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益氣者,氣之發原于中也。

     蘇色紫赤,枝莖空通,其氣朝出暮入,有如經脈之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是以蘇葉能發表汗者,血液之汗也。

    (白走氣分,亦走血分。

    )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

    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

    蓋食氣入胃,散精于肝。

     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

    血脈疏通,則食飲自化。

    經雲: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下血。

    通其絡脈,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

    夫茜草、歸、芎之類,皆能引血歸經,然不若紫蘇晝出夜入之行速耳!于戲,陰陽開阖,天地之道也,進乎技矣! 卷下 羌活、防風 按神農本草三百六十種,以上品一百二十種為君,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使。

    羌活、防風,皆本經上品。

    有謂羌活治一身盡痛,乃卻亂反正之君主,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随所引而至。

    噫!神農列于上品之君藥,後人改為卑賤之卒伍,何防風之不幸也!夫君令傳行,亦随郵使所引,遍及萬方,若以随所引至為卑賤,則羌活亦可為卒伍矣。

    如此議論,雖不大有關系,但使後人從而和之,則陋習終不可挽回矣。

     卷下 雞子、金銀花、王不留行 天地之形如鳥卵,仲景即以雞子白補氣,卵黃治血脈。

    金銀花花開黃白,藤名忍冬,得水陰之氣而蔓延。

    陶隐君謂能行榮衛陰陽,主治寒熱腹脹,敗毒消腫。

    蓋榮衛行而寒熱腫脹自消,得陰氣而熱毒自解,故又治熱毒下痢、飛屍鬼疰、喉痹乳蛾。

    王不留行亦花開黃白,故名金盞銀台,其性善行,言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也。

    陶隐君亦取其能行氣血,主治金瘡,癰腫,痛痹,産難,下乳汁,利小便,出竹木刺。

    夫血氣留阻,百病皆生,榮衛營運,精神自倍。

    故二種皆為上品,并主輕身耐老,益壽延年。

    雞卵用形,二花取色,一因其延蔓,一取其善行。

    夫醫者,意也。

    本草大義,亦以意逆之,則得矣。

    開之曰:人但知金銀花敗毒消腫,不知有行榮衛血氣之功,得冬令寒水之氣。

     卷下 沙參、人參、黃 沙參、人參、黃,皆《神農本經》上品,鹹主補養元氣。

    沙參色白,氣味甘苦,微寒,主補中,益肺氣。

    肺氣者,胃腑所生之宗氣,上出于肺,以司呼吸。

    人一呼則八萬四千毛竅皆阖,一吸則八萬四千毛竅皆開,故肺主皮毛。

    補中者,宗氣生于胃腑也。

    人參色白微黃,氣味甘溫,資胃腑之精氣者也,故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志。

    蓋五髒之精氣神志,胃腑之所生也。

    黃色黃,氣味甘溫,補益脾氣者也。

    脾氣者,元真之氣也。

    (元真者,先天之真元,生于地水之中。

    )三焦通會元真于肌腠,故脾主肌肉。

    黃主癰疽久敗,排膿止痛,大風癞疾,五痔鼠,補虛,小兒百病。

    蓋血氣留滞于肌肉,則為癰腫,肌腠之氣營運,則肌肉生而膿腫消矣。

    大風癞疾,乃風邪傷榮,而熱出于肉,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經雲:腸為痔。

    蓋脾氣孤弱,五液注下,則生痔漏。

    鼠者,邪氣陷放脈中而為,留于肉腠,則為馬刀俠瘿。

    蓋脾土盛而元氣行,則癰諸病皆解矣。

    補虛者,補肌肉羸瘦也。

    主小兒百病者,小兒五髒柔脆,中土之氣未足,若過于飲食,則脾氣傷而不能運化矣。

    脾弱則胃強矣,胃強則消谷善饑,脾弱則肌肉消瘦,胃熱則津液不生,而熱疳、食疳之病生焉。

    是以黃、白術、黃連、枳實為小兒之要藥。

    蓋清其胃熱,脾氣營運,則無五疳、五痨之病矣;腠理固密,則無急、慢驚風之證矣。

    三者皆補中之品,而各有所主之分。

     按本草千種有奇,愚所論者,錯綜辯證,百不及一。

    同志高明,引伸觸類,一可貫十,十可HT百。

     至參閱前人議論,是則曰是,非則曰非。

    闡先聖之奧義,以開來學,是予所深望焉! 卷下 姜附辯 幹姜、甘草、人參、白術、黃,補中氣之品也,是以吐傷中氣者,用理中圓,乃人參、甘草、幹姜、白術四味。

    附子乃助下焦之生氣者也,是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用四逆湯,乃附子、幹姜、甘草三味。

    夫啟下焦之生氣者宜生附,補下焦之元氣,或汗漏不止,而陽欲外脫者,宜熟附以固補之。

    蓋元氣發原于下,從中焦而達于四肢,故生氣欲絕于下者,用下焦之附子,必配中焦之甘草、幹姜,或加人參、白術。

    若止傷中氣,而下焦之生原不傷者,止用理中,而不必附子矣。

    不格物性中下之分,不體先聖立方之意,有以生附配幹姜,補中有發,附子得生姜則能發散之說者;有以附子無幹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之說者。

    蓋以姜、附為同類,疑惑後人,誤事匪細。

    如生氣欲絕于下,所當急溫者,若不用附而以姜試之,則不救矣!元如曰:不敢用附,而先以桂代之者,亦誤事不淺。

     卷下 炮制辯 上古以司歲備物,謂得天地之專精。

    如君、相二火司歲,則收取姜、桂、附子之熱類。

    如太陽寒水司歲,則收取芩,連、大黃之寒類。

    如太陰土氣司歲,則收取、術、參,苓、山藥、黃精之土類。

    如厥陰風木司歲,則收取羌活、防風、天麻、獨活之風類。

    如陽明燥金司歲,則收取蒼術、桑皮、半夏之燥類。

     蓋得主歲之氣以助之,則物之功力倍濃。

    中古之世,不能司歲備物,故用炮制以代天地之氣。

    如制附子曰炮,制蒼術、桑皮曰炒,蓋以火助熱、以炒助燥也。

    制白術以土拌,制黃連以水浸,皆所以助之也。

    近有制附子以水煮曰陰制,用芝麻炒蒼術、以蜜拌桑皮曰潤燥,以姜酒炒芩、連,(按《傷寒》、《金匮》諸方,芩、連俱生用。

    ) 以半夏作曲餅,此皆由狐疑,而無力量故也。

    昔齊相徐之才論藥,有宣、通、補、洩、輕、重、滑、澀、燥、濕之十劑,元人王安道,補出寒、熱二種。

    是宜用寒者,專取其寒;用熱者,專取其熱;宜澀者,專取其燥;宜洩者,專取其滑。

    若反制其性而用之,何異束縛手足而使之戰鬥哉! 卷下 畏惡反辯 藥之相須、相使、相惡、相反,出北齊徐之才藥對,非上古之論也。

    聿考《傷寒》、《金匮》、《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

    有雲相畏者,如将之畏帥,勇往直前,不敢退卻;相反者,彼此相忌,能各立其功,圓機之士,又何必膠執于時襲之固陋乎! 卷下 奇偶分兩辯 《至真要論》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夫近奇、遠偶者,謂奇上而偶下,猶天地之定位也;下宜奇而汗宜偶者,以降者謂天,升者謂地,地氣升而後能為雲、為雨也。

    夫天地陰陽之道,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不則天地四塞,而汗從何來?有不明天地氣交之道者,泥于近奇、遠偶之句,反改為汗不以偶、下不以奇,此不通之甚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

    大則數少,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少則二之。

    蓋數少而分兩重者為大方,數多而分兩少者為小方。

    是以上古之方,少者一二三味,其分兩各三兩四兩,多者不過八九味,分兩亦各有兩數,(古之二兩,今之一兩也。

    )皆有君臣佐使之分焉。

    有獨贊東垣能用大方,如韓信将兵,多多益善。

    噫!此但知有東垣,而不知有《内經》者也。

    夫東垣之大方,不過以數方合用,是為複方。

    如清暑益氣湯,以補中益氣湯内,加二妙、生脈二方,焉能如先聖之大方乎?(上古大方,間或用之。

    )試觀鼈甲煎丸,用至二十四味,其間參伍錯綜,如孔明陣圖,人莫能識。

     卷下 寒熱補瀉兼用辯 夫治病有專宜于寒者、熱者、補者,瀉者,又宜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