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毛。

    有道人傳一方雲∶以黑豆、喬麥為粉塗擦,毛落自愈,名羊毛疔。

     〔源按〕此症近江南山東患者頗衆,然所患與前症不同,初起發熱,或似瘧,或似傷寒,體重,遍身皮肉脹痛不可忍,滿身發紅點如疹,用針挑破,内有羊毛,或一鬃或數莖,其色或白或赤,或粗或細,形色不一,俗稱羊毛疹子,死者頗多。

    或有不用針挑,内服葛根、升麻、柴胡、防風、荊芥、鼠粘子、蟬蛻、銀花、連翹、黃芩、羚羊角、西河柳等味。

    外用前案藥味塗擦,其毛多粘藥内,擦後其痛漸平。

     但或一日,或二日,或半日許,仍然複作,作時仍用藥擦,其毛複有,漸擦漸平。

    如是者,或患一二月,或三四五月,至身上起白泡,遍身癢作,方得痊愈。

    若不用前法治之,得生者少。

    又有一種隻發熱,體重而脹痛,并無紅點如疹。

    亦用前治法,其用針挑去其毛,并出其血,病可立愈,此是疫毒,因洩其毒故耳。

     東垣治李正夫人病,診得六脈中俱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弦在其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陽道不行。

    其症閉目即渾身麻木,晝減夜甚,覺而目開,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

    常開其目則病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故不得眠。

     身體皆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有痰而不利,時煩躁短促而喘,肌膚充盛,飲食大小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合眼為最苦。

    觀其色脈,形病相應不逆。

    《内經》雲∶陽盛瞑目而動輕,陰病閉目而靜重。

    又雲∶諸脈皆屬于目。

    《靈樞》曰∶目開則陽道行,陽氣通布周身,合目則陽道閉而不行,如晝夜之分,知其陽衰而陰旺也,且麻木為風,雖三尺童子,皆以為然。

    細校之則非,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假如繩縛系之,覺麻木而不能動,釋之則漸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

    不須治風,當補中之氣,則麻木自去矣。

    知其經絡,陰火乘其陽分,火動于中,為麻木也,當兼去陰火則愈矣,時痰嗽者,秋涼在外,濕在上作也,當實皮毛以溫劑。

    身重脈緩者,濕氣伏匿而作也,當升陽助氣益血,微瀉陰火,去濕通行經脈,調其陰陽,則非五髒之本有邪也。

    補氣升陽和中湯主之,八劑而愈。

     又治一人,中年以來得一子。

    一歲之後,身生紅絲瘤,後四子皆病瘤而死,問何緣緻此。

    翌月思之,謂曰∶汝腎中伏火,精氣必有紅絲,以氣相傳,故生子有此疾,俗名胎瘤是也。

    汝試觀之,果如其言。

    遂以滋腎丸數服以瀉腎中火邪,補真陰之不足,忌酒辛熱之物。

    其妻以六味地黃丸以養血,受胎五月之後,以黃芩、白術作散,與五七服,後生子前症不作。

     汪石山治一人,形長而瘦,色白而脆,年三十餘得奇疾,遍身淫淫,循行如蟲,或從左腳腿起,漸次而上,至頭複下于右腳,自覺蟲行有聲之狀。

    召醫診視,多不識其為何病。

    汪診其脈,浮小而濡,按之不足,兼察形視色知其虛證矣。

    《傷寒論》雲∶如身蟲行,汗多亡陽也。

    遂仿此例,而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參、,以酒炒黃柏五分佐之,服至三十帖遂愈。

     又治一婦,或時遍身麻木則懵,不省人事,良久乃醒。

    醫作風治,用烏藥順氣散,又用小續命湯,病益甚。

    汪診之,脈皆浮濡緩弱。

    曰∶此氣虛也。

    麻者氣餒不行,遲不能接續,如人久坐膝屈,氣道不利,故伸足起立而麻者是也。

     心之所養者血,所藏者神,氣運不利,血亦罕來,由心失所養而昏懵也。

    用參、各二錢,歸身、茯苓、門冬各一錢,黃芩、陳皮、甘草各五分,煎服而愈。

     祝仲甯治一貴婦,病惡寒,日夜以重裘覆其首,起躍入沸湯中不覺,醫以為寒甚。

    祝曰∶此痰火上騰,所謂陽極似陰者也。

    非下之火不殺下,經宿而徹裘,呼水飲之,旬日氣平乃愈。

     丹溪治一婦年近六十,暑月常惡寒戰栗,喜烈火服綿,汗時如雨,形肥肌濃,已服附子十餘帖。

    渾身癢甚,兩手脈沉澀,重取稍大,如其熱甚而血虛也。

    以四物湯,去川芎,倍地黃,加白術、黃、炒黃柏、生甘草,每服一兩。

    始煎一帖飲之。

    腹大洩,目無視,口無言,知其病始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

    仍以前藥熟炒與之,蓋借火力為向導,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病全安。

     又治蔣氏婦,年三十餘,形瘦面黑,六月喜熱惡寒,兩手脈沉而澀,重取則數。

    以三黃丸下之,用姜湯送下,每服三十丸,投至二十服,微汗而愈。

     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體濃,因暑月大怒而咳逆,每作一聲,則舉身跳動神昏,凡三五息一作。

    脈不可診,視其形氣實。

    以人參蘆二兩煎飲,大吐膠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又治一人,遍身俱是塊,塊即痰也,二陳加白芥,姜炒黃連煎服。

     吳邑一人,患肩背起塊,如向左卧,其塊走入于左,右卧至右。

    予作痰飲流注治之,用前藥去黃連,加桔梗愈。

     江汝潔治一老婦,病虛弱氣喘,左身半自頭面以下至足,發熱自汗,單衣被不能耐。

    右身半自頭面以下至足,濃衣被不能溫,如此三年矣,醫藥不效。

    汪診其六脈,舉之俱微而略弦,按之略洪而無力,二關脈略勝于二寸。

    經曰∶微則為虛。

    又曰∶諸弦為飲。

    又曰∶洪為陽為熱。

    又曰∶無力為虛。

    據此則知風邪入脾,表裡陰陽氣血俱虛之候作也。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令受風邪,乃木來侵土。

    又風自太陽而入脾,先當以太陽疏洩以固表,次當養脾而木,俾脾無賊邪之患,則血氣漸平而左熱右寒之疾可除也。

    以石膏、款冬花各三錢,官桂、甘草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