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春弦夏〔洪〕(鈎)秋似毛。
冬石根據經分節氣。
素問曰。
春脈如弦。
其氣來弱輕虛以滑。
端直以長。
故曰弦。
夏脈如鈎。
其氣來盛去衰。
故曰鈎。
秋脈如浮。
其氣來輕虛以浮。
來急去散。
冬脈如營。
其氣來沉以抟。
故曰營。
難經曰。
者弦。
脈來厭厭聶聶。
如循榆葉。
(當根據素問作脈來弱。
招招如揭長竿末梢。
)曰平。
益實而滑。
如循長竿。
曰病。
急而勁益。
強如新弓弦。
曰死。
夏鈎。
脈來累累如環。
如循琅。
曰平。
來益數如雞舉足曰病。
前曲後倨。
如操帶鈎曰死。
秋毛。
脈來藹藹。
如車蓋。
按之益大。
(當根據素問作厭厭聶聶如落榆葉。
) 曰平。
不上不下。
如循雞羽。
曰病。
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
冬石。
脈來上大下銳。
如雀之啄。
曰平。
啄啄連屬。
其中微曲。
曰病。
來如解索。
去如彈石。
曰死。
今按四時之脈。
皆取法象本乎難經。
夏脈不當改作洪。
阿阿緩若春楊柳。
此是脾家居四季。
四時之末。
土旺十八日。
此脾土之本位。
然而四時之候。
四髒之脈。
皆以脾土胃氣為本。
難經曰。
脾者中州。
其平和不可得見。
衰乃見爾。
來如雀之啄。
如水之漏下。
是脾家之衰見也。
脈經曰。
六月季夏建未。
坤之間。
土之位。
脾旺之時。
其脈來阿阿而緩。
名曰平脈。
今脈訣增春楊柳以為法象。
蔡氏曰。
凡脈不大不細。
不長不短。
不浮不沉。
不滑不澀。
應手中和。
意思欣欣。
難以名狀者。
為胃氣。
亦可謂善于形容者矣。
今按難經所言。
四時之平脈者。
有胃氣之脈也。
病脈者。
四時脈多而胃氣少者也。
死脈者。
但有四時脈。
而無胃氣者也。
如此則胃氣之脈。
随四時而寓于當時之脈之中。
為平脈也。
不可得而見。
亦不可得而形容。
其曰阿阿而緩者。
專以四季十八日中所診而見者言之耳。
在意專心察細微。
靈樞曉解通玄記。
浮芤滑實弦緊洪。
〔七表〕(陽脈)還應是本宗。
微沉緩澀遲并伏。
濡弱相兼〔八裡〕(陰脈)同。
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
惟浮沉二脈。
可以表裡論。
黃、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裡。
脈經王氏所作。
無七表八裡九道之名。
今脈訣竊托叔和之名。
其論脈卻悖于脈經。
自六朝以來。
以七表八裡九道為世大惑。
未有言其非者。
王裳着闡微論。
謂脈訣論表不及裡。
于脈之形狀大有發明。
至于表裡則不言其非。
尚拘拘增數長二脈為九表。
加短細二脈為十裡。
以九與十為陰陽數之極。
嗚呼。
脈之變化。
固從陰陽生。
然安可以名數拘之哉。
從來之論脈有以浮沉長短滑澀為三陰三陽者。
有以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别者。
有以大浮數動滑為陽。
沉澀弱弦微為陰者。
有以按尺寸。
觀浮沉滑澀。
而知病所生以治者。
是皆以陰陽對舉而互見也。
未嘗雲七表八裡九道也。
但七表八裡九道。
果可以盡脈之數乎。
内經曰鼓曰搏曰喘曰橫曰急曰躁。
仲景曰卑榮章綱損。
曰縱橫逆順。
豈七表八裡九道之能盡也。
然其名雖異。
實不出乎陰陽。
故脈當以陰陽察形。
不當以表裡定名。
内經曰脈合陰陽。
又曰善診者察色按脈。
先别陰陽。
諸脈因浮而見者。
皆雲表。
不拘于七表。
諸脈因沉而見者。
皆曰裡。
不拘于八裡。
沉而滑亦曰裡。
浮而澀亦曰表。
詳辨在衆脈條下。
血營氣衛定息數。
一萬三千五百通。
素問曰。
營者水谷之精氣也。
和調于五髒。
灑陳于六腑。
乃能入于脈也。
故循脈上下。
貫五髒。
絡六腑也。
衛者。
水谷之悍氣。
其氣疾滑利。
不能入于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
(謂脈外)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靈樞曰。
人受氣于谷。
谷入于胃。
以傳與肺。
五髒六腑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營周不休。
五十而大會。
又曰谷氣津液已行。
營衛大通。
乃化糟粕。
以次傳下。
又曰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則出。
吸則入。
又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
又曰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
故宗氣積于胸中。
出于喉嚨。
以貫心肺。
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脈。
化以為血。
以營四末。
内注五髒六腑。
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
而不休者也。
營氣衛氣。
皆津液之所行。
又曰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故血之與氣。
異名而同類焉。
又曰營出中焦。
衛出上焦。
又曰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
是謂血。
又曰經脈者。
所以行血氣。
而營陰陽。
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阖者也。
靈樞曰。
人經脈周身十六丈二尺。
漏水下百刻分晝夜。
人一呼。
脈再動。
氣行三寸。
一吸。
脈亦再動。
氣行三寸。
呼吸定息。
氣行六寸。
十息。
氣行六尺。
二百七十息。
氣行十六丈二尺。
一周于身。
下水二刻。
二千七百息。
氣行十周于身。
下水二十刻。
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五十周。
水下百刻。
故五十營者。
備得天地之壽矣。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又曰。
衛氣之行。
一日一夜。
五十周于身。
晝行于陽二十五周。
夜行于陰二十五周。
周于五髒。
是故平旦陰盡。
陽氣出于目。
目張則氣上行于頭。
循項。
下足太陽。
循背。
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
别于目銳。
下手太陽。
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
其散者别于目銳。
下足少陽。
注小指次指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
下至手小指之間。
别者以上至耳前。
合于颔脈。
注足陽明。
以下行至足跗上。
入五指之間。
其散者從耳下。
下手陽明。
入大指之間。
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
入足心。
出内踝下行陰分。
複合于目。
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
人氣行身一周。
與十分身之八。
其始入于陰。
常從足少陰注于腎。
腎注于心。
心注于肺。
肺注于肝。
肝注于脾。
脾複注于腎。
為周。
是故夜行一舍。
人氣行于陰髒一周。
與十分藏之八。
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
而複會于目。
(詳見靈樞衛氣行七十六) 此五十周衛氣之行也。
晝行陽二十五度。
夜行陰二十五度。
五十周而後大會于平旦者。
營衛息數同也。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
陽明注足陽明太陰。
太陰注手少陰太陽。
太陽注足太陽少陰。
少陰注手心主少陽。
少陽注足少陽厥陰。
厥陰複還注手太陰。
此經脈行度終始也。
與衛氣之行則各異。
三因方雲。
血為脈。
氣為息。
一呼一吸一定息。
脈行六寸。
二百七十息。
行盡十六丈二尺者。
血之脈也。
氣之息遲于脈。
八息三分三厘三毫方行一寸。
一萬三千五百息。
方行盡十六丈二尺。
今按經雲氣積于胃。
以通營衛。
各行其道。
宗氣流于海。
下者注氣街。
上者走息道。
如此則營衛各道。
如上文靈樞所言。
營者水谷之精氣。
出于中焦。
變化為赤。
入于脈。
與息數呼吸應。
衛者水谷之悍氣。
出于上焦。
行于脈外。
溫分肉。
充皮膚。
司開阖。
不與脈同行。
不與營同道。
不與息數同應營衛也。
其異如此。
然而行于身也。
晝夜五十周。
則營與衛一也。
三因以血為脈指營言。
以氣為息指衛言。
而謂營血之脈晝夜五十周。
衛氣之息晝夜一周。
不知何據。
而與古經如此其異也。
又按難經曰。
營氣之行。
常與衛氣相随上下。
衛由息而動。
巢元方謂氣行則血行。
氣住則血住。
皆疑其傳誤。
王冰謂刺絡通營衛。
不當兼言衛在絡之間也。
靈樞衛氣行篇雲。
衛氣之行。
晝行陽。
則目張而寤。
夜行陰。
則目瞑而寐。
謹按此節。
言平旦陽氣之出目。
而下行于手足三陽也。
皆一時分道并注。
非有先後次第也。
此經篇末言水下一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
人氣在陰分者。
則是先下太陽究竟。
然後下少陽。
俟少陽究竟。
然後下陽明。
俟陽明究竟。
方上行陰分。
大與此節矛盾。
并衍文也。
又按此節。
言陽氣流行之周數。
及下文言漏水所下之刻數合而推之,其為衍衣冠文物矣。
何以言之。
夫晝日漏下之水。
凡五十刻。
晝日陽氣之行。
凡二十五周。
以晝日漏水之刻數。
配于晝日陽氣之周數。
則陽氣一周配漏水二刻也。
又以漏水之二刻。
配于陽氣之一周。
則陽氣之從平旦出目。
而分道并注下于手足三陽也。
蓋配水下一刻焉。
其從足心之出内踝。
上行陰分。
而複合于目。
亦配水下一刻。
是為一周也。
如此則水下一刻。
人氣當在三陽。
水下二刻。
人氣當在陰分。
而行一周于身也。
水下三刻。
人氣又當在三陽。
水下四刻。
人氣又當在陰分。
而行一周于身也。
如此周流三陽與陰分。
至水下五十刻。
則得二十五周于身,而與篇首晝日行陽之數相合。
今此篇末。
水下一刻。
人氣在太陽。
二刻在少陽。
三刻在陽明。
四刻在陰分之說。
則是漏水下四刻。
配人氣行一周于身。
水下八刻。
配人氣行二周于身。
水下五十刻。
配人氣行一十二周半于身。
與篇首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之說不合。
豈經之本旨耶。
營氣之行。
自手太陰始。
至足厥陰終。
為一周于身也。
詳其一周于身。
外至身體四肢。
内至五髒六腑。
無不周遍。
故其五十周。
無陰陽晝夜之殊。
衛氣之行則不然。
晝但周陽。
于身體四肢之外。
不入五髒六腑之内。
夜但周陰。
于五髒六腑之内。
不出身體四肢之外。
故必五十周。
至平旦。
方與營大會于肺手太陰也。
卷上 五髒歌 (心肝脾肺腎) 卷上 五髒歌 心髒歌一 心藏身之〔精〕(君)。
小腸為〔弟兄〕(受盛)。
心者。
君主之官。
一身之主宰也。
經曰。
主明則下安。
曰身之精。
不見心為尊矣。
精有兩義。
有與生俱來之精。
經曰。
兩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謂精。
非心之專主也。
有五髒六腑之精。
經曰。
腎受而藏之。
腎為精之處。
非心之所主也。
心髒。
小腸腑。
大言陰與陽。
小言夫與婦。
不可以兄弟言。
小腸為受盛之官。
(盛平聲) 象離随夏旺。
屬火向南〔生〕(明)。
任物無纖巨。
多謀最有靈。
内行于血海。
沖脈為十二經之海。
靈樞曰。
血海者沖脈也。
又手太陽少陰二經為表裡。
心主血。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女子不月。
心歌雲。
内行血海。
以此。
李範以肝為血海。
而牽合之。
非也。
外應舌将榮。
七孔多聰慧。
三毛上智英。
反時憂不解。
順候脈洪〔驚〕(平)。
洪脈見于夏。
為順候。
平脈。
何驚之有。
液汗通皮潤。
聲言爽氣清。
伏梁秋得積。
如臂在臍萦。
心之積。
名伏梁。
出難經。
若内經腹中論所載。
伏梁。
乃風根也。
非心積也。
順視雞冠色。
兇看瘀血凝。
診時須審委。
細察要叮咛。
實夢憂驚怪。
虛翻煙火明。
靈樞曰。
正邪從外襲内。
而未有定舍。
與營衛俱行。
而與魂魄飛揚。
使人卧不安而喜夢雲雲。
秤之十二兩。
小大與常平。
卷上 五髒歌 心髒歌二 三部俱數心家熱。
舌上生瘡唇破裂。
狂言滿目見鬼神。
飲水百杯終不歇。
卷上 五髒歌 心髒歌三 心脈芤〔陽氣作聲〕(時失血榮)。
或時〔血痢〕(尿血)吐交橫。
溢關骨痛心煩躁。
更兼頭面赤。
池氏曰。
溢關者。
陰氣上至于關。
而未溢于關前陽部。
腎之陰水。
欲勝心火。
火不受邪。
水火交争而兩傷。
腎傷則骨痛。
心傷則煩躁。
以緻氣上攻而頭面赤。
大實由來面赤風。
燥痛面色與心同。
微寒虛惕心寒熱。
急則腸中痛不通。
實大相兼并有滑。
舌強心驚語話難。
單滑心熱别無病。
澀無心力不多言。
沉緊心中逆冷痛。
弦時心急又心懸。
卷上 五髒歌 肝髒歌一 肝髒應春陽。
連枝膽共房。
色青形象木。
位列在東方。
含血榮于目。
牽筋運爪将。
逆時生恚怒。
順候脈弦長。
泣下為之液。
聲呼是本鄉。
味酸宜所納。
麻谷應随糧。
實夢山林樹。
虛看細草芒。
積曰肥氣得。
杯覆脅隅旁。
翠羽身将吉。
顔同枯草殃。
四斤餘四兩。
七葉兩分行。
卷上 五髒歌 肝髒歌二 三部俱弦肝有餘。
目中疼痛苦虛。
怒氣滿胸常欲叫。
翳瞳子淚如珠。
卷上 五髒歌 肝髒歌三 肝軟并弦本沒邪。
緊因筋急有些些。
細看浮大更兼實。
赤痛昏昏似物遮。
溢關過寸口相應。
目眩頭重與筋疼。
芤時眼暗或吐血。
四肢癱瘓不能行。
澀則緣虛血散之。
肋脹脅滿自應知。
滑因肝熱連頭目。
緊實弦沉癖基。
微弱浮散氣作難。
目暗生花不耐看。
甚浮筋弱身無力。
遇此還須四體癱。
卷上 五髒歌 脾髒歌一 脾髒象中坤。
安和對胃門。
旺時随四季。
自與土為根。
磨谷能消食。
榮身性本溫。
應唇通口氣。
連肉潤肌臀〔形扁〕(廣)〔才〕(長)三〔五〕(寸五)。
難經曰。
脾廣三寸長五寸。
脈訣止言扁三寸。
失長五寸之文。
今合廣長。
着三五之數。
膏凝散半斤。
順時脈緩慢。
失則氣連吞。
素問曰。
五氣所病脾為吞。
又曰剌中脾。
十日死。
其動如吞。
李範曰。
連吞者。
所以形容緊數之脈狀。
乖于内經。
失脈訣意。
實夢歌歡樂。
虛争飲食分。
濕多成五洩。
腸〔走〕(響)若雷奔。
痞氣冬為積。
皮黃四體昏。
二斤十四兩。
三鬥五升存。
卷上 五髒歌 脾髒歌二 三部俱緩脾家熱。
口臭胃翻長嘔逆。
齒腫斷宣注氣纏。
寒熱時時少心力。
卷上 五髒歌 脾髒歌三 脾脈實兼浮。
消中脾胃虧。
口幹饒飲水。
多食亦肌虛。
(肌一作饑)單滑脾家熱。
口臭氣多粗。
澀則非多食。
食不作肌膚。
微浮傷客熱。
來往作微疏。
有緊脾家痛。
仍兼筋急拘。
欲吐不得吐。
沖沖未得蘇。
若弦肝氣盛。
妨食被機謀。
大實心中痛。
如邪勿帶符。
溢關涎退場門。
風中見羁孤。
卷上 五髒歌 肺髒歌一 肺髒最居先。
大腸通道宣。
兌為八卦〔地〕(說)。
金〔屬〕(次)五行〔牽〕(傳)。
皮與毛通應。
魂将魄共連。
鼻聞香臭辨。
壅塞氣相煎。
語過多成嗽。
瘡浮酒灌穿。
豬膏凝者吉。
枯骨命難存。
本積息贲患。
乘春右脅邊。
順時浮澀短。
反即大洪弦。
實夢兵戈競。
虛行〔涉〕(夢)〔水〕(野田)。
靈樞曰。
厥氣客于大腸。
則夢田野。
今按脈訣以水田為肺虛之夢。
非也。
大腸虛。
為厥氣所客。
則夢田野。
腑虛緻髒虛。
或可連稱。
若曰水田。
則腎夢也。
三斤三兩重。
六葉散分懸。
卷上 五髒歌 肺髒歌二 三部俱浮肺藏風。
鼻中多水唾稠濃。
壯熱惡寒皮膚痛。
颡幹雙目淚酸疼。
卷上 五髒歌 肺髒歌三 肺脈浮兼實。
咽門燥又傷。
大便難且澀。
鼻内乏馨香。
實大相兼滑。
毛焦涕唾粘。
更知咽有燥。
火盛夏宜砭。
沉緊相兼滑。
仍聞咳嗽聲。
微浮兼有散。
肺脈本家形。
溢出胸中滿。
氣洩大腸鳴。
弦冷腸中結。
芤〔暴痛無成〕(為失血榮)。
暴痛無成。
是不痛也。
潔古解得之。
解作痛者又非。
改為失血為當。
沉細仍兼滑。
應知是骨蒸。
皮毛皆總澀。
寒熱兩相承。
卷上 五髒歌
冬石根據經分節氣。
素問曰。
春脈如弦。
其氣來弱輕虛以滑。
端直以長。
故曰弦。
夏脈如鈎。
其氣來盛去衰。
故曰鈎。
秋脈如浮。
其氣來輕虛以浮。
來急去散。
冬脈如營。
其氣來沉以抟。
故曰營。
難經曰。
者弦。
脈來厭厭聶聶。
如循榆葉。
(當根據素問作脈來弱。
招招如揭長竿末梢。
)曰平。
益實而滑。
如循長竿。
曰病。
急而勁益。
強如新弓弦。
曰死。
夏鈎。
脈來累累如環。
如循琅。
曰平。
來益數如雞舉足曰病。
前曲後倨。
如操帶鈎曰死。
秋毛。
脈來藹藹。
如車蓋。
按之益大。
(當根據素問作厭厭聶聶如落榆葉。
) 曰平。
不上不下。
如循雞羽。
曰病。
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
冬石。
脈來上大下銳。
如雀之啄。
曰平。
啄啄連屬。
其中微曲。
曰病。
來如解索。
去如彈石。
曰死。
今按四時之脈。
皆取法象本乎難經。
夏脈不當改作洪。
阿阿緩若春楊柳。
此是脾家居四季。
四時之末。
土旺十八日。
此脾土之本位。
然而四時之候。
四髒之脈。
皆以脾土胃氣為本。
難經曰。
脾者中州。
其平和不可得見。
衰乃見爾。
來如雀之啄。
如水之漏下。
是脾家之衰見也。
脈經曰。
六月季夏建未。
坤之間。
土之位。
脾旺之時。
其脈來阿阿而緩。
名曰平脈。
今脈訣增春楊柳以為法象。
蔡氏曰。
凡脈不大不細。
不長不短。
不浮不沉。
不滑不澀。
應手中和。
意思欣欣。
難以名狀者。
為胃氣。
亦可謂善于形容者矣。
今按難經所言。
四時之平脈者。
有胃氣之脈也。
病脈者。
四時脈多而胃氣少者也。
死脈者。
但有四時脈。
而無胃氣者也。
如此則胃氣之脈。
随四時而寓于當時之脈之中。
為平脈也。
不可得而見。
亦不可得而形容。
其曰阿阿而緩者。
專以四季十八日中所診而見者言之耳。
在意專心察細微。
靈樞曉解通玄記。
浮芤滑實弦緊洪。
〔七表〕(陽脈)還應是本宗。
微沉緩澀遲并伏。
濡弱相兼〔八裡〕(陰脈)同。
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
惟浮沉二脈。
可以表裡論。
黃、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裡。
脈經王氏所作。
無七表八裡九道之名。
今脈訣竊托叔和之名。
其論脈卻悖于脈經。
自六朝以來。
以七表八裡九道為世大惑。
未有言其非者。
王裳着闡微論。
謂脈訣論表不及裡。
于脈之形狀大有發明。
至于表裡則不言其非。
尚拘拘增數長二脈為九表。
加短細二脈為十裡。
以九與十為陰陽數之極。
嗚呼。
脈之變化。
固從陰陽生。
然安可以名數拘之哉。
從來之論脈有以浮沉長短滑澀為三陰三陽者。
有以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别者。
有以大浮數動滑為陽。
沉澀弱弦微為陰者。
有以按尺寸。
觀浮沉滑澀。
而知病所生以治者。
是皆以陰陽對舉而互見也。
未嘗雲七表八裡九道也。
但七表八裡九道。
果可以盡脈之數乎。
内經曰鼓曰搏曰喘曰橫曰急曰躁。
仲景曰卑榮章綱損。
曰縱橫逆順。
豈七表八裡九道之能盡也。
然其名雖異。
實不出乎陰陽。
故脈當以陰陽察形。
不當以表裡定名。
内經曰脈合陰陽。
又曰善診者察色按脈。
先别陰陽。
諸脈因浮而見者。
皆雲表。
不拘于七表。
諸脈因沉而見者。
皆曰裡。
不拘于八裡。
沉而滑亦曰裡。
浮而澀亦曰表。
詳辨在衆脈條下。
血營氣衛定息數。
一萬三千五百通。
素問曰。
營者水谷之精氣也。
和調于五髒。
灑陳于六腑。
乃能入于脈也。
故循脈上下。
貫五髒。
絡六腑也。
衛者。
水谷之悍氣。
其氣疾滑利。
不能入于脈也。
故循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
(謂脈外)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靈樞曰。
人受氣于谷。
谷入于胃。
以傳與肺。
五髒六腑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營周不休。
五十而大會。
又曰谷氣津液已行。
營衛大通。
乃化糟粕。
以次傳下。
又曰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則出。
吸則入。
又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
又曰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
故宗氣積于胸中。
出于喉嚨。
以貫心肺。
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脈。
化以為血。
以營四末。
内注五髒六腑。
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
而不休者也。
營氣衛氣。
皆津液之所行。
又曰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故血之與氣。
異名而同類焉。
又曰營出中焦。
衛出上焦。
又曰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
是謂血。
又曰經脈者。
所以行血氣。
而營陰陽。
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阖者也。
靈樞曰。
人經脈周身十六丈二尺。
漏水下百刻分晝夜。
人一呼。
脈再動。
氣行三寸。
一吸。
脈亦再動。
氣行三寸。
呼吸定息。
氣行六寸。
十息。
氣行六尺。
二百七十息。
氣行十六丈二尺。
一周于身。
下水二刻。
二千七百息。
氣行十周于身。
下水二十刻。
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五十周。
水下百刻。
故五十營者。
備得天地之壽矣。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又曰。
衛氣之行。
一日一夜。
五十周于身。
晝行于陽二十五周。
夜行于陰二十五周。
周于五髒。
是故平旦陰盡。
陽氣出于目。
目張則氣上行于頭。
循項。
下足太陽。
循背。
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
别于目銳。
下手太陽。
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
其散者别于目銳。
下足少陽。
注小指次指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
下至手小指之間。
别者以上至耳前。
合于颔脈。
注足陽明。
以下行至足跗上。
入五指之間。
其散者從耳下。
下手陽明。
入大指之間。
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
入足心。
出内踝下行陰分。
複合于目。
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
人氣行身一周。
與十分身之八。
其始入于陰。
常從足少陰注于腎。
腎注于心。
心注于肺。
肺注于肝。
肝注于脾。
脾複注于腎。
為周。
是故夜行一舍。
人氣行于陰髒一周。
與十分藏之八。
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
而複會于目。
(詳見靈樞衛氣行七十六) 此五十周衛氣之行也。
晝行陽二十五度。
夜行陰二十五度。
五十周而後大會于平旦者。
營衛息數同也。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
陽明注足陽明太陰。
太陰注手少陰太陽。
太陽注足太陽少陰。
少陰注手心主少陽。
少陽注足少陽厥陰。
厥陰複還注手太陰。
此經脈行度終始也。
與衛氣之行則各異。
三因方雲。
血為脈。
氣為息。
一呼一吸一定息。
脈行六寸。
二百七十息。
行盡十六丈二尺者。
血之脈也。
氣之息遲于脈。
八息三分三厘三毫方行一寸。
一萬三千五百息。
方行盡十六丈二尺。
今按經雲氣積于胃。
以通營衛。
各行其道。
宗氣流于海。
下者注氣街。
上者走息道。
如此則營衛各道。
如上文靈樞所言。
營者水谷之精氣。
出于中焦。
變化為赤。
入于脈。
與息數呼吸應。
衛者水谷之悍氣。
出于上焦。
行于脈外。
溫分肉。
充皮膚。
司開阖。
不與脈同行。
不與營同道。
不與息數同應營衛也。
其異如此。
然而行于身也。
晝夜五十周。
則營與衛一也。
三因以血為脈指營言。
以氣為息指衛言。
而謂營血之脈晝夜五十周。
衛氣之息晝夜一周。
不知何據。
而與古經如此其異也。
又按難經曰。
營氣之行。
常與衛氣相随上下。
衛由息而動。
巢元方謂氣行則血行。
氣住則血住。
皆疑其傳誤。
王冰謂刺絡通營衛。
不當兼言衛在絡之間也。
靈樞衛氣行篇雲。
衛氣之行。
晝行陽。
則目張而寤。
夜行陰。
則目瞑而寐。
謹按此節。
言平旦陽氣之出目。
而下行于手足三陽也。
皆一時分道并注。
非有先後次第也。
此經篇末言水下一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
人氣在陰分者。
則是先下太陽究竟。
然後下少陽。
俟少陽究竟。
然後下陽明。
俟陽明究竟。
方上行陰分。
大與此節矛盾。
并衍文也。
又按此節。
言陽氣流行之周數。
及下文言漏水所下之刻數合而推之,其為衍衣冠文物矣。
何以言之。
夫晝日漏下之水。
凡五十刻。
晝日陽氣之行。
凡二十五周。
以晝日漏水之刻數。
配于晝日陽氣之周數。
則陽氣一周配漏水二刻也。
又以漏水之二刻。
配于陽氣之一周。
則陽氣之從平旦出目。
而分道并注下于手足三陽也。
蓋配水下一刻焉。
其從足心之出内踝。
上行陰分。
而複合于目。
亦配水下一刻。
是為一周也。
如此則水下一刻。
人氣當在三陽。
水下二刻。
人氣當在陰分。
而行一周于身也。
水下三刻。
人氣又當在三陽。
水下四刻。
人氣又當在陰分。
而行一周于身也。
如此周流三陽與陰分。
至水下五十刻。
則得二十五周于身,而與篇首晝日行陽之數相合。
今此篇末。
水下一刻。
人氣在太陽。
二刻在少陽。
三刻在陽明。
四刻在陰分之說。
則是漏水下四刻。
配人氣行一周于身。
水下八刻。
配人氣行二周于身。
水下五十刻。
配人氣行一十二周半于身。
與篇首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之說不合。
豈經之本旨耶。
營氣之行。
自手太陰始。
至足厥陰終。
為一周于身也。
詳其一周于身。
外至身體四肢。
内至五髒六腑。
無不周遍。
故其五十周。
無陰陽晝夜之殊。
衛氣之行則不然。
晝但周陽。
于身體四肢之外。
不入五髒六腑之内。
夜但周陰。
于五髒六腑之内。
不出身體四肢之外。
故必五十周。
至平旦。
方與營大會于肺手太陰也。
卷上 五髒歌 (心肝脾肺腎) 卷上 五髒歌 心髒歌一 心藏身之〔精〕(君)。
小腸為〔弟兄〕(受盛)。
心者。
君主之官。
一身之主宰也。
經曰。
主明則下安。
曰身之精。
不見心為尊矣。
精有兩義。
有與生俱來之精。
經曰。
兩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謂精。
非心之專主也。
有五髒六腑之精。
經曰。
腎受而藏之。
腎為精之處。
非心之所主也。
心髒。
小腸腑。
大言陰與陽。
小言夫與婦。
不可以兄弟言。
小腸為受盛之官。
(盛平聲) 象離随夏旺。
屬火向南〔生〕(明)。
任物無纖巨。
多謀最有靈。
内行于血海。
沖脈為十二經之海。
靈樞曰。
血海者沖脈也。
又手太陽少陰二經為表裡。
心主血。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女子不月。
心歌雲。
内行血海。
以此。
李範以肝為血海。
而牽合之。
非也。
外應舌将榮。
七孔多聰慧。
三毛上智英。
反時憂不解。
順候脈洪〔驚〕(平)。
洪脈見于夏。
為順候。
平脈。
何驚之有。
液汗通皮潤。
聲言爽氣清。
伏梁秋得積。
如臂在臍萦。
心之積。
名伏梁。
出難經。
若内經腹中論所載。
伏梁。
乃風根也。
非心積也。
順視雞冠色。
兇看瘀血凝。
診時須審委。
細察要叮咛。
實夢憂驚怪。
虛翻煙火明。
靈樞曰。
正邪從外襲内。
而未有定舍。
與營衛俱行。
而與魂魄飛揚。
使人卧不安而喜夢雲雲。
秤之十二兩。
小大與常平。
卷上 五髒歌 心髒歌二 三部俱數心家熱。
舌上生瘡唇破裂。
狂言滿目見鬼神。
飲水百杯終不歇。
卷上 五髒歌 心髒歌三 心脈芤〔陽氣作聲〕(時失血榮)。
或時〔血痢〕(尿血)吐交橫。
溢關骨痛心煩躁。
更兼頭面赤。
池氏曰。
溢關者。
陰氣上至于關。
而未溢于關前陽部。
腎之陰水。
欲勝心火。
火不受邪。
水火交争而兩傷。
腎傷則骨痛。
心傷則煩躁。
以緻氣上攻而頭面赤。
大實由來面赤風。
燥痛面色與心同。
微寒虛惕心寒熱。
急則腸中痛不通。
實大相兼并有滑。
舌強心驚語話難。
單滑心熱别無病。
澀無心力不多言。
沉緊心中逆冷痛。
弦時心急又心懸。
卷上 五髒歌 肝髒歌一 肝髒應春陽。
連枝膽共房。
色青形象木。
位列在東方。
含血榮于目。
牽筋運爪将。
逆時生恚怒。
順候脈弦長。
泣下為之液。
聲呼是本鄉。
味酸宜所納。
麻谷應随糧。
實夢山林樹。
虛看細草芒。
積曰肥氣得。
杯覆脅隅旁。
翠羽身将吉。
顔同枯草殃。
四斤餘四兩。
七葉兩分行。
卷上 五髒歌 肝髒歌二 三部俱弦肝有餘。
目中疼痛苦虛。
怒氣滿胸常欲叫。
翳瞳子淚如珠。
卷上 五髒歌 肝髒歌三 肝軟并弦本沒邪。
緊因筋急有些些。
細看浮大更兼實。
赤痛昏昏似物遮。
溢關過寸口相應。
目眩頭重與筋疼。
芤時眼暗或吐血。
四肢癱瘓不能行。
澀則緣虛血散之。
肋脹脅滿自應知。
滑因肝熱連頭目。
緊實弦沉癖基。
微弱浮散氣作難。
目暗生花不耐看。
甚浮筋弱身無力。
遇此還須四體癱。
卷上 五髒歌 脾髒歌一 脾髒象中坤。
安和對胃門。
旺時随四季。
自與土為根。
磨谷能消食。
榮身性本溫。
應唇通口氣。
連肉潤肌臀〔形扁〕(廣)〔才〕(長)三〔五〕(寸五)。
難經曰。
脾廣三寸長五寸。
脈訣止言扁三寸。
失長五寸之文。
今合廣長。
着三五之數。
膏凝散半斤。
順時脈緩慢。
失則氣連吞。
素問曰。
五氣所病脾為吞。
又曰剌中脾。
十日死。
其動如吞。
李範曰。
連吞者。
所以形容緊數之脈狀。
乖于内經。
失脈訣意。
實夢歌歡樂。
虛争飲食分。
濕多成五洩。
腸〔走〕(響)若雷奔。
痞氣冬為積。
皮黃四體昏。
二斤十四兩。
三鬥五升存。
卷上 五髒歌 脾髒歌二 三部俱緩脾家熱。
口臭胃翻長嘔逆。
齒腫斷宣注氣纏。
寒熱時時少心力。
卷上 五髒歌 脾髒歌三 脾脈實兼浮。
消中脾胃虧。
口幹饒飲水。
多食亦肌虛。
(肌一作饑)單滑脾家熱。
口臭氣多粗。
澀則非多食。
食不作肌膚。
微浮傷客熱。
來往作微疏。
有緊脾家痛。
仍兼筋急拘。
欲吐不得吐。
沖沖未得蘇。
若弦肝氣盛。
妨食被機謀。
大實心中痛。
如邪勿帶符。
溢關涎退場門。
風中見羁孤。
卷上 五髒歌 肺髒歌一 肺髒最居先。
大腸通道宣。
兌為八卦〔地〕(說)。
金〔屬〕(次)五行〔牽〕(傳)。
皮與毛通應。
魂将魄共連。
鼻聞香臭辨。
壅塞氣相煎。
語過多成嗽。
瘡浮酒灌穿。
豬膏凝者吉。
枯骨命難存。
本積息贲患。
乘春右脅邊。
順時浮澀短。
反即大洪弦。
實夢兵戈競。
虛行〔涉〕(夢)〔水〕(野田)。
靈樞曰。
厥氣客于大腸。
則夢田野。
今按脈訣以水田為肺虛之夢。
非也。
大腸虛。
為厥氣所客。
則夢田野。
腑虛緻髒虛。
或可連稱。
若曰水田。
則腎夢也。
三斤三兩重。
六葉散分懸。
卷上 五髒歌 肺髒歌二 三部俱浮肺藏風。
鼻中多水唾稠濃。
壯熱惡寒皮膚痛。
颡幹雙目淚酸疼。
卷上 五髒歌 肺髒歌三 肺脈浮兼實。
咽門燥又傷。
大便難且澀。
鼻内乏馨香。
實大相兼滑。
毛焦涕唾粘。
更知咽有燥。
火盛夏宜砭。
沉緊相兼滑。
仍聞咳嗽聲。
微浮兼有散。
肺脈本家形。
溢出胸中滿。
氣洩大腸鳴。
弦冷腸中結。
芤〔暴痛無成〕(為失血榮)。
暴痛無成。
是不痛也。
潔古解得之。
解作痛者又非。
改為失血為當。
沉細仍兼滑。
應知是骨蒸。
皮毛皆總澀。
寒熱兩相承。
卷上 五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