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一卷論表裡。
治傷寒。
須辨表裡。
表裡不分。
汗下差誤。
古人所以雲桂枝下咽。
陽盛即斃。
承氣入胃。
陰盛以亡。
傷寒有表證。
有裡證。
有半在表半在裡。
有表裡兩證俱見。
有無表裡證。
在表宜汗。
在裡宜下。
半在裡半在表宜和解。
表裡俱見。
随證滲洩。
無表裡證。
用大柴胡湯下之。
(正方三十)又四逆湯(正七十五)證。
有先溫裡乃發表。
桂枝湯(正方一)證。
有先解表乃攻裡。
仲景雲。
下利清谷。
身體疼痛。
急當救裡。
身體疼痛。
清便自調。
急當救表。
如附應桴。
間不容栉。
非特此也。
均是發熱。
身熱不渴為表有熱。
小柴胡加桂主之。
(正二十九)厥而脈滑為裡有熱。
白虎加人參主之。
(正六十五)(黃帝所謂發表不遠熱。
攻裡不遠寒也)均是水氣幹嘔。
微利發熱而咳為表有水。
小青龍加荛花主之。
(正三十六)身體涼。
表證罷。
咳而脅下痛為裡有水。
十棗湯主之。
(正八十九)均是惡寒發熱而惡寒者。
發于陽也。
麻黃桂枝小柴胡主之。
(無麻黃桂枝小柴胡湯。
隻有柴胡桂枝湯。
見正方三十一)無熱而惡寒者發于陰也。
附子四逆湯主之。
(正七十五)均是身體痛。
脈浮發熱頭疼身體痛者為表未解。
麻黃湯主之。
(正二十)脈沉自利身體痛者為裡不和。
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
以此觀之。
仲景之于表裡亦詳矣。
學人宜深究之。
雖然。
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無表裡證。
脈雖浮亦有下之者。
少陰病二三日無陽證。
亦有發汗者。
非表裡之所能拘。
又不可不知也。
(十三)問表證 發熱惡寒。
身體痛而脈浮者。
表證也。
(浮。
表陽也。
其脈按之不足。
舉之有餘。
素問雲。
寸口脈浮而盛。
曰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緊。
曰病在中。
仲景雲。
脈浮者病在表。
可發汗。
又曰表有病者。
脈當浮。
又曰。
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
則知脈浮者表證也)表證者。
惡寒是也。
惡寒者。
表之虛。
此屬太陽。
宜汗之。
然傷寒發表。
須當随病輕重而汗之。
故仲景有發汗者。
有和解之者。
兼四時發汗。
亦自不同。
○春不可大發汗。
以陽氣尚弱。
不可亟奪。
使陰氣勝于時。
天寒初解。
營衛腠理緩。
可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
○冬不可汗者。
以陽氣伏藏。
不可妄擾。
不問傷寒中風。
以輕藥解利之。
傷寒無汗者。
隻與桂枝麻黃各半湯。
(正方二)傷風有汗。
隻與柴胡桂枝湯。
(正三十一)或得少汗而解。
或無汗自解。
(病勢甚者不拘此) ○夏月天氣大熱。
玄府開。
脈洪大。
宜正發汗。
但不可用麻黃桂枝熱性藥。
須是桂枝麻黃湯加黃芩石膏知母升麻也。
(加減法在第十二卷藥方中)夏月有桂枝麻黃證。
不加黃芩輩服之。
轉助熱氣。
便發黃斑出也。
白虎湯雖可用。
然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
一白虎未能驅逐表邪。
況夏月陰氣在内。
或患熱病而氣虛人。
妄投白虎。
往往有成結胸者。
以白虎性寒。
非治傷寒藥也。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時許為佳。
不欲如水淋漓。
服湯中病即止。
不必盡劑。
然發汗。
須如常覆腰以上。
濃衣覆腰以下。
蓋腰以上流漓。
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
病終不解。
凡發汗病證仍在者。
三日内可二三汗之。
令腰腳周遍為度。
○又問三陰有可汗者乎。
陰病不當發汗。
發汗即動經。
然太陰脈浮。
少陰發熱。
亦須微微取汗。
但不正發汗耳。
大抵風寒中人與營衛俱薄而發熱。
又未曾行諸汗藥。
雖無陽證。
須少汗解逐之。
王叔和雲。
表中風寒。
入裡則不消。
故知初病脈沉細數。
雖裡不消。
本表中風寒。
須宜溫覆少汗而解。
仲景太陰證脈浮可汗。
宜桂枝湯。
(正方一)少陰病發熱脈沉。
宜麻黃細辛附子湯。
(正二十三)少陰二三日。
常見少陰證。
無陽證者。
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微發汗。
皆陰證表藥也。
要知脈沉細數。
病在裡不可發汗。
此大略之言耳。
脈應裡而發熱在表。
宜以小辛之藥取微汗而溫散也。
○大抵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
宜發其汗。
然熱多寒少。
其脈微弱。
或尺脈遲者。
不可表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
熱多寒少。
脈微弱者。
此無陽也。
不可發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正方四)尺脈遲者。
血少也。
先以小建中加黃湯。
(正三十七)以養其血。
時用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
小分劑以和解之其人當汗而衄血下血者。
不可表也。
(太陽病脈浮而緊。
發熱身無汗。
自衄者愈。
不可汗。
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
直視不得瞬。
又雲。
太陽病不
治傷寒。
須辨表裡。
表裡不分。
汗下差誤。
古人所以雲桂枝下咽。
陽盛即斃。
承氣入胃。
陰盛以亡。
傷寒有表證。
有裡證。
有半在表半在裡。
有表裡兩證俱見。
有無表裡證。
在表宜汗。
在裡宜下。
半在裡半在表宜和解。
表裡俱見。
随證滲洩。
無表裡證。
用大柴胡湯下之。
(正方三十)又四逆湯(正七十五)證。
有先溫裡乃發表。
桂枝湯(正方一)證。
有先解表乃攻裡。
仲景雲。
下利清谷。
身體疼痛。
急當救裡。
身體疼痛。
清便自調。
急當救表。
如附應桴。
間不容栉。
非特此也。
均是發熱。
身熱不渴為表有熱。
小柴胡加桂主之。
(正二十九)厥而脈滑為裡有熱。
白虎加人參主之。
(正六十五)(黃帝所謂發表不遠熱。
攻裡不遠寒也)均是水氣幹嘔。
微利發熱而咳為表有水。
小青龍加荛花主之。
(正三十六)身體涼。
表證罷。
咳而脅下痛為裡有水。
十棗湯主之。
(正八十九)均是惡寒發熱而惡寒者。
發于陽也。
麻黃桂枝小柴胡主之。
(無麻黃桂枝小柴胡湯。
隻有柴胡桂枝湯。
見正方三十一)無熱而惡寒者發于陰也。
附子四逆湯主之。
(正七十五)均是身體痛。
脈浮發熱頭疼身體痛者為表未解。
麻黃湯主之。
(正二十)脈沉自利身體痛者為裡不和。
四逆湯主之(正七十五)。
以此觀之。
仲景之于表裡亦詳矣。
學人宜深究之。
雖然。
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無表裡證。
脈雖浮亦有下之者。
少陰病二三日無陽證。
亦有發汗者。
非表裡之所能拘。
又不可不知也。
(十三)問表證 發熱惡寒。
身體痛而脈浮者。
表證也。
(浮。
表陽也。
其脈按之不足。
舉之有餘。
素問雲。
寸口脈浮而盛。
曰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緊。
曰病在中。
仲景雲。
脈浮者病在表。
可發汗。
又曰表有病者。
脈當浮。
又曰。
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
則知脈浮者表證也)表證者。
惡寒是也。
惡寒者。
表之虛。
此屬太陽。
宜汗之。
然傷寒發表。
須當随病輕重而汗之。
故仲景有發汗者。
有和解之者。
兼四時發汗。
亦自不同。
○春不可大發汗。
以陽氣尚弱。
不可亟奪。
使陰氣勝于時。
天寒初解。
營衛腠理緩。
可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
○冬不可汗者。
以陽氣伏藏。
不可妄擾。
不問傷寒中風。
以輕藥解利之。
傷寒無汗者。
隻與桂枝麻黃各半湯。
(正方二)傷風有汗。
隻與柴胡桂枝湯。
(正三十一)或得少汗而解。
或無汗自解。
(病勢甚者不拘此) ○夏月天氣大熱。
玄府開。
脈洪大。
宜正發汗。
但不可用麻黃桂枝熱性藥。
須是桂枝麻黃湯加黃芩石膏知母升麻也。
(加減法在第十二卷藥方中)夏月有桂枝麻黃證。
不加黃芩輩服之。
轉助熱氣。
便發黃斑出也。
白虎湯雖可用。
然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
一白虎未能驅逐表邪。
況夏月陰氣在内。
或患熱病而氣虛人。
妄投白虎。
往往有成結胸者。
以白虎性寒。
非治傷寒藥也。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時許為佳。
不欲如水淋漓。
服湯中病即止。
不必盡劑。
然發汗。
須如常覆腰以上。
濃衣覆腰以下。
蓋腰以上流漓。
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潤。
病終不解。
凡發汗病證仍在者。
三日内可二三汗之。
令腰腳周遍為度。
○又問三陰有可汗者乎。
陰病不當發汗。
發汗即動經。
然太陰脈浮。
少陰發熱。
亦須微微取汗。
但不正發汗耳。
大抵風寒中人與營衛俱薄而發熱。
又未曾行諸汗藥。
雖無陽證。
須少汗解逐之。
王叔和雲。
表中風寒。
入裡則不消。
故知初病脈沉細數。
雖裡不消。
本表中風寒。
須宜溫覆少汗而解。
仲景太陰證脈浮可汗。
宜桂枝湯。
(正方一)少陰病發熱脈沉。
宜麻黃細辛附子湯。
(正二十三)少陰二三日。
常見少陰證。
無陽證者。
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正二十二)微發汗。
皆陰證表藥也。
要知脈沉細數。
病在裡不可發汗。
此大略之言耳。
脈應裡而發熱在表。
宜以小辛之藥取微汗而溫散也。
○大抵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
宜發其汗。
然熱多寒少。
其脈微弱。
或尺脈遲者。
不可表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
熱多寒少。
脈微弱者。
此無陽也。
不可發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正方四)尺脈遲者。
血少也。
先以小建中加黃湯。
(正三十七)以養其血。
時用小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湯。
小分劑以和解之其人當汗而衄血下血者。
不可表也。
(太陽病脈浮而緊。
發熱身無汗。
自衄者愈。
不可汗。
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
直視不得瞬。
又雲。
太陽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