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下

關燈
白瘖條辨計四條 白瘖條辨第二 白瘖既見,随汗出沒,舌赤少苔,脈數,不饑不食,輕旬不退,此胃虛邪戀。

    宜用佩蘭葉、谷芽、杏仁,霍山斛、麥冬,川貝、豆卷,通草,枇杷葉,藿香葉等味,輕清宣氣。

     上條白瘖未見,理宜疏洩,此條白瘖既見,随汗出沒,舌赤少苔,胃津消無正氣已虛矣,且不饑不食,胃氣未和至經旬而熱不解,陰液亦枯矣。

    斯時補之則邪愈逗留,疏之則正氣消耗。

    為宜杏仁、川貝、枇杷葉清肺氣,麥冬、霍斛、谷芽養胃氣,佩蘭、藿香化濁氣,豆卷、通草洩濕氣,合輕清之品,以宣餘邪,不可偏偏補,反緻病去元傷也。

     白瘖條辨計四條 白瘖條辨第三 日瘖已多,大熱不退,口渴不食,時作鄭聲,脈大無力,此氣虛液耗。

    宜用黃祗、黨參、甘草、麥冬,白芍、細生地、川石斛、地骨皮、佩蘭葉、左牡蛎、鮮荷葉等味,益氣養陰也。

     瘖已見多,熱猶不退,口渴不食,乃陽津陰液俱傷,更兼語聲如重,脈大無力,此元神大傷,不克自持。

    故用參、祗、甘草益氣液,牡蛎、地、芍固營液,麥冬、石斛祛虛熱,佩蘭,荷葉化餘邪,務得陰陽并固,不緻延為虛脫,勿謂瘖猶未盡,禁用固補,而投疏洩,緻誤人性命也。

     白瘖條辨計四條 白瘖條辨第四 白瘖汗多,瘖密,脈虛肢冷,神情恍惚,此氣液外脫。

    宜用黃祗、白術、附子、當歸、白芍、甘草、麥冬,五味、龍骨、牡蛎、遠志、酸棗仁等味,甘溫斂撮也。

    "瘖出已多,汗亦不少,脈虛無神,四肢逆冷,乃陽氣外脫之象。

    兼之神情恍惚,夢寐驚惕,心肺失交,神難守舍,此内外将脫,陰陽并越。

    (内經)所謂陰陽偏則病,離則死也。

    斯死生交關之候,急宜祗、術、甘、附子氣,當歸、白芍養血,麥冬、五味斂液,龍骨、牡蛎、遠志、酸棗鎮神,使精氣神不緻越脫,即挽回造化之機也。

     痧脹拟似變 夫我崇俗,所謂麻痧者,是果有諸。

    蓋東南方卑氣濕,或嶺南氣暖,沿江瀕海,霧露飓潮,較别處尤甚,每交夏令,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故山岚海瘴陰霾晦蔽之邪,乘時竊發,人在此蒸淫熱逼之中,正氣有虧,則邪濁()自口鼻直據膜原。

    夫膜原者胃絡也。

    前吳又可制達原飲一方,即此意也。

    蓋邪既内伏。

    乘時發動,先覺胸腹脹悶,懊侬似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此暑濕穢濁阻遏中腕,緻陽明氣機壅塞,脈絡俱閉,四肢麻木,甚至筋攣拘急,此屬痧脹,實系閉症,即方書所謂絞腸痧,幹霍亂是也。

    此與吐瀉後,轉筋麻木,冷汗陽脫之症,相去徑庭,用藥()濁:原作乍"觸",據文光書局本改。

     亦有霄壤之殊,夫脫症宜溫宜補,閉症宜疏宜通,而其倉促危險,大約相等。

    若痧脹不得吐瀉,而懊侬悶亂異常,以緻脈伏肢冷,甚則麻木拘攀,此陽症似陰,閉症似脫,例宜宣通。

    但以栀豉湯服下,以指探吐,俾氣機得宣,邪能洩越,即可向愈。

    考方書有燒紅食鹽,童便調服,得吐而愈者,試之極驗。

    或用白礬含化,覺味甜如冷糖者,痧脹無疑,即任意咽下澀口得吐亦愈。

    若已經吐瀉者,氣已宣通,不可再用,徒傷胃氣,如或胃中仍有不和,腹中煩滿,惡逆不食,猶恐餘邪未盡,更以藿香正氣散和之,亦可全愈。

    故近俗所謂麻痧者,即此是也。

    若雲冷麻痧者,殊屬可笑,并有莽鹵之醫,竟不顧名思義,妄認為痧,而以疏洩解表之藥,施于陽氣欲脫之候,定()不為投井下石乎!草菅人命,莫此為甚,謹之戒之。

     陰症辨論 夫冷麻痧之名,我崇俗流傳已久。

    予自道光十八年始出臨症,雖有其名,卻未見其症當時難以稽考。

    迨二十六年秋間,此症大行,但見一派陰寒,并()定:據文義疑為"豈"字之誤·無纖毫痧穢其初病也,必先腕腹脹痛,繼而吐瀉大作,頻頻不已,遂緻形肉頓癟,目陷肢厥,煩躁不安,甚至手足拘攀,轉筋麻木,六脈俱決,魄汗淋漓,間有面目俱赤,大渴引飲,而手足必冷,外似陽症,實屬陰盛,從此細閱病狀,兼考方書,自(靈) (素)以下,古聖先賢并未有冷麻痧之名目。

    而今之遇是症者,竟以痧為治,方中大加發表透洩等味。

     請以病名思之,既稱冷麻,又謂之痧,世間豈有不發熱之痧乎?此三字名義,殊屬矛盾,若再依樣葫蘆,妄投藥石,不察之甚也。

    其在俗口流傳之訛,固無足怪,而醫者亦以訛傳訛,不識此病為何病将何所措手,而起死回生耶!因其四肢麻冷,而謂之冷麻痧;因其筋攣肢強,而謂之吊腳痧。

    俗口紛傳,全無實指。

    爰稽仲景(傷寒例)謂之直中陰經,(金櫃)卒病篇()謂之陰症,方書所請轉筋霍亂是也。

    夫霍亂者,揮霍變亂,偶起一時,若吐瀉不已,而危變叢生,頓成莫救,其病必起于勞碌傷陽,色欲不節之人。

    夫勞碌者,脾陽必傷;色欲者,命陽必敗。

    天時陰寒濕晦之邪,自易乘隙侵入也。

    至于用藥大略,遠寒用熱,驅陰複陽,庶可扶危扶颠,考仲景《傷寒》()(金櫃·卒病篇):今本(金櫃)無(卒病篇)疑有誤,下同《金櫃》卒病雖有精義,而鮮推闡,惟喻昌先師獨造仲景之堂,而窺其美富,闡發陰症,尤擅其長,惜後人習焉不察耳,窺見近時此症不少,每有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用藥或誤,何謂醫以濟世耶!然有見其面赤目赤,而誤以為陽症;大渴引飲,而誤以為陽症,小便澀少,而誤以為陽症,六脈俱絕,而誤以為陽症;脈伏陰躁·擾亂不甯,而誤以為陽熱煩躁。

    斯時遂以辛熱藥味,不能奏功,而妄投寒涼,豈知投以寒涼,有必死無救者也。

    予是以不揣谫陋,弄斧班門,謹将喻氏陰症八難略加诠注。

    明知良工苦心,疇者諒之。

    然巨眼慧心,明察有真。

    互相發明,俾卒病之旨。

    人人共曉,不緻贻誤于将來,讵非生民之厚幸也夫! 陰症八難 夫寒中少陰,行其嚴令,埋沒微陽,肌膚凍裂,無汗而喪神守。

    憊用附子,幹姜,加蔥白以散寒,加豬膽汁引入陰分。

    然恐藥力不勝。

    慰蔥灼艾,内外協攻,乃足以破其堅凝,少緩須臾,必無及矣。

    此一難也,少陰者,腎髒也,凡寒中少陰,必腎真大虛,陽無捍衛,猶城郭不堅,守護無備,賊必乘虛而入。

    故天地之陰霾晦塞,非離報當空,何能掃清氛霧,人或中之,先犯太陰,繼及少陰,又侵厥陰。

    遂緻吐瀉肢冷,目陷直視,煩躁脈絕,肌内頓癟,手足麻木,筋急拘攣,甚而舌卷囊縮,三陰經之絕症并現。

    于此用藥,最宜分别,非借附子、幹姜之辛雄性烈;何以驅逐陰氣,而挽複陽光。

    (内經)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再加蔥白以通陽散寒,加豬膽汁引入陰分,恐熱性下咽,陰寒拒格,難以直入,或仍吐出也。

    若無膽汁,即以川連代之。

    則辛熱藥性,得以入陰回陽,如欲嘔吐,更用生姜汁、蚬殼許()謂入藥内服之,最為捷妙。

    倘少腹凝痛,亦是厥陰氣滞,外用蔥褽艾灸等法,立可見效。

     若其人真陽素擾,腠理素疏,陰盛于内,逼其陽亡于外,魄汗淋漓,脊項強硬,此孤陽欲脫()。

    用附子、幹姜、豬膽汁,即不可加蔥及藯灼,恐過于疏散(),氣随汗脫,而陽無由内返矣。

    宜撲止其汗()更加固護腠理。

    不爾,恐其陽複越。

    此二難也。

     房欲不節者,真陽必擾;勞碌過度者,腠理必疏。

    陰寒一盛于内,逼其真陽越脫于外,以緻大汗淋漓,喘逆煩躁,太陽之經氣,少陰之髒氣,皆欲愚絕,故脊項強硬,目竄直視。

    此時宜用附子、幹姜、豬膽汁入陰回陽。

    而汗多陽越,()益火之源,以消陰蟒:此乃(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語,非(内經)本文()許,此上疑脫"少"宇·()此孤陽欲脫(醫門法律·陰病論)無此五字,()恐過于疏散,《醫門法律、陰病論》作'恐助其散'()汗,此後(醫門法律·陰病論)有"徒進前藥",四字。

     即不可加蔥藯、艾灼等法。

    夫蔥性主散,至恐氣随汗脫,所存一線微陰,無由内返。

    急宜撲止其汗,用牡蛎,五培,麻黃根碾細撲之。

    更加固護腠理,如黃祗、桂枝、五味,甘草等味,大封大固,使真陽不緻外脫,猶回騎返幟,得安軍壘也。

     前用附子,幹姜,以勝陰複陽者,猶取飛騎突入重圍,舉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争趨,頃之複合耳。

    不知此義者,重增藥味,和合成湯,反牽制其雄烈()之勢,而緻()迂緩無功。

    此三難也。

     其次前藥中,即須加當歸、肉桂兼理其營,以寒邪中入,必先傷營血故也。

    不爾,藥偏于衛,勿及于營,與病卻不相當。

    邪不盡服,必非勝算。

    此四難也。

     其次前藥中,即須加人參、甘草,調元轉詢,收功懤幄。

    不爾,附、姜之猛,直将犯上無算矣。

    此五難也。

     用前藥二三劑後,覺()運動頗輕,神情頗悅,真陽來複之狀,始得顯著()。

    更加黃祗、白術、五味、白芍,大隊陰陽平補,不可歇手。

    蓋重陰見觬,浪子()烈:(醫門法律·陰病論)作"入"。

     ()而緻:《醫門法律·陰病論》作"必至"·()覺,此後《醫門法律·陰病論)有"其陽明在躬"五字,()真陽來複之狀,始得顯著:《醫門法律·陰病論》無此十字。

     初歸,斯時搖搖靡定,不()為善後。

    必堕前功。

    此六難也。

     用郡隊之藥,以培陰護陽,其人即素有熱痰,已()從陰邪而變寒,至此無形之陰寒雖散,而有形之寒痰阻塞竅隧者。

    無由據轉為熱。

    蓋千姜、附子固可勿施,牛黃、竹瀝()斷不可用。

    若因其素有熱痰,而妄投寒劑。

    則陰複用事,陽即躁擾,必堕前功。

    此七難也。

     此言陰陽平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