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條辨卷上

關燈
保胃津也。

     舌赤苔黃,而兼焦黑,一如沉香色者,斯為有地之黑。

     熱爍既多,津枯邪滞,既難汗解,又難涼洩,且便閉腹硬,時轉矢氣,此仲景所雲:轉矢氣者有燥糞也。

    急以小承氣合元明粉,生首烏,仿仲景急下存津,既不傷胃,又能化結,誠為至當。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一 傷暑曾經吐瀉,舌黃而膩,胸膈不爽,此陽邪内陷,将成痞結。

    宜用半夏瀉心湯,苦降辛通,毌使成結也。

     按仲景《傷寒例》雲():痞氣每因表邪未盡,遽行攻下,以緻陽邪乘虛内陷,結于胸下,既不能下洩,又不能上散;上下久通,陰陽互結,心下有形,按之不痛,名曰痞氣。

    今暑濕之邪,初起雖與傷寒不同,然其吐瀉邪陷而成痞則一也。

    故用芩、連苦寒降熱,姜、夏辛溫通陽,俾熱洩陽()仲景《傷寒例》雲:按今本《傷寒論,傷寒例》無此語。

     通,使痞不攻自散矣。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二 傷暑胸間痹痛,氣逆如阻,此結胸也。

    宜用小陷胸湯,加枳殼、桔梗、甘遂、郁金等味,滌痰開結也。

     凡結胸之症,必因其人中氣素虛,濁痰複盛,又感暑濁,交相互結,胸間因而作痛。

    宜用甘遂,半夏,瓜蒌以滌濁痰,佐入黃連,枳,桔,洩熱開胸。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三 傷暑瘀熱不解、胸肋闆痛,此血結胸也。

    宜用桂枝、紅花、瓜蒌,郁金、桃仁、赤芍、海蛤等味,消而且散。

    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此蓄血也。

    宜用桃仁承氣湯祛瘀逐邪也。

     前二條痞與結胸,皆言熱結在氣。

    此條結胸與蓄血,皆言熱結在血。

    其結在胸者,仿海藏桂枝紅花湯加瓜蒌,桃仁、海蛤,為表裡并消,若結在少腹者,用桃仁承氣湯,為上下分消。

    仲景謂蓄血者,必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若小便不利者,乃熱結膀胱,非血結也。

    以此辨諸,最為明驗,學者詳之。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四 傷暑熱久不解,神迷如寐,舌紅少津,饑不欲食,脈數無神,此熱傷胃陰,津不肯複。

    宜用複脈湯去姜桂,加地骨皮、鮮石斛、鮮谷芽等味,養胃和陰,以待一陰來複也。

     此言熱久傷陰,胃津大損,故舌于幹紅,而神疲多寐。

    餘熱消爍則易饑,胃陰被傷則不飲食。

    用複脈湯養陰,石斛、谷芽養胃,俾熱去津還,而胃納自旺也。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五 傷暑熱久,杳不知饑,舌幹或赤或黑,而無苔膩,此鏡面舌也。

    以熱劫胃津,氣不化液。

    宜用西洋參、麥冬、霍山斛、知母、白芍、木爪、建蓮肉、鮮谷芽、甘草等味,甘酸化陰也。

     凡熱病之後,舌幹赤而光潔無苔者,此名镱面舌,無論病祥如何,總宜滋陰為主。

    若黑而幹赤無苔,此為無地之黑,乃陰傷液涸,急宜甘涼補陰。

    故用洋參、甘草、麥冬、谷芽,合白芍、木爪甘酸化陰,即甲己化土之義也;若見焦黑,熱勢尤甚,宜加生地、知母柔陰和陽。

    法雖如斯,而神機變化,則存乎其人焉。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六 傷暑日多,身無大熱,脈軟神疲,默默如寐,喚之略應,并不煩躁,此邪正混淆,濕濁蒙蔽,清補兩難。

    惟用鮮藿香葉、鮮稻葉、鮮荷葉,鮮佩蘭葉,鮮菖蒲,白蔻仁、益元散等味,辛涼清解,以化餘邪也。

     身不大熱,脈軟神疲,乃病退之象。

    但默默欲寐,喚亦不蘇,與飲則飲,不與不索,此餘邪蒙繞三焦,清陽不得舒轉。

    清之則損其陽,補之則助其濕,最為兩難。

    惟宜藿香葉、稻葉、楓蘭葉、荷葉、菖蒲,俱用鮮者,取其質輕氣薄,芳香驅濁,更加白寇仁、益元散,通陽宜氣,俾正不傷而濕可祛也。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七 傷暑汗多身熱,經旬不解,胸腹發出白瘖,狀如水晶粒,此濕邪化熱,氣液外洩。

    急宜洋參、連翹、甜杏、花粉,骨皮、銀花、麥冬、綠豆殼、鮮荷葉等味,清養氣液也。

     身熱汗多,而病不肯解,正氣已虛,又見白瘖,是氣液外洩,不可再用疏散,以傷其氣。

    惟宜洋參、麥冬、銀花、綠豆殼,清養氣液而又兼化邪也。

    若舌紅少津,而食不甘味,即以複脈湯去姜桂,養陰益氣。

    更有舌淡少苔,而胃不加納,當以六君子湯加牡蛎、白芍扶胃斂陰,勿因見瘖而躊躇莫進。

    近時醫輩,都以治痧之法治瘖。

    不知痧為太陰風熱,斑為陽明火毒,其初見隐隐,固宜清之透之,若已見點粒,即宜解之化之,尚不敢恣意透洩,以虛其内,而恐邪陷莫救也。

    至白瘖乃氣液外洩之候,若既現而再行疏洩透汗,其不緻氣悅而斃者幾希矣。

    予見知醫之輩,不惟青年淺見者蹈此流弊,即皓首老成者,尚難觀觑破此關,故并及之,以質諸高明,為是否耶?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八 傷暑解後,胸腕不爽,舌淡不渴,脈緩不饑,此濕去陽傷。

    宜甩六君子去術,加蔻殼、擅香、梗米、姜渣、益智、麥芽等味,扶胃運陽也。

     此熱勢雖解,而陽己受傷,故胸腕不爽,舌淡不渴也。

     蓋脈已和緩,則無熱可知,而猶不饑不食,乃胃陽被傷,失運行之機,故用六君子合蔻殼、姜渣、檀香斡旋坤餌,去白術者,恐緻壅滞耳。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十九 傷暑初起,惡寒發熱,咳逆氣喘,此素有痰飲,複挾暑穢。

    宜用溫膽湯合蘇予降氣湯,清暑化痰也。

     凡有痰飲,陽氣必虛,加以暑穢乘襲,則痰動氣升,肺失清降,故喘咳并作。

    用溫膽湯以逐飲,蘇子以降氣,俾痰開氣順,則暑邪不攻自走矣。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二十 傷暑發熱咳喘,胸肋刺痛,痰中帶血,此暑熱壅滞,激傷肺絡。

    宜用葦莖湯加沙參、川貝、新繹,旋複花、杏仁等味,清肺和絡也。

     前條暑熱動飲,此條暑熱動血,故胸肋刺痛,咳痰帶血。

    用葦莖湯加旋複、新繹、沙參、杏仁、川貝,兩清手大陽氣血也。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二十一 傷暑發熱頭痛,洩瀉不止,此飾邪下迫。

    宜用黃芩湯加葛根、豆卷、二芩、澤瀉等味,清肺利濕也。

     發熱頭痛,邪尚在表,而洩瀉頻頻者,乃肺邪不解,下傳大腸。

    因肺與大腸相為表裡,原是一髒一腑也。

    蓋邪既不能外解,勢必直趨大腸,而為瀉利,即仲景(傷寒例)中,三陽合病()協熱下利之義。

    故用黃芩之苦寒清肺,甘、芍之甘苦斂脾,其頭痛者,加葛根以解表邪,合二芩、豆卷、澤瀉分利膀胱也。

     ()《傷寒例》中,三陽合病:按今本《傷寒論·傷寒例》中,無三陽合病之屬性。

    "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二十二 傷暑熱不解,先瀉後痢者,此腑邪傳髒,熱積氣滞。

    宜用治潔古芍藥湯,加杏仁、厚樸,山楂等味;若轉紅者,為病進,更加當歸、桃仁、地榆,清氣和血也。

     此言表邪已解,而瀉漸轉痢,是邪既入内,而腑邪傳髒,最為兇兆。

    故用潔古芍藥湯,借芩、連之苦寒以清濕熱,槟、木之辛溫以通氣滞,合歸、芍和血,楂、樸破積;若轉紅痢,乃氣已轉血,更加桃仁、地榆和營止血,所謂和其血而痢自止,調其氣而後重除焉。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二十三 傷暑熱不解,腕悶嘔惡便瀉,舌白罩灰,此胃陽不足,濕濁阻遏。

    宜用生姜、半夏、厚樸、通草、六一散通陽洩濁;熱甚者,加黃芩、黃連,苦寒清熱也。

     此言中陽不振,暑穢内結,上嘔下瀉,胸腕痞悶,例宜生姜、半夏、厚樸辛溫通陽,通草、六一淡滲洩濁,但舌白罩灰,發熱煩躁,又為熱邪内伏,加芩、連苦寒洩熱,俾邪熱解而胃陽複,則濕濁自祛也。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二十四 傷暑身有大熱,而汗多口渴,舌黃神疲氣喘,脈大而虛,此氣虛挾暑。

    宜用清暑益氣湯加熟石膏、鮮荷葉,扶正卻邪也。

     暑必傷氣,故汗多,熱則傷津,故口渴。

    證類白虎,而舌不甚赤,苔帶微黃,脈似洪而虛軟無力,乃虛中挾暑。

    非若熱傳陽明之汗多口渴,舌赤苔黃,脈洪有力者可比。

    兼之神疲肢倦,氣逆煩躁,正《内經》所謂: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是也。

    用東垣清暑益氣湯者,借參、氏、術、甘樸中洲,麥冬、五味生津液,合升、葛升陽,芩、澤洩濕,神曲、膏皮斑脾氣,石膏、黃柏清内熱,此為升降疏補,表裡上下,一齊分消之意。

    勿以藥味之多而妄為增減,用其得宜,效如桴鼓也。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二十五 傷暑身無大熱,汗多神疲,嗜卧不食,舌黃溺赤,此暑濕傷陽。

    宜用清暑益氣湯,益氣利濕也。

     上條虛中挾暑,身熱汗多,故升降疏補之中,少染苦寒,以清内熱。

    此條暑濕傷陽,無熱汗多,故不加清涼之味,再損中陽也。

     傷暑條辨二十六條 傷暑條辨第二十六 傷暑日多,病仍不解,朝涼暮熱,舌黃尖赤,口渴汗多,夜或昏谵,此熱傷陰分,邪逗營中。

    宜用玉女煎加人參、元參、骨皮、柴胡、荷葉、青蒿、鮮菖蒲等味,育陰清營也。

     暑熱不解,而緻朝涼暮熱,此名潮熱,狀雖如瘧,卻無寒戰,如潮之不愆其期,故名。

    甚至舌尖赤,而夜則昏谵,乃熱傷陰液,邪逗營中,午後則衛氣行陰,陰邪用事,所伏餘熱,乘時而動。

    故用玉女煎之石膏、知母清氣分,生地、元參滋血分,青蒿、荷葉、柴胡透裡邪也。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一 中暑頭脹,惡寒身熱,胸腹滿悶,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悶難安,此暑濁中胃。

    宜用食鹽一撮,童便調服,用指探吐,以宣上焦也。

     凡中暑穢,必先入胃,胃氣阻遏,升降失宜,緻不得吐瀉,而煩悶不安,此厲閉症,非吐不解。

    故用食鹽一撮,放鍋刀上燒紅,沖入童便一杯調服,以指探吐,蓋吐中即有發散之意也。

    況食鹽,童便,性皆威寒下降,才下咽而随即探吐,使邪仍從上散。

    吐後稍平,即以栀豉湯加杏仁、厚樸,扁豆和之,若吐瀉不止者,即用藿香正氣散祛穢化邪也。

     中暑條辨十一條 中暑條辨第二 中暑發熱,心下似煩,漾漾欲嘔,此暑侵上焦,肺胃不和。

    宜用蘇葉、藿香葉、白寇殼、人中白等味,宜通肺氣也。

     古稱有聲無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

    然嘔則在脾,吐則在胃。

    更有軋軋連聲似噫氣而短促者,謂哕,病亦在胃,即呃逆是也,乃胃敗之象,《内經》所謂土敗則其聲哕也。

    又軋軋連聲似呃逆而緩長者則謂噫,病在肝,即噫氣是也。

    今邪犯上焦,未盡傳胃,而漾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