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滅氣散,而病亦可愈也。
主簿陳子直妻有異疾,每腹脹則腹中有聲如擊鼓,遠達于外,聞者疑似作樂,腹脹消則鼓聲亦止,一月一作。
經數十醫皆莫能明其疾。
又問∶是案腹鳴如鼓,乃一月一作,此何故乎?予曰∶經雲諸病有聲皆屬于熱,此症腹脹有聲如鼓,亦宮音也。
因脾土虛而有熱,熱而兼郁所作。
然作必一月者,蓋必由經而病。
醫案中雖知其病之奇,而不明其病之源也。
夫月事以時而下,而血必根乎氣,氣凝則凝,氣滞則滞。
然氣滞亦有虛實之辨,氣實則痛,氣虛則脹。
如應期之日,若遇太過,則必将行而痛,痛可立運而下。
不及,則經雖應期而動,而無如氣不能營運,則氣滿郁于中,故即腹脹,脹則脾土所郁之氣,從血中外洩,故有是音也。
所洩之際,血亦漸動,動則漸行而下,故腹脹消而鼓聲亦止,所以作必一月。
若非因經而病,何得有是症乎?治若清補脾胃和血調經,其症亦當自愈。
又問∶鐘鼓二聲之音,其音俱宮,故病皆屬土,乃同匙土病,而何故有鐘鼓二聲之患乎?予曰∶此氣分順逆耳。
鐘聲,雖脾土所發之音,乃因氣逆于肺,肺納其氣,則氣不散漫,所以其鳴如鐘。
若肺不居上,則氣散漫不收,必當聲發如雷也。
蓋肺屬金,其音商,當肺納氣之時,而肺之商音亦作,故聲發如是耳。
鼓聲,其音走下,故下複覆皮,以應其下,症由土音下洩,故作聲如鼓也。
《肘後方》雲∶有人忽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沖心胸,旁攻兩脅,或塊壘湧起,或牽引腰脊,此乃身中屍鬼,接引為害。
取屋上四角茅入銅器中,以赤帛覆腹,将銅器燒茅令熱,随痛追遂,下癢即瘥也。
又雲∶有人與女子交接,忽腹痛欲死,此陰毒也。
用豬血乘熱和酒飲之。
《寇氏衍義》雲∶有小兒臍中血出多啼,或出水汁,用白石脂末溫撲之,日三度,勿揭動自愈。
孫思邈雲∶有山野人好齧虱,在腹生長為虱瘕。
用敗梳、敗篦各一枚,各破作兩分,以一分用水五升,煮取一升,調服即下出。
《客座新聞》雲∶青陽複氏素業醫,任江陰訓利,有儒生之父,患腹脹,求其診視。
乃脈洪而大,有濕熱生蟲之象,況飲食如常,非水腫蠱脹之症。
以石榴、椿樹各取東引根,加槟榔各五錢,用長流水煎,空心服,少頃腹作大痛,瀉下長蟲一丈許,遂愈。
李子豫治豫州刺史許永之弟,患心腹痛,十餘年殆死。
忽一日夜間聞屏風後有鬼,謂腹中鬼曰∶明日李子豫從此過,以赤毒殺汝,汝其死矣。
腹中鬼答曰∶吾不畏之。
于是使人候子豫,豫果至。
未入門,患者聞腹中有呻吟聲。
及子豫入視曰∶鬼病也。
遂以八毒赤丸與服,須臾腹中雷鳴彭轉大利,數行遂愈。
嗣伯治張景聲十五歲,患腹脹面黃,衆藥不能治。
伯曰∶此石蛔爾,極難療,當取死人枕煮服之。
得大蛔蟲,頭堅如石者五六升,病即瘥。
王晏問其故?曰∶石蛔者,醫療既僻,蛔蟲搏堅,世問藥不能遣,須以鬼物驅之。
然後乃散,故用死人枕煮服之。
丹溪視一婦,腹漸大如懷子,至十月,求易産藥。
察其神色甚困難,與之藥,不數日生白蟲半桶。
蓋由婦之元氣大虛,精血雖凝,不能成胎而為穢腐,蘊積之久,濕化為熱,濕熱生蟲,理之所有,亦須周十月之氣,發動而産,終非佳兆,其婦不及月死。
濕熱生蟲,譬之溝渠污濁,久不流,則諸蟲生于其間矣。
一婦以毒藥去胎後,當臍右結塊,塊痛甚則寒熱。
塊與臍高一寸,痛不可按,脈洪數。
朱謂曰∶此瘀血流溢于腸外盲膜之間,聚結為癰也。
遂用補氣血、行結滞、排膿之劑,三日決一鋒釘,膿血大出,内如糞狀者臭甚。
病婦恐,因謂氣血生肌,則内外之竅自合,不旬日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年五十,形色蒼白性急,語不合則叫号氣減嘔吐,左奶下忽有一點痛,後又過勞惱怒,腹中覺有穢氣沖上,即嗽及吐,亦或幹咳無痰,甚則嘔血,時發如瘧。
或以瘧治,或從痰治,或從氣治,皆不效。
診之脈皆浮細,略弦而駛。
曰∶此土虛木旺也。
性急多怒,肝火時動,故在奶下痛者,肝氣郁也。
穢氣沖者,肝火淩脾而逆上也,嘔血者,肝被火擾,不能藏其血也;咳嗽者,金失所養,又受火克而然也;嘔吐者,脾虛不能運食,郁而為痰也。
寒熱者,水火交戰也。
茲宜瀉肝木之實,補脾土之虛,清肺金之燥,庶幾可安。
以青皮、山栀各七分,白芍、黃各一錢,歸身、阿膠各八分,甘草、五味各五分,白術、麥冬各錢半,人參三錢,煎服月餘,諸症悉平。
一人長瘦體弱,病左腹痞
主簿陳子直妻有異疾,每腹脹則腹中有聲如擊鼓,遠達于外,聞者疑似作樂,腹脹消則鼓聲亦止,一月一作。
經數十醫皆莫能明其疾。
又問∶是案腹鳴如鼓,乃一月一作,此何故乎?予曰∶經雲諸病有聲皆屬于熱,此症腹脹有聲如鼓,亦宮音也。
因脾土虛而有熱,熱而兼郁所作。
然作必一月者,蓋必由經而病。
醫案中雖知其病之奇,而不明其病之源也。
夫月事以時而下,而血必根乎氣,氣凝則凝,氣滞則滞。
然氣滞亦有虛實之辨,氣實則痛,氣虛則脹。
如應期之日,若遇太過,則必将行而痛,痛可立運而下。
不及,則經雖應期而動,而無如氣不能營運,則氣滿郁于中,故即腹脹,脹則脾土所郁之氣,從血中外洩,故有是音也。
所洩之際,血亦漸動,動則漸行而下,故腹脹消而鼓聲亦止,所以作必一月。
若非因經而病,何得有是症乎?治若清補脾胃和血調經,其症亦當自愈。
又問∶鐘鼓二聲之音,其音俱宮,故病皆屬土,乃同匙土病,而何故有鐘鼓二聲之患乎?予曰∶此氣分順逆耳。
鐘聲,雖脾土所發之音,乃因氣逆于肺,肺納其氣,則氣不散漫,所以其鳴如鐘。
若肺不居上,則氣散漫不收,必當聲發如雷也。
蓋肺屬金,其音商,當肺納氣之時,而肺之商音亦作,故聲發如是耳。
鼓聲,其音走下,故下複覆皮,以應其下,症由土音下洩,故作聲如鼓也。
《肘後方》雲∶有人忽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沖心胸,旁攻兩脅,或塊壘湧起,或牽引腰脊,此乃身中屍鬼,接引為害。
取屋上四角茅入銅器中,以赤帛覆腹,将銅器燒茅令熱,随痛追遂,下癢即瘥也。
又雲∶有人與女子交接,忽腹痛欲死,此陰毒也。
用豬血乘熱和酒飲之。
《寇氏衍義》雲∶有小兒臍中血出多啼,或出水汁,用白石脂末溫撲之,日三度,勿揭動自愈。
孫思邈雲∶有山野人好齧虱,在腹生長為虱瘕。
用敗梳、敗篦各一枚,各破作兩分,以一分用水五升,煮取一升,調服即下出。
《客座新聞》雲∶青陽複氏素業醫,任江陰訓利,有儒生之父,患腹脹,求其診視。
乃脈洪而大,有濕熱生蟲之象,況飲食如常,非水腫蠱脹之症。
以石榴、椿樹各取東引根,加槟榔各五錢,用長流水煎,空心服,少頃腹作大痛,瀉下長蟲一丈許,遂愈。
李子豫治豫州刺史許永之弟,患心腹痛,十餘年殆死。
忽一日夜間聞屏風後有鬼,謂腹中鬼曰∶明日李子豫從此過,以赤毒殺汝,汝其死矣。
腹中鬼答曰∶吾不畏之。
于是使人候子豫,豫果至。
未入門,患者聞腹中有呻吟聲。
及子豫入視曰∶鬼病也。
遂以八毒赤丸與服,須臾腹中雷鳴彭轉大利,數行遂愈。
嗣伯治張景聲十五歲,患腹脹面黃,衆藥不能治。
伯曰∶此石蛔爾,極難療,當取死人枕煮服之。
得大蛔蟲,頭堅如石者五六升,病即瘥。
王晏問其故?曰∶石蛔者,醫療既僻,蛔蟲搏堅,世問藥不能遣,須以鬼物驅之。
然後乃散,故用死人枕煮服之。
丹溪視一婦,腹漸大如懷子,至十月,求易産藥。
察其神色甚困難,與之藥,不數日生白蟲半桶。
蓋由婦之元氣大虛,精血雖凝,不能成胎而為穢腐,蘊積之久,濕化為熱,濕熱生蟲,理之所有,亦須周十月之氣,發動而産,終非佳兆,其婦不及月死。
濕熱生蟲,譬之溝渠污濁,久不流,則諸蟲生于其間矣。
一婦以毒藥去胎後,當臍右結塊,塊痛甚則寒熱。
塊與臍高一寸,痛不可按,脈洪數。
朱謂曰∶此瘀血流溢于腸外盲膜之間,聚結為癰也。
遂用補氣血、行結滞、排膿之劑,三日決一鋒釘,膿血大出,内如糞狀者臭甚。
病婦恐,因謂氣血生肌,則内外之竅自合,不旬日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年五十,形色蒼白性急,語不合則叫号氣減嘔吐,左奶下忽有一點痛,後又過勞惱怒,腹中覺有穢氣沖上,即嗽及吐,亦或幹咳無痰,甚則嘔血,時發如瘧。
或以瘧治,或從痰治,或從氣治,皆不效。
診之脈皆浮細,略弦而駛。
曰∶此土虛木旺也。
性急多怒,肝火時動,故在奶下痛者,肝氣郁也。
穢氣沖者,肝火淩脾而逆上也,嘔血者,肝被火擾,不能藏其血也;咳嗽者,金失所養,又受火克而然也;嘔吐者,脾虛不能運食,郁而為痰也。
寒熱者,水火交戰也。
茲宜瀉肝木之實,補脾土之虛,清肺金之燥,庶幾可安。
以青皮、山栀各七分,白芍、黃各一錢,歸身、阿膠各八分,甘草、五味各五分,白術、麥冬各錢半,人參三錢,煎服月餘,諸症悉平。
一人長瘦體弱,病左腹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