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目黃便溏,腹膨跗腫濕盛化水,漬于肌内,必成浮腫。
用小溫中丸苦溫理脾,加車前、茵陳分利膀胱,猶開支河以通水道之理也。
暴感風寒論 嘗考《内經九宮八風》等論,風有八方,位分八卦。
故冬至後,風從幹方來者為旺風,主長養萬物。
從别方來者,謂之偏風,逆面來者,謂之賊風,主傷害萬物。
是則立冬後風從北,立春後風從東,立夏後風從南,立秋後風從西,皆為正風。
若不從其位,而反逆面來者,謂之賊風,不惟傷物,且易侵人。
倘正氣有虧,風必乘虛而襲。
忽而頭捕惡寒,鼻寒聲重,咳逆痰多,但始終在肺,異于傷寒之壯熱傳變耳。
蓋寒必傷于冬,暑必傷于夏,虐痢見于秋,溫熱見于春,此四時之氣,各随其令而見之。
惟暴感風寒,雖盛暑炎蒸,長幼同居,久病卧床者,俱能染諸,故古人稱為寒疫也。
良以風必兼寒,先傷乎肺,肺氣閉塞,則鼻息不利,聲不顯揚,但留連在肺,熏蒸熔煉,直至痰濃涕厚,鼻通氣宣,庶得漸解。
故治法隻宜苦辛溫解,以宣肺氣,不可過于寒涼,而緻壅遏上焦,邪留肺底,變成損法,醫者慎之。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一 傷風頭痛惡寒,鼻塞聲重,嚏涕無汗,此暴感寒疫。
宜用蘇葉、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紅、枳殼等味,苦辛溫解也。
風必兼寒,先傷乎肺,肺髒空虛,形如愚盤,風寒蝕之,則清肅不行,而氣不宣化,故鼻塞聲重。
其頭痛惡寒無汗者,以太陰為肺之外衛。
暴感之狀,雖與傷寒相同,但始終在肺,并無傳變為異。
故《内經》所謂,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頰,則下少陽也。
初起宜蘇葉、白芷、薄荷、前胡辛以洩其衛,桑皮、橘紅、積殼、桔梗苦以降其逆。
正(内經)所謂:肺苦氣上逆,即食苦以洩之也。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二 傷風汗出,頭痛已減,猶然鼻塞聲重,咳嗽多痰,此寒邪襲肺。
宜用蘇梗、前胡、杏仁、象貝、桑皮、地骨皮、橘皮、枇杷葉等味,宣肺透邪也。
此風邪已散,寒氣猶留,若非疏散,恐生他患。
故以蘇梗,前胡、杏仁降氣,桑皮、地骨洩肺,橘皮、象貝消痰,枇杷葉清氣,是邪在上焦,藥用輕浮,恰到肺位也宜矣。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三 傷風鼻氣重濁,喘逆痰嘶,胸肋闆痛,此寒與飲結,内阻肺絡。
宜用蘇子、前胡、桑皮、杏仁、橘紅、半夏、茯苓、旋複花、枇杷葉等味,降氣撤飲也。
鼻塞重濁,肺失清肅,喘咳胸闆,宿飲内結。
夫飲為陰邪,因寒則動,内阻肺絡,外襲皮毛,茍非内撤飲邪,外疏風寒,則何可兩解!故宜蘇子、前胡、桑皮、杏仁開肺降逆,法半夏、茯苓、旋複花、橘紅滌飲和胃,俾肺氣開而寒飲化,則病漸解也。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四 傷風鼻塞聲重,頭痛目疼,鼻流穢水,此風邪入腦。
宜用辛夷散加杏仁、桑皮、苦丁茶等味,清肺洩熱也。
肺懸上焦,氣禀清肅,為五髒之長,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風為陽邪,性亦輕虛,專傷上焦。
(内經)所謂清邪中上也。
蓋邪既中上,必先入肺,肺被邪侵,則熏蒸化火,上乘入腦,消爍腦脂,從鼻而下,化為穢涕,非徒清肺等藥可解者也。
須藉辛夷、篙本、白芷、防風、升麻者,以輕浮上升,而能搜剔風熱也。
更佐杏仁、桑皮以瀉肺熱,木通、苦丁茶以利胃濕,則聲可清而腦可撤也。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五 傷風咳不止;肋痛痰血,鼻息欠利,此熱逼動絡。
宜用葦莖湯合旋複花湯加蘇子、地骨皮、枇杷葉等味,降氣和絡也。
風寒入肺,久必化熱!肺氣不清,則鼻息欠利;熱逼肺絡,則咳痰帶血。
此時不可以見血而遽頭滋補,誤延損祛之途。
最宜葦莖,地骨以清熱,薏仁、蒌皮以潤肺,蘇子、旋複花以降氣,新绛,桃仁以和血,俾氣血兩清,而無過偏之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六 傷風咳劇欲嘔,鼻不聞臭,此肺邪傳胃。
宜用瀉白散合小半夏湯加陳皮、茯苓、粳米等味,清肺和胃也。
傷風雖解,遺邪未盡,必傳于胃,故咳而欲嘔,(内經)所謂胃咳也。
且鼻不聞臭,肺猶未清。
故用桑皮、地骨、杏仁清肺,半夏、茯苓、橘皮、生姜通胃,甘草、粳米兩和肺胃之陰也。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七 傷風頭痛,發熱惡寒,咳痰帶血,而忽加喘促汗淋,脈虛如數者,其人腎陰素虧,而正不勝邪也。
宜用熟地、茯神、麥冬、桑葉、杏仁、川貝、地骨皮、鮮玉竹、牛膝、車前、枇杷葉、清鉛等味,鎮逆化邪也。
凡情欲不節,則腎水先虧,操勞過度,則陽氣疏洩。
若再感風,則正不勝邪。
故初起雖有頭痛發熱惡寒之表症,忽而大汗淋漓,遂緻陽随汗洩,腎真亦越,呼吸氣促,将脫之兆以着。
斯時縱有微邪,難與疏散。
急宜熟地、茯神填下焦,麥冬、玉竹清虛熱,杏仁、川貝肅肺氣,車前、牛膝驅下焦之濁飲,桑葉、地骨洩上焦之餘邪,再審其邪已盡洩,則用黃祗、五味斂之,氣逆不返,更加青鉛鎮之。
至汗多氣喘,脈軟肢冷,表證既無,乃氣脫之候。
即于前藥中去桑葉、枇杷葉,加五味、黃祗、淡附、牡蛎,大劑頻迸,或可挽回也。
喻嘉言(寓意草)中,傷風亦有載陽之症,則先得我心之同然也。
風溫辯論 夫風者天之陽氣,溫者天之熱氣,若非其時而見之,即為戾氣,人或染之,即為病氣。
都由冬春久暖,雨澤愆期,風陽化燥,鼓蕩寰宇,而人于氣交之中,素禀陰虧者,最易湊襲。
故風溫一症,良由先伏溫邪,後再感風,風與溫合,是為風溫。
然溫則應火,風則應木,二氣相煽,化為壯火,動辄傷肺。
故其見症,必面赤舌幹,身熱神迷,鼻鼾多寐,默默不語,不思飲食,卻與中風相似。
過一二日後,神志反清,語言反出,似乎欲解,但口渴喜飲,舌幹煩熱,較甚者何也?以風由外解,而熱自内蒸也。
故初起即宜外疏風邪,内清溫熱,須步步照顧陰液,勿泛泛治風而已。
倘治失其宜,傳變最速,較諸溫熱則尤險也。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一 風溫初起,面赤口燥,身熱神迷,鼻軒多寐,不語不食,此風熱上蒙。
宜用葳蕤、知母、麥冬、桑葉、薄荷、沙參、杏仁、鮮菖蒲、廣郁金、青竹葉等咪,疏風清熱也。
風與溫合,化為壯火,壯火食氣,必傷肺金。
故初起面赤拂郁,鼻息如鼾,熱犯少陰,則神迷多寐,猶仲景所謂少陰症但欲寐之意相仿佛也。
至默默不語,不思飲食,皆系風熱混擾,清陽蒙蔽。
在幼稚為甚者,以體屬純陽,易于引風。
故用桑葉、薄荷疏風邪,杏仁、玉竹、沙參,麥冬,知母清溫熱,毌使傳變為要。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二 風溫咽痛,神昏煩躁,目赤舌绛,丹疹,脈促模糊,此風熱内閉。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鮮菖蒲;銀花、金汁、薄荷、蟬衣,牛黃丸等味,表裡兩清也。
神迷舌绛,脈促模糊,乃熱邪内逼,虛靈蒙蔽。
更兼咽痛丹疹,煩躁不安,則内閉之險已極,倘痙厥一至,事難為矣。
故用犀角、羚角清營絡,生地、丹皮滋血熱,連翹、元參,麥冬、石斛養胃津,銀花、金汁解毒,薄荷、蟬衣袪風,更兼菖蒲,牛黃丸芳香宣竅,俾表裡氣血得以雙清雙解,而轉危為安也。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三 風溫一二日後,神反清,語反出,舌黃口渴,煩熱脈洪,此溫邪内蒸。
宜用白虎湯加沙參、麥冬、杏仁、鮮玉竹、鮮石斛、連翹等味,清氣透邪也。
初起神迷語骞,狀如中風。
過一二日後,反覺神清語出,是風邪外洩,并非中厥。
若仍口渴舌黃,燔熱脈洪,乃溫熱内燔,邪尚在氣。
宜用白虎湯合杏仁、玉竹、石斛、連翹、沙參、麥冬,一派甘寒之味,以清陽明氣熱為妙。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四 風溫舌黃尖繹,神昏煩躁,目赤齒枯,此氣血燔蒸。
宜用玉女煎加元參、連翹、人中黃、牛黃丸等味,兩清氣血也。
目赤齒枯,神昏煩躁,邪已入血。
故舌尖色繹,但苔仍帶黃,氣熱未盡。
未可專涼血分,恐滋膩難清。
務得玉女煎合連翹、元參兩清氣血,人中黃、牛黃丸清營透邪,庶無遺漏之弊。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五 風溫舌绛幹焦,神清脈數,而熱不肯解,此熱劫胃陰。
宜用複脈湯去姜桂,加鮮斛、白芍、地骨皮、梨汁、蔗漿等味,甘涼養陰也。
神清脈數,病退之象。
然熱不解,而舌绛焦黑,并無苔膩,是為無地之黑,乃熱灼傷陰,胃津消爍,非甘涼濡潤,充養胃陰,則熱何以清。
故用複脈湯去姜、桂者,恐增熱耳,加蔗、梨者,助甘寒焉。
若舌苔黃而焦黑,或老黃如沈香色者,此為有地之黑,因熱瘀在腑,宿垢未清,大便閉結,昏宜下之。
即用大黃、元明粉,生首烏,鮮生地,鮮石斛、鮮稻根等味,養陰攻熱,不必過慮。
近時醫輩,一見攻下,不問應否,衆口交咻,鹹為詫異,此不過沽名盜利,以圖虛聲。
殊不知仲景先師,汗,吐、下、和、溫、清、補,瀉,皆有一定之理。
又有急下、微下,先攻、後攻之戒。
故命後人雲:有是症,投是藥,方為良醫。
若恐招是惹非,有是症而不敢投是藥,以緻因循贻誤,坐失機宜,豈得謂之良哉。
斑痧疹癟辨論丹瘴附 夫痧即是疹,疹即是痧,本屬一類,因各處稱名不同耳。
如吳地稱為痧子,浙人稱為瘜子,川陝稱為疹子,山東稱為麻子是也。
古人論斑為陽明熱毒,點大而色鮮。
疹為太陰風熱,點細而色紅。
瘰為脾肺濕熱,連片而紅腫。
更有丹者,心肺火毒,遍體紅暈而兼斑疹也。
瘖者,肺胃濕熱,粒如水晶,不甚稠密也。
然考諸方書,斑也、疹也、丹也、瘰也,不外心脾肺胃之熱毒。
或斑中兼疹
用小溫中丸苦溫理脾,加車前、茵陳分利膀胱,猶開支河以通水道之理也。
暴感風寒論 嘗考《内經九宮八風》等論,風有八方,位分八卦。
故冬至後,風從幹方來者為旺風,主長養萬物。
從别方來者,謂之偏風,逆面來者,謂之賊風,主傷害萬物。
是則立冬後風從北,立春後風從東,立夏後風從南,立秋後風從西,皆為正風。
若不從其位,而反逆面來者,謂之賊風,不惟傷物,且易侵人。
倘正氣有虧,風必乘虛而襲。
忽而頭捕惡寒,鼻寒聲重,咳逆痰多,但始終在肺,異于傷寒之壯熱傳變耳。
蓋寒必傷于冬,暑必傷于夏,虐痢見于秋,溫熱見于春,此四時之氣,各随其令而見之。
惟暴感風寒,雖盛暑炎蒸,長幼同居,久病卧床者,俱能染諸,故古人稱為寒疫也。
良以風必兼寒,先傷乎肺,肺氣閉塞,則鼻息不利,聲不顯揚,但留連在肺,熏蒸熔煉,直至痰濃涕厚,鼻通氣宣,庶得漸解。
故治法隻宜苦辛溫解,以宣肺氣,不可過于寒涼,而緻壅遏上焦,邪留肺底,變成損法,醫者慎之。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一 傷風頭痛惡寒,鼻塞聲重,嚏涕無汗,此暴感寒疫。
宜用蘇葉、白芷、前胡、桑皮、桔梗、薄荷、橘紅、枳殼等味,苦辛溫解也。
風必兼寒,先傷乎肺,肺髒空虛,形如愚盤,風寒蝕之,則清肅不行,而氣不宣化,故鼻塞聲重。
其頭痛惡寒無汗者,以太陰為肺之外衛。
暴感之狀,雖與傷寒相同,但始終在肺,并無傳變為異。
故《内經》所謂,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頰,則下少陽也。
初起宜蘇葉、白芷、薄荷、前胡辛以洩其衛,桑皮、橘紅、積殼、桔梗苦以降其逆。
正(内經)所謂:肺苦氣上逆,即食苦以洩之也。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二 傷風汗出,頭痛已減,猶然鼻塞聲重,咳嗽多痰,此寒邪襲肺。
宜用蘇梗、前胡、杏仁、象貝、桑皮、地骨皮、橘皮、枇杷葉等味,宣肺透邪也。
此風邪已散,寒氣猶留,若非疏散,恐生他患。
故以蘇梗,前胡、杏仁降氣,桑皮、地骨洩肺,橘皮、象貝消痰,枇杷葉清氣,是邪在上焦,藥用輕浮,恰到肺位也宜矣。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三 傷風鼻氣重濁,喘逆痰嘶,胸肋闆痛,此寒與飲結,内阻肺絡。
宜用蘇子、前胡、桑皮、杏仁、橘紅、半夏、茯苓、旋複花、枇杷葉等味,降氣撤飲也。
鼻塞重濁,肺失清肅,喘咳胸闆,宿飲内結。
夫飲為陰邪,因寒則動,内阻肺絡,外襲皮毛,茍非内撤飲邪,外疏風寒,則何可兩解!故宜蘇子、前胡、桑皮、杏仁開肺降逆,法半夏、茯苓、旋複花、橘紅滌飲和胃,俾肺氣開而寒飲化,則病漸解也。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四 傷風鼻塞聲重,頭痛目疼,鼻流穢水,此風邪入腦。
宜用辛夷散加杏仁、桑皮、苦丁茶等味,清肺洩熱也。
肺懸上焦,氣禀清肅,為五髒之長,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風為陽邪,性亦輕虛,專傷上焦。
(内經)所謂清邪中上也。
蓋邪既中上,必先入肺,肺被邪侵,則熏蒸化火,上乘入腦,消爍腦脂,從鼻而下,化為穢涕,非徒清肺等藥可解者也。
須藉辛夷、篙本、白芷、防風、升麻者,以輕浮上升,而能搜剔風熱也。
更佐杏仁、桑皮以瀉肺熱,木通、苦丁茶以利胃濕,則聲可清而腦可撤也。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五 傷風咳不止;肋痛痰血,鼻息欠利,此熱逼動絡。
宜用葦莖湯合旋複花湯加蘇子、地骨皮、枇杷葉等味,降氣和絡也。
風寒入肺,久必化熱!肺氣不清,則鼻息欠利;熱逼肺絡,則咳痰帶血。
此時不可以見血而遽頭滋補,誤延損祛之途。
最宜葦莖,地骨以清熱,薏仁、蒌皮以潤肺,蘇子、旋複花以降氣,新绛,桃仁以和血,俾氣血兩清,而無過偏之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六 傷風咳劇欲嘔,鼻不聞臭,此肺邪傳胃。
宜用瀉白散合小半夏湯加陳皮、茯苓、粳米等味,清肺和胃也。
傷風雖解,遺邪未盡,必傳于胃,故咳而欲嘔,(内經)所謂胃咳也。
且鼻不聞臭,肺猶未清。
故用桑皮、地骨、杏仁清肺,半夏、茯苓、橘皮、生姜通胃,甘草、粳米兩和肺胃之陰也。
傷風條辨七條 傷風條辨第七 傷風頭痛,發熱惡寒,咳痰帶血,而忽加喘促汗淋,脈虛如數者,其人腎陰素虧,而正不勝邪也。
宜用熟地、茯神、麥冬、桑葉、杏仁、川貝、地骨皮、鮮玉竹、牛膝、車前、枇杷葉、清鉛等味,鎮逆化邪也。
凡情欲不節,則腎水先虧,操勞過度,則陽氣疏洩。
若再感風,則正不勝邪。
故初起雖有頭痛發熱惡寒之表症,忽而大汗淋漓,遂緻陽随汗洩,腎真亦越,呼吸氣促,将脫之兆以着。
斯時縱有微邪,難與疏散。
急宜熟地、茯神填下焦,麥冬、玉竹清虛熱,杏仁、川貝肅肺氣,車前、牛膝驅下焦之濁飲,桑葉、地骨洩上焦之餘邪,再審其邪已盡洩,則用黃祗、五味斂之,氣逆不返,更加青鉛鎮之。
至汗多氣喘,脈軟肢冷,表證既無,乃氣脫之候。
即于前藥中去桑葉、枇杷葉,加五味、黃祗、淡附、牡蛎,大劑頻迸,或可挽回也。
喻嘉言(寓意草)中,傷風亦有載陽之症,則先得我心之同然也。
風溫辯論 夫風者天之陽氣,溫者天之熱氣,若非其時而見之,即為戾氣,人或染之,即為病氣。
都由冬春久暖,雨澤愆期,風陽化燥,鼓蕩寰宇,而人于氣交之中,素禀陰虧者,最易湊襲。
故風溫一症,良由先伏溫邪,後再感風,風與溫合,是為風溫。
然溫則應火,風則應木,二氣相煽,化為壯火,動辄傷肺。
故其見症,必面赤舌幹,身熱神迷,鼻鼾多寐,默默不語,不思飲食,卻與中風相似。
過一二日後,神志反清,語言反出,似乎欲解,但口渴喜飲,舌幹煩熱,較甚者何也?以風由外解,而熱自内蒸也。
故初起即宜外疏風邪,内清溫熱,須步步照顧陰液,勿泛泛治風而已。
倘治失其宜,傳變最速,較諸溫熱則尤險也。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一 風溫初起,面赤口燥,身熱神迷,鼻軒多寐,不語不食,此風熱上蒙。
宜用葳蕤、知母、麥冬、桑葉、薄荷、沙參、杏仁、鮮菖蒲、廣郁金、青竹葉等咪,疏風清熱也。
風與溫合,化為壯火,壯火食氣,必傷肺金。
故初起面赤拂郁,鼻息如鼾,熱犯少陰,則神迷多寐,猶仲景所謂少陰症但欲寐之意相仿佛也。
至默默不語,不思飲食,皆系風熱混擾,清陽蒙蔽。
在幼稚為甚者,以體屬純陽,易于引風。
故用桑葉、薄荷疏風邪,杏仁、玉竹、沙參,麥冬,知母清溫熱,毌使傳變為要。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二 風溫咽痛,神昏煩躁,目赤舌绛,丹疹,脈促模糊,此風熱内閉。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鮮菖蒲;銀花、金汁、薄荷、蟬衣,牛黃丸等味,表裡兩清也。
神迷舌绛,脈促模糊,乃熱邪内逼,虛靈蒙蔽。
更兼咽痛丹疹,煩躁不安,則内閉之險已極,倘痙厥一至,事難為矣。
故用犀角、羚角清營絡,生地、丹皮滋血熱,連翹、元參,麥冬、石斛養胃津,銀花、金汁解毒,薄荷、蟬衣袪風,更兼菖蒲,牛黃丸芳香宣竅,俾表裡氣血得以雙清雙解,而轉危為安也。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三 風溫一二日後,神反清,語反出,舌黃口渴,煩熱脈洪,此溫邪内蒸。
宜用白虎湯加沙參、麥冬、杏仁、鮮玉竹、鮮石斛、連翹等味,清氣透邪也。
初起神迷語骞,狀如中風。
過一二日後,反覺神清語出,是風邪外洩,并非中厥。
若仍口渴舌黃,燔熱脈洪,乃溫熱内燔,邪尚在氣。
宜用白虎湯合杏仁、玉竹、石斛、連翹、沙參、麥冬,一派甘寒之味,以清陽明氣熱為妙。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四 風溫舌黃尖繹,神昏煩躁,目赤齒枯,此氣血燔蒸。
宜用玉女煎加元參、連翹、人中黃、牛黃丸等味,兩清氣血也。
目赤齒枯,神昏煩躁,邪已入血。
故舌尖色繹,但苔仍帶黃,氣熱未盡。
未可專涼血分,恐滋膩難清。
務得玉女煎合連翹、元參兩清氣血,人中黃、牛黃丸清營透邪,庶無遺漏之弊。
風溫條辨五條 風溫條辨第五 風溫舌绛幹焦,神清脈數,而熱不肯解,此熱劫胃陰。
宜用複脈湯去姜桂,加鮮斛、白芍、地骨皮、梨汁、蔗漿等味,甘涼養陰也。
神清脈數,病退之象。
然熱不解,而舌绛焦黑,并無苔膩,是為無地之黑,乃熱灼傷陰,胃津消爍,非甘涼濡潤,充養胃陰,則熱何以清。
故用複脈湯去姜、桂者,恐增熱耳,加蔗、梨者,助甘寒焉。
若舌苔黃而焦黑,或老黃如沈香色者,此為有地之黑,因熱瘀在腑,宿垢未清,大便閉結,昏宜下之。
即用大黃、元明粉,生首烏,鮮生地,鮮石斛、鮮稻根等味,養陰攻熱,不必過慮。
近時醫輩,一見攻下,不問應否,衆口交咻,鹹為詫異,此不過沽名盜利,以圖虛聲。
殊不知仲景先師,汗,吐、下、和、溫、清、補,瀉,皆有一定之理。
又有急下、微下,先攻、後攻之戒。
故命後人雲:有是症,投是藥,方為良醫。
若恐招是惹非,有是症而不敢投是藥,以緻因循贻誤,坐失機宜,豈得謂之良哉。
斑痧疹癟辨論丹瘴附 夫痧即是疹,疹即是痧,本屬一類,因各處稱名不同耳。
如吳地稱為痧子,浙人稱為瘜子,川陝稱為疹子,山東稱為麻子是也。
古人論斑為陽明熱毒,點大而色鮮。
疹為太陰風熱,點細而色紅。
瘰為脾肺濕熱,連片而紅腫。
更有丹者,心肺火毒,遍體紅暈而兼斑疹也。
瘖者,肺胃濕熱,粒如水晶,不甚稠密也。
然考諸方書,斑也、疹也、丹也、瘰也,不外心脾肺胃之熱毒。
或斑中兼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