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一卷論切脈。
治傷寒先須識脈。
若不識脈。
則表裡不分。
虛實不辨。
仲景猶诮當時之士。
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必欲診沖陽。
按太溪而後慊。
況于寸關尺耶。
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
切而知之以察其内。
證之與脈不可偏廢。
且如傷寒脈緊。
傷風脈緩。
熱病脈盛。
中暑脈虛。
人迎緊盛傷于寒。
氣口緊盛傷于食。
率以脈别之。
非特此也。
病患心下緊滿。
按之石硬而痛者。
結胸也。
結胸證于法當下。
雖三尺之童皆知。
用大黃甘遂陷胸湯下之。
然仲景雲。
結胸脈浮者。
不可下。
下之則死。
以此推之。
若隻憑外證。
便用陷胸湯則誤矣。
況傷寒尤要辨表裡。
脈浮為在表。
脈沉為在裡。
陽動則有汗。
陰動則發熱。
得汗而脈靜者生。
汗已而脈躁者死。
陰病陽脈則不成。
陽病陰脈則不永。
生死吉兇。
如合龜鏡。
其微至于禍福休咎。
修短貴賤。
無不可考。
然古人乃以切脈為下者。
特以脈理精微。
其體難辨。
而傷寒得外證為多故也。
外證易見。
切脈難明。
弦緊之混淆。
遲緩之參差。
沉與伏相類。
濡與弱相似。
非得之于心。
超然領解。
孰能校疑似于锱铢者哉。
苟知浮芤滑實弦緊洪屬于表。
遲緩微澀沉伏濡弱屬于裡。
表裡内外。
陰陽消息。
以經處之。
亦過半矣。
脈穴圖 (帝曰。
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
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養五氣。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
皆出于胃。
變見于氣口。
右手關前一分。
氣口之位) 氣口脈(圖缺) 人迎脈(圖缺) 人迎在頸法象天地要會始終之門戶。
(人迎屬太陰肺之經。
而黃帝乃雲。
人迎亦胃脈何也。
左手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
挾喉嚨兩旁者人迎之穴。
人迎之位屬手太陰肺之經。
人迎之穴屬足陽明胃之經。
故素問雲人迎亦胃脈也) 太溪脈(圖缺) 傷寒何以須診太溪脈耶。
答曰。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之經。
男子以右腎為命門。
女子以左腎為命門。
(三十六難曰命門者神精所舍。
原氣所系。
男子藏精。
女子以胞)主生死之要。
病患有命門脈者活。
無者死。
仲景雲。
少陰病手足逆冷發熱者。
不死。
脈不至者灸太溪七壯。
故傷寒必診太溪以察其腎之盛衰也。
(太溪二穴。
在足内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沖陽脈(圖缺) 傷寒何以須診沖陽脈耶。
答曰。
沖陽穴是足陽明胃之經。
人受氣于谷。
谷入于胃。
乃傳與五髒六腑。
髒腑皆受氣于胃。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胃為水谷之海。
主禀四時。
皆以胃氣為本。
是謂四時之變病。
死生之要會。
故傷寒必診沖陽。
以察其胃之有無也。
(沖陽二穴。
一名會源。
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風池穴(圖缺) 風府穴(圖缺) 仲景雲。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
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
(正一)愈。
謂服桂枝湯後。
其證尚自汗發熱惡寒。
脈尚寸浮尺弱而反煩。
為邪痹在陽維經。
故可先針風池。
(風池二穴。
是足少陽陽維之會。
在項後發際陷中。
是穴。
甲乙經雲。
風池穴在HT後發際陷者。
中是穴。
針入一寸一分)風府。
(風府一穴。
是督脈陽維之會。
在項後入發際一寸。
大筋穴中。
不可灸。
針入四分留三呼)此二穴陽維之會。
非太陽經也。
太陽經穴在挾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中。
名曰天柱。
不針此者。
桂枝已主太陽病故也。
期門穴(圖缺) 期門穴。
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
凡婦人病。
法當針期門。
不用行子午法。
恐纏
治傷寒先須識脈。
若不識脈。
則表裡不分。
虛實不辨。
仲景猶诮當時之士。
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必欲診沖陽。
按太溪而後慊。
況于寸關尺耶。
大抵問而知之以觀其外。
切而知之以察其内。
證之與脈不可偏廢。
且如傷寒脈緊。
傷風脈緩。
熱病脈盛。
中暑脈虛。
人迎緊盛傷于寒。
氣口緊盛傷于食。
率以脈别之。
非特此也。
病患心下緊滿。
按之石硬而痛者。
結胸也。
結胸證于法當下。
雖三尺之童皆知。
用大黃甘遂陷胸湯下之。
然仲景雲。
結胸脈浮者。
不可下。
下之則死。
以此推之。
若隻憑外證。
便用陷胸湯則誤矣。
況傷寒尤要辨表裡。
脈浮為在表。
脈沉為在裡。
陽動則有汗。
陰動則發熱。
得汗而脈靜者生。
汗已而脈躁者死。
陰病陽脈則不成。
陽病陰脈則不永。
生死吉兇。
如合龜鏡。
其微至于禍福休咎。
修短貴賤。
無不可考。
然古人乃以切脈為下者。
特以脈理精微。
其體難辨。
而傷寒得外證為多故也。
外證易見。
切脈難明。
弦緊之混淆。
遲緩之參差。
沉與伏相類。
濡與弱相似。
非得之于心。
超然領解。
孰能校疑似于锱铢者哉。
苟知浮芤滑實弦緊洪屬于表。
遲緩微澀沉伏濡弱屬于裡。
表裡内外。
陰陽消息。
以經處之。
亦過半矣。
脈穴圖 (帝曰。
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
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養五氣。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
皆出于胃。
變見于氣口。
右手關前一分。
氣口之位) 氣口脈(圖缺) 人迎脈(圖缺) 人迎在頸法象天地要會始終之門戶。
(人迎屬太陰肺之經。
而黃帝乃雲。
人迎亦胃脈何也。
左手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
挾喉嚨兩旁者人迎之穴。
人迎之位屬手太陰肺之經。
人迎之穴屬足陽明胃之經。
故素問雲人迎亦胃脈也) 太溪脈(圖缺) 傷寒何以須診太溪脈耶。
答曰。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之經。
男子以右腎為命門。
女子以左腎為命門。
(三十六難曰命門者神精所舍。
原氣所系。
男子藏精。
女子以胞)主生死之要。
病患有命門脈者活。
無者死。
仲景雲。
少陰病手足逆冷發熱者。
不死。
脈不至者灸太溪七壯。
故傷寒必診太溪以察其腎之盛衰也。
(太溪二穴。
在足内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沖陽脈(圖缺) 傷寒何以須診沖陽脈耶。
答曰。
沖陽穴是足陽明胃之經。
人受氣于谷。
谷入于胃。
乃傳與五髒六腑。
髒腑皆受氣于胃。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胃為水谷之海。
主禀四時。
皆以胃氣為本。
是謂四時之變病。
死生之要會。
故傷寒必診沖陽。
以察其胃之有無也。
(沖陽二穴。
一名會源。
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風池穴(圖缺) 風府穴(圖缺) 仲景雲。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
反煩不解者。
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
(正一)愈。
謂服桂枝湯後。
其證尚自汗發熱惡寒。
脈尚寸浮尺弱而反煩。
為邪痹在陽維經。
故可先針風池。
(風池二穴。
是足少陽陽維之會。
在項後發際陷中。
是穴。
甲乙經雲。
風池穴在HT後發際陷者。
中是穴。
針入一寸一分)風府。
(風府一穴。
是督脈陽維之會。
在項後入發際一寸。
大筋穴中。
不可灸。
針入四分留三呼)此二穴陽維之會。
非太陽經也。
太陽經穴在挾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中。
名曰天柱。
不針此者。
桂枝已主太陽病故也。
期門穴(圖缺) 期門穴。
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
凡婦人病。
法當針期門。
不用行子午法。
恐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