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六朝高陽生。

    剽竊晉太醫令王叔和。

    撮其切要。

    撰為脈訣。

    蔡西山辨之詳矣。

    世相因。

    人相授。

     鹹曰王叔和脈訣。

    既不能正其名。

    又不能辨其非。

    訛承惑固。

    是以罔覺。

    今刊其誤。

    題曰脈訣。

     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

    先正其名也。

    竊取靈素内經、秦越人、張仲景、華佗、王叔和、及曆代名醫之書以證。

    又述諸家所解。

    集長辨短。

    知我者其惟脈訣乎。

    罪我者其惟脈訣乎。

     卷上 診候入式歌 左心小腸肝膽腎。

    右肺大腸脾胃〔命〕腎。

     十二經動脈循環無端。

    始于手太陰。

    終于足厥陰。

    一晝夜五十周。

    朝于寸口。

    會于平旦。

    内經診以平旦。

    難經獨取寸口。

    寸口者。

    即手太陰之經渠穴也。

    上古診法有三。

    其一。

    各于十二經動脈見處。

    分為三部。

     天地人以候各髒腑。

    其二。

    以寸口與人迎參之。

    以驗陰陽四時之大小。

    以決其病。

    其三。

    獨取寸口。

     以内外分髒腑。

    以高下定身形。

    斯王叔和之所取。

    以為寸口。

    髒腑之位。

    脈訣述之有差。

    脈經兩尺并屬腎與膀胱。

    今脈訣以命門列右尺。

    通真子注。

    又以三焦為命門合。

    并屬右尺。

    是不可以不辯。

     十八難曰。

    手心主。

    少陽火。

    生足太陰。

    陽明土。

    土主中宮。

    故在中部也。

    亦未嘗言手心主少陽火在何部也。

    二十五難曰。

    心主與三焦為表裡。

    靈樞銅人并同。

    又未嘗以三焦合命門也。

    且持脈有道。

    因動脈而有别。

    假使以右腎為命門之髒。

    外無經絡。

    其動脈何在。

    且命門之說。

    始于扁鵲。

     亦不分男女左右。

    考之内經。

    腎固已分為兩髒。

    未嘗有命門也。

    惟銅人有命門穴。

    在十四椎下。

     靈樞言兩目為命門。

    既無動脈。

    何以為診。

    又非正髒。

    何以列部。

    腎有兩枚。

    均為腎。

    尺内以候腎。

     同列左右尺。

    斯黃岐之正論。

    習醫者。

    不本内經。

    而信末世昧理之謬論。

    安能悟其非而造其妙。

     三因方以右腎居右尺中。

    屬手厥陰經。

    與三焦手少陽經合。

    則又差之甚矣。

    心主非右腎也。

    手厥陰雖與三焦經合。

    其起于心中。

    出屬心包絡。

    終于手小指次指。

    其經不行尺部之下也。

    何以列在右尺。

    黎氏曰。

    扁鵲以心主與三焦為表裡。

    而脈訣以命門與三焦為表裡者。

    以腎為精之舍。

    三焦為精之府也。

    命門雖系一髒。

    外别無經。

    與腎俱屬足少陰經。

    與足太陽膀胱相為表裡。

    以此推之。

     三焦之氣與命門通。

    而三焦之經不與命門合也。

    扁鵲之論為正。

    然則寸口之部位以何為正也。

    脈要精微論曰。

    尺内兩旁則季脅也。

    尺内以候腎。

    尺外以候腹。

    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

    上附上。

    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

    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此寸口部之定位也。

    或曰必以動脈為診。

    則手厥陰少陽二經。

    當列何部也。

    曰。

    經雲手少陰獨無乎。

    其外經病而髒不病也。

     故治病者治包絡之經。

    無犯其經。

    則手厥陰同手少陰經部診也。

    手少陽為三焦。

    則各分于上中下部以診也。

    則十二經動脈。

    皆可診于寸口矣。

    潔古以地道自右逆行。

    言脈三部自手少陰君火心始。

    逆而至厥陰風木肝。

    逆而至太陽寒水。

    外應十一月。

    内應于左尺腎與膀胱。

    接右手。

    肺應九月。

    居右寸。

    逆至太陰。

    土為脾。

    應右關。

    又逆至手厥陰與三焦。

    以愚考之。

    此乃地六氣之步位。

    故歲首于春初之氣。

    亦始厥陰風木君火不任令。

    退居二氣。

    而少陽相火當夏為三之氣。

    四氣太陰。

    五氣陽明。

     六氣太陽。

    乃取地之六氣。

    根據四時而至。

    難以言寸口三部之位。

    且六節氣位。

    乃地理之應也。

    經曰顯明之右。

    君火之位。

    君火之右。

    退行一步。

    相火治之。

    複行一步。

    土氣治之。

    雖始以君火。

    亦順次而行。

    未嘗逆。

    楊仁齋以右尺其經手厥陰。

    其藏心包絡。

    其府三焦。

    其名命脈。

    決非右腎之命門。

     以愚考之。

    十二經脈。

    自上古立名。

    今不悟脈歌非王叔和之本經。

    又立命脈以附和之。

    且觀于内經尺内以候腎。

    原不曾分左右。

    是合左右之尺。

    皆以候腎。

    亦無所謂命脈矣。

    仁齋直指于醫方發明甚高。

     惜乎于此未明。

     〔女人反此背看之〕(男女脈形有異同。

    )尺〔脈〕(位)第三同〔斷〕(腎)病。

     歌首二句。

    隻言部位未論脈。

    女人反此背看雲者。

    原其惑于男左腎右命門。

    女右腎左命門。

    故言反此。

     又斷之曰尺脈第三同斷病。

    則反此背看者。

    隻論尺脈耳。

    男女有異同者脈形爾。

    如男脈關上盛。

    女脈關下盛。

    男左大右小為順。

    女右大左小為順。

    男女脈位即無異同也。

    以十二經脈所行之終始。

     五歲之定位成形。

    則一也。

    惟莖戶及胞門子戶。

    精血之不同爾。

    安可言脈位。

    女人與男子反而背看乎。

     脈訣之誤。

    因于腎與命門有男女之别。

    不知腎有兩。

    其左為腎。

    右為命門。

    難經雖有左右之别。

     亦無男女左右之分。

    其實皆腎髒非命門也。

    至褚氏遺書。

    則又以女人心肺自尺始。

    倒裝五髒。

    則謬又甚焉。

    或曰南政北政。

    三陰司天在泉。

    而尺寸亦或易位。

    褚氏之論或原此乎。

    曰不然也。

     司天在泉。

    以天之六步為客脈也。

    故随南北政以分尺寸之不應耳。

    其地之六步為主脈。

    即随候以見而不移也。

    心肺在上。

    肝腎在下。

    脾脈在中。

    自三才分而為人。

    亘古今何嘗異。

    無求子曰。

     所謂反者。

    男子尺脈常弱。

    今反盛。

    女子尺脈常盛。

    今反弱。

    故謂之反耳。

    李範因之。

    雖于反字義明。

    不同于衆論。

    然反盛反弱。

    乃男女之病脈。

    今入式歌。

    方言部位。

    而遽以病脈牽解。

     似非本旨。

    特作歌者不善行文。

    故以反此背看傳惑于世耳。

    今刊而改之如上。

     心與小腸居左寸。

    肝膽同居左關定。

    腎居尺脈亦如然。

    用意調和審安靜。

    肺與大腸居右寸。

     脾胃脈從關裡認。

    命門還與腎脈同。

    用心仔細須尋趁。

     此脈訣重分左右寸關尺部所出也。

    其曰命門還與腎脈同。

    以此句觀之。

    命門即腎也。

    既知其非動脈。

    前何必以命門為髒而列部邪。

    察病指南以右手尺為命門。

    卻又曰一名手心主包絡則又差。

    以命門為心主也。

    心為髒。

    小腸為腑。

    以腑配髒者。

    實以手少陰心經。

    與手太陽小腸經。

    二經脈相接。

    故同一部。

    其餘髒腑同部皆同。

    然髒腑之脈。

    實以浮沉之位别之。

    腑陽也。

    故因浮而見。

    藏陰也。

    故因沉而見。

    然以難經一脈十變推之。

    如雲心急甚者肝邪幹心。

    心微急者膽邪幹小腸。

    是又以本髒之脈微甚。

     别髒腑也。

    察病指南以七難六氣循甲子旺脈分六腑者非也。

    陽明脈浮大而短。

    安得為胃脈形也。

    浮大而短。

    陽明燥金脈也。

     〔若診他脈覆手看要自看時仰手認〕(診脈皆須仰手看。

    覆手反診用不應。

    ) 古人診病必仰病患手而診。

    醫者覆其手。

    以三部九候菽重之法取之。

    惟反其診者不然。

    蓋南北二政之歲。

    三陰司天在泉。

    尺寸或有不應者。

    反其診則應矣。

    不應者。

    脈沉不應診也。

    覆病患手診之。

     則脈見也。

    沉者為浮。

    細者為大。

    舍此之外。

    無覆手之診。

     升按脈訣之言。

    謂診他則覆手。

    自診則仰手。

    取手便而已。

    刊誤蓋誤認歌意。

    以醫之覆手診人。

     為覆病患之手也。

    自此以後有似此者。

    節去之而不辯。

     三部須教指下明。

     難經曰。

    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

    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從關至尺。

    是尺内。

    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

    是寸口内。

    陽之所治也。

    故分寸為尺。

    分尺為寸。

    故陰得尺中一寸。

    陽得寸内九分。

    尺寸終始。

     一寸九分。

    故曰尺寸也。

    蔡氏曰。

    手太陰之脈。

    自腕中橫紋至魚際。

    橫紋得同身之一尺一寸。

    自腕中橫紋前盡一尺為陰之位。

    自魚際後一寸為陽之位。

    太陰動脈。

    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

    後不及腕中橫紋九寸。

    故古人于寸内取九分。

    尺内取一寸。

    冥契陽九陰十自然之數。

    尺寸之間。

    謂之關。

    關者。

    陰陽之限也。

     索氏曰。

     諸家論脈部位。

    或曰尺寸。

    或曰寸關尺。

    或曰三寸為三部。

    或尺寸三部通論。

    其不同者何也。

    素問言脈之部位。

    止言尺寸。

    未言關也。

    至扁鵲難經。

    乃言有關部。

    在尺寸之交。

    蓋扁鵲假設關位。

    而寓于尺寸之交。

    以為三部也。

    其實隻有尺寸而已。

    逮仲景本論。

    及王叔和言脈之部位。

     或以尺寸通論某髒某腑受病者。

    是确言諸髒腑之脈隻一之意也。

    乃合黃帝之說矣。

    或以三部分論某髒某腑受病者。

    是假言諸髒腑之脈各出之意也。

    乃合扁鵲之說矣。

    今究仲景叔和。

    既宗黃帝。

     言隻有尺寸。

    又從扁鵲三部之說何哉。

    蓋黃帝言尺寸者。

    約度之義。

    扁鵲言三部者。

    亦約度之義。

     仲景叔和所以兼取并用。

    非疑而兩存之也。

    千金載黃帝問曰。

    何謂三部脈也。

    岐伯曰。

    寸關尺也。

     今考黃帝書無此說。

    蓋思邈假托耳。

    通真子曰。

    素問三部九候論。

    所述三部。

    言身之上中下部。

     非謂寸關尺也。

     九候了然心裡印。

     素問曰。

    人有三部。

    部有九候。

    乃各于動脈現處候之。

    分九候。

    今脈訣所歌。

    以寸關尺三部。

     每三部内有浮中沉三候。

    浮以候腑。

    中以候胃氣。

    沉以候髒。

    通一手三部為九候也。

     大腸〔共〕(供)肺為傳送。

     素問曰。

    大腸者傳導之官。

    變化出焉。

    肺者相傳之官。

    治節出焉。

    傳送者大腸之職。

    非與肺共也。

     大腸以肺為髒。

    供送應副而已。

     〔心與小腸為受盛〕(小腸受盛與心應。

    ) 素問曰。

    小腸者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小腸配心髒。

    與之相應。

    非心與小腸同受盛也。

     脾胃相通五谷消。

     素問曰。

    脾與胃以膜相連爾。

    胃受五谷。

    脾氣磨而消之。

     膀胱腎合〔為津慶〕(通津徑。

    ) 腎之所攝者精。

    胞之所藏者溺。

    精溺之洩。

    同為一徑窦而出。

    若曰津慶。

    膀胱雖為津液之府。

     然五髒六腑皆有津液。

    非腎膀胱所專主也。

     三焦〔無狀〕(為府)空有名。

    〔寄〕(分)在胸〔中〕(腹)。

    膈相應。

     此段皆以髒腑配合為歌。

    至三焦。

    卻不以命門為配。

    其以三焦附于尺診欤。

    且心主與三焦為表裡。

     心主脈曆絡三焦。

    手少陽脈遍屬三焦。

    其治各有所。

    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渎。

    各有法象。

     不偏在下。

    安可診于尺也。

    且難經曰。

    上部法天。

    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

    即上焦之部。

    中下部即中下焦。

     分診甚明矣。

    三因方之好異也。

    雲。

    三焦有形如脂膜。

    附于兩腎夾脊。

    若果如此。

    則内經難經言之矣。

     其經脈又何遍屬曆絡之雲乎。

     肝膽同為津液〔府〕(居)。

    〔能〕(上)通眼目為清淨。

     素問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則津液府。

    施于膀胱為當。

    以為肝膽則非。

    又肝髒膽腑。

    今雲同為府。

    辭又害意。

    今改之同為津液居。

    乃言肝膽之津液耳。

    五髒各有液。

    肝之液泣。

    其候目。

    五腑皆有出入。

    惟膽無出入。

    其膽之精氣。

    則因肝之餘氣溢入于膽。

    故藏在肝短葉間。

    相并而居。

    内藏精汁三合。

    其汁清淨。

    經曰。

    膽者清淨之府。

    肝藏血。

    開竅于目。

    目受血而能視。

    故上通眼。

    人年老目昏者。

    血衰。

    肝葉薄。

    膽汁減也。

     智者能調五髒和。

    自然察認諸家病。

     素問曰。

    常以不病調病患。

    醫不病。

    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

    陳氏曰。

    凡欲診脈先調自氣息。

     壓。

    取病患息。

    以候其遲數。

    過與不及。

    所謂以我醫彼。

    莫之敢違。

     掌後高骨号為關。

    骨下關脈形宛然。

    以次推排〔名〕(分)尺〔澤〕(寸)。

    三部還須仔細看。

     尺澤者手太陰之合穴。

    在肘中約紋上。

    其取一寸九分之法。

    上始魚際太淵。

    下終尺澤一尺一寸。

     于尺取一寸。

    于寸取九分。

    為三部之位。

    通真子雲。

    三部。

    寸口在上。

    關脈在中。

    尺澤在下。

    尺澤者。

     尺脈一寸之外。

    餘脈所不出不見。

    如入深澤而穴。

    故曰尺澤。

    安可以穴名而言尺部。

    今改之。

    無求子于三部。

    每部以浮中沉及四旁。

    分為七候。

    先浮按消息之。

    次中按消息之。

    次重按消息之。

    次上竟消息之。

    次下竟消息之。

    次推指外消息之。

    次推指内消息之。

    此無求子合經中諸法以為定法也。

    凡診平人之脈常以平旦。

    凡診病脈。

    則不以晝夜。

    王贶子亨法也。

     關前為陽名寸口。

    關後為陰直下取。

    陽弦頭痛定無疑。

    陰弦腹痛何方走。

    陽數〔即吐〕(為熱) 兼〔頭痛〕(吐血)。

     難經曰。

    數則為熱。

    脈經曰。

    陽數則吐血。

     陰微即瀉臍中吼。

    陽實應知面熱風。

    陰微盜汗勞兼有。

    陽實大滑應舌強。

    陰數〔脾熱并口臭〕(臍下熱痛久。

    ) 脈經雲。

    尺脈數惡寒。

    臍下熱痛。

    尺主下部。

    今雲脾熱口臭。

    脾在中州。

    非尺所系。

     陽微浮弱定心寒。

    陰滑〔食注脾家咎〕(經脈不調候。

    ) 脈經曰。

    尺脈滑。

    血氣實。

    婦人經脈不利。

    及尿血。

    食注脾咎。

    當診于關上。

     關前關後辨陰陽。

    察病根源應不朽。

     此總結關前為陽名寸口以下之文也。

    脈經辨陰陽大法雲。

    關前為陽。

    關後為陰。

    陽數吐血。

    陰微下利。

    陽弦頭痛。

    陰弦腹痛。

    陽微自汗。

    陰微自下。

    陽熱口生瘡。

    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躁不得眠。

     陽微不能呼。

    陰微不能吸。

    今脈訣所述。

    或遵或違何也。

    潔古曰。

    陽弦為脈浮而弦。

    陰弦為脈沉而弦。

     但言陰陽者。

    乃脈之浮沉也。

    經曰。

    浮為表。

    沉為裡。

    非止寸口獨浮尺獨沉。

    尺寸俱有浮沉。

    今按潔古論浮沉表裡則是。

    而以論此段陰陽則非。

    蓋脈經脈訣。

    皆以關前陽關後陰啟之。

    中論脈證。

    後又以關前關後辨陰陽結之。

    安可以浮沉論。

     一息四至号平和。

    更加一至大無。

     素問曰。

    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再動。

    呼吸定息。

    脈五動。

    閏以太息。

    命曰平人。

    難經曰。

    脈來。

     一呼再至。

    不大不小。

    曰平。

    二經之言不同何也。

    蓋難經因論損至之脈而概舉也。

    故于至脈。

    則雲一呼再至。

    曰平。

    不言一吸者。

    舉一使反三隅也。

    及後再舉。

    則兼呼吸。

    總論。

    不大不小者。

    息數調勻也。

    然不若内經理備言詳。

    其曰閏以太息者。

    閏在氣盈朔虛之間。

    太息在呼吸之間。

    猶歲之閏。

     非一呼一吸之外再有呼吸也。

     太息者。

    呼吸定息在呼吸之間。

    脈因而又一動。

    以成五動之數。

    亦如呼出心與肺。

    吸入腎與肝。

     而脾受谷氣于中。

    在呼出吸入之間也。

     三遲二敗冷危困。

    六數七極熱生多。

    八脫九死十歸墓。

    十一十二絕魂瘥。

     〔三至為遲一二敗〕(一息一至着床害。

    )兩息一至死非怪。

     遲敗。

    前已言矣。

    今重出。

    況下文兩息一至正論損。

    損有四等。

    故改之以舉其凡例。

    十四難曰。

     何謂損。

     一呼一至曰離經。

    二呼一至曰奪精。

    三呼一至曰死。

    四呼一至曰命絕。

    損脈從下上。

    自一呼一至。

     而至四呼一至也。

    然離經奪精則必死矣。

    何待三呼四呼一至。

    故脈訣。

    兩息一至即言死。

    仲景曰。

     脈有四損三日死。

    平人四息。

    病患脈一至也。

    五損一日死。

    平人五息。

    病患脈一至也。

    六損一時死。

     平人六息。

    病患脈一至也。

    此仲景于四損之上。

    又增五損六損。

    為一日一時死期。

     遲冷數熱古今同。

    難經越度分明載。

     難經曰。

    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

    越度者秦越人之法度也。

     熱〔即〕(積)生風冷〔生〕(動)氣。

    用心指下丁甯記。

     熱豈能生風。

    熱積之多則風生。

    冷不能生氣。

    冷積之多則動氣。

    然冷熱。

    亦能動血而為病。

    不可專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