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湯,加南星、木香治之。

    然暴厥不省人事,有不治自愈者,昔宋仁宗貴妃一日食次,忽撲倒,遍身卒冷,急召孫尚杜任至。

    奏曰∶不妨,此氣厥耳,少頃吐即複蘇。

    坐良久而果蘇。

    上問∶因何故而蘇,又因何而得?奏曰∶貴妃方食,因憂怒氣上,與食相并,故如此,吐即氣通,故複蘇也。

    《素問》雲∶厥或令人腹滿,或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陰氣盛于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又雲∶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是也。

    又有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着氣惱,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者,此食厥也。

    蓋食滞胸中,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故生此症。

    若誤作中風,而用祛風散氣之劑,則胃氣重傷,死可立待,宜煎姜鹽湯探吐其食,後以平胃散加茯苓、白術、麥芽、半夏之類調理。

    若有風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氣散解之,氣滞不行者,以八味順氣散調之。

     《奇病方》雲∶有人覺腸胃中癢,而無處扒搔者,隻覺置身無地,此乃火郁結而不散之故。

    法當用表散之藥,服化癢湯數劑自愈。

     又雲∶有人臍中不痛不癢,忽出血不止,此亦奇疾也。

    方用六味湯加骨碎補一錢,飲之即愈。

    蓋臍是腎經之位,而出血即是腎火之外越也。

    六味湯滋其水則火自息焰矣,骨碎補專能止竅,故加入相宜耳。

     又雲∶有人臍口中忽長二寸,似蛇尾狀,不痛不癢。

    此因任帶之脈,痰氣壅滞,結成此症。

    法當以硼砂一分,白芷、雄黃各一錢,冰片一分,兒茶二錢,各為細末,将其刺尾出血,心昏暈欲死,急以藥點之,立化為黑水。

    用白芷三錢,煎湯服之自愈。

    倘不愈不必再治,此乃孽病,非藥所能療也。

     又雲∶有人患蛇生腹中,即以身上辨之,身必幹涸如柴,似有鱗甲者,蛇毒也,最易辨之。

    方用白芷一味為末,每日米飲湯送下即愈。

     昔又有患者,飲食如故,發則如癫,面色青黃,小腹脹滿,狀如妊孕,醫診其脈,與症皆異,而難明主療。

    忽有一山叟曰∶聞開皇六年,灞橋有患此病,蓋因三月八日水邊食芹菜得之。

    有識者曰∶此蛟龍病也。

    為龍遊芹菜之上,因食之為病。

    遂以寒食糖,每劑五合,服之數劑,吐一物,形雖小而狀似蛟龍,遂愈。

     〔源按〕仲景雲∶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誤食之,為病面青色,腹滿如妊,痛不可忍,此内生蛟龍也,但服硬糖二三升,日三度,吐出蜥蜴便瘥。

     華佗雲∶有人患胃脘不時作痛,遇饑更甚,尤畏大寒,日日作楚。

    餘以大蒜三兩,搗汁灌之。

    忽吐蛇一條,長三尺而愈,蓋蛇最畏蒜氣,此餘親手治人者也。

     又雲∶餘治一人,腹中攻痛十餘日,鬓發堕落。

    餘曰∶是脾半腐,可刳腹治之也。

    使飲藥令卧,破腹就視,脾果半腐壞,以刀斷之,割去其惡肉,以膏敷之即瘥。

     〔源按〕此症除此公之外,無人能治,予所錄者,恐後人有腹痛發落,不知脾腐故耳。

     陳正敏《遁齋閑覽》雲∶楊中年得異病,每腹中有小聲應之,久漸聲大。

    有道士見之曰∶此應聲蟲也。

    但讀本草,有不應者治之,讀至雷丸不應,遂頓服數粒而愈。

     《泊宅編》雲∶永州通判廳軍員毛景得疾,每語喉中必有物作聲相應。

    有道人教令學誦本草藥名,至藍而默然。

    遂取藍汁飲之,少頃吐出肉塊長二寸,人形悉具,遂愈。

     《熊氏補遺》雲∶有人腹中有聲似鬼哭,急用黃連煎濃汁,每常呷之,自愈。

     〔源按〕凡病患奇聲者,總屬蟲類。

    此症有聲似鬼哭,亦蟲也。

    蟲乃溫熱所生,故用黃連寒清其熱,苦燥其濕。

    且苦寒沉陰肅殺,伐傷生和之氣,猶冬令嚴寒,則諸蟲盡滅耳。

     《良方》雲∶有孕婦腹内鐘鳴,用鼢鼠窟土為末二錢,入麝香少許,溫水調服立愈。

    或黃連煎濃汁,令婦時時呷之。

     或問∶所言病患奇聲者,皆屬蟲類。

    此症孕婦腹内鐘鳴,可亦是蟲乎?予曰∶非也,凡聲不出宮商角征羽五音者,悉屬髒病,非蟲也。

    蓋脾屬土,其音宮,宮音重而大,孕婦腹鳴如鐘,即土之宮音也。

    然此音非郁不發,郁非熱亦不發。

    症由脾土素有郁熱,因胎日長,而其氣更郁,更郁則胎氣不順,不順則逆,逆則所郁之氣因逆而發是音也。

    (猶雷因元陽之氣閉郁,郁而發之則雷聲内作)。

    土能清熱下氣,而鼠窟土乃至陰之土,可護麝直達脾陰之所,而共散其氣,兼清其熱,更納其香(土能納香),使胎亦無損而愈。

    或用黃連專清脾陰之火,使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