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疹中兼丹,丹中兼瘰,總無一種獨發之理。
然疹與瘰發,則搔癢無度,每兼腹痛。
惟瘜系肺胃濕熱,隻在氣分,蒸逼随汗外洩而成,本屬氣虛,理宜清氣,近時醫輩,竟以治痧之法治瘖,謬之甚焉。
殊不知斑、痧、疹、瘰,皆由風熱濕火蘊郁而成,非發不愈,故用疏透。
至瘖則濕從熱化,氣随汗洩,故宜清氣。
若見瘖而更以疏洩透汗,則氣液外洩,熱勢反增。
曾見汗洩一次,瘖發一身,醫為未盡,再汗再瘖。
一汗一瘖,蔓延無已,竟有不死不體之弊。
籲!醫說有理,病聽欣然,一旦氣脫,亦不過付之數與命,誰言醫之咎耶?總之,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痧宜透洩,勿宜溫散;瘖宜清氣,勿宜壅遏,丹宜化毒,勿宜溫散,瘖宜清氣,勿宜疏散,斯為治法之大要。
至于經常權變,神而明之,存乎其神焉。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一 斑疹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咳嗽嚏涕,目赤脈數,此麻疹也。
宜用薄荷、大力、荊芥、連翹、杏仁、前胡、枇杷葉、赤柽柳等味,辛涼疏透也。
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總屬溫熱所化,發洩于外。
其初起也,腠理不宜則惡寒;陽邪在表則頭痛,熱自内蒸則口渴,邪幹肺位則咳涕。
當其未見點時,先宜疏透。
故用薄荷、荊芥、大力疏風洩汗,連翹、杏仁、前胡清宜氣分,枇杷葉、赤柽柳輕揚達表,冀其汗洩腠開,斑疹速透,毌使傳變為要。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二 斑疹汗洩,頭不痛不惡寒,身熱口渴,咽痛目赤,斑疹隐隐,宜用薄荷、牛蒡、連翹,黑栀,杏仁、射幹、馬勃、桔梗、甘草、元參等味,苦辛清解也。
上條斑疹未見,而發熱惡寒;此條斑疹既見,汗洩而頭不痛不惡寒,是腠理已開,外邪己洩。
但口渴咽痛目赤,乃裡邪未解,熱仍郁蒸,不可過散,宜以清解,故用薄荷、桔梗、杏仁、牛蒡透洩,連翹、元參、黑栀清火,馬勃、射幹、甘草宜上焦也。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三 斑疹煩熱口渴,咽痛齒枯,舌黃尖绛,斑疹透露。
宜用白虎湯加連翹、元參、杏仁、射幹,大青等味,清氣化斑也。
前條斑疹隐隐,尚宜疏洩,此條斑疹透露,而煩熱口渴,舌黃尖赤,乃邪漸傳裡,熱不肯解,諒非疏洩透表所能臻效。
故宜白虎湯直清陽明氣分,合連翹、元參化斑,杏仁、射乾清上,大青解毒,庶免邪陷入營,神昏痙厥之慮也。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班疹條辨第四 斑疹煩熱神昏,舌黃尖繹,夜則谵妄,斑疹并透,此熱漸入營。
宜用玉女煎加元參、連翹、人中黃、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等味。
清營轉氣也。
上條在氣,此條入營,蓋斑疹已透,而熱猶未清,更兼神昏夜谵,舌黃尖绛,入營之狀昭然。
故宜玉女煎兩清氣血,合連翹、元參化斑,石斛養胃,人中黃解毒,菖蒲、竹葉清營,使其從營轉氣,由氣達表,不緻入血為妙。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五 斑疹舌繹而黑,神昏谵語,煩燥妄笑,此熱入心包。
宜用玉女煎加犀角、元參心、連翹心,鮮菖蒲、牛黃丸等味,清營透斑也。
上條熱入營絡,此條熱入心胞,漸延血分。
夫營與心胞,似為一症,實則營淺心深,卻有層次之分。
《溫熱論》所謂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此為的辨。
故心主血,心熱則血熱,血熱則神昏妄笑,舌绛而焦。
非藉白虎清氣,生地涼血,犀角、元參、連翹化斑,菖蒲清竅,則熱何由解,斑何由化耶!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六 斑疹舌黑尖繹,神昏妄笑,揚手擲足,尋衣摸床,此熱入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連翹、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人中黃,人參等味,涼血化斑也。
斑疹既透,煩熱更甚,至舌黑尖绛,神昏妄笑,乃熱已入血,陰傷風動;揚手擲足,尋衣摸床,正虛不能勝邪,将厥之兆也。
急宜犀角地黃湯涼血,元參、連翹、石斛清熱,人參扶正,菖蒲、竹葉清心,人中黃化斑解毒,牛黃丸宜竅逐穢,庶濟危險于萬一耳。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班疹條辨第七 斑疹舌黑昏谵,斑紫或黑,手足振顫,此血熱已極,内閉外脫。
宜用固本湯加犀角、元參、紫草、人中黃、至寶丹等味,養陰化斑也。
舌黑昏谵,斑色紫黑,是血絡熱甚,津枯液凅矣。
更兼手足振搖,内風旋動,乃正不勝邪,神不自持,若非養陰扶正,涼血化斑,則危在頃刻。
然舌黑須要分别有地無地。
若黑而兼黃,底赤尖绛,斯屬有地之黑,為津枯邪滞,若脈症尚強,法宜攻下,如黑而光赤,并無黃底,此為無地之黑,乃熱灼津枯,若然脈症屬虛,法宜滋陰。
至斑色紫黑,亦要分别虛實。
若黑而邊紅鮮潤,跟腳不散,乃邪火抑郁,宜透宜攻;如黑而邊散,枯晦不顯,乃津液凅竭,元氣已敗,萬無生理,必欲用藥,宜滋宜補。
務在臨症時,細心體認,對症處方,庶不愧為司命矣。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八 斑疹紫黑,神昏煩躁,舌黑短縮,便閉脈促,此血熱瘀滞。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紫草、山甲、人中黃、元明粉、大黃等味,逐瘀化斑也。
斑色紫黑,光潤不散,固系邪火郁伏,更加神昏煩躁,舌黑短縮,便閉脈促,此血熱瘀滞,邪無洩越,必從内化,猶可挽回。
故宜犀角地黃湯加山甲,紫草涼血破瘀,兼人中黃、元明粉·大黃攻熱逐邪。
若得斑色轉紅,舌黑頓化,便是回天之兆。
如黑而枯晦,根點不斂,此天真幾盡,諒難力挽,無已,勉用犀角地黃湯加人參、附子大劑服之,以聊盡人工而已。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九 斑疹既退,咳嗽聲低,熱熾舌赤少苔,此痧熱逗留,肺胃陰傷。
宜用沙參、花粉、甜杏、地骨皮、川貝、生甘草、桑白皮、綠豆殼、枇杷葉等味,清肺養胃也。
肺胃為斑疹往來之路,茲病退熱熾,咳聲不揚,舌赤少苔,是餘熱逗留,消爍肺胃。
故用沙參,杏仁、川貝、桑皮、地骨皮、枇杷葉,一派清肺潤津,合綠豆殼,生甘草,粳米養胃解毒,毌使熱留肺底,釀成痨痑,最宜慎之。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班疹條辨第十 斑疹之後,頸颔核腫,牙關不宣,寒熱脈數,此痧毒壅結。
宜用藍根、馬勃、元參,連翹,銀花、桔梗、僵蠶、土貝母、甘草、夏枯草等味,軟堅化毒也。
斑疹雖退,熱結上焦,其腫核在颔下者屬陽明,在耳下者屬少陽,在頸項者屬太陽,總由三陽熱壅,風毒上攻,以緻牙關不宣,而成時毒。
故用苦辛洩降清解上焦,又須按經施治,以圖速解,則不緻延成漬破之累矣。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十一 斑疹未現,頸颔熱腫,延及頭面,皮腫色赤,此大頭溫也。
宜用東垣普濟消毒飲,苦辛化解也。
凡大頭溫初發,必先惡寒,煩熱頭痛,口渴,頸面赤腫,延及滿頭。
然須分經辨症。
其腫在耳下及面頰者屬少陽,腫在面膛及鼻額者屬陽明,腫在頭頂及頸項者屬太陽,亦有滿頭俱腫者為三陽合病,古稱大頭溫,親戚不相訪問,恐其傳染。
東垣制普濟消毒飲,最為的當,其用芩、連苦寒降火,升、柴辛涼升陽,猶恐芩、連之苦寒直入腸胃,俱用酒炒,借以上行,且合升降之機,而成不易之法;更兼薄荷、大力祛風,連翹,元參清熱,藍根、馬勃解毒,桔梗、甘草載之上行,僵蠶引之入絡。
觀此方大有巧手,非深于仲經之心法者,不能臻此妙圯。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疹瘰條辨第十二 疹瘰發熱惡寒,胸悶腹痛,煩熱欲嘔,此邪郁肺胃。
宜用杏仁,桔梗、枳殼、郁金,淡豆豉,黑山栀,薄荷,大力、蒼耳、連翹等味,輕揚宣肺也。
疹為肺經風熱,瘰為胃中濕熱。
故疹粒細而如蚊迹,現于皮面,粒大而如錢樣,附于肌肉。
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
期必先胸膈滿悶,腹中絞痛,此由風熱壅遏,氣機不宜,甚面嘔吐不休。
然疹瘰而得吐瀉,正郁遏之邪得以疏洩,不必止之。
故用杏仁、郁金、積殼、桔梗開上焦,山栀、淡豉祛郁積,薄荷、大力祛風,連翹、蒼耳化熱,則邪透瘰自解焉。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疹瘰條辨第十三 疹瘰或隐或現,搔癢無度,此風熱内蒸。
宜用薄荷、大力、黃連、黃芩,荊芥、防風、蟬衣、丹皮、連翹、黑山栀、杏仁、地膚子等味,清熱祛風也。
疹瘰既現,時或隐伏,遍身搔癢,良由風熱蘊結,氣血不清,故用酒炒芩、連,合連翹、黑栀清火,薄荷、大力、防風、荊芥祛風,蟬衣、丹皮,杏仁,地膚兩清氣血,則熱清而疹自化焉。
白瘖條辨計四條 白瘖條辨第一 白瘖末見,發熱身痛,面色晦滞,舌苔粘膩,胸腕不爽,嘔惡便溏,脈大而緩,此熱蘊蒸。
宜用黃連溫膽湯加杏仁、蒌皮、通草、豆卷等昧,通洩三焦也。
瘖之初發,必由濕熱化蒸,氣分不清。
蓋濕必阻氣,熱亦傷氣。
濕既化熱,熏蒸肺胃,其邪自胃達肺,由肺出表,從汗而洩,則粒似細栗,色似水晶,故東南濕熱之地,最多白瘖,西北風燥之區,每盛斑疹。
考古醫書,隻有斑疹,而無白瘖,惟近世南醫輩出,始得論及,然亦略而不備,殊不知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每至夏秋暑穢熏蒸之際,但覺身熱不已,面色晦滞,舌色膩濁,此即濕熱之狀,有諸内則形諸外也,且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先傷氣分,最易化熱,故胸腹必悶,脈大必緩,矧嘔惡便溏,皆邪布三焦,氣化失清之症。
故用半夏、茯苓流通中腕,加杏仁、蒌皮宜豁土焦,通草、豆卷滲利下焦,合黃連、積實洩滿,竹茹、陳皮理氣,俾三焦氣機得宜,則濕熱之邪,借以分消也。
然疹與瘰發,則搔癢無度,每兼腹痛。
惟瘜系肺胃濕熱,隻在氣分,蒸逼随汗外洩而成,本屬氣虛,理宜清氣,近時醫輩,竟以治痧之法治瘖,謬之甚焉。
殊不知斑、痧、疹、瘰,皆由風熱濕火蘊郁而成,非發不愈,故用疏透。
至瘖則濕從熱化,氣随汗洩,故宜清氣。
若見瘖而更以疏洩透汗,則氣液外洩,熱勢反增。
曾見汗洩一次,瘖發一身,醫為未盡,再汗再瘖。
一汗一瘖,蔓延無已,竟有不死不體之弊。
籲!醫說有理,病聽欣然,一旦氣脫,亦不過付之數與命,誰言醫之咎耶?總之,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痧宜透洩,勿宜溫散;瘖宜清氣,勿宜壅遏,丹宜化毒,勿宜溫散,瘖宜清氣,勿宜疏散,斯為治法之大要。
至于經常權變,神而明之,存乎其神焉。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一 斑疹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咳嗽嚏涕,目赤脈數,此麻疹也。
宜用薄荷、大力、荊芥、連翹、杏仁、前胡、枇杷葉、赤柽柳等味,辛涼疏透也。
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總屬溫熱所化,發洩于外。
其初起也,腠理不宜則惡寒;陽邪在表則頭痛,熱自内蒸則口渴,邪幹肺位則咳涕。
當其未見點時,先宜疏透。
故用薄荷、荊芥、大力疏風洩汗,連翹、杏仁、前胡清宜氣分,枇杷葉、赤柽柳輕揚達表,冀其汗洩腠開,斑疹速透,毌使傳變為要。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二 斑疹汗洩,頭不痛不惡寒,身熱口渴,咽痛目赤,斑疹隐隐,宜用薄荷、牛蒡、連翹,黑栀,杏仁、射幹、馬勃、桔梗、甘草、元參等味,苦辛清解也。
上條斑疹未見,而發熱惡寒;此條斑疹既見,汗洩而頭不痛不惡寒,是腠理已開,外邪己洩。
但口渴咽痛目赤,乃裡邪未解,熱仍郁蒸,不可過散,宜以清解,故用薄荷、桔梗、杏仁、牛蒡透洩,連翹、元參、黑栀清火,馬勃、射幹、甘草宜上焦也。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三 斑疹煩熱口渴,咽痛齒枯,舌黃尖绛,斑疹透露。
宜用白虎湯加連翹、元參、杏仁、射幹,大青等味,清氣化斑也。
前條斑疹隐隐,尚宜疏洩,此條斑疹透露,而煩熱口渴,舌黃尖赤,乃邪漸傳裡,熱不肯解,諒非疏洩透表所能臻效。
故宜白虎湯直清陽明氣分,合連翹、元參化斑,杏仁、射乾清上,大青解毒,庶免邪陷入營,神昏痙厥之慮也。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班疹條辨第四 斑疹煩熱神昏,舌黃尖繹,夜則谵妄,斑疹并透,此熱漸入營。
宜用玉女煎加元參、連翹、人中黃、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等味。
清營轉氣也。
上條在氣,此條入營,蓋斑疹已透,而熱猶未清,更兼神昏夜谵,舌黃尖绛,入營之狀昭然。
故宜玉女煎兩清氣血,合連翹、元參化斑,石斛養胃,人中黃解毒,菖蒲、竹葉清營,使其從營轉氣,由氣達表,不緻入血為妙。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五 斑疹舌繹而黑,神昏谵語,煩燥妄笑,此熱入心包。
宜用玉女煎加犀角、元參心、連翹心,鮮菖蒲、牛黃丸等味,清營透斑也。
上條熱入營絡,此條熱入心胞,漸延血分。
夫營與心胞,似為一症,實則營淺心深,卻有層次之分。
《溫熱論》所謂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此為的辨。
故心主血,心熱則血熱,血熱則神昏妄笑,舌绛而焦。
非藉白虎清氣,生地涼血,犀角、元參、連翹化斑,菖蒲清竅,則熱何由解,斑何由化耶!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六 斑疹舌黑尖繹,神昏妄笑,揚手擲足,尋衣摸床,此熱入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連翹、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人中黃,人參等味,涼血化斑也。
斑疹既透,煩熱更甚,至舌黑尖绛,神昏妄笑,乃熱已入血,陰傷風動;揚手擲足,尋衣摸床,正虛不能勝邪,将厥之兆也。
急宜犀角地黃湯涼血,元參、連翹、石斛清熱,人參扶正,菖蒲、竹葉清心,人中黃化斑解毒,牛黃丸宜竅逐穢,庶濟危險于萬一耳。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班疹條辨第七 斑疹舌黑昏谵,斑紫或黑,手足振顫,此血熱已極,内閉外脫。
宜用固本湯加犀角、元參、紫草、人中黃、至寶丹等味,養陰化斑也。
舌黑昏谵,斑色紫黑,是血絡熱甚,津枯液凅矣。
更兼手足振搖,内風旋動,乃正不勝邪,神不自持,若非養陰扶正,涼血化斑,則危在頃刻。
然舌黑須要分别有地無地。
若黑而兼黃,底赤尖绛,斯屬有地之黑,為津枯邪滞,若脈症尚強,法宜攻下,如黑而光赤,并無黃底,此為無地之黑,乃熱灼津枯,若然脈症屬虛,法宜滋陰。
至斑色紫黑,亦要分别虛實。
若黑而邊紅鮮潤,跟腳不散,乃邪火抑郁,宜透宜攻;如黑而邊散,枯晦不顯,乃津液凅竭,元氣已敗,萬無生理,必欲用藥,宜滋宜補。
務在臨症時,細心體認,對症處方,庶不愧為司命矣。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八 斑疹紫黑,神昏煩躁,舌黑短縮,便閉脈促,此血熱瘀滞。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紫草、山甲、人中黃、元明粉、大黃等味,逐瘀化斑也。
斑色紫黑,光潤不散,固系邪火郁伏,更加神昏煩躁,舌黑短縮,便閉脈促,此血熱瘀滞,邪無洩越,必從内化,猶可挽回。
故宜犀角地黃湯加山甲,紫草涼血破瘀,兼人中黃、元明粉·大黃攻熱逐邪。
若得斑色轉紅,舌黑頓化,便是回天之兆。
如黑而枯晦,根點不斂,此天真幾盡,諒難力挽,無已,勉用犀角地黃湯加人參、附子大劑服之,以聊盡人工而已。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九 斑疹既退,咳嗽聲低,熱熾舌赤少苔,此痧熱逗留,肺胃陰傷。
宜用沙參、花粉、甜杏、地骨皮、川貝、生甘草、桑白皮、綠豆殼、枇杷葉等味,清肺養胃也。
肺胃為斑疹往來之路,茲病退熱熾,咳聲不揚,舌赤少苔,是餘熱逗留,消爍肺胃。
故用沙參,杏仁、川貝、桑皮、地骨皮、枇杷葉,一派清肺潤津,合綠豆殼,生甘草,粳米養胃解毒,毌使熱留肺底,釀成痨痑,最宜慎之。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班疹條辨第十 斑疹之後,頸颔核腫,牙關不宣,寒熱脈數,此痧毒壅結。
宜用藍根、馬勃、元參,連翹,銀花、桔梗、僵蠶、土貝母、甘草、夏枯草等味,軟堅化毒也。
斑疹雖退,熱結上焦,其腫核在颔下者屬陽明,在耳下者屬少陽,在頸項者屬太陽,總由三陽熱壅,風毒上攻,以緻牙關不宣,而成時毒。
故用苦辛洩降清解上焦,又須按經施治,以圖速解,則不緻延成漬破之累矣。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斑疹條辨第十一 斑疹未現,頸颔熱腫,延及頭面,皮腫色赤,此大頭溫也。
宜用東垣普濟消毒飲,苦辛化解也。
凡大頭溫初發,必先惡寒,煩熱頭痛,口渴,頸面赤腫,延及滿頭。
然須分經辨症。
其腫在耳下及面頰者屬少陽,腫在面膛及鼻額者屬陽明,腫在頭頂及頸項者屬太陽,亦有滿頭俱腫者為三陽合病,古稱大頭溫,親戚不相訪問,恐其傳染。
東垣制普濟消毒飲,最為的當,其用芩、連苦寒降火,升、柴辛涼升陽,猶恐芩、連之苦寒直入腸胃,俱用酒炒,借以上行,且合升降之機,而成不易之法;更兼薄荷、大力祛風,連翹,元參清熱,藍根、馬勃解毒,桔梗、甘草載之上行,僵蠶引之入絡。
觀此方大有巧手,非深于仲經之心法者,不能臻此妙圯。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疹瘰條辨第十二 疹瘰發熱惡寒,胸悶腹痛,煩熱欲嘔,此邪郁肺胃。
宜用杏仁,桔梗、枳殼、郁金,淡豆豉,黑山栀,薄荷,大力、蒼耳、連翹等味,輕揚宣肺也。
疹為肺經風熱,瘰為胃中濕熱。
故疹粒細而如蚊迹,現于皮面,粒大而如錢樣,附于肌肉。
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
期必先胸膈滿悶,腹中絞痛,此由風熱壅遏,氣機不宜,甚面嘔吐不休。
然疹瘰而得吐瀉,正郁遏之邪得以疏洩,不必止之。
故用杏仁、郁金、積殼、桔梗開上焦,山栀、淡豉祛郁積,薄荷、大力祛風,連翹、蒼耳化熱,則邪透瘰自解焉。
斑疹條辨丹瘖附計十七條 疹瘰條辨第十三 疹瘰或隐或現,搔癢無度,此風熱内蒸。
宜用薄荷、大力、黃連、黃芩,荊芥、防風、蟬衣、丹皮、連翹、黑山栀、杏仁、地膚子等味,清熱祛風也。
疹瘰既現,時或隐伏,遍身搔癢,良由風熱蘊結,氣血不清,故用酒炒芩、連,合連翹、黑栀清火,薄荷、大力、防風、荊芥祛風,蟬衣、丹皮,杏仁,地膚兩清氣血,則熱清而疹自化焉。
白瘖條辨計四條 白瘖條辨第一 白瘖末見,發熱身痛,面色晦滞,舌苔粘膩,胸腕不爽,嘔惡便溏,脈大而緩,此熱蘊蒸。
宜用黃連溫膽湯加杏仁、蒌皮、通草、豆卷等昧,通洩三焦也。
瘖之初發,必由濕熱化蒸,氣分不清。
蓋濕必阻氣,熱亦傷氣。
濕既化熱,熏蒸肺胃,其邪自胃達肺,由肺出表,從汗而洩,則粒似細栗,色似水晶,故東南濕熱之地,最多白瘖,西北風燥之區,每盛斑疹。
考古醫書,隻有斑疹,而無白瘖,惟近世南醫輩出,始得論及,然亦略而不備,殊不知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每至夏秋暑穢熏蒸之際,但覺身熱不已,面色晦滞,舌色膩濁,此即濕熱之狀,有諸内則形諸外也,且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先傷氣分,最易化熱,故胸腹必悶,脈大必緩,矧嘔惡便溏,皆邪布三焦,氣化失清之症。
故用半夏、茯苓流通中腕,加杏仁、蒌皮宜豁土焦,通草、豆卷滲利下焦,合黃連、積實洩滿,竹茹、陳皮理氣,俾三焦氣機得宜,則濕熱之邪,借以分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