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則有不同。
蓋傷寒邪在于表,理宜溫散;東溫邪伏于内,理宜清洩。
非用薄荷、荊芥、桑葉,淡豉,葛根苦辛洩表,連翹,蒌皮、杏仁、枇杷葉辛涼清内。
則不能表裡兩清,必緻傳變無窮矣。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二 冬溫汗出,頭雖不痛,熱仍未解,而咳嗽口渴舌燥,此邪不汗解,漸傳氣分。
宜用桑葉、沙參、甜杏、象貝、連翹、桔梗、蒌皮、甘草、大力、枇杷葉等味,清氣透邪也。
上條無汗頭痛,邪尚在表,理宜開洩,此條汗出熱不解,是表邪以散,而猶口渴舌燥咳嗽,乃邪不汗解,漸傳氣分,故用桑葉、沙參、杏仁、象貝、連翹、蒌皮、桔梗,輕苦微辛,但清氣分,仍從表解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三 冬溫汗後,不惡寒反惡熱,煩悶口渴,舌赤苔黃,嗆咳脅痛,此邪傳在肺。
宜用沙參,甜杏,花粉、連翹、桑皮、黑栀、郁金、枇杷葉等味,清肺化邪也。
汗後不惡寒,是表邪已解矣。
而反惡熱,煩悶口渴,舌赤苔黃乃裡熱已甚。
尚見嗆咳,邪猶在肺。
故用沙參、杏仁,連翹、花粉,黑栀、桑皮、枇杷葉,一派清涼之味,以清肺氣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四 冬溫煩熱不解,口渴,舌黃尖赤,脈洪或數,此邪傳陽明氣分。
宜用白虎湯加杏仁、沙參,桑葉,連翹等味,清胃透邪也。
肺邪不解,而緻口渴,舌黃尖赤,脈洪或數,此邪已到陽明氣分。
夫陽明者胃也,凡肺邪不解,必傳于胃,然陽明亦得氣血之分。
今口渴脈洪,舌苔帶黃,是為氣熱,故用石膏、知母,合沙參、連翹,直清陽明;甘草、粳米、甜杏、桑葉,甘涼養津。
若見舌繹或黑,煩熱口渴,神昏妄笑,是為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涼之。
當與仲景《傷寒例》中陽明經病腑病、氣分血分,逐一辨明,方可下手,否則如涉海問津矣。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五 冬溫煩熱神昏,舌赤苔黃,口渴咳嗽,斑疹脈數,此邪在肺胃。
宜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川貝,桑葉、大力、人中黃,牛黃丸等味,清氣透斑也。
熱漸傳營,神昏口渴,咳嗽斑疹,是邪在肺胃之間,非從氣分清解,則斑疹難透。
夫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斑疹俱見,二經受病。
故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川貝、大力、中黃清氣熱,兼牛黃丸芳香宜竅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六 冬溫熱甚,煩躁口渴,舌繹苔黃,神昏谵語,斑疹隐約,此邪熱傳營。
宜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鮮石斛、鮮菖蒲、廣郁金、石膏、牛黃丸、青竹葉等味,清營轉氣也。
熱不解而煩躁口渴,舌绛苔黃,裡熱已甚;更兼神昏谵妄,斑疹隐約,乃邪已入營,若再不解,必延入血。
故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石斛、鮮菖蒲兩清氣血,佐以牛黃丸芳香宣竅,使其從營轉氣,由氣達表,尚可一汗而解。
凡舌苔黃白,間雜浮膩,尖雖鮮繹,神雖昏谵,總為氣熱未清,不可專涼血分,恐緻氣分之邪無由出路,徒增險态,設不得已,惟宜兩清之可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七 冬溫煩熱,舌绛,神昏谵妄,斑紫或黑,脈數或促,此邪入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人中黃、廣郁金、鮮菖蒲、至寶丹、青竹葉等味,涼血透邪也。
上條舌绛苔黃,斑疹隐約雖已神昏,邪尚在營,此條舌绛而焦,班紫而黑,神昏谵妄,是邪已入血,非涼血清熱則萬無生理。
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合元參,連翹、中黃、石斛,菖蒲涼血破瘀,兼至寶丹芳香逐邪。
若再不解,則邪無洩越,症必危矣。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八 冬溫煩熱,舌繹而幹,斑疹濕透,神迷妄笑,尋衣摸床,手足振顫,此陰傷風動。
宜用炙甘草湯去姜桂,加牡蛎、鮮石斛、鮮菖蒲等味,養陰卻熱也。
熱不解而舌幹色绛,斑已透而神迷妄笑,乃熱極陰傷,陽動化風。
故尋衣摸床,手足搖動。
若非毓陰和陽,恐難挽回造化。
必藉參,甘、膠、地、麥冬、牡蛎、菖蒲、石斛扶正養陰,則液返津回,肝陰内複,而風陽自熄焉。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九 冬溫初起,舌遽幹,神便昏,煩熱脈數,或吐或洩,此邪盛正虛。
宜用《金櫃》麥門冬湯加桑葉,地骨皮、鮮石斛、鮮菖蒲、鮮稻根等味,甘涼養胃。
償吐瀉傷陽,無熱,神迷多寐,脈軟不食,宜用人參溫膽湯,甘溫和胃也。
凡病初起,便見舌幹神昏,乃正需邪盛,不克支持,最為險候。
若煩熱舌幹,胃陰更損,故甩麥冬、法夏,西參、甘草、粳米,桑葉,骨皮,石斛,甘涼濡潤,以醒胃氣。
償吐瀉傷陽,而神迷如寐,脈軟無熱,乃傷及胃陽,宜用溫膽和胃,人參養正為妙。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十 冬溫舌黃幹燥,煩躁昏谵,脈弦或伏,便閉腹硬,轉矢氣者,此熱結在腑。
宜用鮮生地,生首烏,鮮石斛、大黃、元明粉等味,微下存陰也。
冬溫按法調治,而病不肯解,舌赤苔黃帶焦,或如沉香色,此應下之候。
更兼腹硬,頻轉矢氣,即仲景所謂轉矢氣者,有燥糞也。
仿調胃承氣,合生地、石斛、首烏,既能祛結,又能養陰也。
溫毒條辨四條 溫毒條辨第一 溫毒初起,煩熱惡寒,口渴舌赤,鼻幹氣燥,咽痛脈數,此邪襲氣分。
宜用薄荷、連翹、羚角、桑葉、大力、鮮石斛、沙參、杏仁、桔梗、甘草等味,辛涼透洩也。
溫毒之起,蓋因先伏溫邪,後再感溫,兩溫相灼,即無風寒感召,而其病亦能作也。
然溫上加溫,病中添病,其熱尤熾,較之冬溫更緊一層。
故一起便發煩躁,微兼惡寒。
夫表裡俱熱,則口渴舌赤;熱邪上壅,則咽痛鼻幹。
斯邪在氣分,宜用薄荷,大力祛風;沙參,桑葉清熱;連翹,羚角化熱毒,甘草、桔梗利咽喉。
慎勿辛溫助熱,激傷津液,反滋傳變也。
溫毒條辨四條 溫毒條辨第二 溫毒汗出熱甚,面紅唇燥齒枯,舌赤口渴,脈數神昏,此邪留營分。
宜用鮮生地,羚角,鮮石斛、元參、銀花、桑葉、石膏、鮮菖蒲、青竹葉等味,兩清營衛也。
汗出熱甚,面紅齒枯,舌赤脈數,神志漸昏,乃邪欲入營,故仿玉女煎法,兩清心營肺衛,佐以解毒為要。
溫毒條辨四條 溫毒條辨第三 溫毒神昏舌繹,丹疹如錦,煩躁咽痛,鼻媒齒枯,脈數而促,此邪郁内外。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連翹、人中黃、蟬衣、青竹葉、薄荷、牛黃丸等味,涼血清熱也。
丹疹咽痛,邪尚在肺:神昏舌繹,邪又犯營。
若不清營透邪,病何由解?況鼻煤脈促,陰液大傷,血分被灼,痙厥之變近在目前。
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涼血,元參、連翹、人中黃透斑,薄荷、蟬衣透表,牛黃、竹青清心,俾營熱轉氣,以達肌表,則斑可化矣。
溫毒條辨四條 溫毒條辨第四 溫毒煩躁,神昏舌赤,斑疹紫黑,脈促模糊,便閉或瀉稀水,此邪瘀血分,漫無洩越。
宜用犀角大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紫草、赤芍,鮮菖蒲,紫雪丹等味,涼血祛瘀也。
前條氣血兼病,此條熱與血瘀,非徒涼血清熱可解。
若勿用犀角、生地涼血,大黃逐滌,黃連清心,升麻透斑,元參、連翹化斑,紫草、赤芍行血,紫雪丹清心化毒,俾氣血上下一齊分清,否則邪無出路,而勢必危矣。
再按便閉腹硬,原宜攻下,然亦有下利稀水,而臭穢異常,少腹仍兼硬痛,此仲景所謂協熱下利,又謂熱結旁流。
蓋因燥矢堅凝,穢水旁流,水雖下而結矢未下,仍宜調胃承氣湯攻之。
償得結矢一下,旁流自也,毌謂大便既洩,而禁甩攻法,學者詳之。
蓋傷寒邪在于表,理宜溫散;東溫邪伏于内,理宜清洩。
非用薄荷、荊芥、桑葉,淡豉,葛根苦辛洩表,連翹,蒌皮、杏仁、枇杷葉辛涼清内。
則不能表裡兩清,必緻傳變無窮矣。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二 冬溫汗出,頭雖不痛,熱仍未解,而咳嗽口渴舌燥,此邪不汗解,漸傳氣分。
宜用桑葉、沙參、甜杏、象貝、連翹、桔梗、蒌皮、甘草、大力、枇杷葉等味,清氣透邪也。
上條無汗頭痛,邪尚在表,理宜開洩,此條汗出熱不解,是表邪以散,而猶口渴舌燥咳嗽,乃邪不汗解,漸傳氣分,故用桑葉、沙參、杏仁、象貝、連翹、蒌皮、桔梗,輕苦微辛,但清氣分,仍從表解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三 冬溫汗後,不惡寒反惡熱,煩悶口渴,舌赤苔黃,嗆咳脅痛,此邪傳在肺。
宜用沙參,甜杏,花粉、連翹、桑皮、黑栀、郁金、枇杷葉等味,清肺化邪也。
汗後不惡寒,是表邪已解矣。
而反惡熱,煩悶口渴,舌赤苔黃乃裡熱已甚。
尚見嗆咳,邪猶在肺。
故用沙參、杏仁,連翹、花粉,黑栀、桑皮、枇杷葉,一派清涼之味,以清肺氣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四 冬溫煩熱不解,口渴,舌黃尖赤,脈洪或數,此邪傳陽明氣分。
宜用白虎湯加杏仁、沙參,桑葉,連翹等味,清胃透邪也。
肺邪不解,而緻口渴,舌黃尖赤,脈洪或數,此邪已到陽明氣分。
夫陽明者胃也,凡肺邪不解,必傳于胃,然陽明亦得氣血之分。
今口渴脈洪,舌苔帶黃,是為氣熱,故用石膏、知母,合沙參、連翹,直清陽明;甘草、粳米、甜杏、桑葉,甘涼養津。
若見舌繹或黑,煩熱口渴,神昏妄笑,是為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涼之。
當與仲景《傷寒例》中陽明經病腑病、氣分血分,逐一辨明,方可下手,否則如涉海問津矣。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五 冬溫煩熱神昏,舌赤苔黃,口渴咳嗽,斑疹脈數,此邪在肺胃。
宜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川貝,桑葉、大力、人中黃,牛黃丸等味,清氣透斑也。
熱漸傳營,神昏口渴,咳嗽斑疹,是邪在肺胃之間,非從氣分清解,則斑疹難透。
夫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斑疹俱見,二經受病。
故用沙參、連翹、元參、石膏、甜杏、川貝、大力、中黃清氣熱,兼牛黃丸芳香宜竅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六 冬溫熱甚,煩躁口渴,舌繹苔黃,神昏谵語,斑疹隐約,此邪熱傳營。
宜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鮮石斛、鮮菖蒲、廣郁金、石膏、牛黃丸、青竹葉等味,清營轉氣也。
熱不解而煩躁口渴,舌绛苔黃,裡熱已甚;更兼神昏谵妄,斑疹隐約,乃邪已入營,若再不解,必延入血。
故用羚羊角、連翹、元參、沙參、鮮生地、石斛、鮮菖蒲兩清氣血,佐以牛黃丸芳香宣竅,使其從營轉氣,由氣達表,尚可一汗而解。
凡舌苔黃白,間雜浮膩,尖雖鮮繹,神雖昏谵,總為氣熱未清,不可專涼血分,恐緻氣分之邪無由出路,徒增險态,設不得已,惟宜兩清之可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七 冬溫煩熱,舌绛,神昏谵妄,斑紫或黑,脈數或促,此邪入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人中黃、廣郁金、鮮菖蒲、至寶丹、青竹葉等味,涼血透邪也。
上條舌绛苔黃,斑疹隐約雖已神昏,邪尚在營,此條舌绛而焦,班紫而黑,神昏谵妄,是邪已入血,非涼血清熱則萬無生理。
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合元參,連翹、中黃、石斛,菖蒲涼血破瘀,兼至寶丹芳香逐邪。
若再不解,則邪無洩越,症必危矣。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八 冬溫煩熱,舌繹而幹,斑疹濕透,神迷妄笑,尋衣摸床,手足振顫,此陰傷風動。
宜用炙甘草湯去姜桂,加牡蛎、鮮石斛、鮮菖蒲等味,養陰卻熱也。
熱不解而舌幹色绛,斑已透而神迷妄笑,乃熱極陰傷,陽動化風。
故尋衣摸床,手足搖動。
若非毓陰和陽,恐難挽回造化。
必藉參,甘、膠、地、麥冬、牡蛎、菖蒲、石斛扶正養陰,則液返津回,肝陰内複,而風陽自熄焉。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九 冬溫初起,舌遽幹,神便昏,煩熱脈數,或吐或洩,此邪盛正虛。
宜用《金櫃》麥門冬湯加桑葉,地骨皮、鮮石斛、鮮菖蒲、鮮稻根等味,甘涼養胃。
償吐瀉傷陽,無熱,神迷多寐,脈軟不食,宜用人參溫膽湯,甘溫和胃也。
凡病初起,便見舌幹神昏,乃正需邪盛,不克支持,最為險候。
若煩熱舌幹,胃陰更損,故甩麥冬、法夏,西參、甘草、粳米,桑葉,骨皮,石斛,甘涼濡潤,以醒胃氣。
償吐瀉傷陽,而神迷如寐,脈軟無熱,乃傷及胃陽,宜用溫膽和胃,人參養正為妙。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十 冬溫舌黃幹燥,煩躁昏谵,脈弦或伏,便閉腹硬,轉矢氣者,此熱結在腑。
宜用鮮生地,生首烏,鮮石斛、大黃、元明粉等味,微下存陰也。
冬溫按法調治,而病不肯解,舌赤苔黃帶焦,或如沉香色,此應下之候。
更兼腹硬,頻轉矢氣,即仲景所謂轉矢氣者,有燥糞也。
仿調胃承氣,合生地、石斛、首烏,既能祛結,又能養陰也。
溫毒條辨四條 溫毒條辨第一 溫毒初起,煩熱惡寒,口渴舌赤,鼻幹氣燥,咽痛脈數,此邪襲氣分。
宜用薄荷、連翹、羚角、桑葉、大力、鮮石斛、沙參、杏仁、桔梗、甘草等味,辛涼透洩也。
溫毒之起,蓋因先伏溫邪,後再感溫,兩溫相灼,即無風寒感召,而其病亦能作也。
然溫上加溫,病中添病,其熱尤熾,較之冬溫更緊一層。
故一起便發煩躁,微兼惡寒。
夫表裡俱熱,則口渴舌赤;熱邪上壅,則咽痛鼻幹。
斯邪在氣分,宜用薄荷,大力祛風;沙參,桑葉清熱;連翹,羚角化熱毒,甘草、桔梗利咽喉。
慎勿辛溫助熱,激傷津液,反滋傳變也。
溫毒條辨四條 溫毒條辨第二 溫毒汗出熱甚,面紅唇燥齒枯,舌赤口渴,脈數神昏,此邪留營分。
宜用鮮生地,羚角,鮮石斛、元參、銀花、桑葉、石膏、鮮菖蒲、青竹葉等味,兩清營衛也。
汗出熱甚,面紅齒枯,舌赤脈數,神志漸昏,乃邪欲入營,故仿玉女煎法,兩清心營肺衛,佐以解毒為要。
溫毒條辨四條 溫毒條辨第三 溫毒神昏舌繹,丹疹如錦,煩躁咽痛,鼻媒齒枯,脈數而促,此邪郁内外。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元參、連翹、人中黃、蟬衣、青竹葉、薄荷、牛黃丸等味,涼血清熱也。
丹疹咽痛,邪尚在肺:神昏舌繹,邪又犯營。
若不清營透邪,病何由解?況鼻煤脈促,陰液大傷,血分被灼,痙厥之變近在目前。
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涼血,元參、連翹、人中黃透斑,薄荷、蟬衣透表,牛黃、竹青清心,俾營熱轉氣,以達肌表,則斑可化矣。
溫毒條辨四條 溫毒條辨第四 溫毒煩躁,神昏舌赤,斑疹紫黑,脈促模糊,便閉或瀉稀水,此邪瘀血分,漫無洩越。
宜用犀角大黃湯加元參心、連翹心、紫草、赤芍,鮮菖蒲,紫雪丹等味,涼血祛瘀也。
前條氣血兼病,此條熱與血瘀,非徒涼血清熱可解。
若勿用犀角、生地涼血,大黃逐滌,黃連清心,升麻透斑,元參、連翹化斑,紫草、赤芍行血,紫雪丹清心化毒,俾氣血上下一齊分清,否則邪無出路,而勢必危矣。
再按便閉腹硬,原宜攻下,然亦有下利稀水,而臭穢異常,少腹仍兼硬痛,此仲景所謂協熱下利,又謂熱結旁流。
蓋因燥矢堅凝,穢水旁流,水雖下而結矢未下,仍宜調胃承氣湯攻之。
償得結矢一下,旁流自也,毌謂大便既洩,而禁甩攻法,學者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