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上

關燈
欲嘔,乃肺氣不和。

    故用蘇葉、藿香葉、白芷、蔻殼辛香輕薄,恰到肺位,兼用人中白者,因暑本濁邪,以濁攻濁也。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三 中暑吐瀉并作,吐既止而瀉不止者,宜胃芩湯洩之;若瀉止而吐不止者,宜黃連溫膽湯和之。

     既吐且瀉,邪已分布,今吐止而瀉不止,為上焦既清,而邪趨于下,用五芩以分洩,合平胃以驅濕;若瀉止而吐猶未止,乃邪在中焦,用黃連溫膽湯,苦降辛通,勿使邪結中焦,而成痞脹為要。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四 中暑吐瀉不止,漸緻肢厥汗冷,甚而轉筋麻木,初起宜六和湯,甚則四逆湯加吳萸、木瓜,姜汁炒川連等味,溫胃制肝也。

     凡暑中在脾,秋發則為瘧痢,驟發則為霍亂。

    今吐瀉不止,而緻四肢厥逆,汗冷氣衰,陽津陰液俱凅,氣血營衛皆傷,霎時形肉取癟,轉筋麻痹,皆氣血不能運達四末,急宜大劑竣補中陽,仍兼和榮益氣以冀吐瀉止而肢溫汗斂,即是回陽之兆,若再疏洩,則投石下井矣。

    至于嘔吐頻頻,藥難下咽,陰盛于内,陽藥拒格,故用四逆湯,加吳萸,木瓜平肝斂液,更用姜汁炒川連三四分,另煎取汁一杯,滴入藥内飲之,俾以類相招,不緻嘔出,此即仲景白通湯中,加入尿、豬膽汁之意也。

    再按轉筋霍亂,年來屢見,甚至如疫一般,同時并染,雖系人間病象,究亦天時所侵。

    蓋大江以南,地卑氣濕,其沿江瀕海,霧露潮濕,甚于别處,故濕邪為患,四時多有,山岚瘴氣,夏秋益倍。

    茍其人正氣素虛,暑穢濕濁乘虛犯之,必由口鼻直趨中道,忽然胸腹悶痛,煩亂不安,且不得吐瀉,此屬閉症,宜與探吐。

    更有胸腹溝悶,實時吐瀉,甚至頻頻,而肢冷汗多,形肉頓癟,且轉筋麻木,此屬脫症,宜用溫補,蓋既吐且瀉,水谷傾囊,冷汗不止,氣液外洩,緻身中陽津陰液俱凅,氣血營衛皆損,無以榮養筋脈,自然肢節拘攀,麻痹不仁并至矣。

    此時急宜大補,以附子理中湯溫理中陽,合吳萸、木爪舒筋洩肝;或以烏梅安胃丸去黃柏,倍用參、附,亦對症之良方。

    餘遇是症,每用此湯,屢獲奇效,較之四逆、理中湯更為合宜。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五 中暑吐瀉,四肢逆冷,吐蛔者,用烏梅安胃丸,肝胃兩和也。

     按仲景謂蛔厥無陽症()。

    又厥陰篇雲:氣上撞心,饑不欲食,食則吐蛔者,亦由中陽大損,厥濁上泛而然。

    故蛔乃平人皆有,惟胃氣調和,不得上湧,且邪不犯厥陰,亦不上出。

    玆因吐瀉已多,四肢厥冷,中焦陽氣大傷,厥濁乘虛上泛,故蛔自吐出。

    凡厥陰為病,必錯染不一,用藥亦難純粹,故用棟、連之苦寒降其逆,梅、芍之酸寒至其肝,又合椒、姜之辛辣驅其陰濁,參、歸,桂、附之甘溫溫補真陽也。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六 中暑吐瀉後,汗多肢冷,舌潤而黑,并不渴飲,此水極如火。

    宜用回陽救急湯,驅陰複陽也。

     此條全以辨舌為要,不可以舌黑而遽為熱極。

    蓋凡黑而焦者,果火極如水。

    今吐瀉之後,汗多肢冷,陰症昭然。

    況雖黑而潤,并不渴飲,的是水極如火,系陰盛既劇,一線之陽,杳杳欲脫,非借六君子湯補中州,兼姜、附、歸、桂,助陽驅陰,其不緻危殆者幾希矣。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七 中暑吐瀉後,身反熱,舌焦赤無苔,口渴不欲食,此邪去陰傷。

    宜用(金櫃)麥門冬湯加白芍,烏()蛔厥無陽症:今本仲景(傷寒論)中無此語。

    唯《辨太陽病脈症并治下》有"髒結無陽症;一語。

    當系作者記誤。

     梅、谷芽、荷夜等味,兩濟其陰也。

     吐瀉傷陰,故身反熱,舌幹赤無苔,口渴不欲食,皆胃津大傷,不得化液上升。

    且胃為陽土,非柔莫濟,"故用(金櫃)麥門冬湯,合烏梅、白芍之酸,谷、米之甘,化陰和陽也。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八 中暑之後,舌淡不渴,身痛,脈軟,不食,此邪去陽傷。

    宜用黃隻五物湯()加麥芽、谷芽,木瓜,藿香等味,甘溫扶陽也。

     上條邪去陰傷,治以甘酸。

    此條邪去陽傷,主以甘溫。

     況身痛脈軟,表陽亦傷,故用黃祗五物合藿香,益智,麥芽、谷芽甘溫之味固表扶陽,庶為合例。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九 中暑惡寒發熱,肢節酸疼,頭痛頸強,此暑風襲表,防發痙。

    宜用桂枝、杏仁、黃祗、防風、蒺藜、鈎藤、海風藤、桑葉、防己、地龍等味,袪風宣絡也。

     夏間暑炎,汗多氣洩,風邪易襲,以緻頭痛項強,惡寨發熱,骨節不和,乃虛中挾風。

    故宜桂枝、黃祗固表,防、杏、二藤、地龍、桑葉祛風,俾表和風熄,則不緻延為痙厥之患。

    夫痙者,仲景原有剛痙、柔痙之異,猶恐後人虛實難()黃祗五物湯,(金櫃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原方作"黃祗桂枝五物湯"。

     故,故以有汗,無汗為辨。

    然愚意言之,無汗惡寒發熱,頭項強痛,手足抽搞,角弓反張,此風自外來,即無汗為剛痙也。

    更有吐瀉之後,或産後血虛,或熱極傷津,汗多液虧,而身熱口噤,頭搖直視,抽搐反張,斯風自内作,即有汗為柔痙也。

    是則風有内外,病有虛實。

    外來者,宜散宜清,内作者,宜柔宜補。

    宜清宜散者,用小續命湯加減;宜柔宜補者,用複脈湯加堿。

    此為治痙之權衡,明理者裁之。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十 中暑過汗,肢冷脈微,息淹神疲,狀如欲脫,小便黃赤,此濕留氣脫。

    宜用歸祗建中湯,加赤芩、車前、滑石、萆薢等味,護陽利濕也。

     汗多肢冷,脈微神倦,氣脫之象已着,但小便黃赤,則濕熱内蘊之形昭然。

    故用歸祗建中護陽氣,合車前,赤芩、滑石、萆薢清濕熱,庶得邪正兩清之妙,若一路扶補,則濕熱愈盛,鎮之可也。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十一 中暑汗之清之,旬外不解,漸緻神迷,默默不知飲食,面反淡,肢反冷,脈微如絲,身僵如死,此邪入厥陽,與血沉混。

    宜用吳又可三甲散加柴胡、僵蠶、廣郁金、鮮菖蒲、連翹心、元參心、紫雪丹等味,從血透表也。

     此邪熱入絡,與血混淆,非清涼攻瀉可解。

    故宜土炒山甲、醋炒鼈甲,酒浸地鼈蟲,俾潛竄入絡,以攻隐伏之邪合柴胡、僵蠶、紫雪丹,疏透宣宜洩,由内達表。

    用得其宜可救萬一,否則幾無法矣。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第一 中熱卒然昏倒,人事不知,口角流涎,目閉手撤,此熱冒心神,陰不上承。

    宜用大蒜數枚,打爛取汁,和醋灌之,并移置涼處,即蘇。

    宜用洋參、麥冬、蓮子、竹葉、鮮菖蒲、遠志、黃連、益元散等味,清心安神也。

     凡夏暑炎蒸,經營擔荷,仆仆長途,赤日傍午,曝烈莆酷遏,卒然昏倒,不知人事,目閉手撒者,此不可即以涼水灌之,恐緻熱氣攻心而死。

    宜用大蒜數枚,打爛取汁,和醋灌下,再移置涼處,以手掬道上熱土,圍于臍之四旁,令人溺尿于臍中即蘇。

    蘇後宜清心安神,将洋參,麥、連、菖、遠、黃連、竹葉、益元散,服之神清即愈。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第二 中熱卒倒,語言不清,心神恍惚,此(内經)所謂煎厥。

    宜用天王補心丹加龍齒、牡蛎,鎮神撮陰也。

     凡暑熱之際,忽然昏倒,語言不清,心神恍惚,狀如中風,正《内經》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令人煎厥之謂。

     宜用補心丹清心,合龍齒、牡蛎鎮神,不緻内閉外脫,庶幾可望有成。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第三 中熱脈大身熱,口渴汗多,此熱傷元氣。

    宜用人參白虎湯(),甘寒養正也。

     凡身雖大熟,而不惡熟口渴汗多,脈形洪大,此東垣所謂脈虛身熱為傷暑也。

    用白虎湯之石膏知母清胃熱,參、甘、梗米養胃津,則不緻燔灼傷陰矣。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第四 中熱後,神雖清,而懶言倦卧,朝涼暮熱,夜則谵語,此熱留膽中,營熱被灼。

    宜用清骨散加鮮菖蒲、廣郁金、益元散等味,清營卻熱也。

     中熱之後,倦卧懶言,乃病退之象;但朝涼暮熱,夜則谵妄,是餘熱逗留,營絡被灼。

    故用清骨散,清營卻熱,兼菖蒲,郁金,益元散,宜竅除邪,庶為合法。

     ()人參白虎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原作,白虎加人參湯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第五 中熱後,舌繹芒刺,腐點如疳,寝則谵語,醒則神清,此熱毒蘊結,營絡末清。

    宜用導赤散加犀角、綠豆殼、人中白、鮮菖蒲、辰砂、燈草等味,清營解毒也。

     此條與前條相似,惟兼舌繹腐疳芒刺,乃餘熱化毒,蘊結心炮。

    故用導赤散加犀角,燈草,綠豆殼、人中白,菖蒲,辰砂清心解毒,勿緻熱毒蔓延,變生腐蝕之累為妙。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第六 中熱神清,能食便閉,目瞑不寐,而多驚惕,此熱留膽絡,營衛失度。

    ,宜用秫米半夏湯加羚角、丹皮、姜汁炒棗仁、酒浸郁李仁、豬膽皮、龍齒、蒺藜等味,清膽熱而下肝系也。

     能食神清,病退之象。

    溺赤便閉,目懼驚惕,乃熱延膽絡,肝系橫急。

    《靈樞》所謂:衛氣行陽二十五度,行陰赤二十五度,一日一夜周于一身。

    又雲: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寝。

    乃但行于陽,則陽添盛,而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衰,故寤而不寐,目瞑驚惕不甯;因膽熱肝橫,胃失沖和,營衛失度,仿(内經)秫米半夏和胃氣之升降,棗仁、郁李、龍齒,下肝系以鎮驚,羚角、豬膽、丹皮,清膽熱而洩火風為妙。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第七 中熱汗大洩,口大渴,身大熱,氣喘神倦,脈虛且大,并不鼓指,此熱傷氣分,陽不戀陽。

    宜用人參、黃祗、白術、麥冬、五味、地骨皮、甘草、生地、牡蛎,白芍等蛛,甘溫除熱也。

     汗多口渴,身熱氣喘,神倦脈大,既非外感之形,又無内傷之象,顯系熱傷氣分,陰乏戀交,陽遂上冒。

    仿東垣甘溫能除大熱,故用人參、黃祗、白術、甘草甘溫益氣,生地、牡蛎、五味,白芍鹹寒固陰,俾陰陽交固,而大命回于頃刻焉。

     中熱條辨八條 中熱條辨第八 中熱汗大出,口大渴,心中惡熱,肢冷脈微,神疲倦卧,時或煩躁,此因熱傷陽,陰失交戀,氣脫之候将至。

    宜用十四味大建中湯,護陽攝陰也。

     上條脫證未現,此條脫形既着,做肢冷脈微,若更煩躁,是立危矣。

    故用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冬、苁蓉;陰陽并補,庶幾摳紐複續,而轉危為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