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腎髒歌一
腎髒對分之。
膀胱共合宜。
旺冬〔身〕(行)屬水。
位北定無欺。
兩耳通為竅。
〔三焦附在斯〕二(陰竅附斯)。
三焦非腎所附。
說見前篇。
腎開竅于二陰。
與兩耳。
皆為腎竅。
味鹹歸藿豆。
精志自相随。
沉滑當時〔本〕(脈)。
浮〔攤〕(緩)厄在脾。
色同烏羽吉。
形似炭煤危。
冷積多成唾。
焦煩水易虧。
奔豚臍下積。
究竟骨将痿。
實夢腰〔難〕(脊)解。
曰難解。
是不解也。
虛行溺水湄。
一斤餘一兩。
〔脅下〕(腰脊)對相〔垂〕(根據)。
難經曰。
腎形如豇豆。
相并而曲。
附于脊膂。
外與臍相對。
脅下。
肝之部位非腎位。
亦不垂。
卷上 五髒歌 腎髒歌二 三部俱遲腎藏寒。
皮膚燥澀發毛幹。
忽夢鬼神時入水。
覺來情思即無歡。
卷上 五髒歌 腎髒歌三 腎散腰間氣。
尿多更滑精。
(别本作澀滑并者非)軟為膝胫痛。
陰汗豈無憑。
(别本作其中有聚散聚散且無憑者非)實滑小便澀。
淋痛澀。
脈澀精頻漏。
恍惚夢魂多。
小腸疝氣逐。
夢裡涉江河。
實大膀胱熱。
小便澀難通。
滑弦腰腳痛。
沉緊病還同。
〔單〕(平)勻無病憊。
浮緊耳應聾。
卷上 左右手分診五髒四時脈歌 左右須候四時脈。
四十五〔動為一息〕(日三氣畢)。
難經曰。
脈不滿五十動一止。
一髒無氣。
脈訣生死歌雲。
五十不止身無病。
數内有止皆知病。
正本難經。
今此乃曰四十五動為一息。
及六部脈歌。
皆以四十五動為準。
乖于内經。
謬于名數。
今于後六歌。
皆當改作五十動為是。
且一息者一呼一吸也。
四十五動。
非止一息也。
若以息為止息。
則脈經所謂五十動不止者。
五髒六腑皆受氣。
即無病。
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五動一止五日死。
四十五動。
除去五動。
而不及五十。
不知何意。
今詳此句。
想因四時脈而言。
或本于内經。
冬至夏至各四十五日。
為陰陽上下之期。
一時六氣九十日。
三氣得四十五日。
今改為四十五日。
以合内經。
李範脈髓。
作四十五動圖說。
亦巧而未敢信。
通真子潔古諸解穿鑿。
皆非。
蓋脈之流行。
如環無端。
無一息之停。
未嘗以五十動一止為限。
但止即為病。
根據數而止。
期以歲死。
不根據數而止。
則為結促代三病脈矣。
指下〔弦〕(浮)急洪〔緊〕(數)時。
便是有風兼熱極。
忽然匿匿慢沉細。
冷疾纏身〔無他事〕(兼患氣)。
賊脈頻來問五行。
屋漏雀啄終不治。
卷上 左手寸口心脈歌 左手頭指〔火〕(木之子)。
〔四十五動〕(五十動脈)無他事。
左手者。
病患之手。
頭指者。
醫者按脈。
初下第一部之指。
下準此。
心火為木之子。
三十一動忽然沉。
頓飯忽來還複此。
春中候得夏須憂。
夏若得之秋絕體。
秋脈如斯又準前。
冬若候之春必死。
脈沉頓飯之久然後來。
乃絕止之脈。
見于三十一動之間。
三十動一止。
應在三年死。
今雲在三月一時之後。
是以月為年也。
此下六歌之非皆然。
當以在後生死候歌為正。
卷上 左手關部肝脈歌 左手中指木相連。
脈候還須〔來一息〕(足五十)。
二十六動沉卻來。
〔肝髒有風兼熱極〕(克在二年為死日)。
曰沉卻來。
即是止脈。
不可為風熱之診。
此歌蓋傳誤。
大抵止脈。
皆不吉之兆。
諸家穿鑿以求符合。
皆非。
今直據診生死候歌斷之。
二十動一止。
二歲死。
下仿此。
不再論。
三十九動澀匿匿。
木髒及筋終絕塞。
一十九動便沉沉。
肝絕未曾人救得。
卷上 左手尺部腎脈歌 左手腎脈指第三。
〔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疾咎。
指下急急動〔弦〕(數)時。
便是熱風之脈候。
忽然來往慢慢極。
腎髒敗時須且救。
此病多從冷變來。
療之開破千金口。
二十五動沉卻來。
腎絕醫人無好手。
努力黃泉在眼前。
縱在也應終不久。
卷上 右手寸口肺脈歌 右手頭指肺相連。
〔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憂慮。
極急明知是中風。
更看二十餘七度。
忽然指下來往慢。
肺冷莫言無大故。
一朝肺絕脈沉沉。
染病卧床思此語。
十二動而又不來。
咳嗽唾濃兼難補。
〔發直如麻隻片時〕(毛折皮枯喘不休。
)扁鵲也應難救護。
發直如麻。
小腸絕也。
改作毛折皮枯。
以合難經手太陰脈絕之證。
仲景雲。
若汗發潤。
喘不休者。
肺先絕。
卷上 右手關上脾脈歌 右手第二指連脾。
〔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諸疑。
急動名為脾熱極。
食不能消定若斯。
欲知病患多為冷。
指下尋之慢極遲。
吐逆不定經旬日。
胃氣沖心得幾時。
卷上 右手尺部〔命門〕(腎)脈歌 右手〔命〕(腎)脈三指下。
五十動足不須怕。
一十九動默然沉。
有死無生命絕也。
指下急急動如弦。
腎髒有風猶且治。
七動沉沉更不來。
努力今朝應是死。
卷上 七表 〔一〕浮者陽也。
指下〔尋〕(按)之不足。
舉之有餘。
〔再再尋之如太過〕(脈在肉上行)曰浮。
主咳嗽氣促。
冷汗自出。
背膊勞倦。
夜卧不安。
脈訣曰。
如太過曰浮。
既曰舉之有餘矣。
如何而太過。
曰太過。
則浮洪浮緊浮弦之脈。
如何診之。
脈經并無如太過之文。
又尋與按不同。
按者重手于肌肉筋骨部也。
尋則或上或下。
或左或右。
随脈部以尋之。
浮脈按之不足。
非尋之不足也。
按之不足舉之餘。
再再尋之指下浮。
髒中積冷榮中熱。
欲得生精用補虛。
寸浮中風頭熱痛。
關浮腹脹胃虛空。
尺部見之風入肺。
大腸幹澀故難通。
〔二〕芤者陽也。
〔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舉之。
浮大而軟。
按之。
兩邊實。
中間虛。
) 曰芤。
〔主淋瀝氣入小腸〕(主失血。
) 芤、草名。
其葉類蔥。
中心虛空。
故以指按芤草葉。
喻失血之脈。
芤之名不見于内經。
又曰安卧脈盛。
謂之脫血。
至仲景傷寒論曰。
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此名為革。
亦未嘗以芤為定名。
但附見于革。
至王叔和始立芤脈。
脈經曰。
芤脈。
其象兩邊似有。
中間全無。
今脈訣乃曰。
兩頭則有。
中間全無。
則誤矣。
夫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寸口下不至關為陽絕。
若兩頭似有。
中間全無。
則是陰陽絕脈也。
安得為芤脈乎。
經曰。
營行脈中。
是血在脈中行。
脈以血為形。
血盛則脈盛。
血虛則脈虛。
故芤脈中空者。
血之脫也。
芤脈。
先舉指時浮大而軟。
因按而中空。
今脈訣首言指下尋之。
非也。
仲景曰。
脈浮而緊。
按之反芤。
其人本虛。
若浮而數。
按之不芤。
此人本不虛。
是皆于按上以見芤脈。
尋者在浮舉沉按之間耳。
下仿此。
指下尋之中且虛。
邪風透入小腸居。
患時〔淋瀝〕(尿血)兼疼痛。
大作湯丸必自除。
諸家論芤皆為失血之診。
今曰邪風入小腸而淋瀝。
非其證也。
蓋是尿血之證矣。
寸芤積血在胸中。
關内逢芤腸裡癰。
尺部見之虛在腎。
小便遺瀝血凝膿。
〔三〕滑者陽也。
〔指下尋之三關如珠動按之即伏不進不退〕(往來前卻。
流利展轉。
替替然與數珠相似。
應指圓滑。
又曰漉漉如欲脫。
)曰滑。
主肢體困弊。
腳手酸痛。
小便赤澀。
脈經曰。
輕手得之為浮滑。
重手得之為沉滑。
其象往來流利。
應指圓滑。
若珠之隐指。
今脈訣曰。
按之即伏。
不進不退。
則是有浮滑而無沉滑也。
經曰。
一陰一陽者。
謂脈來沉而滑也。
是沉中亦有滑也。
故王裳言脈訣論表不及裡也。
且脈有獨見于一部者。
有通三部見者。
今曰三關如珠動。
非也。
按之即伏。
不進不退。
則是脈不往來而定。
豈所謂滑乎。
今取脈經所載。
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語。
蓋此語隻言浮滑。
亦一偏之言。
夫血多則脈滑。
滑之本體也。
若氣血和順。
其動不澀不急不緩。
和滑之脈。
為不病。
婦人為妊子。
今若曰滑為陽為病熱為實。
則此滑字。
當帶數及小實言之。
大抵此脈訣言脈之形狀。
往往未當。
今據經改正之。
而脈下所主之證。
多與本脈不類。
改之則不勝改。
姑置之可也。
滑脈如珠動曰陽。
腰中生氣透前腸。
胫酸隻為生寒熱。
大瀉三焦必得康。
滑脈寸居多嘔逆。
關滑胃〔寒〕(熱)不下食。
尺部見之〔臍似冰〕(熱下焦。
)〔飲水下焦聲瀝瀝〕(月信不通尿血澀。
) 前脾髒歌雲。
單滑脾家熱。
今雲胃寒不下食。
何也。
脈經曰。
關滑。
胃中有熱。
又雲中實逆滑為熱實。
故不欲食。
食即吐逆。
可明為熱。
池氏謬言肝木克脾土。
緻寒弦為肝脈。
滑豈肝脈乎。
脈經曰。
尺滑下利少氣。
脈賦解義雲。
男子尺滑。
主膀胱冷氣。
小腹急脹。
便漩利數。
又雲尺滑。
主胞絡極冷。
月經不調。
直以滑脈為陰。
主冷。
不當。
不若脈經所謂尺滑。
血氣實。
婦人經脈不利。
男子尿血為得。
今脈訣雲。
臍似冰。
則滑為陰證。
又曰飲水。
則滑為陽熱。
又曰瀝瀝作聲。
則滑為停水之證。
既言冷又言熱。
不知何謂。
今正之。
〔四〕實者陽也。
〔指下尋之不絕舉之有餘〕(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曰實。
主伏陽在内。
脾虛不食。
肢體勞倦。
柳氏曰。
實者氣結不通。
欠疏快意。
上部實。
則氣壅。
下部實。
則氣脹。
中部實。
中脘不快。
素問曰。
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内。
此表裡虛實之診也。
今脈實而曰脾虛。
未敢信。
實脈〔尋之舉〕(浮沉皆)有餘。
伏陽蒸内緻脾虛。
食少隻緣生胃壅。
溫和湯藥乃痊除。
舉有餘。
止言浮實。
故改之。
實脈關前胸熱甚。
當關切痛中焦恁。
尺部〔如繩應指來〕(當為下痢疼。
)腹脹小便〔都〕(淋)不〔禁〕(忍)。
如繩。
非實脈之比。
乃緊脈也。
故改之。
脈經曰。
尺實小腹痛。
小便不禁。
又雲小便難。
少腹牢痛。
蓋氣來實強者。
太過之脈。
與淋瀝相應。
若雲小便不禁。
則膀胱不固。
水泉不止。
為下焦劇寒之證矣。
脈經用當歸湯加大黃。
蓋因熱而用也。
小便不禁。
必傳寫之誤。
後雲小便難者是也。
潔古于此。
一用姜附。
一用承氣。
為兩可之辭。
将以為寒乎。
以為熱乎。
愚按潔古藥注脈訣及難經。
皆他人托之潔古。
必非此翁之書。
〔五〕弦者陽也。
〔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狀若筝弦時時帶數〕(端直以長。
如弦隐指。
)曰弦。
主勞風乏力。
盜汗多出。
手足酸疼。
皮毛枯槁。
指下左右皆無。
從前中後直過。
挺然于指下。
曰弦。
此血氣收斂不舒之候。
脈訣以弦為陽。
傷寒論以弦為陰。
脈賦解義亦雲弦滑雖屬七表。
皆主于陰。
活人書雲。
若弦而洪數者為陽。
弦疾而沉且微細者為陰。
主拘急。
以愚觀之。
經曰陰中之陽肝也。
當為半陰半陽之脈。
脈訣曰。
指下尋之不足。
舉之有餘。
則是有浮弦而無沉弦也。
經曰。
脈沉而弦者。
主懸飲内痛。
是沉中亦有弦。
又曰時時帶數。
則是弦數二脈相兼。
非單弦脈也。
素問曰。
氣來弱。
輕虛以滑。
端直以長。
曰弦。
今不取輕虛以滑。
恐有弦數弦遲兼他脈之診。
故止以弦本狀。
端直以長為弦。
然有弦而細。
有弦而粗。
看在何部。
弦而其病輕。
弦而硬其病重。
大率弦脈急強。
血氣不和之所生也。
又有偏弦雙弦之診。
〔弦脈為陽〕(端直以長)狀若弦。
四肢更被氣相煎。
三度〔解〕(溫)勞風始退。
常須固濟下丹田。
弦浮數大四者皆勞也。
大者易治。
脈氣未衰。
可斂而正也。
弦者難治。
血氣已耗而難補。
雙弦則賊邪侵脾。
尤為難治。
加數則殆矣。
内經曰。
勞者溫之。
不可用解。
〔寸部脈緊一條弦胸中急痛狀繩牽關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滿丹田〕(寸弦頭痛胸中痛。
左關癖痛攣拘。
右關有飲寒留胃。
尺弦腹痛腰腳拘。
) 既歌弦脈。
又言脈緊。
非也。
此歌脈證未是未盡。
今改作。
脈經曰。
寸弦。
心下。
微頭痛。
心下有水氣。
一雲。
胸中拘急。
關弦胃寒。
心下厥逆。
一雲心下拘急。
此胃氣虛故爾。
尺弦。
小便痛。
小腹及腳中拘急。
一雲臍下拘急。
〔六〕緊者陽也。
〔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餘舉指甚數狀如洪弦〕(來往有力。
左右彈人手。
既如轉索。
又如切繩。
) 曰緊。
主風氣。
伏陽上沖。
化為狂病。
内經、難經。
未言緊也。
内經曰急不曰緊。
曰來而左右彈人手。
有緊脈之狀。
未有緊脈之名。
至仲景曰緊者如轉索無常。
又曰緊脈從何而來。
假令亡汗若吐。
以肺裡寒。
假令咳者。
坐飲冷水。
假令下利。
以胃中虛冷。
皆因寒而脈緊。
故脈急為寒。
諸緊為寒至。
王叔和脈經。
則又增如切繩狀。
故愚合三書所論以形容之。
左右彈人手者。
緊脈來之狀。
左右彈人手也。
轉索無常者。
索之轉動。
不常在一處。
或緊轉在左。
或緊轉在右。
此舉指而得緊脈之狀也。
切繩狀者。
繩以兩股三股糾合為徽纏。
又以物切之。
其展轉之緊。
得之于按指而見。
以指按脈。
猶如切繩。
合此三者論之。
方備。
脈經曰。
重手得之為沉緊。
輕手得之為浮緊。
故咳嗽之脈沉緊則死。
中惡之脈浮緊則死。
今脈訣曰。
狀若洪弦。
此誤也。
緊為寒為痛。
弦為寒為飲。
洪為氣為熱。
主疾既殊。
治之亦異。
一概言之為害甚矣。
且弦小于緊。
數大于弦。
洪則不然。
舉按盛大。
非與二脈同也。
又緊而遲為寒。
緊而數為熱。
若曰按有餘。
舉甚數。
則又類實脈。
若緊遲緊細。
又何以診。
又總曰三關。
不曰三部。
又昧于尺寸之名。
今悉改之。
論此緊脈者。
或曰在筋肉之間通度。
或曰按之實數。
是有三部之通緊。
而無各部之獨緊。
有按之緊。
而無浮之緊。
皆一偏之辭。
仲景曰。
脈至如轉索者。
其日死。
為其緊急不軟。
無胃氣也。
轉索一也。
有死生之分。
宜詳辨之。
緊脈三關數又弦。
上來風是正根元。
忽然強語人驚怕。
不遇良醫不得痊。
前言狀若洪弦。
今曰數又弦。
是見之不明。
而頻移其說以遷就也。
前雲主風氣伏陽。
化為狂。
今去伏陽獨言風。
仲景及脈經。
皆曰諸緊為寒。
非可以為風狂伏陽之診。
難經曰。
重陽者狂。
豈緊脈為重陽乎。
重陽者、謂陽部更有洪大滑長數等脈見耳。
内經曰。
陰不勝其陽。
則脈流薄疾。
并乃狂。
薄疾者、極虛而急數。
并、謂盛實。
亦非緊脈也。
緊脈關前頭裡痛。
到關切痛無能動。
〔隐指寥寥〕(轉索無常)入尺來。
〔繳結〕(疼痛)繞臍長手捧。
脈緊如轉索。
非隐指寥寥之狀。
繳結非痛之狀。
今改之。
李氏曰陽脈至陰部。
自然隐伏指下。
寥寥入來。
若在寸部。
則不寥寥。
以愚視之。
脈随病而見。
不随部而改。
小腹痛必寒氣固結。
攻擊于下焦。
所以脈緊。
安有因在尺部。
而脈變形乎。
〔七〕洪者陽也。
〔指下尋之極大舉之有餘〕(極大在指下。
來大去長而滿指。
)曰洪。
主頭痛。
四肢洪熱。
大腸不通。
燥熱。
糞結。
口幹。
遍身疼痛。
指下尋之極大。
舉之有餘。
是浮沉皆大之象。
有類實脈矣。
脈經曰。
極大在指下。
不言舉按。
可以見洪之本狀。
診者自當随其見于浮沉以參求爾。
極大在指下者。
指下前後左右四旁。
脈來皆盛大滿指。
是言本體之形大也。
來大去長。
言其來去之形
膀胱共合宜。
旺冬〔身〕(行)屬水。
位北定無欺。
兩耳通為竅。
〔三焦附在斯〕二(陰竅附斯)。
三焦非腎所附。
說見前篇。
腎開竅于二陰。
與兩耳。
皆為腎竅。
味鹹歸藿豆。
精志自相随。
沉滑當時〔本〕(脈)。
浮〔攤〕(緩)厄在脾。
色同烏羽吉。
形似炭煤危。
冷積多成唾。
焦煩水易虧。
奔豚臍下積。
究竟骨将痿。
實夢腰〔難〕(脊)解。
曰難解。
是不解也。
虛行溺水湄。
一斤餘一兩。
〔脅下〕(腰脊)對相〔垂〕(根據)。
難經曰。
腎形如豇豆。
相并而曲。
附于脊膂。
外與臍相對。
脅下。
肝之部位非腎位。
亦不垂。
卷上 五髒歌 腎髒歌二 三部俱遲腎藏寒。
皮膚燥澀發毛幹。
忽夢鬼神時入水。
覺來情思即無歡。
卷上 五髒歌 腎髒歌三 腎散腰間氣。
尿多更滑精。
(别本作澀滑并者非)軟為膝胫痛。
陰汗豈無憑。
(别本作其中有聚散聚散且無憑者非)實滑小便澀。
淋痛澀。
脈澀精頻漏。
恍惚夢魂多。
小腸疝氣逐。
夢裡涉江河。
實大膀胱熱。
小便澀難通。
滑弦腰腳痛。
沉緊病還同。
〔單〕(平)勻無病憊。
浮緊耳應聾。
卷上 左右手分診五髒四時脈歌 左右須候四時脈。
四十五〔動為一息〕(日三氣畢)。
難經曰。
脈不滿五十動一止。
一髒無氣。
脈訣生死歌雲。
五十不止身無病。
數内有止皆知病。
正本難經。
今此乃曰四十五動為一息。
及六部脈歌。
皆以四十五動為準。
乖于内經。
謬于名數。
今于後六歌。
皆當改作五十動為是。
且一息者一呼一吸也。
四十五動。
非止一息也。
若以息為止息。
則脈經所謂五十動不止者。
五髒六腑皆受氣。
即無病。
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五動一止五日死。
四十五動。
除去五動。
而不及五十。
不知何意。
今詳此句。
想因四時脈而言。
或本于内經。
冬至夏至各四十五日。
為陰陽上下之期。
一時六氣九十日。
三氣得四十五日。
今改為四十五日。
以合内經。
李範脈髓。
作四十五動圖說。
亦巧而未敢信。
通真子潔古諸解穿鑿。
皆非。
蓋脈之流行。
如環無端。
無一息之停。
未嘗以五十動一止為限。
但止即為病。
根據數而止。
期以歲死。
不根據數而止。
則為結促代三病脈矣。
指下〔弦〕(浮)急洪〔緊〕(數)時。
便是有風兼熱極。
忽然匿匿慢沉細。
冷疾纏身〔無他事〕(兼患氣)。
賊脈頻來問五行。
屋漏雀啄終不治。
卷上 左手寸口心脈歌 左手頭指〔火〕(木之子)。
〔四十五動〕(五十動脈)無他事。
左手者。
病患之手。
頭指者。
醫者按脈。
初下第一部之指。
下準此。
心火為木之子。
三十一動忽然沉。
頓飯忽來還複此。
春中候得夏須憂。
夏若得之秋絕體。
秋脈如斯又準前。
冬若候之春必死。
脈沉頓飯之久然後來。
乃絕止之脈。
見于三十一動之間。
三十動一止。
應在三年死。
今雲在三月一時之後。
是以月為年也。
此下六歌之非皆然。
當以在後生死候歌為正。
卷上 左手關部肝脈歌 左手中指木相連。
脈候還須〔來一息〕(足五十)。
二十六動沉卻來。
〔肝髒有風兼熱極〕(克在二年為死日)。
曰沉卻來。
即是止脈。
不可為風熱之診。
此歌蓋傳誤。
大抵止脈。
皆不吉之兆。
諸家穿鑿以求符合。
皆非。
今直據診生死候歌斷之。
二十動一止。
二歲死。
下仿此。
不再論。
三十九動澀匿匿。
木髒及筋終絕塞。
一十九動便沉沉。
肝絕未曾人救得。
卷上 左手尺部腎脈歌 左手腎脈指第三。
〔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疾咎。
指下急急動〔弦〕(數)時。
便是熱風之脈候。
忽然來往慢慢極。
腎髒敗時須且救。
此病多從冷變來。
療之開破千金口。
二十五動沉卻來。
腎絕醫人無好手。
努力黃泉在眼前。
縱在也應終不久。
卷上 右手寸口肺脈歌 右手頭指肺相連。
〔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憂慮。
極急明知是中風。
更看二十餘七度。
忽然指下來往慢。
肺冷莫言無大故。
一朝肺絕脈沉沉。
染病卧床思此語。
十二動而又不來。
咳嗽唾濃兼難補。
〔發直如麻隻片時〕(毛折皮枯喘不休。
)扁鵲也應難救護。
發直如麻。
小腸絕也。
改作毛折皮枯。
以合難經手太陰脈絕之證。
仲景雲。
若汗發潤。
喘不休者。
肺先絕。
卷上 右手關上脾脈歌 右手第二指連脾。
〔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諸疑。
急動名為脾熱極。
食不能消定若斯。
欲知病患多為冷。
指下尋之慢極遲。
吐逆不定經旬日。
胃氣沖心得幾時。
卷上 右手尺部〔命門〕(腎)脈歌 右手〔命〕(腎)脈三指下。
五十動足不須怕。
一十九動默然沉。
有死無生命絕也。
指下急急動如弦。
腎髒有風猶且治。
七動沉沉更不來。
努力今朝應是死。
卷上 七表 〔一〕浮者陽也。
指下〔尋〕(按)之不足。
舉之有餘。
〔再再尋之如太過〕(脈在肉上行)曰浮。
主咳嗽氣促。
冷汗自出。
背膊勞倦。
夜卧不安。
脈訣曰。
如太過曰浮。
既曰舉之有餘矣。
如何而太過。
曰太過。
則浮洪浮緊浮弦之脈。
如何診之。
脈經并無如太過之文。
又尋與按不同。
按者重手于肌肉筋骨部也。
尋則或上或下。
或左或右。
随脈部以尋之。
浮脈按之不足。
非尋之不足也。
按之不足舉之餘。
再再尋之指下浮。
髒中積冷榮中熱。
欲得生精用補虛。
寸浮中風頭熱痛。
關浮腹脹胃虛空。
尺部見之風入肺。
大腸幹澀故難通。
〔二〕芤者陽也。
〔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舉之。
浮大而軟。
按之。
兩邊實。
中間虛。
) 曰芤。
〔主淋瀝氣入小腸〕(主失血。
) 芤、草名。
其葉類蔥。
中心虛空。
故以指按芤草葉。
喻失血之脈。
芤之名不見于内經。
又曰安卧脈盛。
謂之脫血。
至仲景傷寒論曰。
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虛寒相搏。
此名為革。
亦未嘗以芤為定名。
但附見于革。
至王叔和始立芤脈。
脈經曰。
芤脈。
其象兩邊似有。
中間全無。
今脈訣乃曰。
兩頭則有。
中間全無。
則誤矣。
夫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寸口下不至關為陽絕。
若兩頭似有。
中間全無。
則是陰陽絕脈也。
安得為芤脈乎。
經曰。
營行脈中。
是血在脈中行。
脈以血為形。
血盛則脈盛。
血虛則脈虛。
故芤脈中空者。
血之脫也。
芤脈。
先舉指時浮大而軟。
因按而中空。
今脈訣首言指下尋之。
非也。
仲景曰。
脈浮而緊。
按之反芤。
其人本虛。
若浮而數。
按之不芤。
此人本不虛。
是皆于按上以見芤脈。
尋者在浮舉沉按之間耳。
下仿此。
指下尋之中且虛。
邪風透入小腸居。
患時〔淋瀝〕(尿血)兼疼痛。
大作湯丸必自除。
諸家論芤皆為失血之診。
今曰邪風入小腸而淋瀝。
非其證也。
蓋是尿血之證矣。
寸芤積血在胸中。
關内逢芤腸裡癰。
尺部見之虛在腎。
小便遺瀝血凝膿。
〔三〕滑者陽也。
〔指下尋之三關如珠動按之即伏不進不退〕(往來前卻。
流利展轉。
替替然與數珠相似。
應指圓滑。
又曰漉漉如欲脫。
)曰滑。
主肢體困弊。
腳手酸痛。
小便赤澀。
脈經曰。
輕手得之為浮滑。
重手得之為沉滑。
其象往來流利。
應指圓滑。
若珠之隐指。
今脈訣曰。
按之即伏。
不進不退。
則是有浮滑而無沉滑也。
經曰。
一陰一陽者。
謂脈來沉而滑也。
是沉中亦有滑也。
故王裳言脈訣論表不及裡也。
且脈有獨見于一部者。
有通三部見者。
今曰三關如珠動。
非也。
按之即伏。
不進不退。
則是脈不往來而定。
豈所謂滑乎。
今取脈經所載。
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語。
蓋此語隻言浮滑。
亦一偏之言。
夫血多則脈滑。
滑之本體也。
若氣血和順。
其動不澀不急不緩。
和滑之脈。
為不病。
婦人為妊子。
今若曰滑為陽為病熱為實。
則此滑字。
當帶數及小實言之。
大抵此脈訣言脈之形狀。
往往未當。
今據經改正之。
而脈下所主之證。
多與本脈不類。
改之則不勝改。
姑置之可也。
滑脈如珠動曰陽。
腰中生氣透前腸。
胫酸隻為生寒熱。
大瀉三焦必得康。
滑脈寸居多嘔逆。
關滑胃〔寒〕(熱)不下食。
尺部見之〔臍似冰〕(熱下焦。
)〔飲水下焦聲瀝瀝〕(月信不通尿血澀。
) 前脾髒歌雲。
單滑脾家熱。
今雲胃寒不下食。
何也。
脈經曰。
關滑。
胃中有熱。
又雲中實逆滑為熱實。
故不欲食。
食即吐逆。
可明為熱。
池氏謬言肝木克脾土。
緻寒弦為肝脈。
滑豈肝脈乎。
脈經曰。
尺滑下利少氣。
脈賦解義雲。
男子尺滑。
主膀胱冷氣。
小腹急脹。
便漩利數。
又雲尺滑。
主胞絡極冷。
月經不調。
直以滑脈為陰。
主冷。
不當。
不若脈經所謂尺滑。
血氣實。
婦人經脈不利。
男子尿血為得。
今脈訣雲。
臍似冰。
則滑為陰證。
又曰飲水。
則滑為陽熱。
又曰瀝瀝作聲。
則滑為停水之證。
既言冷又言熱。
不知何謂。
今正之。
〔四〕實者陽也。
〔指下尋之不絕舉之有餘〕(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曰實。
主伏陽在内。
脾虛不食。
肢體勞倦。
柳氏曰。
實者氣結不通。
欠疏快意。
上部實。
則氣壅。
下部實。
則氣脹。
中部實。
中脘不快。
素問曰。
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内。
此表裡虛實之診也。
今脈實而曰脾虛。
未敢信。
實脈〔尋之舉〕(浮沉皆)有餘。
伏陽蒸内緻脾虛。
食少隻緣生胃壅。
溫和湯藥乃痊除。
舉有餘。
止言浮實。
故改之。
實脈關前胸熱甚。
當關切痛中焦恁。
尺部〔如繩應指來〕(當為下痢疼。
)腹脹小便〔都〕(淋)不〔禁〕(忍)。
如繩。
非實脈之比。
乃緊脈也。
故改之。
脈經曰。
尺實小腹痛。
小便不禁。
又雲小便難。
少腹牢痛。
蓋氣來實強者。
太過之脈。
與淋瀝相應。
若雲小便不禁。
則膀胱不固。
水泉不止。
為下焦劇寒之證矣。
脈經用當歸湯加大黃。
蓋因熱而用也。
小便不禁。
必傳寫之誤。
後雲小便難者是也。
潔古于此。
一用姜附。
一用承氣。
為兩可之辭。
将以為寒乎。
以為熱乎。
愚按潔古藥注脈訣及難經。
皆他人托之潔古。
必非此翁之書。
〔五〕弦者陽也。
〔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狀若筝弦時時帶數〕(端直以長。
如弦隐指。
)曰弦。
主勞風乏力。
盜汗多出。
手足酸疼。
皮毛枯槁。
指下左右皆無。
從前中後直過。
挺然于指下。
曰弦。
此血氣收斂不舒之候。
脈訣以弦為陽。
傷寒論以弦為陰。
脈賦解義亦雲弦滑雖屬七表。
皆主于陰。
活人書雲。
若弦而洪數者為陽。
弦疾而沉且微細者為陰。
主拘急。
以愚觀之。
經曰陰中之陽肝也。
當為半陰半陽之脈。
脈訣曰。
指下尋之不足。
舉之有餘。
則是有浮弦而無沉弦也。
經曰。
脈沉而弦者。
主懸飲内痛。
是沉中亦有弦。
又曰時時帶數。
則是弦數二脈相兼。
非單弦脈也。
素問曰。
氣來弱。
輕虛以滑。
端直以長。
曰弦。
今不取輕虛以滑。
恐有弦數弦遲兼他脈之診。
故止以弦本狀。
端直以長為弦。
然有弦而細。
有弦而粗。
看在何部。
弦而其病輕。
弦而硬其病重。
大率弦脈急強。
血氣不和之所生也。
又有偏弦雙弦之診。
〔弦脈為陽〕(端直以長)狀若弦。
四肢更被氣相煎。
三度〔解〕(溫)勞風始退。
常須固濟下丹田。
弦浮數大四者皆勞也。
大者易治。
脈氣未衰。
可斂而正也。
弦者難治。
血氣已耗而難補。
雙弦則賊邪侵脾。
尤為難治。
加數則殆矣。
内經曰。
勞者溫之。
不可用解。
〔寸部脈緊一條弦胸中急痛狀繩牽關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滿丹田〕(寸弦頭痛胸中痛。
左關癖痛攣拘。
右關有飲寒留胃。
尺弦腹痛腰腳拘。
) 既歌弦脈。
又言脈緊。
非也。
此歌脈證未是未盡。
今改作。
脈經曰。
寸弦。
心下。
微頭痛。
心下有水氣。
一雲。
胸中拘急。
關弦胃寒。
心下厥逆。
一雲心下拘急。
此胃氣虛故爾。
尺弦。
小便痛。
小腹及腳中拘急。
一雲臍下拘急。
〔六〕緊者陽也。
〔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餘舉指甚數狀如洪弦〕(來往有力。
左右彈人手。
既如轉索。
又如切繩。
) 曰緊。
主風氣。
伏陽上沖。
化為狂病。
内經、難經。
未言緊也。
内經曰急不曰緊。
曰來而左右彈人手。
有緊脈之狀。
未有緊脈之名。
至仲景曰緊者如轉索無常。
又曰緊脈從何而來。
假令亡汗若吐。
以肺裡寒。
假令咳者。
坐飲冷水。
假令下利。
以胃中虛冷。
皆因寒而脈緊。
故脈急為寒。
諸緊為寒至。
王叔和脈經。
則又增如切繩狀。
故愚合三書所論以形容之。
左右彈人手者。
緊脈來之狀。
左右彈人手也。
轉索無常者。
索之轉動。
不常在一處。
或緊轉在左。
或緊轉在右。
此舉指而得緊脈之狀也。
切繩狀者。
繩以兩股三股糾合為徽纏。
又以物切之。
其展轉之緊。
得之于按指而見。
以指按脈。
猶如切繩。
合此三者論之。
方備。
脈經曰。
重手得之為沉緊。
輕手得之為浮緊。
故咳嗽之脈沉緊則死。
中惡之脈浮緊則死。
今脈訣曰。
狀若洪弦。
此誤也。
緊為寒為痛。
弦為寒為飲。
洪為氣為熱。
主疾既殊。
治之亦異。
一概言之為害甚矣。
且弦小于緊。
數大于弦。
洪則不然。
舉按盛大。
非與二脈同也。
又緊而遲為寒。
緊而數為熱。
若曰按有餘。
舉甚數。
則又類實脈。
若緊遲緊細。
又何以診。
又總曰三關。
不曰三部。
又昧于尺寸之名。
今悉改之。
論此緊脈者。
或曰在筋肉之間通度。
或曰按之實數。
是有三部之通緊。
而無各部之獨緊。
有按之緊。
而無浮之緊。
皆一偏之辭。
仲景曰。
脈至如轉索者。
其日死。
為其緊急不軟。
無胃氣也。
轉索一也。
有死生之分。
宜詳辨之。
緊脈三關數又弦。
上來風是正根元。
忽然強語人驚怕。
不遇良醫不得痊。
前言狀若洪弦。
今曰數又弦。
是見之不明。
而頻移其說以遷就也。
前雲主風氣伏陽。
化為狂。
今去伏陽獨言風。
仲景及脈經。
皆曰諸緊為寒。
非可以為風狂伏陽之診。
難經曰。
重陽者狂。
豈緊脈為重陽乎。
重陽者、謂陽部更有洪大滑長數等脈見耳。
内經曰。
陰不勝其陽。
則脈流薄疾。
并乃狂。
薄疾者、極虛而急數。
并、謂盛實。
亦非緊脈也。
緊脈關前頭裡痛。
到關切痛無能動。
〔隐指寥寥〕(轉索無常)入尺來。
〔繳結〕(疼痛)繞臍長手捧。
脈緊如轉索。
非隐指寥寥之狀。
繳結非痛之狀。
今改之。
李氏曰陽脈至陰部。
自然隐伏指下。
寥寥入來。
若在寸部。
則不寥寥。
以愚視之。
脈随病而見。
不随部而改。
小腹痛必寒氣固結。
攻擊于下焦。
所以脈緊。
安有因在尺部。
而脈變形乎。
〔七〕洪者陽也。
〔指下尋之極大舉之有餘〕(極大在指下。
來大去長而滿指。
)曰洪。
主頭痛。
四肢洪熱。
大腸不通。
燥熱。
糞結。
口幹。
遍身疼痛。
指下尋之極大。
舉之有餘。
是浮沉皆大之象。
有類實脈矣。
脈經曰。
極大在指下。
不言舉按。
可以見洪之本狀。
診者自當随其見于浮沉以參求爾。
極大在指下者。
指下前後左右四旁。
脈來皆盛大滿指。
是言本體之形大也。
來大去長。
言其來去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