酸苦之藥。

    令陰氣複而大汗解矣。

    古人雲。

    酸苦湧洩為陰。

    謂苦參大青葶苈苦酒之類。

    (雜十六)能複其陰氣也。

    微用苦。

    甚則兼用酸苦。

    折熱複陰。

    若熱極發厥。

    陽證似陰。

    學人當以脈别之。

     (二十)問手足逆冷。

    臍腹築痛。

    咽喉疼。

    嘔吐下利。

    身體如被杖。

    或冷汗。

    煩渴。

    脈細欲絕。

    
此名陰毒也。

    陰毒之為病。

    初得病手足冷。

    背強咽痛。

    糜粥不下。

    毒氣攻心。

    心腹痛。

    短氣。

    四肢厥逆。

    嘔吐下利。

    體如被杖。

    宜服陰毒甘草湯(雜七)、白術散(雜八)、附子散(雜九)、正陽散(雜十)、肉桂散(雜十一)、回陽丹(雜十二)、返陰丹(雜十三)、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并雜十四)之類。

    可選用之。

     ○大抵陰毒。

    本因腎氣虛寒。

    或因冷物傷脾。

    外感風寒。

    内既伏陰。

    外又感寒。

    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陰。

    内外皆陰。

    則陽氣不守。

    遂發頭疼腰重腹痛。

    眼睛疼。

    身體倦怠。

    四肢逆冷。

    額上手背冷汗不止。

    或多煩渴。

    精神恍惚。

    如有所失。

    三二日間。

    或可起行。

    不甚覺重。

    診之則六脈俱沉細而疾。

    尺部短小。

    寸口脈或大。

    (六脈俱浮大。

    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

    非陰證也。

    大抵陽毒傷寒。

    其脈多弦而洪數。

    陰毒傷寒。

    其脈沉細而弦疾。

    不可不知也)若誤服涼藥。

    則渴轉甚。

    躁轉急。

    有此病證者。

    便須急服辛熱之藥。

    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陰毒漸深。

    其候沉重。

    四肢逆冷。

    腹痛轉甚。

    或咽喉不利。

    心下脹滿結硬。

    躁渴。

    虛汗不止。

    (陽盛則身熱而無汗。

    陰盛則身冷而有汗。

    岐伯雲。

    陽勝則身熱。

    腠理閉。

    喘粗。

    為之。

    俯仰。

    汗不出而熱。

    陰勝則身寒汗出。

    身常清。

    數栗而寒。

    寒則厥)或時鄭聲。

    指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