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髒膜引氣上。

    但下針令病患吸五吸。

    停針良久。

    徐徐出針。

    此是平瀉法也。

    凡針期門。

    必瀉勿補。

    可肥人二寸。

    瘦人寸半深。

     關元穴(圖缺) 臍下一寸五分。

    名氣海。

    二寸名丹田。

    三寸名關元。

    關元穴。

    是小腸募足少陰任脈之會。

    針入八分。

    留三呼瀉五吸。

    灸亦良。

    然不及針。

    (氣海穴。

    或作臍下一寸。

    按針灸經雲。

    臍下一寸曰陰交穴。

    陰交下五分曰氣海) (七)問三部之位 左右手去魚一寸名曰寸口。

    去澤一尺名曰尺部。

    兩境之間。

    名為關位。

    關位六分。

    陽部出三分。

    陰部入三分。

    關前為陽。

    關後為陰。

    為陰陽之關津。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

    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陽得寸内九分。

    取陽奇之數。

    陰得尺内一寸。

    取陰耦之數。

    是名寸關尺也。

    寸上一分為魚際。

    關下一分為神門。

    左關為人迎。

    右關為氣口。

    三陽從地長。

    故男子尺脈常沉。

    三陰從天生。

    故女子尺脈常浮。

    男子陽多而陰少。

    其脈在關上。

    故寸盛而尺弱。

    女子陰盛而陽微。

    其脈在關下。

    故寸沉而尺盛。

    所以男子不可以久瀉。

    女子不可以久吐。

    男得女脈為不足。

    女得男脈為太過。

    所謂反也。

    (今人以男子尺脈常弱。

    女子尺脈常盛謂之反。

    非也。

    男子陽有餘。

    脈在上。

    尺脈必弱。

    女子陰有餘。

    脈在下。

    寸脈必微。

    乃是正也。

    非反也。

    又以男子以右尺為命門。

    女子以左尺為命門。

    謂之反亦非也。

    男子得陰以生。

    先生右腎。

    女子得陽以長。

    先生左腎。

    乃是正也。

    非反也。

    所謂反者。

    隻是男子尺脈當弱今反盛。

    女子尺脈應盛今反弱。

    謂之反耳) 聖人以察陰陽以決生死。

    雖經絡流注。

    如環無端。

    豈能逃于三部者耶。

     (八)問診候之法 凡初下指。

    先以中指揣按得關位。

    乃齊下前後二指為三部脈。

    前指寸口也。

    後指尺部也。

    若人臂長乃疏下指。

    若臂短乃密下指。

    先診寸口。

    (男先左手。

    女先右手)浮按消息之。

    次。

    中按消息之。

    次。

    重按消息之。

    次。

    上竟消息之。

    次。

    下竟消息之。

    次。

    推指外消息之。

    次。

    推指内消息之。

    (醫家責肥人脈浮為肌肉濃實。

    重取乃得。

    若舉手而得。

    則其浮也甚矣。

    責瘦人脈沉為皮脈相附而易見。

    若按之始應。

    則其沉也亦甚矣)凡診脈以氣息平定。

    方下指。

    以一呼一吸為一息。

    其一息之間。

    脈息四至。

    或五至。

    不大不小。

    與所部分四時相應者。

    為平和脈也。

    過則為至。

    不及則為損。

    損至之脈。

    難經言之詳矣。

    (所屬部分。

    謂心位洪。

    肺位浮。

    腎位沉。

    肝位弦。

    脾位緩也。

    四時謂春脈弦。

    夏脈洪。

    四季脈緩。

    秋脈浮。

    冬脈沉也。

    假令心脈本位雖當見洪。

    得冬脈須微帶沉下。

    是四時相應。

    餘皆仿此) (九)問脈息之證 脈之字。

    從肉從HT。

    又作HT。

    蓋脈以肉為陽。

    HT以血為陰。

    華佗雲。

    脈者氣血之先也。

    氣血盛則脈盛。

    氣血衰則脈衰。

    氣血熱則脈數。

    氣血寒則脈遲。

    氣血微則脈弱。

    氣血平則脈緩。

    又長人脈長。

    短人脈短。

    性急則脈急。

    性緩則脈緩。

    反此者逆。

    按内經雲。

    形盛脈細。

    氣少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

    胸中氣多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參伍不調者病。

    難經雲。

    數者腑也。

    遲者髒也。

    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

    諸陽為熱。

    諸陰為寒。

    王叔和雲。

    脈沉為在裡。

    脈浮為在表。

    遲則在髒。

    數則在腑。

    滑為實為下。

    數為虛為熱。

    張仲景雲。

    脈大浮數動滑。

    此名陽也。

    脈沉澀弱弦微。

    此名陰也。

    陰病見陽脈者生。

    陽病見陰脈者死。

    大抵陽脈常浮而速。

    陰脈常沉而遲。

    七表屬腑。

    病在于陽。

    春夏見之易治。

    八裡屬髒。

    病在于陰。

    秋冬見之猶輕。

    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