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補瀉之兼用者。
如《傷寒》有附子瀉心湯,用大黃、芩、連、附子,寒熱之并用者;有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以人參、大黃、黃芩、姜、桂,補瀉寒熱之并用者。
《金匮》有大黃附子細辛湯,有大黃、幹姜、巴豆之備急丸。
此皆先聖賢切中肯綮之妙用,當參究其所用之因而取法之。
今時有用涼藥而恐其太涼,用熱藥而恐其太熱,是止知藥之寒熱,而不知病之邪正虛實也。
然亦有并用寒熱補瀉而切當者,反為不在道者笑之。
開之曰:寒熱補瀉兼用,在邪正虛實中求之則得矣。
卷下 官料藥辯 所謂官料藥者,乃解京納局之高品。
近時有謂火瘅、黃疽、腫脹諸證,不宜服官料藥者,真齊東野人之語也。
夫官料亦多系草根木皮,又何分草藥之非官料,而官料之非草藥乎?夫草藥自神農至今,計六百一十餘種,又雜草九種,有名未用者一百五十三種,内多有名而不識其草者,有草而不知其名者,若按《圖經》以對草之形,以草之主治何病以對經,未嘗不可,若憑荷擔之野人,在彼亦不能識,而胡亂以命名,即欲按經索草,彼亦胡亂付之,在所取之人,亦不知其是與非也,是烏可嘗試哉! 卷下 金匮腎氣丸論 腎氣丸乃上古之聖方,藏之金匮,故名金匮方。
夫人秉先天之陰陽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
此方滋補先天之精氣,而交通于五髒,故名腎氣丸。
用熟地黃八兩,以滋天乙之精,八者,男子所得之陰數也。
用附子一枚重一兩者,以資地二之火,兩為陰數之終,一乃生陽之始,助陰中所生之陽。
蓋兩腎之水火互交,陰陽相合,是以用地黃、附子,以助先天之水火精氣者也。
用桂通腎氣以生肝,桂色赤,而為百木之長,肝主血而屬木也。
(古方原用桂枝。
)用牡丹皮通腎氣,上交于心脾,丹屬火而主血,牡乃陰中之陽升也。
夫腎與肺,皆積水也。
澤瀉能行水上,複能瀉水下行,主通水天之一氣,是以配肉桂、丹皮、澤瀉者,導腎髒之水火,上交于四髒者也。
茯苓歸伏心氣以下交,山藥培養脾土以化水,山茱萸乃木末之實,味酸色赤,複能導肝氣交通于腎,是以配茯苓、山藥、山萸、澤瀉者,導四髒之氣而下交于腎也。
心肺為陽,故用三兩之奇,肝脾為陰,故用四兩之偶,此培養精神氣血,交通五髒五行之神,方不可缺一者也。
宋錢仲陽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去桂、附而改為六味地黃丸。
夫精血固宜補養,而神氣可不資生乎?後人因而有加知母、黃柏者,有加枸杞、菊花者,有加麥冬、五味者,竟失本來面目矣。
夫加減之法,因陰虛火盛之人,以之治病則可,若欲調攝陰陽,存養精氣,和平水火,交通五行,益壽延年,神仙不老,必須恒服此金丹矣。
元如曰:精生于五髒,而下藏于腎,腎氣上升,以化生此精,是以五髒交通而後精氣充足。
卷下 枳術湯論 《金匮要略》用枳術湯治水飲所作,心下堅大如盤。
蓋胃為陽,脾為陰,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故用術以補脾,用枳以抑胃。
後人不知胃強脾弱,用分理之法,鹹謂一補一消之方。
再按《局方》之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湯,易老之枳術丸,皆從《金匮》方套出,能明乎先聖立方大義,後人之方,不足法矣。
卷下 膠艾湯論 艾名冰台,削冰令圓,以艾向日取火,是能啟兩腎水火之氣,上交于心肺者也。
(故曰:陷下則灸之。
)阿膠用阿井水煎驢皮而成,阿水乃濟水伏行地中,千裡來源,其性趨下。
夫心合濟水,肺主皮毛,阿膠能降心肺之氣,以下交于兩腎者也。
水火交而地天泰,則血氣流行,陰陽和合,又何病之有?明乎陰陽升降之道,五行生化之理,立方大意,思過半矣。
鐵甕申先生之交感丸,亦從此中化出。
卷下 戊癸合化論 順治辛卯歲,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癰,在鸠尾斜下右寸許,微腫不紅,按之不痛,隐隐然如一雞卵在内。
姚繼元先生視之曰:此胃脘癰也,一名捧心癰,速宜解散,否則有性命之憂。
與一大膏藥,上加末藥二三錢,午間烘貼,至暮手足蘇軟,漸至身不能轉側,仰卧于書齋,心煩意亂,屏其家人。
至初更時,癰上起一毒瓦斯,從左乳下,至肋,下脅,入于左腎,入時如燒錐刺入,眼中一陣火光,大如車輪,神氣昏暈,痛楚難言,火光漸搖漾而散,神昏始蘇。
過半時許,其氣複起,其行如舊,痛楚如前,如此者三四次。
予思之,此戊與癸合也,然腑邪入髒,自分必死,妄想此毒瓦斯不從脅下入腎,得從中而入于腸胃則生矣。
如此靜而行之,初次不從,二次即随想而仍從左乳下入于腸中,腹中大鳴,無從前之痛楚矣。
随起随想,因悟修養之道,氣随想而運用者也。
(運氣法大能起鼓膈之證,勞怯咳嗽亦妙。
)至天明,大洩數次,胸膈寬疏。
繼元先生複視之曰:毒已解散,無妨事矣。
予因問曰:膏藥乃毒藥耶?曰:非也。
上撒之末藥,名曰端午藥,純用砒霜、巴豆,于端午日配制,無此毒藥,焉能透入皮肉之内?予曰:何不早言,昨晚以為必死于毒,今早始悟膏藥中必有毒藥。
而得生于毒矣。
毒藥攻疾,有如此之妙也。
至次年中秋複發,仍用膏藥、末藥,毫無前番之狀,而腫亦不消。
予因想運氣之妙,經行坐卧,以手按摩,意想此毒瓦斯仍歸腸胃而出,如此十餘日而散。
至次年中秋又發,予對繼元先生曰:去歲膏藥不應,今須另法治之。
姚曰:部院劉公之夫人生此毒,曾另置末藥,比前藥更毒,貼之要起大泡,此藥用去,無有不應。
粘貼數日,并不起泡,腫亦不消,予想此證已頑,不受毒藥之制。
(膏藥尚且不應,而況平和湯之治久病乎!)即揭去膏藥,用大艾圓,迎頭灸九壯,其毒随火氣四散,嗣後永不發矣。
予想陽明之毒,準在中秋金旺之時而發,初從毒攻而解,次随氣運而散,後因勝制而消,因悟氣運制化之道,有如此之妙用,五行合化之理,人與天地相參,即以此理推治百病,奇妙異常。
王紹隆先生曰:業醫人須病病經過,始得之矣。
卷下 太陰陽明論 三陰三陽者,天之六氣也。
五髒六腑者,有形之五行也。
胃屬土,而陽明主秋令之燥。
陽明者,胃之悍氣,别走陽明,猶膀胱乃津液之府,而太陽之氣為巨陽,五行六氣之有别也。
夫兩陽合明,故曰陽明,陽盛之氣也,故胃土之氣柔和,(土主柔順。
)而陽明之氣燥熱,是以陽明得中見少陰之濕化,則陰陽相和矣。
胃土得戊癸之合,則火土之氣盛矣。
故陽明之氣宜于和柔,胃土之氣宜于強盛,如火土之氣弱,而又秉太陰之濕,則水谷不消而為虛洩矣。
此宜人參、橘皮、甘草、半夏之類以助胃,白術、蒼術、濃樸、茯苓、姜、棗之類以益脾,甚者加附子以助癸中之火。
若陽明悍熱之氣盛,而不得太陰之化,則陽與陰絕,漸能食而瘦矣。
此又宜黃連、枳實之類以抑胃,、術、姜、棗之類以扶脾。
易老、東垣以枳術丸為半補半消之法,皆不得五行六氣之理、先聖立方之意。
卷下 蛔蟲 餘于南軒臨窗注書,十有餘歲矣。
自晨至暮,未嘗離此。
窗前階砌雖小,而甚清潔,每于夏月大風雨後,即有蜒蚰如拇指大者,蝸牛如田螺者,生長極易,此感天地之風濕而生,所謂四生中之濕生也。
人秉天地之五行六氣而生,身中亦具此六氣。
如傷寒病在厥陰,感厥陰之風氣,而蛔生于中土。
蓋亦因風濕所生,一時即能長大,亦如蚰、蝸之易生易大者也。
又常聞人之髒腑,與豬相似。
餘因見剖豬處,稍住足觀之,偶見一豬小腸内,有蛔蟲長尺許,盤旋于内,與人之蛔蟲無異。
要知人病蛔厥作痛,或常吐蛔、便蛔,多因脾胃濕熱而生,無病之人,未常有蛔也。
俗人相沿雲:胃中有蛔,故能消食。
謬矣!
如《傷寒》有附子瀉心湯,用大黃、芩、連、附子,寒熱之并用者;有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以人參、大黃、黃芩、姜、桂,補瀉寒熱之并用者。
《金匮》有大黃附子細辛湯,有大黃、幹姜、巴豆之備急丸。
此皆先聖賢切中肯綮之妙用,當參究其所用之因而取法之。
今時有用涼藥而恐其太涼,用熱藥而恐其太熱,是止知藥之寒熱,而不知病之邪正虛實也。
然亦有并用寒熱補瀉而切當者,反為不在道者笑之。
開之曰:寒熱補瀉兼用,在邪正虛實中求之則得矣。
卷下 官料藥辯 所謂官料藥者,乃解京納局之高品。
近時有謂火瘅、黃疽、腫脹諸證,不宜服官料藥者,真齊東野人之語也。
夫官料亦多系草根木皮,又何分草藥之非官料,而官料之非草藥乎?夫草藥自神農至今,計六百一十餘種,又雜草九種,有名未用者一百五十三種,内多有名而不識其草者,有草而不知其名者,若按《圖經》以對草之形,以草之主治何病以對經,未嘗不可,若憑荷擔之野人,在彼亦不能識,而胡亂以命名,即欲按經索草,彼亦胡亂付之,在所取之人,亦不知其是與非也,是烏可嘗試哉! 卷下 金匮腎氣丸論 腎氣丸乃上古之聖方,藏之金匮,故名金匮方。
夫人秉先天之陰陽水火,而生木火土金之五行。
此方滋補先天之精氣,而交通于五髒,故名腎氣丸。
用熟地黃八兩,以滋天乙之精,八者,男子所得之陰數也。
用附子一枚重一兩者,以資地二之火,兩為陰數之終,一乃生陽之始,助陰中所生之陽。
蓋兩腎之水火互交,陰陽相合,是以用地黃、附子,以助先天之水火精氣者也。
用桂通腎氣以生肝,桂色赤,而為百木之長,肝主血而屬木也。
(古方原用桂枝。
)用牡丹皮通腎氣,上交于心脾,丹屬火而主血,牡乃陰中之陽升也。
夫腎與肺,皆積水也。
澤瀉能行水上,複能瀉水下行,主通水天之一氣,是以配肉桂、丹皮、澤瀉者,導腎髒之水火,上交于四髒者也。
茯苓歸伏心氣以下交,山藥培養脾土以化水,山茱萸乃木末之實,味酸色赤,複能導肝氣交通于腎,是以配茯苓、山藥、山萸、澤瀉者,導四髒之氣而下交于腎也。
心肺為陽,故用三兩之奇,肝脾為陰,故用四兩之偶,此培養精神氣血,交通五髒五行之神,方不可缺一者也。
宋錢仲陽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去桂、附而改為六味地黃丸。
夫精血固宜補養,而神氣可不資生乎?後人因而有加知母、黃柏者,有加枸杞、菊花者,有加麥冬、五味者,竟失本來面目矣。
夫加減之法,因陰虛火盛之人,以之治病則可,若欲調攝陰陽,存養精氣,和平水火,交通五行,益壽延年,神仙不老,必須恒服此金丹矣。
元如曰:精生于五髒,而下藏于腎,腎氣上升,以化生此精,是以五髒交通而後精氣充足。
卷下 枳術湯論 《金匮要略》用枳術湯治水飲所作,心下堅大如盤。
蓋胃為陽,脾為陰,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故用術以補脾,用枳以抑胃。
後人不知胃強脾弱,用分理之法,鹹謂一補一消之方。
再按《局方》之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湯,易老之枳術丸,皆從《金匮》方套出,能明乎先聖立方大義,後人之方,不足法矣。
卷下 膠艾湯論 艾名冰台,削冰令圓,以艾向日取火,是能啟兩腎水火之氣,上交于心肺者也。
(故曰:陷下則灸之。
)阿膠用阿井水煎驢皮而成,阿水乃濟水伏行地中,千裡來源,其性趨下。
夫心合濟水,肺主皮毛,阿膠能降心肺之氣,以下交于兩腎者也。
水火交而地天泰,則血氣流行,陰陽和合,又何病之有?明乎陰陽升降之道,五行生化之理,立方大意,思過半矣。
鐵甕申先生之交感丸,亦從此中化出。
卷下 戊癸合化論 順治辛卯歲,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癰,在鸠尾斜下右寸許,微腫不紅,按之不痛,隐隐然如一雞卵在内。
姚繼元先生視之曰:此胃脘癰也,一名捧心癰,速宜解散,否則有性命之憂。
與一大膏藥,上加末藥二三錢,午間烘貼,至暮手足蘇軟,漸至身不能轉側,仰卧于書齋,心煩意亂,屏其家人。
至初更時,癰上起一毒瓦斯,從左乳下,至肋,下脅,入于左腎,入時如燒錐刺入,眼中一陣火光,大如車輪,神氣昏暈,痛楚難言,火光漸搖漾而散,神昏始蘇。
過半時許,其氣複起,其行如舊,痛楚如前,如此者三四次。
予思之,此戊與癸合也,然腑邪入髒,自分必死,妄想此毒瓦斯不從脅下入腎,得從中而入于腸胃則生矣。
如此靜而行之,初次不從,二次即随想而仍從左乳下入于腸中,腹中大鳴,無從前之痛楚矣。
随起随想,因悟修養之道,氣随想而運用者也。
(運氣法大能起鼓膈之證,勞怯咳嗽亦妙。
)至天明,大洩數次,胸膈寬疏。
繼元先生複視之曰:毒已解散,無妨事矣。
予因問曰:膏藥乃毒藥耶?曰:非也。
上撒之末藥,名曰端午藥,純用砒霜、巴豆,于端午日配制,無此毒藥,焉能透入皮肉之内?予曰:何不早言,昨晚以為必死于毒,今早始悟膏藥中必有毒藥。
而得生于毒矣。
毒藥攻疾,有如此之妙也。
至次年中秋複發,仍用膏藥、末藥,毫無前番之狀,而腫亦不消。
予因想運氣之妙,經行坐卧,以手按摩,意想此毒瓦斯仍歸腸胃而出,如此十餘日而散。
至次年中秋又發,予對繼元先生曰:去歲膏藥不應,今須另法治之。
姚曰:部院劉公之夫人生此毒,曾另置末藥,比前藥更毒,貼之要起大泡,此藥用去,無有不應。
粘貼數日,并不起泡,腫亦不消,予想此證已頑,不受毒藥之制。
(膏藥尚且不應,而況平和湯之治久病乎!)即揭去膏藥,用大艾圓,迎頭灸九壯,其毒随火氣四散,嗣後永不發矣。
予想陽明之毒,準在中秋金旺之時而發,初從毒攻而解,次随氣運而散,後因勝制而消,因悟氣運制化之道,有如此之妙用,五行合化之理,人與天地相參,即以此理推治百病,奇妙異常。
王紹隆先生曰:業醫人須病病經過,始得之矣。
卷下 太陰陽明論 三陰三陽者,天之六氣也。
五髒六腑者,有形之五行也。
胃屬土,而陽明主秋令之燥。
陽明者,胃之悍氣,别走陽明,猶膀胱乃津液之府,而太陽之氣為巨陽,五行六氣之有别也。
夫兩陽合明,故曰陽明,陽盛之氣也,故胃土之氣柔和,(土主柔順。
)而陽明之氣燥熱,是以陽明得中見少陰之濕化,則陰陽相和矣。
胃土得戊癸之合,則火土之氣盛矣。
故陽明之氣宜于和柔,胃土之氣宜于強盛,如火土之氣弱,而又秉太陰之濕,則水谷不消而為虛洩矣。
此宜人參、橘皮、甘草、半夏之類以助胃,白術、蒼術、濃樸、茯苓、姜、棗之類以益脾,甚者加附子以助癸中之火。
若陽明悍熱之氣盛,而不得太陰之化,則陽與陰絕,漸能食而瘦矣。
此又宜黃連、枳實之類以抑胃,、術、姜、棗之類以扶脾。
易老、東垣以枳術丸為半補半消之法,皆不得五行六氣之理、先聖立方之意。
卷下 蛔蟲 餘于南軒臨窗注書,十有餘歲矣。
自晨至暮,未嘗離此。
窗前階砌雖小,而甚清潔,每于夏月大風雨後,即有蜒蚰如拇指大者,蝸牛如田螺者,生長極易,此感天地之風濕而生,所謂四生中之濕生也。
人秉天地之五行六氣而生,身中亦具此六氣。
如傷寒病在厥陰,感厥陰之風氣,而蛔生于中土。
蓋亦因風濕所生,一時即能長大,亦如蚰、蝸之易生易大者也。
又常聞人之髒腑,與豬相似。
餘因見剖豬處,稍住足觀之,偶見一豬小腸内,有蛔蟲長尺許,盤旋于内,與人之蛔蟲無異。
要知人病蛔厥作痛,或常吐蛔、便蛔,多因脾胃濕熱而生,無病之人,未常有蛔也。
俗人相沿雲:胃中有蛔,故能消食。
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