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此一卷論經絡。

    治傷寒先須識經絡。

    不識經絡。

    觸途冥行。

    不知邪氣之所在。

    往往病在太陽。

    反攻少陰。

    證是厥陰。

    乃和少陽。

    寒邪未除。

    真氣受斃。

    又況傷寒看外證為多。

    未診先問。

    最為有準。

    孫真人雲。

    問而知之。

    别病淺深。

    名為巧醫。

    病家雲。

    發熱惡寒。

    頭項痛。

    腰脊強。

    則知病在太陽經也。

    身熱目疼。

    鼻幹不得卧。

    則知病在陽明經也。

    胸脅痛耳聾。

    口苦舌幹。

    往來寒熱而嘔。

    則知病在少陽經也。

    腹滿咽幹。

    手足自溫。

    或自利不渴。

    或腹滿時痛。

    則知病在太陰經也。

    引飲惡寒。

    或口燥舌幹。

    則知病在少陰經也。

    煩滿囊縮。

    則知病在厥陰經也。

    然後切脈以辯其在表在裡。

    若虛若實。

    以汗下之。

    古人所以雲問而知之為中工。

    切而知之為下工。

    若經隧支絡懵然不分。

    按寸握尺。

    妄意疾證。

    豈知坐授明堂。

    藏室金蘭者耶。

     經絡圖 足太陽經(圖缺) 風府穴:兩旁各一從此分為四道 膀胱:重九兩二铢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謂膝後曲腳之中委中穴也 足太陽膀胱之經。

    (腎與膀胱為合。

    故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裡)從目内上頭連于風府。

    分為四道。

    下項并正别脈上下六道以行于背。

    與身為經。

    太陽之經為諸陽主氣。

    或中寒邪。

    必發熱而惡寒。

    緣頭項腰脊。

    是太陽經所過處。

    今頭項痛。

    身體疼。

    腰脊強。

    其脈尺寸俱浮者。

    故知太陽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内。

    上額交巅。

    其支者。

    從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

    循肩。

    内挾脊。

    抵腰中。

    入循膂。

    絡腎。

    屬膀胱。

    其支者。

    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中,其支者,從内左右别下貫胛。

    挾脊内。

    過髀樞。

    循髀。

    從廉下合中。

    以下貫内。

    出外踝之後。

    循京骨。

    至小趾外側) 足陽明經(圖缺) 大迎穴:在曲颔前一寸一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者得之是 承漿穴:在唇下陷者中是 人迎穴:在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應手者是 缺盆穴: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者中是 胃:重二斤十四兩盛谷二鬥水一鬥五升為水谷之海 脾:絡脾 伏兔穴:在膝上六寸起内是一雲是膝蓋上七寸是 髀關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是 氣沖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又雲在陰毛兩旁 下膝:三寸者正白三裡穴而下也三裡穴在膝下三寸是 足陽明胃之經。

    (脾與胃為合。

    故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裡)從鼻起挾于鼻。

    絡于目。

    下咽分為四道。

    并正别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于身。

    蓋諸陽在表。

    陽明主肌肉。

    絡于鼻。

    故病患身熱目疼鼻幹不得卧。

    其脈尺寸俱長者。

    知陽明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陽明之脈。

    起于鼻交中。

    旁約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

    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

    環唇。

    下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

    循頰車。

    上耳前。

    過客主人。

    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

    從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嚨。

    入缺盆。

    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

    下挾臍。

    入氣沖中。

    其支者。

    起胃口下循腹裡。

    下至氣沖中而合。

    以下髀關。

    抵伏兔。

    下膝膑中。

    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

    入中趾内間。

    其支者。

    下廉三寸而别。

    以下入中趾外間。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趾間。

    出其端) 足少陽經(圖缺) 氣沖穴:在陰毛兩旁動脈應手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铢盛精汁三合 足少陽膽之經。

    (肝與膽為合。

    故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裡)起目外。

    絡于耳。

    遂分為四道。

    下缺盆。

    循于脅并正别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

    故病患胸脅痛而耳聾。

    (黃帝針經曰。

    邪在肝則兩脅痛。

    又曰。

    膽脹者脅下痛。

    口中苦。

    善太息)或口苦咽幹。

    或往來寒熱而嘔。

    其脈尺寸俱弦者。

    知少陽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經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

    循頸。

    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

    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其支者。

    從耳下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銳後。

    其支者。

    别銳。

    下大迎。

    合手少陽抵于下。

    加頰車下頸。

    合缺盆以下胸中。

    貫膈絡肝屬膽。

    循脅裡。

    出氣沖。

    繞毛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