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崇明陸廷珍子賢氏着紹興裘詩新韻初重校
傷溫辨論
夫濕乃重濁之邪,其傷人也最廣。
考《難經》、《金櫃》有傷濕、中濕、風濕、濕溫之名。
殆傷則傷其表,表者,乃陽明之表,肌内也,四肢也;中則中其内,内者,乃太陰之内,脾陰也,濕土也。
故傷表則肢節必痛,中裡則腕腹必悶。
及濕與風搏,而周身痛楚,濕與熱合,而煩悶熱蒸,都甚于夏秋。
蓋江南地卑氣濕,沿江瀕海,霧露風潮,較别處尤甚,且易感染。
故醫者,亦不務傷寒,專事濕溫。
然比之傷寒,尤為瑣屑,更難調治。
所謂能醫大江南之病者,思過半矣。
矧其症,不獨夏秋,四時兼有。
其濕之盛者,猶有微熱惡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憑,若濕之微者,依然外無痛楚,内不煩擾,但覺倦怠嗜卧,脈證緩弱,一如虛損。
斯候也,誤補之則濕遽化熱而病反增劇,誤消之則濕留正損而更覺難堪。
又要分别陽濕陰濕,陽濕者,胃熱恒多,即為濕熱,陰濕者,脾陽必衰,即為濕寒。
更審其傷内傷外,傷内者,脾土必虛,《内經》所謂卑隘之土,易于聚濕,胸腹必滿,氣機必滞;傷外者,陽氣必虧,河間所謂表虛之體,易于着濕,肢體必重,關節必痛,傷内者,理脾為主;傷外者,宜氣為先。
陽濕者,主以苦辛;陰濕者,主以苦溫。
俱當以淡滲佐之。
茍能明其陰陽,分其内外,臨機應變,神而明之,庶不愧為醫中之司命焉。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一 傷濕初起,無汗惡寒,發熱頭痛,身重肢節痛楚,舌白脈緩,此陽濕傷表。
宜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杏仁、厚樸、豆卷、通草,赤苓、薏仁等味,祛風利濕也此言陽濕傷表。
陽濕者,即濕溫也。
凡人坐卧濕地,披着汗衣,皆能為息。
蓋其重濁薰之氣,阻遏衛陽,則惡寒而無汗;閉塞腠理,則發熱而身重。
且陽明者,胃也,中州之土也。
其主肌肉,又主四肢,濕邪襲之,則經氣不宜,關節久利,而緻頭痛身疼,斯時之脈緩而且大,皆為濕熱熏蒸而然。
須知濕為土餘,非風不勝,故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扶風走表,杏仁、厚樸苦溫理脾,豆卷,薏仁,赤苓,通草淡滲利濕,正合(内經)濕淫于内,治以苦溫,佐以淡滲之旨也。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二 傷濕汗多,頭額不痛,而肢節欠利,渴不引飲,身熱脈大,此濕漸化熱。
宜用杏仁、厚樸、連翹、黃芩、豆卷、滑石、通草、蘆根、鮮荷葉、枇杷葉等味,利濕清熱也。
上條無汗頭痛濕襲衛陽之表,仲景雲:濕家忌汗,汗之則變痙者,為傷陰也。
所以垂訓後人,不可過于升散,以傷陰液為戒。
此條既汗而頭不痛,是表邪已洩,而濕猶未化,所以肢節仍痛,濕從熱化,則液不升而口渴,熱被濕蘊,則氣不清不喜引飲;脈漸大者,燎原之勢漸熾也,須用杏仁、厚樸苦溫理脾,連翹、黃芩苦寒清熱,仍兼豆卷、滑石、通草、蘆根甘滲濕,荷葉、枇杷葉辛涼清氣,俾濕化熱清,陰液不傷,庶無熱陷昏谵之險耳。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三 傷濕肢節不和,舌苔漸黃,口渴喜飲,溺赤煩冤,此濕遏熱蒸。
宜用葛根,花粉、黃芩、木通、杏仁、厚樸、滑石、豆卷、蘆根、淡竹葉等味,清肺理濕也。
上條濕熱參半,故宜苦辛涼解。
此條熱甚于濕,漸灼肺津,勢等燎原,所以肢節欠利,口渴舌黃,煩熱溺赤,身中陰液皆被消爍,豈可再雜溫燥,以傷氣液。
隻宜葛根、花粉清上焦,黃芩、木通宣經隧,杏仁、厚樸運脾氣,滑石,蘆根,豆卷、竹葉甘涼淡滲以清氣分,庶不緻陰傷風動也。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四 傷濕煩蒸身痛,舌黃尖繹,脈大而洪,此陽明氣熱。
宜用蒼術白虎湯()加連翹、元參、杏仁、通草、蘆根、滑石等味,清氣化熱也。
上條熱甚于濕,濕尚留連,故清涼淡滲之中,少雜苦溫以運脾陽。
此條濕漸化熱,熱甚于濕,傳入陽明,則蒸熱煩躁,逼犯心營,則舌尖漸繹,脈漸洪大,此邪在陽明,将欲入營。
故用白虎湯加元參、連翹以清氣熱,合滑石、蘆根,通草甘涼淡滲,以驅濕熱,仍用蒼術者以身尚疼痛,餘師未盡耳。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五 傷濕熱不解,舌黃鮮绛,神昏谵語,脈大而數,()蒼術白虎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原作"白虎加蒼木湯"此氣血燔蒸,熱陷心營。
宜用玉女煎加連翹心、元參心、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等味,兩清氣血也。
此條濕盡化熱,氣血俱病也。
熱在氣分,則舌黃,既灼血分,則鮮繹,及燎于心營,則神昏谵妄。
故用玉女煎之生地涼血,石膏清氣,知母、石斛養胃陰,連翹、元參清内熱,菖蒲,竹葉清心,牛黃丸宣竅,務得氣爽神清,不使熱爍津耗,而成痙厥為要。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六 傷濕身熱,煩躁,舌繹而黑,神昏谵妄,斑疹隐隐,脈數而促,此熱陷入血。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鮮菖蒲、人中黃、青竹葉、至寶丹等味,涼血化斑也。
上條氣血兩燔,此條熱陷入血,緻舌繹而黑。
心主血,心熱則谵妄,血熱則斑現,熱極則脈促。
凡脈見數促,其熱已極。
《脈經》謂漸退則生,漸進則死。
非藉犀角地黃湯涼血,合連翹、元參清熱,石斛、人中黃化斑,菖蒲、竹葉漬清心,兼至寶丹芳香逐穢,恐難速效,然亦已險焉。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七 傷濕惡寒發熱,肢體重痛,胸膈滿悶,或嘔或瀉,脈浮而緩,此濕傷表裡。
宜用杏仁、厚樸、橘紅、香薷、薄荷、藿香、豆卷、澤瀉、通草等味,兩清表裡也。
凡濕傷于表,則惡寒發熱,身重而痛,傷于内,則嘔惡洩瀉,腕滿而悶,脈見浮緩者,表裡俱病也。
故宜香薷,薄荷透表,橘紅、厚樸溫中,杏仁、藿香宜上焦,豆卷,澤瀉洩下焦,使三焦表裡之邪,一齊分清,則濕邪不攻自走矣。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八 傷濕惡寒微熱,舌白不渴,肢()節酸楚,胸腕滿悶,脈緩而小,此陰濕傷内。
宜用藿香正氣散加豆卷、通草等味,溫脾利濕也。
此條陰濕傷陽,必由煩冗過度,氣弱陽衰,時令之濕,得以乘之。
初起雖惡寒而不甚發熱,舌白不渴。
濕壅中焦,則彌漫上下,所以胸腕不舒,肢節酸楚并見矣。
故用正氣散中之藿、樸、陳、苓溫脾陽,術、曲、蘇、夏宣脾氣,加豆卷、通草理濕氣,俾脾陽得運,三焦宜暢,則重濁之邪,由此俱化矣。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九 傷濕舌白肢冷,腕痛欲嘔,脈弦而小,此冷濕傷脾。
宜用理中湯去術,加半夏、益智、吳萸、附子等味,扶陽洩濕也。
()肢:原作"腕",又不妥,據注義改。
上條脾陽内虛,濕自外侵;此條脾陽不足,濕自内壅。
故并無寒熱身疼,但見腕痛肢冷,舌白脈緩。
若非辛溫健脾,濕何由解,故用理中湯以運中陽,去術恐其壅滞,加半夏、益智則通陽,吳萸則洩濁,寒甚者再加附子溫之。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 傷濕發熱微寒,舌黃溺赤,口渴不食,身倦脈大,汗多氣泛,此陽濕傷胃。
宜用鮮佩蘭、鮮藿香、鮮石斛、鮮荷葉、六一散、蘆根、淡竹葉等味,理濕清熱也。
前條陰濕傷脾,例宜溫散。
此條陽濕傷胃,必由多食煎炙,恣情酒色,緻陰虛胃熱,值暑濕之令,内外燔蒸。
故外無頭痛身疼,内無嘔惡胸悶,但見發熱,而略似惡寒。
直至舌黃溺赤,口渴不食,勢已燎原,兼之身倦脈大,汗多氣泛,皆陰虛陽亢之候。
故用佩蘭、荷葉、藿香、石斛,俱取鮮者,得氣輕力薄以卻熱邪,猶恐拘留不解,再兼六一,蘆根、竹葉清之利之。
此法既不傷正,又能祛邪,舍此而技滋膩,恐反增劇矣。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一 傷濕肢體倦怠,嗜卧不食,舌膩便溏,脈虛無力,此氣虛挾濕。
宜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升清降濁凡人中氣素餒,濕邪易蘊,至夏則大氣開洩,不克支持,忽而肢體倦怠,嗜卧不食。
經雲:傷于濕,則身重不舉。
又雲,脾病則臉()澀、嗜卧。
且舌膩便溏,脈虛無力,皆脾衰濕盛之症。
故用參、祗,術、甘補中州,葛根,升麻升清陽,茯苓、澤瀉降濁陰,神曲、麥芽疏脾氣,兼之麥冬清心,五味斂肺,合升降疏補俱備,而并力補土,又能清熱斂液者也。
此東垣先師化裁制方之妙,豈流俗所能測哉。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二 傷濕頭重,倦卧懶言,煩熱汗多,口渴溺赤,脈洪,此濕熱傷氣。
宜用清暑益氣湯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等味,益氣清熱也。
《内經》雲,傷于濕則頭似蒙,首如裹。
又雲:言遲則氣虛。
今頭重懶言,更兼煩熱汗多,氣虛之象昭然矣。
況液不升則口渴,濕内蘊則溺赤。
故用清暑益氣湯大補中州,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大清氣熱,然須細察精詳,慎勿輕忽以誤入也可。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三 傷濕身倦嗜卧,目黃溲黃,此脾虛濕蘊,将成谷疸。
宜用茵陳、茅術、厚樸、薏仁、赤苓、車前、神曲、谷芽等味,運脾理濕也。
()臉:疑為"脈"字之誤。
脾氣内虛,則身倦嗜卧;濕蘊中焦,則目溲俱黃。
斯濕熱與谷氣熏蒸蘊釀,必成黃疸。
故用茅術、厚樸、赤苓、薏仁健脾,神曲、谷芽疏脾,車前、茵陳分利膀胱,俾脾氣健運,則濕熱自化也。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四 傷濕目黃,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腫,此脾虛濕泛,将成腫滿。
宜用小溫中丸加茵陳、車前子等味,補土逐濕也。
上條目黃溲黃,濕蘊熱蒸,必成黃疸。
此條
考《難經》、《金櫃》有傷濕、中濕、風濕、濕溫之名。
殆傷則傷其表,表者,乃陽明之表,肌内也,四肢也;中則中其内,内者,乃太陰之内,脾陰也,濕土也。
故傷表則肢節必痛,中裡則腕腹必悶。
及濕與風搏,而周身痛楚,濕與熱合,而煩悶熱蒸,都甚于夏秋。
蓋江南地卑氣濕,沿江瀕海,霧露風潮,較别處尤甚,且易感染。
故醫者,亦不務傷寒,專事濕溫。
然比之傷寒,尤為瑣屑,更難調治。
所謂能醫大江南之病者,思過半矣。
矧其症,不獨夏秋,四時兼有。
其濕之盛者,猶有微熱惡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憑,若濕之微者,依然外無痛楚,内不煩擾,但覺倦怠嗜卧,脈證緩弱,一如虛損。
斯候也,誤補之則濕遽化熱而病反增劇,誤消之則濕留正損而更覺難堪。
又要分别陽濕陰濕,陽濕者,胃熱恒多,即為濕熱,陰濕者,脾陽必衰,即為濕寒。
更審其傷内傷外,傷内者,脾土必虛,《内經》所謂卑隘之土,易于聚濕,胸腹必滿,氣機必滞;傷外者,陽氣必虧,河間所謂表虛之體,易于着濕,肢體必重,關節必痛,傷内者,理脾為主;傷外者,宜氣為先。
陽濕者,主以苦辛;陰濕者,主以苦溫。
俱當以淡滲佐之。
茍能明其陰陽,分其内外,臨機應變,神而明之,庶不愧為醫中之司命焉。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一 傷濕初起,無汗惡寒,發熱頭痛,身重肢節痛楚,舌白脈緩,此陽濕傷表。
宜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杏仁、厚樸、豆卷、通草,赤苓、薏仁等味,祛風利濕也此言陽濕傷表。
陽濕者,即濕溫也。
凡人坐卧濕地,披着汗衣,皆能為息。
蓋其重濁薰之氣,阻遏衛陽,則惡寒而無汗;閉塞腠理,則發熱而身重。
且陽明者,胃也,中州之土也。
其主肌肉,又主四肢,濕邪襲之,則經氣不宜,關節久利,而緻頭痛身疼,斯時之脈緩而且大,皆為濕熱熏蒸而然。
須知濕為土餘,非風不勝,故用羌活,防風,薄荷、大力扶風走表,杏仁、厚樸苦溫理脾,豆卷,薏仁,赤苓,通草淡滲利濕,正合(内經)濕淫于内,治以苦溫,佐以淡滲之旨也。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二 傷濕汗多,頭額不痛,而肢節欠利,渴不引飲,身熱脈大,此濕漸化熱。
宜用杏仁、厚樸、連翹、黃芩、豆卷、滑石、通草、蘆根、鮮荷葉、枇杷葉等味,利濕清熱也。
上條無汗頭痛濕襲衛陽之表,仲景雲:濕家忌汗,汗之則變痙者,為傷陰也。
所以垂訓後人,不可過于升散,以傷陰液為戒。
此條既汗而頭不痛,是表邪已洩,而濕猶未化,所以肢節仍痛,濕從熱化,則液不升而口渴,熱被濕蘊,則氣不清不喜引飲;脈漸大者,燎原之勢漸熾也,須用杏仁、厚樸苦溫理脾,連翹、黃芩苦寒清熱,仍兼豆卷、滑石、通草、蘆根甘滲濕,荷葉、枇杷葉辛涼清氣,俾濕化熱清,陰液不傷,庶無熱陷昏谵之險耳。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三 傷濕肢節不和,舌苔漸黃,口渴喜飲,溺赤煩冤,此濕遏熱蒸。
宜用葛根,花粉、黃芩、木通、杏仁、厚樸、滑石、豆卷、蘆根、淡竹葉等味,清肺理濕也。
上條濕熱參半,故宜苦辛涼解。
此條熱甚于濕,漸灼肺津,勢等燎原,所以肢節欠利,口渴舌黃,煩熱溺赤,身中陰液皆被消爍,豈可再雜溫燥,以傷氣液。
隻宜葛根、花粉清上焦,黃芩、木通宣經隧,杏仁、厚樸運脾氣,滑石,蘆根,豆卷、竹葉甘涼淡滲以清氣分,庶不緻陰傷風動也。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四 傷濕煩蒸身痛,舌黃尖繹,脈大而洪,此陽明氣熱。
宜用蒼術白虎湯()加連翹、元參、杏仁、通草、蘆根、滑石等味,清氣化熱也。
上條熱甚于濕,濕尚留連,故清涼淡滲之中,少雜苦溫以運脾陽。
此條濕漸化熱,熱甚于濕,傳入陽明,則蒸熱煩躁,逼犯心營,則舌尖漸繹,脈漸洪大,此邪在陽明,将欲入營。
故用白虎湯加元參、連翹以清氣熱,合滑石、蘆根,通草甘涼淡滲,以驅濕熱,仍用蒼術者以身尚疼痛,餘師未盡耳。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五 傷濕熱不解,舌黃鮮绛,神昏谵語,脈大而數,()蒼術白虎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原作"白虎加蒼木湯"此氣血燔蒸,熱陷心營。
宜用玉女煎加連翹心、元參心、鮮石斛、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等味,兩清氣血也。
此條濕盡化熱,氣血俱病也。
熱在氣分,則舌黃,既灼血分,則鮮繹,及燎于心營,則神昏谵妄。
故用玉女煎之生地涼血,石膏清氣,知母、石斛養胃陰,連翹、元參清内熱,菖蒲,竹葉清心,牛黃丸宣竅,務得氣爽神清,不使熱爍津耗,而成痙厥為要。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六 傷濕身熱,煩躁,舌繹而黑,神昏谵妄,斑疹隐隐,脈數而促,此熱陷入血。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鮮菖蒲、人中黃、青竹葉、至寶丹等味,涼血化斑也。
上條氣血兩燔,此條熱陷入血,緻舌繹而黑。
心主血,心熱則谵妄,血熱則斑現,熱極則脈促。
凡脈見數促,其熱已極。
《脈經》謂漸退則生,漸進則死。
非藉犀角地黃湯涼血,合連翹、元參清熱,石斛、人中黃化斑,菖蒲、竹葉漬清心,兼至寶丹芳香逐穢,恐難速效,然亦已險焉。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七 傷濕惡寒發熱,肢體重痛,胸膈滿悶,或嘔或瀉,脈浮而緩,此濕傷表裡。
宜用杏仁、厚樸、橘紅、香薷、薄荷、藿香、豆卷、澤瀉、通草等味,兩清表裡也。
凡濕傷于表,則惡寒發熱,身重而痛,傷于内,則嘔惡洩瀉,腕滿而悶,脈見浮緩者,表裡俱病也。
故宜香薷,薄荷透表,橘紅、厚樸溫中,杏仁、藿香宜上焦,豆卷,澤瀉洩下焦,使三焦表裡之邪,一齊分清,則濕邪不攻自走矣。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八 傷濕惡寒微熱,舌白不渴,肢()節酸楚,胸腕滿悶,脈緩而小,此陰濕傷内。
宜用藿香正氣散加豆卷、通草等味,溫脾利濕也。
此條陰濕傷陽,必由煩冗過度,氣弱陽衰,時令之濕,得以乘之。
初起雖惡寒而不甚發熱,舌白不渴。
濕壅中焦,則彌漫上下,所以胸腕不舒,肢節酸楚并見矣。
故用正氣散中之藿、樸、陳、苓溫脾陽,術、曲、蘇、夏宣脾氣,加豆卷、通草理濕氣,俾脾陽得運,三焦宜暢,則重濁之邪,由此俱化矣。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九 傷濕舌白肢冷,腕痛欲嘔,脈弦而小,此冷濕傷脾。
宜用理中湯去術,加半夏、益智、吳萸、附子等味,扶陽洩濕也。
()肢:原作"腕",又不妥,據注義改。
上條脾陽内虛,濕自外侵;此條脾陽不足,濕自内壅。
故并無寒熱身疼,但見腕痛肢冷,舌白脈緩。
若非辛溫健脾,濕何由解,故用理中湯以運中陽,去術恐其壅滞,加半夏、益智則通陽,吳萸則洩濁,寒甚者再加附子溫之。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 傷濕發熱微寒,舌黃溺赤,口渴不食,身倦脈大,汗多氣泛,此陽濕傷胃。
宜用鮮佩蘭、鮮藿香、鮮石斛、鮮荷葉、六一散、蘆根、淡竹葉等味,理濕清熱也。
前條陰濕傷脾,例宜溫散。
此條陽濕傷胃,必由多食煎炙,恣情酒色,緻陰虛胃熱,值暑濕之令,内外燔蒸。
故外無頭痛身疼,内無嘔惡胸悶,但見發熱,而略似惡寒。
直至舌黃溺赤,口渴不食,勢已燎原,兼之身倦脈大,汗多氣泛,皆陰虛陽亢之候。
故用佩蘭、荷葉、藿香、石斛,俱取鮮者,得氣輕力薄以卻熱邪,猶恐拘留不解,再兼六一,蘆根、竹葉清之利之。
此法既不傷正,又能祛邪,舍此而技滋膩,恐反增劇矣。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一 傷濕肢體倦怠,嗜卧不食,舌膩便溏,脈虛無力,此氣虛挾濕。
宜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升清降濁凡人中氣素餒,濕邪易蘊,至夏則大氣開洩,不克支持,忽而肢體倦怠,嗜卧不食。
經雲:傷于濕,則身重不舉。
又雲,脾病則臉()澀、嗜卧。
且舌膩便溏,脈虛無力,皆脾衰濕盛之症。
故用參、祗,術、甘補中州,葛根,升麻升清陽,茯苓、澤瀉降濁陰,神曲、麥芽疏脾氣,兼之麥冬清心,五味斂肺,合升降疏補俱備,而并力補土,又能清熱斂液者也。
此東垣先師化裁制方之妙,豈流俗所能測哉。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二 傷濕頭重,倦卧懶言,煩熱汗多,口渴溺赤,脈洪,此濕熱傷氣。
宜用清暑益氣湯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等味,益氣清熱也。
《内經》雲,傷于濕則頭似蒙,首如裹。
又雲:言遲則氣虛。
今頭重懶言,更兼煩熱汗多,氣虛之象昭然矣。
況液不升則口渴,濕内蘊則溺赤。
故用清暑益氣湯大補中州,加熟石膏、知母,鮮荷葉大清氣熱,然須細察精詳,慎勿輕忽以誤入也可。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三 傷濕身倦嗜卧,目黃溲黃,此脾虛濕蘊,将成谷疸。
宜用茵陳、茅術、厚樸、薏仁、赤苓、車前、神曲、谷芽等味,運脾理濕也。
()臉:疑為"脈"字之誤。
脾氣内虛,則身倦嗜卧;濕蘊中焦,則目溲俱黃。
斯濕熱與谷氣熏蒸蘊釀,必成黃疸。
故用茅術、厚樸、赤苓、薏仁健脾,神曲、谷芽疏脾,車前、茵陳分利膀胱,俾脾氣健運,則濕熱自化也。
傷濕條辨十四條 傷濕條辨第十四 傷濕目黃,身倦便溏,溺赤,腹膨跗腫,此脾虛濕泛,将成腫滿。
宜用小溫中丸加茵陳、車前子等味,補土逐濕也。
上條目黃溲黃,濕蘊熱蒸,必成黃疸。
此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