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佯曰∶吾取藥去。
數日更不來。
病者愁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
莊引《素問》曰∶懼勝喜,可謂得元關者。
陳尚古《簪雲樓雜說》雲∶先達李其姓,歸德府,鹿邑人也,世為農家。
癸卯獲隽于鄉,伊芳父以喜,故失聲大笑。
及春舉進士,其笑彌甚。
曆十年擢谏垣,遂成痼疾。
初猶間發,後宵旦不能休。
大谏甚憂之,從容語太醫院某,因得所授,命家人給乃父雲∶大谏已殁。
乃父恸絕幾殒,如是者十日,病漸瘳。
佯為郵語雲∶大谏治以趙大夫,絕而複蘇,李因不悲,而笑症永不作矣。
蓋醫者意也,過喜則傷,濟以悲而仍和,技進乎進矣。
薛己治一小兒,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飲冷,手足并熱。
先用黃連瀉心湯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黃丸料煎服,頓愈。
常服此丸則安,月許不服,仍前病作,又服愈矣。
許學士治一婦人,數次無故悲泣不止。
或謂之有祟,祈讓請禱備至,終不應。
許忽憶《金匮》有一症,婦人髒躁悲傷欲哭,象如鬼物神靈,數欠伸者,宜甘麥大棗湯。
急令治藥,數劑而愈。
〔源按〕經雲∶在髒為肺,在志為悲。
又雲∶精氣并于肺,則悲是也。
蓋喜屬陽,心主之;怒屬陰,肝主之。
婦人禀性陰柔,故喜常少而怒常多,或悲泣不止,皆陰類也。
又雲∶神有餘則笑,神不足則悲,所以人之幼時,神魂未足,善于啼哭也。
邵氏《聞見錄》雲∶州監軍病悲思,郝因告其子曰∶法當得悸而愈。
時通守李宋卿禦史嚴甚,監軍内所憚也。
允與子,請于宋卿,一造問責其過失,監軍惶怖汗出,疾乃已。
紹興癸醜,許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氣不甯,每卧則魂飛揚,覺身體在床,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魇,通夕無寐,更醫不效。
許為診視,詢之曰∶醫作何病治?董曰∶衆皆以為心病。
許曰∶以脈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也。
肝氣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
平人肝不受邪,卧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卧則魂飛揚若離體也。
肝主怒,故小怒則劇。
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雖未服藥,已覺沉病去體矣,願求治之。
許曰∶公且持此說,與衆醫議所治之方,而徐質之。
閱旬日複至,雲∶醫遍議古今無與病相對者。
許即處珍珠母丸,獨活湯以贈,服一月而病悉除。
此方用珍珠母為君,龍齒佐之。
珍珠母,入肝經為第一。
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心藥。
殊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類也。
蓋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
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
許謂治魄不甯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
萬物皆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達之而已。
徐仲子士緯曰∶家君肄業過勞,場屋屢屈,志堅不懈,吐血盈盆,虛羸骨立。
夜卧合睫則夢争鬥,轉鬥轉負,恐畏之态,無可名狀,呼号之聲,轟然若雷,而不能騰出于口。
家人侍睡者,莫不縮手伸舌,如是者十年餘矣。
每五七夜必一發,過勞則連發,發尤猛。
曆訪師友,多作心血不足治,惟補心安神藥投之漠如也,終莫識其為何症,扪心苦思,思每達旦,更幾寒暑矣。
一日偶觀《素問·藏氣法時篇》論有曰∶肝病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将捕之。
恍然警悟,乃知為魂遊症也。
何言之?夫夜卧屬氣于肝,肝主藏血,藏魂,作文既言若衄血過度,則魂失養。
惟是交睫若魔,則夢争鬥。
肝虛則膽怯,故多負多恐也,非峻補不奏功。
又思草木之劑,不堪任重,乃以鹿角膠三錢,清晨酒溶服,五日而睡卧安,半月而肌肉生,一月而神氣完,始能出戶。
厥後每見血症虛憊者,崩中眩暈者,投前劑莫不附應。
夫人但知鹿角膠補虛之功,勝于參,而不知鹿角膠可以峻補肝血,蓋血盛而魂自安也。
黃師文治一婦,卧病三年,狀若勞瘵,諸醫以虛損治不瘥。
黃視之曰∶此食陰物時,或遭驚也,問之婦方自省悟也。
襄者食米團時,忽有報其夫墜水,由此一驚,病延至今不能愈。
黃以青木香丸兼以利藥一帖與之,須臾下一塊,乃痰裹一米團耳。
當時被驚,怏怏在下而不自覺也,自後安康無恙。
一人驚氣入心絡,喑不能言,以密陀僧研細一匕許,茶調服,遂愈。
有一人伐木山中,為野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
又一軍尉,采藤入谷,逢惡蛇而疾,其症狀同,亦用此藥治之而愈。
或問∶有鄰人,年六十餘,因怒而發聲,其音遂失,諸治不效。
約數年,适食飯蒸白花百合,食後聲忽有音,連食旬日,約二斤餘,其音如舊。
何故?予曰∶聲為怒發,此火傷肺金,百合補中兼清,不寒不燥,中和之品,故得中病。
遊以春治一婦,年三十餘,忽午前吐酸水,至未時心前作痛,至申痛極暈絕,交戌方醒如故,每日如此。
醫治期年不愈,遊治用二陳下氣之劑不效,熟思其故,忽記《針經》有雲∶未申時氣行膀胱,想有瘀血滞于此經使然。
遂用歸尾、紅花各三錢,幹漆五錢,煎服。
吐止痛定,暈亦不舉。
次日複進一服,前症俱愈。
第三日,前方加大黃、桃仁飲之,小便去凝血,三四碗而痊。
滑伯仁治一婦,氣實多恐,忽大叫而欲厥。
蓋痰閉于上,火起于下而上沖。
滑用香附五錢,生甘草三錢,川芎七錢,童便姜汁炒煎服。
又用青黛、人中白、香附丸服稍愈,後用吐法乃安,再用導痰湯,加姜汁、黃連、香附、生姜,下龍荟丸而安。
孫東宿治白仰雲内眷,每觸怒即暈厥,必閉門合目,靜坐不留一人在房中。
是皆冷汗出如雨,氣息幾微,越一時許,醒如常。
原以頸生瘰,多服草頭藥,及專科用斑蝥等毒,因而脾胃損,元氣虧也。
年三十八尚未生育,每日令二婢敲兩腿,俟其熟睡乃已。
夜半心多驚跳,指甲皆無血色,經将行,小腹先痛二日,色紫有塊,諸病雖如是,而肌肉飲
數日更不來。
病者愁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
莊引《素問》曰∶懼勝喜,可謂得元關者。
陳尚古《簪雲樓雜說》雲∶先達李其姓,歸德府,鹿邑人也,世為農家。
癸卯獲隽于鄉,伊芳父以喜,故失聲大笑。
及春舉進士,其笑彌甚。
曆十年擢谏垣,遂成痼疾。
初猶間發,後宵旦不能休。
大谏甚憂之,從容語太醫院某,因得所授,命家人給乃父雲∶大谏已殁。
乃父恸絕幾殒,如是者十日,病漸瘳。
佯為郵語雲∶大谏治以趙大夫,絕而複蘇,李因不悲,而笑症永不作矣。
蓋醫者意也,過喜則傷,濟以悲而仍和,技進乎進矣。
薛己治一小兒,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飲冷,手足并熱。
先用黃連瀉心湯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黃丸料煎服,頓愈。
常服此丸則安,月許不服,仍前病作,又服愈矣。
許學士治一婦人,數次無故悲泣不止。
或謂之有祟,祈讓請禱備至,終不應。
許忽憶《金匮》有一症,婦人髒躁悲傷欲哭,象如鬼物神靈,數欠伸者,宜甘麥大棗湯。
急令治藥,數劑而愈。
〔源按〕經雲∶在髒為肺,在志為悲。
又雲∶精氣并于肺,則悲是也。
蓋喜屬陽,心主之;怒屬陰,肝主之。
婦人禀性陰柔,故喜常少而怒常多,或悲泣不止,皆陰類也。
又雲∶神有餘則笑,神不足則悲,所以人之幼時,神魂未足,善于啼哭也。
邵氏《聞見錄》雲∶州監軍病悲思,郝因告其子曰∶法當得悸而愈。
時通守李宋卿禦史嚴甚,監軍内所憚也。
允與子,請于宋卿,一造問責其過失,監軍惶怖汗出,疾乃已。
紹興癸醜,許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氣不甯,每卧則魂飛揚,覺身體在床,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魇,通夕無寐,更醫不效。
許為診視,詢之曰∶醫作何病治?董曰∶衆皆以為心病。
許曰∶以脈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也。
肝氣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
平人肝不受邪,卧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卧則魂飛揚若離體也。
肝主怒,故小怒則劇。
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雖未服藥,已覺沉病去體矣,願求治之。
許曰∶公且持此說,與衆醫議所治之方,而徐質之。
閱旬日複至,雲∶醫遍議古今無與病相對者。
許即處珍珠母丸,獨活湯以贈,服一月而病悉除。
此方用珍珠母為君,龍齒佐之。
珍珠母,入肝經為第一。
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心藥。
殊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類也。
蓋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
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
許謂治魄不甯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
萬物皆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達之而已。
徐仲子士緯曰∶家君肄業過勞,場屋屢屈,志堅不懈,吐血盈盆,虛羸骨立。
夜卧合睫則夢争鬥,轉鬥轉負,恐畏之态,無可名狀,呼号之聲,轟然若雷,而不能騰出于口。
家人侍睡者,莫不縮手伸舌,如是者十年餘矣。
每五七夜必一發,過勞則連發,發尤猛。
曆訪師友,多作心血不足治,惟補心安神藥投之漠如也,終莫識其為何症,扪心苦思,思每達旦,更幾寒暑矣。
一日偶觀《素問·藏氣法時篇》論有曰∶肝病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将捕之。
恍然警悟,乃知為魂遊症也。
何言之?夫夜卧屬氣于肝,肝主藏血,藏魂,作文既言若衄血過度,則魂失養。
惟是交睫若魔,則夢争鬥。
肝虛則膽怯,故多負多恐也,非峻補不奏功。
又思草木之劑,不堪任重,乃以鹿角膠三錢,清晨酒溶服,五日而睡卧安,半月而肌肉生,一月而神氣完,始能出戶。
厥後每見血症虛憊者,崩中眩暈者,投前劑莫不附應。
夫人但知鹿角膠補虛之功,勝于參,而不知鹿角膠可以峻補肝血,蓋血盛而魂自安也。
黃師文治一婦,卧病三年,狀若勞瘵,諸醫以虛損治不瘥。
黃視之曰∶此食陰物時,或遭驚也,問之婦方自省悟也。
襄者食米團時,忽有報其夫墜水,由此一驚,病延至今不能愈。
黃以青木香丸兼以利藥一帖與之,須臾下一塊,乃痰裹一米團耳。
當時被驚,怏怏在下而不自覺也,自後安康無恙。
一人驚氣入心絡,喑不能言,以密陀僧研細一匕許,茶調服,遂愈。
有一人伐木山中,為野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
又一軍尉,采藤入谷,逢惡蛇而疾,其症狀同,亦用此藥治之而愈。
或問∶有鄰人,年六十餘,因怒而發聲,其音遂失,諸治不效。
約數年,适食飯蒸白花百合,食後聲忽有音,連食旬日,約二斤餘,其音如舊。
何故?予曰∶聲為怒發,此火傷肺金,百合補中兼清,不寒不燥,中和之品,故得中病。
遊以春治一婦,年三十餘,忽午前吐酸水,至未時心前作痛,至申痛極暈絕,交戌方醒如故,每日如此。
醫治期年不愈,遊治用二陳下氣之劑不效,熟思其故,忽記《針經》有雲∶未申時氣行膀胱,想有瘀血滞于此經使然。
遂用歸尾、紅花各三錢,幹漆五錢,煎服。
吐止痛定,暈亦不舉。
次日複進一服,前症俱愈。
第三日,前方加大黃、桃仁飲之,小便去凝血,三四碗而痊。
滑伯仁治一婦,氣實多恐,忽大叫而欲厥。
蓋痰閉于上,火起于下而上沖。
滑用香附五錢,生甘草三錢,川芎七錢,童便姜汁炒煎服。
又用青黛、人中白、香附丸服稍愈,後用吐法乃安,再用導痰湯,加姜汁、黃連、香附、生姜,下龍荟丸而安。
孫東宿治白仰雲内眷,每觸怒即暈厥,必閉門合目,靜坐不留一人在房中。
是皆冷汗出如雨,氣息幾微,越一時許,醒如常。
原以頸生瘰,多服草頭藥,及專科用斑蝥等毒,因而脾胃損,元氣虧也。
年三十八尚未生育,每日令二婢敲兩腿,俟其熟睡乃已。
夜半心多驚跳,指甲皆無血色,經将行,小腹先痛二日,色紫有塊,諸病雖如是,而肌肉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