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郁金,薄荷、鮮荷葉、枇杷葉、西瓜翠衣等味,辛涼透解也。
此條乃燥症之提綱。
凡秋燥之來,必由秋陽太暴,緻陽氣化風,風又化燥,燥必化火,先傷肺金。
茍其人真陰不足,木火偏燃,不覺類從就燥。
其初起也,先襲皮毛,後乃入肺,故必灑灑惡寒,翕翕發熱,鼻幹息鳴,所見無非燥熱之狀。
然此症不與傷寒同例,亦與溫熟迥異。
切不可辛溫升陽,而助其燥氣,又不可過于寒涼,而遏其肺氣。
故宜沙參、甜杏、連翹、桔梗清肺熱,合郁金、薄荷,荷葉、枇杷葉疏腠理。
俾肺得清肅,而燥化自清,不緻蔓延為幻。
()幻:或為"患"宇誤,又,"幻"。
有變化之義,亦通,下同。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二 秋燥汗出,不惡寒,而但發熱,咳痰不爽,鼻衄口幹,舌白轉黃,此邪熱傷肺。
宜用沙參,花粉、地骨皮、知母、甜杏、玉竹、元參,甘草,連翹、枇杷葉、西爪翠衣等味,清肺洩熱也。
上條無汗惡寒,例宜透解。
此條汗出不惡寒,而但發熱,乃邪不肯解,而漸傳乎肺,故咳痰、舌黃、鼻衄,已現熱逼肺營之狀。
必用沙參、花粉、骨皮、杏仁、知母、玉竹、元參、連翹,清肺金而解熱邪也。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三 秋燥熱不解,舌赤黃燥,嗆咳胸痛,朝涼暮熱,此肺熱傳營。
宜用沙參、麥冬、鮮石斛、鮮生地、桑葉、甜杏、川貝、花粉、連翹等味,清營卻熱也。
此言熱不解,而舌赤心黃少津,是邪漸入營,肺猶未清。
故嗆咳胸痛,朝涼暮熱,入絡之形已着,不得不借沙參,麥冬、斛、地、杏、貝,花粉、連翹,兩清氣血也。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四 秋燥煩熱口渴,舌赤無苔,夜則熱甚,咳唾痰血,此熱傷肺絡。
宜用喻氏清燥湯,育陰清熱也。
此條熱既入絡,傷及氣血。
故煩熱夜甚,口渴舌赤,咳痰帶血。
若非喻氏清燥湯中之沙參、麥冬、甜杏、川貝、桑葉、石膏清氣分,兼生地,阿膠滋血液,則恐邪難洩越,而滋蔓難圖焉。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五 秋燥經旬不解,舌繹焦黑,神昏谵妄,斑疹累累,此熱入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等昧,清絡宜竅也。
此條營熱不諄,必緻入血。
舌繹焦黑、昏谵煩亂,斑疹俱現,此血熱甚也。
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元參、連翹,皆涼血清熱之品,又兼菖蒲、竹葉,牛黃丸,芳香宣竅逐穢也。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六 秋燥舌黑,昏谵妄笑,斑色紫黑,便閉腹脹,頻轉矢氣,此熱結在腑。
宜用生首烏,鮮生地,鮮石斛、大黃、元明粉、甘草等味,逐邪養正也。
上條熱入血分,而用涼血清熱;此條血熱不解,瘀結在腑,其舌黑、昏谵雖同,但少腹脹而便閉,轉矢氣者,斷非清涼可解。
故用首烏,生地,石斛、甘草保養真陰,兼大黃、元明粉攻滌熱邪,既不傷正,又能逐邪,庶為兩全。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七 秋燥犯肺,其人素有咳血,更加身熱頭汗,舌赤脈數,嗆咳益劇,此熱逼動血。
宜用葦莖湯加西瓜翠衣,杏仁、川貝、鮮荷葉、沙參,地骨皮等味,兩清太陰氣血也。
素有咳血,肺氣已傷,加以臭熱頭汗,舌赤脈數,嗆咳,是外來之燥火,消爍肺金而緻動血。
故用葦莖、桃仁、東瓜仁,薏仁、杏仁、川貝、沙參、西瓜翠衣,地骨皮,清肺通絡。
如再不止,以清燥湯育陰清金,方為妥貼。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八 秋燥犯肺,其人陰分素虧,加以身熱汗多氣喘,脈洪無力,此燥火刑金。
宜用玉女煎加地骨皮、百合、麥冬、五味、西洋參等味,清金滋水也。
此言素禀陰虧,木火易炎,更加身熱汗多氣喘,脈洪,燥熱之狀甚熾。
故用玉女煎,滋養腎陰,又清肺熱,俾肺得清肅而能生水,水得滋養,而能制火焉。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九 秋燥汗出不解,口大渴,日晡發熱,清晨則涼,狀雖如瘧,而無寒戰,此瘅瘧也。
宜用西參、生地、麥冬,百膏、知母、花粉、青蒿、甘草、粳米等味,甘寒養陰也。
按(金櫃)雲,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名瘅瘧。
主以飲食消息之,而并未注方。
至喻嘉言,悟出甘涼濡潤,以養胃陰之義,與飲食消息之意恰合,故用人參白虎湯,甘寒養正,又佐花粉、清蒿,清金洩木,為法中之法焉。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十 秋燥汗多不解,每臨午後,寒微熱甚,煩悶欲嘔,舌赤脈洪,此溫瘧也。
宜用桂枝白虎湯加杏仁、厚樸,嘔則加半夏、茯苓等味,兩清表裡也。
按(金櫃)雲:微寒多熱,煩悶欲嘔,骨節疼痛,是名溫瘧,用桂枝白虎湯()。
其方下自注雲:一劑知,二劑巳()。
蓋言汗多則表邪既微,故寒少;煩嘔,則内燥已甚,故熱多。
是病在肺之表裡,用白虎以清内熱,合桂枝引邪出表,加杏、樸疏通内滞,半夏變和陰陽。
所謂一劑知,則已知其确中病情;二劑已,則病必霍然矣。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十一 秋燥日久不解,誤補邪留,消爍肺金,咳痰濃()桂枝白虎湯,(金櫃·瘧病脈證并治第四)原方名,'白虎加桂枝湯'。
()其方下自注雲:一劑知、二劑巳,今本《金櫃·虐病脈證并治第四)白虎加桂枝湯下無此注。
濁,甚唾膿血,胸間版痛,此肺萎也。
宜用葦莖湯加瓜蒌、杏仁、桑皮、桔梗、百合、川貝等味,清肺祛濁也。
凡熾燥熱之症,重則果易辨明,輕則淹淹發熱,喉燥咳逆。
若誤認陰虛而投滋補,則邪無出路,逗留肺内,炎炎熏灼,肺陰日損,以緻咳唾濁痰,繼出膿血,與肺痛似是而非,故《金櫃》稱為肺萎。
蓋廱則屬實,萎則屬虛,故用葦莖湯合瓜蒌、杏、貝,桑、桔、百合,宣通肺氣,以化其瘀腐敗濁。
俾肺熱得清,呼吸無阻,而病可漸瘳也。
冬溫溫毒條論 嘗考軒岐《靈》、《素》,及仲景《傷寒》雜病,《金櫃玉函》諸書,有傷寒而無冬溫。
迨南醫輩出,始着其名。
其症之由,皆因冬令溫燠,陽失潛藏,甚至冰霜不見,桃李舒葩,而乾坤之氣,遂有辟而無阖矣。
人生()一小天地,天地既有辟而無阖,則人身之氣化亦有洩而無藏矣。
是故冬應寒而反溫者,即為恒燠之咎征。
人或正氣有虧,則邪尤易感。
以緻頭痛無汗,發熱惡寒,與傷寒仿佛,但口渴脈數,鼻幹氣燥,則與傷寒有異。
甚則為痧、為斑、為痘,()生:疑為"身"字之誤。
皆此類也,更有陰虧陽亢之體,陰氣暴絕,陽邪獨發,初起便目赤齒枯,舌绛口渴,斑如錦紋,神昏咽痛,脈弦數促,此名溫毒,即《傷寒例》中陽毒症也。
較諸冬溫更上一層,為感症中之最險者,故名為毒。
而惟幼稚為甚者,蓋以體屬純陽,陽與陽合,以類相招,其感尤速。
凡遇此症,即宜辛涼清解,甘寒養陰,佐以解毒,可免萬一。
若再溫表,猶抱薪救火,定遭熱斃。
故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潮濕霧露,皆能緻病。
況冬失其令,尚易感溫,其真傷寒者,廿無一二。
間有證類太陽,而頭痛身疼,發熱惡寒,隻須辛涼清解,得汗即愈。
究因地暖氣疏,易感易散,非若北方地寒氣剛,可概以真傷寒法治之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一 冬溫初起,頭痛無汗,惡寒發熱,口渴鼻幹脈數,此溫邪在表。
宜用薄荷、大力、荊芥,連翹桑葉、淡豉、蒌皮、杏仁、葛根、枇杷葉等味,辛涼汗解也。
無汗頭痛,惡寒發熱,原與傷寒無異。
但口渴鼻幹,脈數氣燥
此條乃燥症之提綱。
凡秋燥之來,必由秋陽太暴,緻陽氣化風,風又化燥,燥必化火,先傷肺金。
茍其人真陰不足,木火偏燃,不覺類從就燥。
其初起也,先襲皮毛,後乃入肺,故必灑灑惡寒,翕翕發熱,鼻幹息鳴,所見無非燥熱之狀。
然此症不與傷寒同例,亦與溫熟迥異。
切不可辛溫升陽,而助其燥氣,又不可過于寒涼,而遏其肺氣。
故宜沙參、甜杏、連翹、桔梗清肺熱,合郁金、薄荷,荷葉、枇杷葉疏腠理。
俾肺得清肅,而燥化自清,不緻蔓延為幻。
()幻:或為"患"宇誤,又,"幻"。
有變化之義,亦通,下同。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二 秋燥汗出,不惡寒,而但發熱,咳痰不爽,鼻衄口幹,舌白轉黃,此邪熱傷肺。
宜用沙參,花粉、地骨皮、知母、甜杏、玉竹、元參,甘草,連翹、枇杷葉、西爪翠衣等味,清肺洩熱也。
上條無汗惡寒,例宜透解。
此條汗出不惡寒,而但發熱,乃邪不肯解,而漸傳乎肺,故咳痰、舌黃、鼻衄,已現熱逼肺營之狀。
必用沙參、花粉、骨皮、杏仁、知母、玉竹、元參、連翹,清肺金而解熱邪也。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三 秋燥熱不解,舌赤黃燥,嗆咳胸痛,朝涼暮熱,此肺熱傳營。
宜用沙參、麥冬、鮮石斛、鮮生地、桑葉、甜杏、川貝、花粉、連翹等味,清營卻熱也。
此言熱不解,而舌赤心黃少津,是邪漸入營,肺猶未清。
故嗆咳胸痛,朝涼暮熱,入絡之形已着,不得不借沙參,麥冬、斛、地、杏、貝,花粉、連翹,兩清氣血也。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四 秋燥煩熱口渴,舌赤無苔,夜則熱甚,咳唾痰血,此熱傷肺絡。
宜用喻氏清燥湯,育陰清熱也。
此條熱既入絡,傷及氣血。
故煩熱夜甚,口渴舌赤,咳痰帶血。
若非喻氏清燥湯中之沙參、麥冬、甜杏、川貝、桑葉、石膏清氣分,兼生地,阿膠滋血液,則恐邪難洩越,而滋蔓難圖焉。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五 秋燥經旬不解,舌繹焦黑,神昏谵妄,斑疹累累,此熱入血分。
宜用犀角地黃湯加鮮石斛、元參心、連翹心、鮮菖蒲、青竹葉、牛黃丸等昧,清絡宜竅也。
此條營熱不諄,必緻入血。
舌繹焦黑、昏谵煩亂,斑疹俱現,此血熱甚也。
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元參、連翹,皆涼血清熱之品,又兼菖蒲、竹葉,牛黃丸,芳香宣竅逐穢也。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六 秋燥舌黑,昏谵妄笑,斑色紫黑,便閉腹脹,頻轉矢氣,此熱結在腑。
宜用生首烏,鮮生地,鮮石斛、大黃、元明粉、甘草等味,逐邪養正也。
上條熱入血分,而用涼血清熱;此條血熱不解,瘀結在腑,其舌黑、昏谵雖同,但少腹脹而便閉,轉矢氣者,斷非清涼可解。
故用首烏,生地,石斛、甘草保養真陰,兼大黃、元明粉攻滌熱邪,既不傷正,又能逐邪,庶為兩全。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七 秋燥犯肺,其人素有咳血,更加身熱頭汗,舌赤脈數,嗆咳益劇,此熱逼動血。
宜用葦莖湯加西瓜翠衣,杏仁、川貝、鮮荷葉、沙參,地骨皮等味,兩清太陰氣血也。
素有咳血,肺氣已傷,加以臭熱頭汗,舌赤脈數,嗆咳,是外來之燥火,消爍肺金而緻動血。
故用葦莖、桃仁、東瓜仁,薏仁、杏仁、川貝、沙參、西瓜翠衣,地骨皮,清肺通絡。
如再不止,以清燥湯育陰清金,方為妥貼。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八 秋燥犯肺,其人陰分素虧,加以身熱汗多氣喘,脈洪無力,此燥火刑金。
宜用玉女煎加地骨皮、百合、麥冬、五味、西洋參等味,清金滋水也。
此言素禀陰虧,木火易炎,更加身熱汗多氣喘,脈洪,燥熱之狀甚熾。
故用玉女煎,滋養腎陰,又清肺熱,俾肺得清肅而能生水,水得滋養,而能制火焉。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九 秋燥汗出不解,口大渴,日晡發熱,清晨則涼,狀雖如瘧,而無寒戰,此瘅瘧也。
宜用西參、生地、麥冬,百膏、知母、花粉、青蒿、甘草、粳米等味,甘寒養陰也。
按(金櫃)雲,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名瘅瘧。
主以飲食消息之,而并未注方。
至喻嘉言,悟出甘涼濡潤,以養胃陰之義,與飲食消息之意恰合,故用人參白虎湯,甘寒養正,又佐花粉、清蒿,清金洩木,為法中之法焉。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十 秋燥汗多不解,每臨午後,寒微熱甚,煩悶欲嘔,舌赤脈洪,此溫瘧也。
宜用桂枝白虎湯加杏仁、厚樸,嘔則加半夏、茯苓等味,兩清表裡也。
按(金櫃)雲:微寒多熱,煩悶欲嘔,骨節疼痛,是名溫瘧,用桂枝白虎湯()。
其方下自注雲:一劑知,二劑巳()。
蓋言汗多則表邪既微,故寒少;煩嘔,則内燥已甚,故熱多。
是病在肺之表裡,用白虎以清内熱,合桂枝引邪出表,加杏、樸疏通内滞,半夏變和陰陽。
所謂一劑知,則已知其确中病情;二劑已,則病必霍然矣。
秋燥條辨十一條 秋燥條辨第十一 秋燥日久不解,誤補邪留,消爍肺金,咳痰濃()桂枝白虎湯,(金櫃·瘧病脈證并治第四)原方名,'白虎加桂枝湯'。
()其方下自注雲:一劑知、二劑巳,今本《金櫃·虐病脈證并治第四)白虎加桂枝湯下無此注。
濁,甚唾膿血,胸間版痛,此肺萎也。
宜用葦莖湯加瓜蒌、杏仁、桑皮、桔梗、百合、川貝等味,清肺祛濁也。
凡熾燥熱之症,重則果易辨明,輕則淹淹發熱,喉燥咳逆。
若誤認陰虛而投滋補,則邪無出路,逗留肺内,炎炎熏灼,肺陰日損,以緻咳唾濁痰,繼出膿血,與肺痛似是而非,故《金櫃》稱為肺萎。
蓋廱則屬實,萎則屬虛,故用葦莖湯合瓜蒌、杏、貝,桑、桔、百合,宣通肺氣,以化其瘀腐敗濁。
俾肺熱得清,呼吸無阻,而病可漸瘳也。
冬溫溫毒條論 嘗考軒岐《靈》、《素》,及仲景《傷寒》雜病,《金櫃玉函》諸書,有傷寒而無冬溫。
迨南醫輩出,始着其名。
其症之由,皆因冬令溫燠,陽失潛藏,甚至冰霜不見,桃李舒葩,而乾坤之氣,遂有辟而無阖矣。
人生()一小天地,天地既有辟而無阖,則人身之氣化亦有洩而無藏矣。
是故冬應寒而反溫者,即為恒燠之咎征。
人或正氣有虧,則邪尤易感。
以緻頭痛無汗,發熱惡寒,與傷寒仿佛,但口渴脈數,鼻幹氣燥,則與傷寒有異。
甚則為痧、為斑、為痘,()生:疑為"身"字之誤。
皆此類也,更有陰虧陽亢之體,陰氣暴絕,陽邪獨發,初起便目赤齒枯,舌绛口渴,斑如錦紋,神昏咽痛,脈弦數促,此名溫毒,即《傷寒例》中陽毒症也。
較諸冬溫更上一層,為感症中之最險者,故名為毒。
而惟幼稚為甚者,蓋以體屬純陽,陽與陽合,以類相招,其感尤速。
凡遇此症,即宜辛涼清解,甘寒養陰,佐以解毒,可免萬一。
若再溫表,猶抱薪救火,定遭熱斃。
故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潮濕霧露,皆能緻病。
況冬失其令,尚易感溫,其真傷寒者,廿無一二。
間有證類太陽,而頭痛身疼,發熱惡寒,隻須辛涼清解,得汗即愈。
究因地暖氣疏,易感易散,非若北方地寒氣剛,可概以真傷寒法治之也。
冬溫條辨十條 冬溫條辨第一 冬溫初起,頭痛無汗,惡寒發熱,口渴鼻幹脈數,此溫邪在表。
宜用薄荷、大力、荊芥,連翹桑葉、淡豉、蒌皮、杏仁、葛根、枇杷葉等味,辛涼汗解也。
無汗頭痛,惡寒發熱,原與傷寒無異。
但口渴鼻幹,脈數氣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