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大也。

     洪脈根元本是陽。

    遇其〔季夏〕(夏月)自然昌。

    若逢秋〔季〕(月)及冬〔季〕(月)。

    發汗通腸始得涼。

     仲景曰。

    立夏得洪大脈。

    是其本位。

    為應時之脈。

    今曰季夏。

    池氏遷就以為季夏心火漸退。

    得脾土偃之。

     其熱病自退。

    若然。

    則秋冬隻在九月十二月。

    得洪脈。

    方可發汗通腸乎。

    今季字皆改為月字。

     洪脈關前熱在胸。

    當關翻胃〔幾千重〕(熱來沖)。

    更向尺中還若是。

    小便赤澀腳酸疼。

     卷上 八裡 〔一〕微者陰也。

    〔指下尋之極微再再〕尋之若有若無。

    (欲絕非絕。

    又曰按之如欲盡。

    )曰微。

     主敗血不止。

    面色無光。

     若有若無。

    欲絕非絕。

    所以形容微之不可見。

    按之如欲盡。

    謂必輕手診則可見。

    重手按則欲盡而無也。

    微與濡弱相類。

    極軟而浮細曰濡。

    極軟而沉細曰弱。

    極細而軟。

    無浮沉之别者。

    微脈也。

    微與澀細何以分。

    細而又短于微來往蹇滞曰澀。

    細而稍大常有曰細。

    細而稍長似有似無曰微。

    合五脈相類者詳分之。

    則微脈可知矣。

    陽微惡寒。

    陰弱發熱。

    微浮雖甚不成病。

    不可勞。

    脈經曰。

    脈者氣血之候。

     氣血既微。

    則脈亦微矣。

    沉微則補陰。

    浮微則補陽。

    調補之道。

    以此為準。

    凡得是脈。

    必羸弱氣虛為宜。

     故風勞氣虛之病。

    多得是脈。

    柳氏曰。

    脈分四時。

    春夏發生長旺。

    畏見此脈。

    秋冬見尚庶幾。

    又曰人禀氣以生。

    若微脈太過。

    陽虧氣乏。

    何足以生。

     指下尋之有若無。

    漩之敗血小腸虛。

    崩中日久為白帶。

    漏下多時骨亦枯。

    微脈關前氣上侵。

    當關郁結氣排心。

    尺下見之臍下積。

    身寒飲水即呻吟。

     微在尺為陰盛陽虛。

    故為身寒。

    不可飲水。

    若飲水。

    則兩寒相搏。

    痛而呻吟也。

    通真子曰多聲。

    池氏曰身寒飲水。

    李氏曰好飲冷水。

    皆非也。

     〔二〕沉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舉之不足。

    按之有餘。

    重按乃得。

     有肌肉之下。

    )曰沉。

    主氣脹兩脅。

    手足時冷。

     輕指于皮膚間不可得。

    徐按至肌肉中部間應指。

    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

    此沉脈也。

    沉與浮相反。

     與伏相近。

    沉脈。

    重按乃得于筋骨下部。

    若伏脈。

    則雖重按至筋骨下部亦不見。

    必用指推開筋方可見脈。

    難經曰伏者脈行筋下也。

    内經曰推而内之。

    推而外之。

    皆是用指推筋脈以求之。

    非一定其指。

    于病患臂上。

    俟其脈之自見也。

    此持脈口訣也。

    脈經曰沉者陰脈之始也。

    其象。

    按之至筋骨得之者。

    是也。

    其體沉潛。

    深居諸脈之下。

    有地之氣焉。

    凡諸脈即沉而見。

    則知其在陰而裡受之。

     今脈訣曰按之似有。

    狀如爛綿。

    曰沉。

    如此則沉弱沉微沉細之脈。

    又當何如而診之。

    甚失脈經之意矣。

     經曰關以後者陰之動也。

    脈當見一寸。

    而沉。

    過者法曰太過。

    減者法曰不及。

    豈有按之似有狀若爛綿之不及也。

     按之〔似〕(即)有舉還無。

    氣滿三焦髒腑虛。

    冷氣不調三部壅。

    通腸健胃始能除。

     按之似有。

    是沉微脈。

    非獨沉也。

    今改雲按之即有。

    沉為陰。

    通腸宜溫藥利之。

     寸脈沉兮胸有痰。

    當關氣〔短〕(痞)痛難堪。

     氣短者。

    氣不能相續。

    似喘而實非。

    氣上沖。

    似呻吟而無痛。

    乃氣急而短促也。

    今曰痛難堪。

    則非氣短。

    脈經曰。

    關沉。

    心下有冷氣。

    苦滿吞酸。

    則痛者氣痞不通而痛也。

     若在尺中腰腳重。

    小便稠數色如泔。

     〔三〕緩者陰也。

    指下尋之。

    往來遲緩。

    〔小于遲脈〕(去來亦遲。

    小于遲。

    又曰陽脈浮大而濡。

    陰脈浮大而濡。

    陰脈與陽脈同等。

    )曰緩。

    〔主四肢煩悶氣促不安〕緩者二義。

    去來亦遲。

    小于遲。

    每居中部或下部間。

    柔軟而慢。

    但小于沉脈。

    兼之緩軟。

    此有邪之診。

    為不及之緩。

    陰陽氣和。

    陽寸陰尺。

    上下同等。

    同浮大而軟。

    無有偏勝。

    此無邪之診。

    為陰陽和緩之緩。

    緩與遲二脈相類。

    緩脈大而慢。

    遲脈小而衰。

    緩者衛有餘而營不足。

    遲者陰氣盛而陽氣衰。

     二診不同。

    遲脈一息三至。

    緩脈一息四至。

    脈經曰。

    緩脈小于遲。

    今脈訣反雲小于遲脈。

    誤矣。

     四肢煩悶。

    氣促不安。

    皆非緩脈之證。

     來往尋之狀若遲。

    腎間生氣耳鳴時。

    邪風積氣來沖背。

    腦後三針痛即移。

     緩脈關前搐項筋。

    當關氣結腹難伸。

    尺上若逢冷結。

    夜間常夢鬼随人。

     〔四〕澀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前虛後實無複次序〕(細而遲往來難。

    且散。

    或一止複來。

    又曰短而止。

    )曰澀。

    主腹痛。

    女子有孕。

    胎痛。

    無孕。

    敗血為痛。

     脈來蹇澀。

    細而遲。

    不能流利圓滑。

    澀者澀也。

    與滑相反。

    如刀刮竹。

    竹皮澀。

    又有節。

    刀刮而行澀。

     遇節則倒退。

    有澀脈往來難之意。

    如雨沾沙。

    沙者不聚之物。

    雨雖沾之。

    其體亦細而散。

    有澀脈往來散之意。

    或一止複來。

    是因澀不流利之止。

    與結促代之止不同。

    玉函經曰。

    切脈定知生死路。

    但向止代澀中取。

    看取澀脈與止代。

    此是死期之大概。

    澀脈與外有形證。

    未可斷他殂大命。

    若是形證與代同。

    尺部見之皆死定。

    黎氏曰代者止也。

    一髒絕。

    他髒代至。

    為真死脈。

    不分三部。

    随應皆是。

    澀者。

    三五不調。

     如雨沾沙。

    為精血不足之候。

    與代相似。

    然三秋診得澀而有胃氣為平脈。

    右手寸口。

    浮短而澀。

    為肺正脈。

     二者皆非死脈。

    若尺寸俱浮緊而澀。

    外證必發熱惡寒。

    項強腰痛。

    牽連百節俱痛。

    乃太陽經傷寒。

    汗之愈。

    舉此數端。

    以見澀脈與代脈不可例觀。

    尺脈者人之根本。

    澀為精血不足之候。

    若獨于尺中見澀。

    則死候也。

     脈經曰。

    澀脈之象。

    往來蹇滞。

    行而多礙。

    夫脈者資血氣而行。

    血氣損傷。

    營衛行澀。

    故脈亦澀。

     脈訣曰。

    按之似有。

    舉之全無。

    是有沉澀無浮澀。

    經曰一陰一陽。

    謂脈來浮而澀也。

    則是浮中亦有澀。

     豈獨沉有澀乎。

    蓋浮而澀者營衛傷。

    沉而澀者精血損。

    表裡之證不同。

    故脈亦異。

    豈獨有裡而無表乎。

     難經曰。

    前小後大。

    前大後小。

    其前後以尺寸論也。

    今雲前虛後實。

    澀為少血。

    其形蹇滞。

    細短且散。

     安能後實。

    若後實則非澀矣。

    其曰無複次序。

    即内經所謂參伍不調。

    上下如參舂之脈。

    是脈之亂。

    脈亂則死矣。

    今以脈經改之。

     澀脈如刀刮竹行。

    丈夫有此号傷精。

    婦人有孕胎中痛。

    無孕還須敗血成。

     澀脈關前胃氣并。

    當關血散不能停。

    尺部如斯逢逆冷。

    體寒臍下作雷鳴。

     〔五〕遲者陰也。

    〔指下尋之重手乃得隐隐〕(一息三至。

    去來極遲。

    )曰遲。

    主腎虛不安。

     中風口。

    脈浮而遲則生。

    今脈訣于遲脈曰重手乃得。

    是無浮遲之脈乎。

    立脈之名曰遲。

    以其比平人一息四至。

    減去一至。

    故也。

    今曰隐隐。

    果何所似。

    且如蛛絲曰氣衰。

    如風吹毛曰肺死。

    微甚欲絕。

    伏甚不出。

    則庶可隐隐形容之。

    三至為遲。

    何隐隐乎。

     〔遲脈人逢狀且難〕(三至為遲一息間。

    ) 遲脈一息三至。

    以至數之。

    至為易見。

     遇其季夏不能痊。

    神工診着知時候。

    〔道是脾來水必幹〕(或者脾虛或腎寒。

    ) 通真子曰。

    遲脈屬腎。

    腎水憂在土。

    土季夏旺。

    潔古雲遲本土也。

    當仿此一脈為時勝故長。

     夏勝冬。

    土克水。

    池氏曰。

    季夏現遲。

    季夏土正旺。

    勝其腎水。

    水必枯。

    病不痊。

    抑脾土。

    滋腎水。

     方為良工。

    以愚考之。

    内經曰脈遲者為髒病。

    難經曰遲者陰也。

    遲為在髒。

    非脾旺脈。

    亦非屬腎之脈。

    假使季夏土旺。

    脾能克腎。

    不緣脈遲。

    阿阿和大而緩。

    是脾之正脈。

    是因季夏時而旺。

    不病之脈。

    若素有腎虛之病。

    則憂之。

    若曰因時旺脈。

    能克所勝。

    則是春肝脈旺。

    必克脾土。

    四時旺脈。

     因序而見。

    人人四時皆病矣。

    今此脈訣之意。

    蓋以夏月萬物盛大。

    陽旺之時。

    而得遲脈為失時反證。

     陰氣大盛。

    脾者陰中之至陰也。

    遲在脾則脾冷。

    腎者亦陰也。

    遲在腎則腎冷。

    内經曰未有藏形。

     于春夏而脈沉澀。

    秋冬而脈浮大。

    命曰逆四時。

    今遲脈在夏。

    亦逆四時也。

     寸口遲脈心上寒。

    當關腹痛飲漿難。

    流入尺中腰腳重。

    濃衣重覆也嫌單。

     〔六〕伏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再再尋之不離三關〕(極重按之。

    着骨乃得。

     又曰關上沉不出。

    又曰脈行筋下。

    )曰伏。

    主毒瓦斯閉藏三關。

    四肢沉重。

    手足時冷。

     伏脈者。

    初下指輕按。

    不見。

    次尋之中部。

    又不見。

    次重手極按。

    又無其象。

    直待以手推其筋于外而診。

    乃見。

    蓋脈行筋下也。

    若如常診。

    不推筋以求。

    則無所見。

    昧者以為脈絕矣。

    沉脈因按而知。

    伏脈因推而得。

     伏與沉相似。

    沉者重按乃得。

    伏者重按亦不得。

    必推筋乃見也。

    若重按不得。

    推筋着骨全無。

    則脈絕無而死矣。

    脈訣曰。

    指下尋之似有。

    則非伏也。

    呼吸定息全無。

    則脈絕也。

    再再尋之不離三關。

    三關。

    三部一寸九分之位也。

    豈他脈之診乃離舍三關乎。

    此脈訣言伏脈之狀最謬。

     陰毒伏氣切三焦。

    不動營家氣不調。

    不問春秋與冬夏。

    徐徐〔發汗〕(調理)始能消。

     伏為積聚。

    有物為積。

    有營積。

    有衛積。

    有藏積。

    随所積而施治。

    可也。

    今曰不動營家氣不調。

     是先治營血而氣自調也。

    必也治營積而見伏脈者方可。

    若夫氣積。

    及食物積。

    藏積。

    又當各治其本。

     且氣為是動。

    血為所生者。

    難經曰。

    氣留而不行者。

    為氣先病。

    血滞而不濡者。

    為血後病。

    故先為是動。

     後為所生病。

    以此論之。

    當先調氣而血自順。

    亦有血先病而氣後病者。

    随病施治可也。

    難乎執一。

    其因物聚者。

    又必以所惡者攻之。

    以所喜者誘之。

    亦不專于先動營也。

    通真子曰。

    伏脈不可發汗。

    更宜消息。

    誠哉是言。

    内經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仲景曰脈浮者。

    病在表。

    可發汗。

     又曰表有病。

    脈當浮。

    今伏脈乃在裡之病。

    豈宜發汗。

    雖曰徐徐。

    其動表一也。

    非其治也。

    潔古又引陽盛陰虛。

    汗之則愈。

    以升麻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治。

    亦非也。

    難經所雲。

    仲景所述。

    曰陽盛陰虛者。

    謂傷寒之邪。

    在表為陽。

    在裡為陰。

    邪入皮膚。

    惡寒發熱。

    是表虛而受邪曰陽虛。

    未傳入裡。

    裡未受邪。

    曰陰盛。

    故雲汗之則愈。

    非論伏脈為陰盛也。

    假使陰毒為病。

    正當随淺深。

    用溫藥祛逐。

     其可發汗邪。

     積氣胸中寸脈伏。

    當關腸癖常暝目。

    尺部見之食不消。

    〔坐卧不安〕(瘕攻痛)還破腹。

     〔七〕濡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按之根據前卻去〕(極軟而浮細。

    輕手乃得。

    不任尋按。

    )曰濡。

     主少氣。

    五心煩熱。

    腦痛耳鳴。

    下元冷極。

     有餘于上曰浮。

    既浮而細曰軟。

    浮而軟細曰濡。

    按之無有。

    舉之則浮細而極軟。

    必輕手乃可得。

     脈經曰如帛衣在水中。

    帛漫在水。

    虛浮見于水面。

    若用指按之。

    則随手而軟散。

    不與手應。

    此濡脈之狀也。

     濡與遲弱相近。

    一息三至。

    随浮沉而見曰遲。

    極軟而浮細。

    輕手乃得。

    不能沉。

    曰濡。

    輕軟而沉細。

     按之乃得。

    重按欲絕。

    指下不能起伏。

    不能浮。

    曰弱。

    濡弱遲微之脈。

    皆氣血之不足者也。

    大病後。

     或産婦。

    喜見此等脈。

    平人強人忌見之。

    更随時随病消息之。

    脈訣曰指下尋之似有。

    與言伏脈同。

    何是何非耶。

    且諸脈之應。

    皆一來一去。

    如曰來疾去遲。

    曰來盛去不盛。

    以别鈎脈。

    外實内虛之診。

     今曰按之根據前卻去。

    其狀果何如耶。

    内經曰軟。

    脈經曰濡。

    同一脈也。

    難經曰春脈弦。

    濡弱而長。

    按之濡。

    舉之來實者。

    腎也。

    沉濡而滑曰石。

    是皆兼他脈。

    以濡在中和為胃氣之本。

    為平脈。

    旺脈。

     若濡脈獨見。

    則病脈也。

    内經曰心脈散。

    當消環自已。

    肝散。

    病溢飲。

    胃散。

    病食痹。

    脾散。

     色不澤。

    足腫。

    腎散。

    病少血。

    其言散脈。

    與搏堅而長對。

    言病也。

    故難經亦以氣來虛微。

     來實強。

    對言之。

    非所謂濡與虛弱之診也。

     〔按之似有舉之無〕(舉全無力按如無。

    ) 脈訣。

    此句全非濡診。

    活人書曰。

    按之似無。

    舉之全無力。

    曰濡。

    今從之。

    髓海丹田定已枯。

     四體骨蒸勞熱甚。

    髒腑終傳命必殂。

    濡脈關前〔人足汗〕(虛自汗。

    ) 脈訣足字本為充足之足。

    昧者誤以手足之足訓之。

    今改為自汗。

    庶無誤也。

     當關少氣精神散。

    尺部綿綿卻惡寒。

    骨與肉疏都不管。

     〔八〕弱者陰也。

    指下尋之如爛綿相似。

    〔輕手乃得重手乃無怏怏不能前〕(極軟而沉細。

    按之如絕指下。

    )曰弱。

    〔主氣居于表〕生産後客風面腫。

     弱者扶持不起之狀。

    不能起伏。

    不任尋按。

    大體與濡相類。

    濡脈細軟而浮。

    弱脈則細軟而沉。

    以此别之。

    病後見此脈為順。

    強人平人見之。

    為損為危。

    獨見一部或二部猶庶幾。

     三部六部皆見之。

    甚矣。

    脈經論弱雲。

    按之乃得。

    舉之無有。

    今脈訣雲輕手乃得。

    重手乃無。

    與脈經相反。

    今改之。

    又弱為虛候。

    氣血損減。

    今雲氣居于表。

    果何證乎。

    表病脈必因浮而見。

    今弱脈沉細在下。

    何以診表。

    素問曰。

    而腫曰風。

    不拘于産後也。

    弱脈亦難以驗風。

     〔三關〕(脈行)怏怏不能前。

    〔隻為風邪與氣連〕(軟細而沉似爛綿。

    )少年得此須憂重。

    老弱逢之病卻痊。

    關前弱脈陽道虛。

    關中〔有此氣多疏〕(虛熱胃虛疏。

    一作氣多粗尤非) 脈經曰。

    關弱胃氣虛。

    胃中有客熱。

    脈弱為虛。

    熱作病。

    有熱。

    不可大攻之。

    熱去則寒起矣。

    池氏曰。

    關乃陰陽分處。

    脈弱則陰陽隔絕。

    主氣喘。

    李範因之。

    今按氣喘者脈必實。

     脈弱則氣乏。

    不足以息。

    今根據脈經改之。

    柳氏曰氣虛羸弱。

    弱脈乃見。

    寸弱為陽氣虛。

    尺弱為陰氣虛。

    關弱為胃虛。

    仲景曰諸弱發熱。

    乃弱為陽虛。

    虛而發熱。

    非實熱也。

    大抵陽少陰多。

    皆為不足之候。

    脈經曰弱為虛為悸。

    内經曰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命曰易治。

    脈小弱以澀。

    謂之久病。

    同一弱也。

    以滑澀相兼而易診。

     若在尺中〔陰氣絕酸疼引變主皮膚〕(陽氣少。

    骨煩發熱痛難居。

    ) 脈經曰。

    尺弱陽氣少。

    發熱骨煩。

    又雲少血。

    脈經曰骨煩者。

    腎主骨髓也。

    脈訣作皮膚。

     乃肺之合。

    非腎所主。

    今改之。

     卷上 九道 通真子曰。

    七表八裡為陰陽正脈。

    外有九種脈相通而見者。

    經所謂脈來浮滑而長。

    沉澀而短。

     浮大而牢之類。

    是也。

    以愚觀之。

    脈無正不正之定名也。

    為邪為病而見。

    則二十四字皆不正之脈。

     因時而旺。

    随髒而應。

    則皆正脈也。

    脈合陰陽。

    難以七表八裡為陰陽正脈。

    難經曰浮滑長皆陽脈。

     沉澀短皆陰脈。

    非别以長短為陰陽正脈之外也。

    是長短與浮沉滑澀。

    同為陰陽也。

    又曰外有九種脈相通而見。

    故曰九道。

    且脈之相通。

    乃衆脈參互為一。

    以示證也。

    二十四字。

    除浮沉結促代伏。

     居于上下。

    止于緩急。

    不能相通。

    其他皆相通。

    難經曰一陽一陰。

    謂浮而澀。

    是八裡通乎七表也。

     一陰一陽。

    謂沉而滑。

    是七表通乎八裡也。

    内經所載。

    仲景所論。

    多通衆脈而言病。

    脈經二十四字。

     有散數。

    無短長。

    脈訣去散數。

    增長短。

    亦以足二十四字。

    脈經論。

    二十四字通為一處。

    亦無次序之定。

    蓋脈随變而見。

    但宜以陽脈從陽類。

    陰脈從陰類。

    不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

    且三至為遲。

     六至為數。

    遲陰在髒。

    數陽在腑。

    經文皆對言也。

    今取遲去數。

    其可乎。

    是知脈不可以二十四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