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成血結胸等症。
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身熱煩躁,谵語如狂,此太陽腑病,而蓄血膀胱也。
仲景先師,恐後人誤認熱結膀胱,故以小便不利者為熱結,小便自利者為蓄血。
例用桃仁承氣湯,一解太陽;一破瘀血。
又陽明初起之目痛。
鼻幹、不得卧,而緻鼻衄吐血,此陽明經之邪幹血分也,宜以兩清氣血,不可因汗少而更大發之。
如少腹硬痛,小便自利,上為結胸,或吐血,下為腹痛,或便血,身熱狂妄,狀如神附,此陽明腑病,而蓄血沖脈也。
宜用犀角地黃湯,一清陽明,一祛瘀血。
又少陽之額痛脅疼,寒熱耳聾,嘔苦,而緻鼻衄咳血,此少陽經之邪幹血分也。
宜以小柴胡湯清洩膽絡,不可因見血而妄投滋膩。
如有少腹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晝則明了,夜則谵語,寒熱如瘧,此少陽腑病,而蓄血肝絡也。
宜用陶氏小柴胡湯加生地,歸尾、桃仁、山楂、丹皮,一清少陽,一破瘀血。
以上皆論三陽經之經病腑病蓄血見症也。
至熱邪傳入三陰,則少陰心主血,太陰脾統血,厥陰肝藏血。
邪既入血,則熱與血凝,勢難清化,必緻舌繹神昏,晝明夜劇,狀如邪祟,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郁金、菖蒲。
甚則腹痛便黑,仲景用抵當湯,以攻熱破瘀,庶幾可以兩解矣。
然此症不特婦女,即男子亦有諸。
至于治法,大約相等。
以蓄血一症,概用小柴胡加破血之品,如或不應,視為無法,竟置束手,醫者咎焉、願有鑒于是者。
予于道光十九年春,有舵工張姓者,自三月間溫病愈後,飲食如常,惟腰間作痛,始疑病後腎虛,投以補腎,其痛益甚,轉邀外科,認為腎俞發,而投陽和湯數劑,病仍不減,且無腫形。
其痛每甚于午後,劇于戌亥,呼号不絕,直至天明,其痛若失。
一月以來,無所不至,而痛仍不減。
此時閱喻氏(醫門法律),至(寓意草)中,有病腰痛,将成偻廢一案。
嘉言謂熱邪逗留太陽經脈,與血凝滞,結于腰間,即用桃仁承氣數服而安。
讀之恍然大悟,如法投治,果獲痛愈。
此太陽經血結之一症也。
後有外甥範姓者,濕溫病後,亦腰痛異常,曾服補腎不應。
予卻用安桂、桃仁、山甲、歸須、旋複、新繹等味,二劑頓愈。
此可見為醫者,必旁搜博采,以廣見聞,則勿贻管窺之消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一 伏暑但熱無寒,一日一發,口幹舌赤,汗多脈數,此名瘴瘅瘧。
宜用玉女煎加沙參、竹葉等味,甘涼養陰也。
此(内經)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名瘅瘧。
喻嘉言主以甘涼養陰一法,深造仲景之堂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二 伏暑微寒多熱,頭痛身疼,煩冤欲嘔,此名溫瘧。
宜用桂枝白虎湯()加杏仁、厚樸等味,清肺透邪也。
此(内經)所謂寒少熱多,煩冤欲嘔,骨節疼痛,是名溫瘧。
宜用石膏、知母清肺胃,甘草、粳米養胃津,加桂枝引肺邪以達皮毛。
其本方下自注雲:一劑知,二劑已。
由此推之,仲景原有白虎加桂枝以止溫瘧。
至景嶽加葛根則名葛根白虎,加柴胡則名柴胡白虎,以清陽明、少陽二經之瘧,亦深得仲景心法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三 伏暑但寒無熱,一日一發,汗冷舌白,脈虛溺赤,此名牝瘧。
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扶陽止瘧也。
凡瘧來但寒無熱,汗冷舌白,陽虛之象昭然,故名牝瘧。
牝者陰之謂也。
其用桂枝湯以護陽,柴胡湯以止瘧,亦得仲景之妙義焉。
()桂枝白虎湯,(金櫃·虐病脈證并治)原作"白虎加桂枝湯'。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四 伏暑先寒後熱,汗出則解,超時再寒,舌白脈弦,此名陰瘧。
宜用小柴胡湯加草果、知母、烏梅、杏仁、蜀漆等味,兩清太陰、少陽也。
凡瘧來先寒戰而後發熱者,因陰與陽争,陰勝則寒,陽與陰争,陽勝則熱,今超時而再寒者,其陰邪未洩,陽氣未和,且舌白脈弦,乃陰盛之狀,亦名陰瘧。
宜用柴胡、黃芩洩少陽,合半夏、甘草、草果、烏梅、知母、蜀漆溫太陰,俾少陽、太陰之邪兩清,則瘧自止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五 伏暑成瘧,每日一發,過一日,則遲一時,十二經絡循環無休,此名鬼瘧。
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加龍骨、牡蛎扶正卻邪也。
此言瘧發,過一日則遲一時,轉輾循環,無有休息。
斯邪不在髒腑,而在經絡,故其發必由營衛循行,周流不息。
而名鬼瘧者,以日遲一時,刻無參差,如有神附故也,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護陽洩邪,仍兼龍骨、牡蛎鎮神卻邪毌使邪盛正虛,而遷延歲月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六 伏暑瘧發間日,或早或晚,腕脹脈弦,舌淡便溏,此太陰瘧也。
宜用清脾飲加鼈甲、青蒿、神曲等味。
溫脾理邪也。
凡瘧邪之來,必由四末以抗擾中宮,發雖間日,腕長脈弦,舌淡便溏,是脾陽大傷,木乘所勝,将延腫滿。
故用白術、厚樸、半夏,茯芩、陳皮,神曲、草果溫太陰,兼柴胡、青皮、鼈甲清厥陰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辯第十七 伏暑三日一瘧,或臨夜分,面黃食減,腹膨便溏,脈弦,此厥陰瘧也。
宜用吳又可三甲散合清脾飲,理脾疏肝也。
瘧己成三,更值暮夜,是邪伏三陰,最為深邃,雖厲肝邪,久必傷脾,若見面黃食減,腹脹便溏,乃脾受其所不勝,而正氣傷也。
若不扶脾,必滋脹滿。
故用清脾飲理脾疏肝,合吳氏三甲散,以搜隐伏之邪,則脾元漸複,肝邪漸洩,瘧不攻自止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八 伏暑瘧久纏綿,邪無出路,肋下結瘕,此名瘧母。
宜用鼈甲飲子、鼈甲煎丸,消痞治瘧也。
此言瘧邪深伏厥陰,結瘕肋下,是為瘧母。
以肋乃少陽膽經所曆之處,瘧邪初犯,必由少陽漸傳厥陰,久必入絡,遂與痰氣交凝,凝聚成形。
非用鼈甲、地鼈蟲、僵蠶、山甲之飛升走降,貫竄經,則恐不能搜剔幽隐,升洩潛踞。
又兼柴胡、川芎、歸須、射幹、桃仁,為升降疏洩,四法具備,則邪無可容,勢必越出耳。
以上諸條,都因伏暑而成,故兼收之。
學者當更以瘧症門,兼參之可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九 伏暑痢積,色白腹痛,裡急後重,舌白嘔惡,此邪伏脾胃。
宜用藿香正氣散加山楂、木香、槟榔、車前等味,理脾逐濕也。
凡暑伏募原,外感客邪而發者,名為瘧症;内傷生冷而成者,名為痢疾。
先賢所謂暑邪在脾,不瘧則痢,不痢則瘧。
今痢下白積,而兼腹痛,舌白嘔惡,乃冷濕傷脾,雖有裡急後重,先宜理氣分消。
故用正氣散加山楂、木香、槟榔、車前,溫脾理濕,分利膀胱,使不釀延血分,而轉成赤痢焉。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二十 伏暑痢積,色赤腹痛,裡急後重,此由氣傷血。
宜用潔古芍藥湯,調氣和血也。
上條痢下白積,專傷氣分,隻宜理氣;此條痢已轉赤,傷及血分,非但理氣可效。
故用潔古芍藥湯,藉芩、連苦寒清旦熱,槟、木辛溫通氣滞,歸、芍、桃仁和營止血,大黃、肉桂沮溫通積滞,所謂和其血而痢自止,調其氣而後重除焉。
再按痢者,古稱滞下,又名腸澼。
都由夏秋之間,暑濕傷脾,阻遏氣機,蒸逼蘊釀,而緻氣不宣化,邪無出路,奔迫大腑,而粘結滞下也。
故初起便兼腸脂濁垢交結而下,不拘赤白,總有裡急後重腹痛下垂之患。
然腹痛之中,務要辨明虛實。
其痛随便減者為實,宜通之;如痛不随便減者為虛,宜補之。
裡急之狀,亦有虛實。
以欲痢之時,腹先如垂,故名裡急。
其急随痢減者為實,宜疏通為主;如急不随痢減者為虛,宜固補為
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身熱煩躁,谵語如狂,此太陽腑病,而蓄血膀胱也。
仲景先師,恐後人誤認熱結膀胱,故以小便不利者為熱結,小便自利者為蓄血。
例用桃仁承氣湯,一解太陽;一破瘀血。
又陽明初起之目痛。
鼻幹、不得卧,而緻鼻衄吐血,此陽明經之邪幹血分也,宜以兩清氣血,不可因汗少而更大發之。
如少腹硬痛,小便自利,上為結胸,或吐血,下為腹痛,或便血,身熱狂妄,狀如神附,此陽明腑病,而蓄血沖脈也。
宜用犀角地黃湯,一清陽明,一祛瘀血。
又少陽之額痛脅疼,寒熱耳聾,嘔苦,而緻鼻衄咳血,此少陽經之邪幹血分也。
宜以小柴胡湯清洩膽絡,不可因見血而妄投滋膩。
如有少腹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晝則明了,夜則谵語,寒熱如瘧,此少陽腑病,而蓄血肝絡也。
宜用陶氏小柴胡湯加生地,歸尾、桃仁、山楂、丹皮,一清少陽,一破瘀血。
以上皆論三陽經之經病腑病蓄血見症也。
至熱邪傳入三陰,則少陰心主血,太陰脾統血,厥陰肝藏血。
邪既入血,則熱與血凝,勢難清化,必緻舌繹神昏,晝明夜劇,狀如邪祟,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郁金、菖蒲。
甚則腹痛便黑,仲景用抵當湯,以攻熱破瘀,庶幾可以兩解矣。
然此症不特婦女,即男子亦有諸。
至于治法,大約相等。
以蓄血一症,概用小柴胡加破血之品,如或不應,視為無法,竟置束手,醫者咎焉、願有鑒于是者。
予于道光十九年春,有舵工張姓者,自三月間溫病愈後,飲食如常,惟腰間作痛,始疑病後腎虛,投以補腎,其痛益甚,轉邀外科,認為腎俞發,而投陽和湯數劑,病仍不減,且無腫形。
其痛每甚于午後,劇于戌亥,呼号不絕,直至天明,其痛若失。
一月以來,無所不至,而痛仍不減。
此時閱喻氏(醫門法律),至(寓意草)中,有病腰痛,将成偻廢一案。
嘉言謂熱邪逗留太陽經脈,與血凝滞,結于腰間,即用桃仁承氣數服而安。
讀之恍然大悟,如法投治,果獲痛愈。
此太陽經血結之一症也。
後有外甥範姓者,濕溫病後,亦腰痛異常,曾服補腎不應。
予卻用安桂、桃仁、山甲、歸須、旋複、新繹等味,二劑頓愈。
此可見為醫者,必旁搜博采,以廣見聞,則勿贻管窺之消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一 伏暑但熱無寒,一日一發,口幹舌赤,汗多脈數,此名瘴瘅瘧。
宜用玉女煎加沙參、竹葉等味,甘涼養陰也。
此(内經)所謂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名瘅瘧。
喻嘉言主以甘涼養陰一法,深造仲景之堂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二 伏暑微寒多熱,頭痛身疼,煩冤欲嘔,此名溫瘧。
宜用桂枝白虎湯()加杏仁、厚樸等味,清肺透邪也。
此(内經)所謂寒少熱多,煩冤欲嘔,骨節疼痛,是名溫瘧。
宜用石膏、知母清肺胃,甘草、粳米養胃津,加桂枝引肺邪以達皮毛。
其本方下自注雲:一劑知,二劑已。
由此推之,仲景原有白虎加桂枝以止溫瘧。
至景嶽加葛根則名葛根白虎,加柴胡則名柴胡白虎,以清陽明、少陽二經之瘧,亦深得仲景心法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三 伏暑但寒無熱,一日一發,汗冷舌白,脈虛溺赤,此名牝瘧。
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扶陽止瘧也。
凡瘧來但寒無熱,汗冷舌白,陽虛之象昭然,故名牝瘧。
牝者陰之謂也。
其用桂枝湯以護陽,柴胡湯以止瘧,亦得仲景之妙義焉。
()桂枝白虎湯,(金櫃·虐病脈證并治)原作"白虎加桂枝湯'。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四 伏暑先寒後熱,汗出則解,超時再寒,舌白脈弦,此名陰瘧。
宜用小柴胡湯加草果、知母、烏梅、杏仁、蜀漆等味,兩清太陰、少陽也。
凡瘧來先寒戰而後發熱者,因陰與陽争,陰勝則寒,陽與陰争,陽勝則熱,今超時而再寒者,其陰邪未洩,陽氣未和,且舌白脈弦,乃陰盛之狀,亦名陰瘧。
宜用柴胡、黃芩洩少陽,合半夏、甘草、草果、烏梅、知母、蜀漆溫太陰,俾少陽、太陰之邪兩清,則瘧自止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五 伏暑成瘧,每日一發,過一日,則遲一時,十二經絡循環無休,此名鬼瘧。
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加龍骨、牡蛎扶正卻邪也。
此言瘧發,過一日則遲一時,轉輾循環,無有休息。
斯邪不在髒腑,而在經絡,故其發必由營衛循行,周流不息。
而名鬼瘧者,以日遲一時,刻無參差,如有神附故也,宜用桂枝湯合柴胡湯,護陽洩邪,仍兼龍骨、牡蛎鎮神卻邪毌使邪盛正虛,而遷延歲月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六 伏暑瘧發間日,或早或晚,腕脹脈弦,舌淡便溏,此太陰瘧也。
宜用清脾飲加鼈甲、青蒿、神曲等味。
溫脾理邪也。
凡瘧邪之來,必由四末以抗擾中宮,發雖間日,腕長脈弦,舌淡便溏,是脾陽大傷,木乘所勝,将延腫滿。
故用白術、厚樸、半夏,茯芩、陳皮,神曲、草果溫太陰,兼柴胡、青皮、鼈甲清厥陰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辯第十七 伏暑三日一瘧,或臨夜分,面黃食減,腹膨便溏,脈弦,此厥陰瘧也。
宜用吳又可三甲散合清脾飲,理脾疏肝也。
瘧己成三,更值暮夜,是邪伏三陰,最為深邃,雖厲肝邪,久必傷脾,若見面黃食減,腹脹便溏,乃脾受其所不勝,而正氣傷也。
若不扶脾,必滋脹滿。
故用清脾飲理脾疏肝,合吳氏三甲散,以搜隐伏之邪,則脾元漸複,肝邪漸洩,瘧不攻自止矣。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八 伏暑瘧久纏綿,邪無出路,肋下結瘕,此名瘧母。
宜用鼈甲飲子、鼈甲煎丸,消痞治瘧也。
此言瘧邪深伏厥陰,結瘕肋下,是為瘧母。
以肋乃少陽膽經所曆之處,瘧邪初犯,必由少陽漸傳厥陰,久必入絡,遂與痰氣交凝,凝聚成形。
非用鼈甲、地鼈蟲、僵蠶、山甲之飛升走降,貫竄經,則恐不能搜剔幽隐,升洩潛踞。
又兼柴胡、川芎、歸須、射幹、桃仁,為升降疏洩,四法具備,則邪無可容,勢必越出耳。
以上諸條,都因伏暑而成,故兼收之。
學者當更以瘧症門,兼參之可也。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十九 伏暑痢積,色白腹痛,裡急後重,舌白嘔惡,此邪伏脾胃。
宜用藿香正氣散加山楂、木香、槟榔、車前等味,理脾逐濕也。
凡暑伏募原,外感客邪而發者,名為瘧症;内傷生冷而成者,名為痢疾。
先賢所謂暑邪在脾,不瘧則痢,不痢則瘧。
今痢下白積,而兼腹痛,舌白嘔惡,乃冷濕傷脾,雖有裡急後重,先宜理氣分消。
故用正氣散加山楂、木香、槟榔、車前,溫脾理濕,分利膀胱,使不釀延血分,而轉成赤痢焉。
伏暑條辨二十八條 伏暑條辨第二十 伏暑痢積,色赤腹痛,裡急後重,此由氣傷血。
宜用潔古芍藥湯,調氣和血也。
上條痢下白積,專傷氣分,隻宜理氣;此條痢已轉赤,傷及血分,非但理氣可效。
故用潔古芍藥湯,藉芩、連苦寒清旦熱,槟、木辛溫通氣滞,歸、芍、桃仁和營止血,大黃、肉桂沮溫通積滞,所謂和其血而痢自止,調其氣而後重除焉。
再按痢者,古稱滞下,又名腸澼。
都由夏秋之間,暑濕傷脾,阻遏氣機,蒸逼蘊釀,而緻氣不宣化,邪無出路,奔迫大腑,而粘結滞下也。
故初起便兼腸脂濁垢交結而下,不拘赤白,總有裡急後重腹痛下垂之患。
然腹痛之中,務要辨明虛實。
其痛随便減者為實,宜通之;如痛不随便減者為虛,宜補之。
裡急之狀,亦有虛實。
以欲痢之時,腹先如垂,故名裡急。
其急随痢減者為實,宜疏通為主;如急不随痢減者為虛,宜固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