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中

關燈
崇明陸廷珍子賢氏着紹興裘詩新韻初重校 伏暑辨論 嘗觀醫書林立,并無伏暑之名。

    惟(己任編)有秋時晚發,以感證之法治之一語,因着伏暑之稱。

    蓋人于盛暑之際,汗洩氣疏,百節弛漲,設或有隙,邪乘虛入,《内經》所謂至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也()。

    又雲:春傷于風,夏必餐()洩,夏傷于暑,秋必發瘧;秋傷于燥(),冬生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可知四時伏氣,皆能為病。

    即伏寒、伏風、伏燥,皆可與伏暑立名主病。

    故春溫為冬令之伏寒,腸風為春令之伏風,瘧痢為夏間之伏暑,咳嗽為秋天之伏燥,以類而推。

    古人治病立法,良有以也,藉後人語焉不察,漫不關心耳。

    予苦心斯道,廿載虛名,何敢妄為()至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也:按《内經》有此文·但無此語。

     ()餐:此處音、義俱同,飧,下問。

     ()燥:(内經)中俱作"濕"。

     議論。

    特前賢既啟其端,後人末窮其旨,聊為引伸,以備葑菲之遺,庶可測伏暑之有由名。

    且不但可測伏暑之有由名,更可測伏暑之有由病,而有由治焉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一 伏暑秋發,頭痛無汗,惡寒發熱,身痛,胸腹滿悶,或吐或瀉,此新感外邪,引動伏暑。

    宜用香莆飲合正氣散,表裡兩和也。

     此伏暑之提綱。

    凡夏間伏暑,因遇秋令凄惀之寒,襲于腠理,緻内邪亦為引動·故無汗頭痛身疼,發熱惡寒,系新感之見證,病尚在表。

    胸腹滿悶,吐瀉交作,系伏暑之發動,病涉在裡。

    大凡看法,須辨明新感與伏邪,何有何無,孰輕孰重。

    故用香薷飲合正氣散者。

    藉香薷、藿香,蘇葉、芷、桔之苦辛走表而散新邪,夏、樸、陳皮、大腹、神曲之辛溫理中而疏伏邪,則内外辦通徹,邪自疏洩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二 伏暑微惡寒發熱,嘔惡洩瀉,腕悶舌白,此伏邪内動。

    宜用藿香正氣散,疏滞利濕也。

     此發明伏邪之異于新邪。

    既無頭痛身疼,則表邪甚微;而惡寒發熱,腕悶吐瀉,為伏邪發動,并無新邪勾引也明矣。

     非藉藿、樸、蘇葉、白芷、陳、腹、夏、曲以祛穢疏洩,則恐邪無洩越,蔓延傳變焉。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三 伏暑熱不解,咳逆欲嘔,煩悶洩瀉,此伏邪彌漫三焦。

    宜用蘇子降氣湯合六一散,加通草,赤芩等味,通洩三焦也。

     此言熱不解,而伏邪傳變,逗留肺胃,則咳而欲嘔,盤踞中焦。

    則腕悶不舒,奔迫下趨,則洩瀉無度。

    是邪既彌漫三焦,上下交争,故用蘇子降氣宣肺胃,六一、通、芩分水道,則上下三焦,得一齊通洩,不緻留邪變患為妙。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四 伏暑熱漸甚,咳逆不眠,胸脅刺痛,痰多舌白,此痰滞肺絡,肺氣失降。

    宜用旋複花、新繹、積殼、桔梗、桑皮、薏仁、蘇子、降香、枇杷葉、蘆根、滑石等味,降氣通絡也。

     上條熱不解,而傳布三焦;此條熱不解,而邪與痰冱,阻滞肺絡。

    若不通調,恐緻痿痛纏綿。

    故用(金櫃)旋複花湯,借新繹、青蔥,一通氣分,二通血絡,再兼枳、桔,桑皮、蘇子、降香開肺降氣,苡仁、枇杷葉、蘆根、滑石甘淡之味,清熱洩濕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五 伏暑發熱,喘不得卧,痰嘶胸闆,此暑滞肺絡。

     宜用葶苈大棗湯合六一散、枇杷葉等味,徹清肺飲也。

     上條脅痛痰多而咳,此條胸闆痰嘶而喘,病甚深于咳矣。

    雖喘有虛實之分,治有肺腎之異。

    今由伏暑内發,身熱胸闆痰嘶,其候舌必黃膩,脈必滑數,溺必黃赤,體必豐盛,斯為肺實,故宜葶苈苦寒以瀉肺熱。

    然古人猶恐損胃,合大棗之甘以緩之,得漸馴以除上焦之軟。

    凡用葶苈而不用大棗者,末識仲景之心法也。

    再兼六一、枇杷葉,清氣利濕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六 伏暑惡寒發熱,乍有乍無,或輕或重,如瘧非瘧,舌白脈大,此暑必挾濕,薰蒸粘膩之邪,伏于肺胃。

    宜用溫膽湯加杏仁、通草、青蒿、黃芩等味,通胃洩邪也。

     凡伏暑濕,亦有輕重之分。

    其重者勢難延緩,乘時竊發;其輕者,直至露冷氣肅,金飙飒爽,陽氣漸收,腠理漸閉,所伏之邪,遂無隙可容,然後發出。

    其見症,如瘧非瘧,或有微寒,或單發熱,但無六經之可辨,無表裡之可分。

    其舌白,其脈大者,正虛濕盛也明矣。

    若不從中驅洩,必緻變成瘧患。

    故用溫膽湯通胃腑,加杏仁,通草清肋洩濕,黃芩、青蒿清氣洩肝,則邪可盡解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七 伏暑熱甚,煩躁昏谵,至夜更甚,舌燥脈數,此邪傳入裡。

    宜用沙參、甜杏仁、花粉、川貝、桑葉、細生地、鮮菖蒲、連翹、益元散等味,兩清營衛也。

     此言伏邪不解,漸化為熱也。

    煩躁昏谵,夜則尤甚,乃由衛入營,從陽轉陰。

    故舌必漸燥,脈必漸數。

    邪既入裡,徙清表分,無益于事,惟用沙參、杏仁、川貝、花粉、生地、桑葉、連翹,菖蒲、益元散,清氣涼血,不緻傳陷入血,可免昏痙之變。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八 伏暑煩熱,舌赤神昏谵妄,此邪巳入營。

    宜用玉女煎加羚角、元參、沙參、鮮石斜、鮮菖蒲、牛黃丸等味,清營透邪也。

     上條将欲傳營,此條已傳營分。

    故熱而煩亂,舌赤昏谵,非用玉女煎之生地、石膏、知母,麥冬、沙參,元參。

    菖蒲、郁金、牛黃丸清營透邪,必緻熱陷入血,而成痙厥之險焉。

    ,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九 伏暑舌焦尖绛,昏谵妄笑,脈促,斑紫,肢體振顫,此邪已入血,熱動風生。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鮮石斛、鮮菖蒲,紫草、竹葉,至寶丹等味,涼血化邪也。

     凡營熟不解,必緻入血。

    舌黑尖繹,斑紫昏谵,血熱己極,熱極則陰損陽亢,風由振動,故肢體顫搖,将欲便痙。

     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涼血清熱,合連翹、元參、菖莆,石斛化斑養津,兼竹葉,至寶清心鎮神,不緻痙厥,便為佳兆。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 伏暑婦女,舌繹□渴,脈數而澀,經水适來适斷,寒熱如瘧,晝則明了,夜則谵語,此熱入血室。

     宜用小柴胡湯加山楂、歸尾、赤芍,桃仁、丹皮等味,破血透邪也。

     幾熱入血室,(金櫃)論之最詳。

    血室者,即血海也。

     本厲沖脈,隸于陽明。

    (内經)所謂沖為血海,任主胞胎。

     又謂沖脈起于中極底,循少腹,上至胸中而散。

    任脈亦起于中極底,循毛際,繞陰器,入少旗,上環口唇,榮于髭須。

     故婦女無須者,以任脈之血下洩,不能上榮于口唇也。

    督脈亦由中極挾腰循脊,上至巅頂。

    此沖、督、任三脈,皆會于下極,而分行于背腹。

    故督脈行于身之背,任脈行于身之腹,沖脈行于背腹之中。

    其天癸盈餘,諸路之血,皆伫于血海。

    而能蓄洩有常者,以任脈為之擔任,督脈為之總督,帶脈為之收束。

    更有陽維、陰維,維持陰陽于身之前。

    陽跷,陰跷,跷健機關于身之左右。

    故能蓄則有度,洩則有期,與月盈虧,循序流行,不失其常,謂之為經。

    若血海無權,任督失司,則或崩漏無休,或蓄結不行。

    至于血之蓄洩,或寒或熱,皆能為患。

    故傷寒蓄血,六經皆有,不獨膀胱與胸腹間也。

    蓋凡風寒暑濕之來,必先陽經,而後他傳。

    陽經者,在表、在衛、在氣,漸傳于血。

    故婦女之病,有值經水适來,病發适斷者,因熱與血冱,反不得行也。

    如太陽初起之頭痛發熱,惡寒無汗,便奇鼻衄、肌衄,此太陽經之邪幹血分也。

    宜以開洩透汗,不可因見血而遽用寒涼,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