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不愈宜桂枝湯。
正方一)壞病者。
不可表也。
太陽病三日。
已發汗。
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
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也。
當犯何逆。
随證治之。
又雲太陽病不解。
傳入少陽者。
脅下硬滿。
幹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
脈沉緊者。
與小柴胡湯。
(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汗。
柴胡證罷。
此為壞病。
知犯何逆。
以法治之。
婦人經水适來者。
不可表也。
(婦人病經水适下而發其汗。
則郁冒不知人。
此病為表裡俱虛。
故令郁冒也)風溫者。
不可表也。
脈尺寸俱浮。
頭疼身熱常自汗。
體重。
其息必喘。
其形不仁。
嘿嘿但欲眠者。
風溫證也。
複發其汗者死。
宜葳蕤湯。
(雜四十五)濕溫者。
不可表也。
兩胫逆冷。
胸腹滿。
頭目痛苦妄言。
必多汗者。
濕溫證也。
不可發汗。
發汗者。
名曰重。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宜桂附湯(正十七)、白虎加蒼術湯。
(雜一百十七)虛煩者。
不可表也。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
然不惡寒。
身不疼。
故知非傷寒也。
不可發汗。
頭不痛。
脈不緊。
故知非裡實也。
不可下。
宜服竹葉湯。
(正九十五)病患腹間左右上下有築觸動氣者。
不可表也。
動氣在左。
不可發汗。
發汗則頭眩。
汗不止。
筋惕肉。
此為逆難治。
先服防風白術牡蛎湯。
(雜方二)汗止。
次當服建中湯。
(正三十七)動氣在右。
不可發汗。
發汗則衄而渴。
心苦煩。
飲則吐水。
先服五苓散一二服。
(正六十六)次服竹葉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
發汗則氣上沖。
正在心端。
宜服李根湯。
(雜方三)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發汗則無汗。
心中大煩(雜方四)。
骨節疼煩。
目暈惡寒。
食即反吐。
谷不得化。
先服大橘皮湯。
(雜方四)吐止後。
服小建中湯(正三十七)以此見古人慎用表藥如此。
(十四)問裡證 不惡寒。
反惡熱。
手掌心并腋下汗出。
胃中幹涸。
燥糞結聚。
潮熱。
大便硬。
小便如常。
腹滿而喘。
或谵語。
脈沉而滑者。
裡證也。
(仲景雲。
手足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
傷寒欲下而小便少。
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潤者。
不可攻也)裡證者。
(内熱是也。
内熱者。
裡之弱)此屬陽明也。
宜下之。
○傷寒始發熱惡寒。
今汗後不惡寒。
但倍發熱而躁。
始脈浮大。
今脈洪實。
或沉細數。
始惺靜。
今狂語。
此為胃實陽盛。
再汗即死。
須下之即愈。
○亦有始得病。
便變陽盛之證。
須便下之。
不可拘以日數。
○更有心胸連臍腹大段疰悶。
腹中疼。
坐卧不安。
冒悶喘急極者。
亦不候他證。
便下之。
凡大便秘。
妨悶恐尚有表證者。
亦須少少飲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微解之。
不可過多。
令大洩也失下則氣血不通。
四肢便厥。
醫人不知。
反疑是陰厥。
複進熱藥。
禍如反掌。
不可不察也。
○又問三陰有可下者乎。
三陰大約可溫。
然須有積證方可也。
何謂積證。
太陰腹滿時痛。
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
(正十三)少陰口燥咽幹。
或腹滿不大便。
或下利清水。
心下痛。
皆積證也。
仲景雲。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
少陰病自利清水。
心下痛。
口幹者。
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
宜大承氣湯也。
下證悉具。
服湯已。
更衣者。
止後服。
不爾盡劑服之。
(更衣謂病患服承氣湯後得下利。
故勿與也)下後慎不中服補藥。
孫真人雲。
服大承氣湯。
得利瘥。
慎不中服補藥也。
熱氣得補複成。
更複下之。
是重困也。
宜消息安養之。
○大抵傷寒最慎于下。
若表證未罷。
不可亂投湯劑。
虛其胃氣。
(仲景雲。
表解而内不消。
非大滿。
猶生寒熱。
則病不除也。
表已解而内不消。
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
乃可下之。
雖四五日不能為禍。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
内虛熱入。
協熱遂利。
煩躁諸變。
不可勝數。
輕者困笃。
重者必死矣。
古人所以傷寒有承氣之戒)脈浮者。
不可下。
(仲景雲。
脈浮者。
病在表。
可發其汗。
應汗而下。
為懊。
為痞。
為結胸)脈虛細者。
不可下。
(王叔和雲。
脈微不可吐。
虛細不可下)惡寒者不可下。
(惡寒者。
表之虛。
雖是陽明證。
尚惡寒。
即與太陽合病。
屬表。
可發其汗。
少陰惡寒。
當溫之)嘔吐者。
不可下。
仲景雲。
嘔多雖有陽明證。
不可下。
陽明病脅下硬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苔者。
宜與小柴胡湯。
(正二十九)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氣因和。
身然汗出。
得屎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不愈宜桂枝湯。
正方一)壞病者。
不可表也。
太陽病三日。
已發汗。
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
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也。
當犯何逆。
随證治之。
又雲太陽病不解。
傳入少陽者。
脅下硬滿。
幹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
脈沉緊者。
與小柴胡湯。
(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汗。
柴胡證罷。
此為壞病。
知犯何逆。
以法治之。
婦人經水适來者。
不可表也。
(婦人病經水适下而發其汗。
則郁冒不知人。
此病為表裡俱虛。
故令郁冒也)風溫者。
不可表也。
脈尺寸俱浮。
頭疼身熱常自汗。
體重。
其息必喘。
其形不仁。
嘿嘿但欲眠者。
風溫證也。
複發其汗者死。
宜葳蕤湯。
(雜四十五)濕溫者。
不可表也。
兩胫逆冷。
胸腹滿。
頭目痛苦妄言。
必多汗者。
濕溫證也。
不可發汗。
發汗者。
名曰重。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宜桂附湯(正十七)、白虎加蒼術湯。
(雜一百十七)虛煩者。
不可表也。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
然不惡寒。
身不疼。
故知非傷寒也。
不可發汗。
頭不痛。
脈不緊。
故知非裡實也。
不可下。
宜服竹葉湯。
(正九十五)病患腹間左右上下有築觸動氣者。
不可表也。
動氣在左。
不可發汗。
發汗則頭眩。
汗不止。
筋惕肉。
此為逆難治。
先服防風白術牡蛎湯。
(雜方二)汗止。
次當服建中湯。
(正三十七)動氣在右。
不可發汗。
發汗則衄而渴。
心苦煩。
飲則吐水。
先服五苓散一二服。
(正六十六)次服竹葉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
發汗則氣上沖。
正在心端。
宜服李根湯。
(雜方三)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發汗則無汗。
心中大煩(雜方四)。
骨節疼煩。
目暈惡寒。
食即反吐。
谷不得化。
先服大橘皮湯。
(雜方四)吐止後。
服小建中湯(正三十七)以此見古人慎用表藥如此。
(十四)問裡證 不惡寒。
反惡熱。
手掌心并腋下汗出。
胃中幹涸。
燥糞結聚。
潮熱。
大便硬。
小便如常。
腹滿而喘。
或谵語。
脈沉而滑者。
裡證也。
(仲景雲。
手足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
傷寒欲下而小便少。
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潤者。
不可攻也)裡證者。
(内熱是也。
内熱者。
裡之弱)此屬陽明也。
宜下之。
○傷寒始發熱惡寒。
今汗後不惡寒。
但倍發熱而躁。
始脈浮大。
今脈洪實。
或沉細數。
始惺靜。
今狂語。
此為胃實陽盛。
再汗即死。
須下之即愈。
○亦有始得病。
便變陽盛之證。
須便下之。
不可拘以日數。
○更有心胸連臍腹大段疰悶。
腹中疼。
坐卧不安。
冒悶喘急極者。
亦不候他證。
便下之。
凡大便秘。
妨悶恐尚有表證者。
亦須少少飲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微解之。
不可過多。
令大洩也失下則氣血不通。
四肢便厥。
醫人不知。
反疑是陰厥。
複進熱藥。
禍如反掌。
不可不察也。
○又問三陰有可下者乎。
三陰大約可溫。
然須有積證方可也。
何謂積證。
太陰腹滿時痛。
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
(正十三)少陰口燥咽幹。
或腹滿不大便。
或下利清水。
心下痛。
皆積證也。
仲景雲。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
少陰病自利清水。
心下痛。
口幹者。
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
宜大承氣湯也。
下證悉具。
服湯已。
更衣者。
止後服。
不爾盡劑服之。
(更衣謂病患服承氣湯後得下利。
故勿與也)下後慎不中服補藥。
孫真人雲。
服大承氣湯。
得利瘥。
慎不中服補藥也。
熱氣得補複成。
更複下之。
是重困也。
宜消息安養之。
○大抵傷寒最慎于下。
若表證未罷。
不可亂投湯劑。
虛其胃氣。
(仲景雲。
表解而内不消。
非大滿。
猶生寒熱。
則病不除也。
表已解而内不消。
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
乃可下之。
雖四五日不能為禍。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
内虛熱入。
協熱遂利。
煩躁諸變。
不可勝數。
輕者困笃。
重者必死矣。
古人所以傷寒有承氣之戒)脈浮者。
不可下。
(仲景雲。
脈浮者。
病在表。
可發其汗。
應汗而下。
為懊。
為痞。
為結胸)脈虛細者。
不可下。
(王叔和雲。
脈微不可吐。
虛細不可下)惡寒者不可下。
(惡寒者。
表之虛。
雖是陽明證。
尚惡寒。
即與太陽合病。
屬表。
可發其汗。
少陰惡寒。
當溫之)嘔吐者。
不可下。
仲景雲。
嘔多雖有陽明證。
不可下。
陽明病脅下硬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苔者。
宜與小柴胡湯。
(正二十九)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氣因和。
身然汗出。
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