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正者正治,反者反治,逆而從之,從而逆之是也。
春月則陽氣已洩,夏秋則陰氣在内,故必于冬月至後,行之乃可。
或問,經雲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則人之氣随天地之氣為生閉也。
平旦人氣生,因天地之陽氣生外,何故天地反寒于平旦乎?日西陽氣已虛何故反不寒乎?予曰∶日西陽氣雖虛,尚餘太陽之暖氣,故不寒。
至深夜暖氣漸消,故漸寒。
而至平旦,清晨太陽雖升,天地未暖,故尚寒耳。
日中而陽氣隆,故日中則暖也。
又問∶何故至平旦而每有露乎?予曰∶陽氣升而地氣上也。
地氣即地中之水氣,乃升而為露耳。
然其氣升上,本晝夜不息,日中有太陽故不見。
夜則見之,然所見亦微,非比平旦陽氣所升之時也。
又問∶平旦無露,此何以故?予曰∶因地氣不和,不和則氣升為雲,故無露。
若久旱地燥,其氣雖升,因上土燥而斂其氣,亦無露耳。
又問∶霧因何至?予曰∶地中之氣,随陽升為露,若氣稍不和,則不能為露,亦不能為雨,故但下瞞如雲若露而名霧也。
又問∶雨從雲降何故?常有雲不雨乎?予曰∶雲亦地之水氣因天地之氣不和,而和之則水氣升上為雲而為雨也,即所謂陰陽和而雨澤降耳。
然不和有甚不甚之别,不和不甚,則水氣騰空而散,雖有雲不雨(猶煮水,水氣升外,每騰空而散也)。
甚則水氣盛,不能騰空而散,故即降而為雨也。
蓋雲每出于山,即卦傳所謂山澤通氣是也。
又問∶風從何來?予曰∶風乃大塊噫氣(噫氣猶嗳氣,其氣從下散上也),因天地之氣不和而發,然天地有自然之風,有噫氣之風。
蓋天地之氣升而降,降而升,猶人之呼吸然。
若氣和則升降順而有自然之風焉,不和則不順,不順則逆,逆則發噫氣而為風耳。
如氣或不和于東,則噫氣發東風,即從東而至。
不和于西,則噫氣發西風,即從西而來,南北皆然,四隅亦如是。
若有風而有雨者,因不和之水氣,從風而上故也。
又問∶氣或不和于東,而西或又有不和,若噫氣并發,當必有東西齊來之風,而何故無乎?予曰∶天地一氣也,使氣東不和而又有西不和者,則噫氣或發于東,而西不順之氣亦從東而洩,故但有風于東耳。
發于西,故但有風于西耳。
然大莫大于天地,若彼不和,與此不和,固極遠而不能相應,則噫氣彼此齊發,則彼此之風遠而各殊,人所不得而知也。
即諺雲∶千裡不同風耳。
又問∶雷電何也?予曰∶一歲之中,熱而寒,寒而熱,皆天地元陽之氣,升上則熱,降下則寒。
若節至驚蜇,其氣漸升而達于外,因天地之氣不和,不和則氣不升,不升而欲升之,則破塊而出,故雷電并作。
蓋電即元陽之氣,氣即火也,雷因元陽之火升外,故每先電而後雷也(猶人放炮火,先見而後聲發也)。
若電閃甚,則雷猛發于外,故雷聲震上而形霹靂也。
如雷止而但有電者,乃破中之餘氣耳,所以電即閃而不遠,其氣乃破而易洩,故彼閃未已,而又有此也。
初秋陽氣将收,或值天地之氣不和,則氣欲降不能,而反逆于上,故每發迅雷耳。
若秋漸深,陽氣漸下,至冬伏藏,故雷亦收聲也。
人與天地同參,至秋其氣漸收,收則毛竅閉,而春夏所受之病皆郁,郁而發之,則病作矣,故病每多發于秋也。
許叔微《本事方》雲∶微患飲辟,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寫文,左向伏幾,是以飲食多墜左。
中夜必飲酒數杯,又向左卧,壯時不覺,三五年來,覺酒止從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止。
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止右邊有汗,左邊絕無。
遍訪名醫,治無一效。
自揣必有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濁者停滞無路以決之,故積至五七日,必嘔而去。
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
莫若燥脾以去濕,崇土以填科臼。
乃悉屏諸藥,隻以蒼術一斤,去皮切片為末,脂麻半兩,水二錢,研濾汁,大棗五十枚,煮去皮核,搗和丸,梧子大,每日空腹,溫服五十丸。
增至一二百丸,忌桃李雀肉,服三月而疾除。
自此常不嘔不吐不痛,胸膈寬利,飲啖如故,暑月汗亦周身,燈下能書細字,皆術之力也。
初服時,必覺微燥,以山栀末沸湯點服加之,久服亦自不燥矣。
又雲∶有人平居無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目閉口噤,或微知之,眩冒移時方寤,此名血厥,亦名郁冒。
因出汗過多,血少陽氣直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
氣過血還,陰陽複通,故移時方寤,婦人尤多此症。
宜服白薇湯,用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錢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夢溪筆談》雲∶夏文莊公性豪侈,禀賦異人,才睡則體冷似僵,一如逝者。
既覺須令人溫之,良久方能動。
有人見其陸行,兩車相并,載一物巍然,問之乃綿帳也。
以數十斤綿為之。
常服仙茅、鐘乳、硫黃不可勝記,晨朝每服鐘乳粥。
有小吏竊食之,疽發不可救。
《吹劍續錄》雲∶葛可久治同郡富家女,年可十七八,病四肢痿痹,不能自食,目瞪,衆醫莫治。
葛視之曰∶當去房中香奁流蘇之物,發地闆掘土為坎,畀女子其中,扃其屏。
戒家人俟其手足動而作聲,當報我。
久之手足果動而呼,投藥一丸,明日坎中出矣。
蓋此女平日嗜香,而脾為香所蝕故也。
濮陽傳雲∶萬曆丁亥,金台有婦人,以羊毛遍鬻于市,忽不見,繼而都人身生泡瘤漸大,痛死者甚衆,瘤内惟有羊
春月則陽氣已洩,夏秋則陰氣在内,故必于冬月至後,行之乃可。
或問,經雲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是則人之氣随天地之氣為生閉也。
平旦人氣生,因天地之陽氣生外,何故天地反寒于平旦乎?日西陽氣已虛何故反不寒乎?予曰∶日西陽氣雖虛,尚餘太陽之暖氣,故不寒。
至深夜暖氣漸消,故漸寒。
而至平旦,清晨太陽雖升,天地未暖,故尚寒耳。
日中而陽氣隆,故日中則暖也。
又問∶何故至平旦而每有露乎?予曰∶陽氣升而地氣上也。
地氣即地中之水氣,乃升而為露耳。
然其氣升上,本晝夜不息,日中有太陽故不見。
夜則見之,然所見亦微,非比平旦陽氣所升之時也。
又問∶平旦無露,此何以故?予曰∶因地氣不和,不和則氣升為雲,故無露。
若久旱地燥,其氣雖升,因上土燥而斂其氣,亦無露耳。
又問∶霧因何至?予曰∶地中之氣,随陽升為露,若氣稍不和,則不能為露,亦不能為雨,故但下瞞如雲若露而名霧也。
又問∶雨從雲降何故?常有雲不雨乎?予曰∶雲亦地之水氣因天地之氣不和,而和之則水氣升上為雲而為雨也,即所謂陰陽和而雨澤降耳。
然不和有甚不甚之别,不和不甚,則水氣騰空而散,雖有雲不雨(猶煮水,水氣升外,每騰空而散也)。
甚則水氣盛,不能騰空而散,故即降而為雨也。
蓋雲每出于山,即卦傳所謂山澤通氣是也。
又問∶風從何來?予曰∶風乃大塊噫氣(噫氣猶嗳氣,其氣從下散上也),因天地之氣不和而發,然天地有自然之風,有噫氣之風。
蓋天地之氣升而降,降而升,猶人之呼吸然。
若氣和則升降順而有自然之風焉,不和則不順,不順則逆,逆則發噫氣而為風耳。
如氣或不和于東,則噫氣發東風,即從東而至。
不和于西,則噫氣發西風,即從西而來,南北皆然,四隅亦如是。
若有風而有雨者,因不和之水氣,從風而上故也。
又問∶氣或不和于東,而西或又有不和,若噫氣并發,當必有東西齊來之風,而何故無乎?予曰∶天地一氣也,使氣東不和而又有西不和者,則噫氣或發于東,而西不順之氣亦從東而洩,故但有風于東耳。
發于西,故但有風于西耳。
然大莫大于天地,若彼不和,與此不和,固極遠而不能相應,則噫氣彼此齊發,則彼此之風遠而各殊,人所不得而知也。
即諺雲∶千裡不同風耳。
又問∶雷電何也?予曰∶一歲之中,熱而寒,寒而熱,皆天地元陽之氣,升上則熱,降下則寒。
若節至驚蜇,其氣漸升而達于外,因天地之氣不和,不和則氣不升,不升而欲升之,則破塊而出,故雷電并作。
蓋電即元陽之氣,氣即火也,雷因元陽之火升外,故每先電而後雷也(猶人放炮火,先見而後聲發也)。
若電閃甚,則雷猛發于外,故雷聲震上而形霹靂也。
如雷止而但有電者,乃破中之餘氣耳,所以電即閃而不遠,其氣乃破而易洩,故彼閃未已,而又有此也。
初秋陽氣将收,或值天地之氣不和,則氣欲降不能,而反逆于上,故每發迅雷耳。
若秋漸深,陽氣漸下,至冬伏藏,故雷亦收聲也。
人與天地同參,至秋其氣漸收,收則毛竅閉,而春夏所受之病皆郁,郁而發之,則病作矣,故病每多發于秋也。
許叔微《本事方》雲∶微患飲辟,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寫文,左向伏幾,是以飲食多墜左。
中夜必飲酒數杯,又向左卧,壯時不覺,三五年來,覺酒止從左下有聲,脅痛食減嘈雜,飲酒半杯即止。
十數日必嘔酸水數升,暑月止右邊有汗,左邊絕無。
遍訪名醫,治無一效。
自揣必有囊如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濁者停滞無路以決之,故積至五七日,必嘔而去。
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
莫若燥脾以去濕,崇土以填科臼。
乃悉屏諸藥,隻以蒼術一斤,去皮切片為末,脂麻半兩,水二錢,研濾汁,大棗五十枚,煮去皮核,搗和丸,梧子大,每日空腹,溫服五十丸。
增至一二百丸,忌桃李雀肉,服三月而疾除。
自此常不嘔不吐不痛,胸膈寬利,飲啖如故,暑月汗亦周身,燈下能書細字,皆術之力也。
初服時,必覺微燥,以山栀末沸湯點服加之,久服亦自不燥矣。
又雲∶有人平居無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目閉口噤,或微知之,眩冒移時方寤,此名血厥,亦名郁冒。
因出汗過多,血少陽氣直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
氣過血還,陰陽複通,故移時方寤,婦人尤多此症。
宜服白薇湯,用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錢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夢溪筆談》雲∶夏文莊公性豪侈,禀賦異人,才睡則體冷似僵,一如逝者。
既覺須令人溫之,良久方能動。
有人見其陸行,兩車相并,載一物巍然,問之乃綿帳也。
以數十斤綿為之。
常服仙茅、鐘乳、硫黃不可勝記,晨朝每服鐘乳粥。
有小吏竊食之,疽發不可救。
《吹劍續錄》雲∶葛可久治同郡富家女,年可十七八,病四肢痿痹,不能自食,目瞪,衆醫莫治。
葛視之曰∶當去房中香奁流蘇之物,發地闆掘土為坎,畀女子其中,扃其屏。
戒家人俟其手足動而作聲,當報我。
久之手足果動而呼,投藥一丸,明日坎中出矣。
蓋此女平日嗜香,而脾為香所蝕故也。
濮陽傳雲∶萬曆丁亥,金台有婦人,以羊毛遍鬻于市,忽不見,繼而都人身生泡瘤漸大,痛死者甚衆,瘤内惟有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