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置井中,極冷凍飲料之,四日服四斤。
後腹滿,二溲閉,脈歇至于卯酉時,夫卯酉為手足陽明之應,此乃胃與大腸有積滞未盡,當速瀉之。
群醫惑阻,乃作紫雪,二日服至五兩,神思稍安,腹亦減安。
後又小溲閉痛,飲以蘿蔔子半盂,得吐立通。
又小腹滿痛,不可扪摸,神思不佳,以大黃、牽牛等分,水丸服至三百丸,下如爛魚腸二升許,神思稍安。
診其脈不歇,又大溲迸痛,小腹滿悶。
又與前丸百粒,腹大絞痛,腰胯重,眼熱如火,不言語,瀉穢如地瀝青條一尺許,肛門如火,以水沃之,自病半月不食不語,此方啜稀粥,始有生意,數日平安。
自嘔吐至安日,脈皆平常弦大,次年行倒倉法痊愈。
一婦春末心脾疼,自言腹滿手足寒,兩膝間須綿裹火烘,胸畏熱喜掀露風涼,脈沉細澀,稍重則絕,輕似弦而短,渴喜熱飲,不食。
以草豆蔻丸,加黃連、滑石、神曲為丸,白術為君,陳皮為使,作湯下百丸,服至二斤而愈。
虞恒德治一婦,四月間因多食青梅,得痰因病。
日間胸膈中大如刀錐,至晚氣胸中痛止,而膝KT大痛,蓋痰飲随氣升降故也。
一醫作胃寒治,用幹姜、良姜、官桂、烏、附、丁、沉輩與之,病日劇,加之口渴,小水淋瀝。
虞診其六脈洪數而滑,作清痰處治。
令其急烹竹瀝服三日。
口不渴,小水亦不淋瀝,但胸中與膝互痛如舊,用蘿蔔子研汁與半碗,吐痰半升,至夜痛尤甚而厥,正所謂引動其猖狂之勢耳。
次日用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不吐。
又次日苦參煎湯,服亦不吐。
又與附子尖、桔梗蘆皆不吐。
一日清晨用黎蘆末一錢,麝香少許,酸漿水調與,始得大吐,至次日天明吐方定。
前後得痰乃稠飲一小桶,其痛如脫,調理而安。
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狀。
欲避而無所,其母抱之于懷,數婢護之于内,猶恐恐然不能安卧,醫者以為病心,用安神丸、鎮心丸不效。
汪診之,脈皆細弱而緩,曰∶此膽病也。
用溫膽湯,服之而安。
或問∶人因心恐,遂覺皮膚寒而起栗何故?予曰∶恐則氣下,氣下則陽氣内入,故若此,恐定氣還,便即如故。
又問∶前症亦因恐而病,蓋恐則氣下,而何故反用溫膽湯降其氣乎?予曰∶此乃少陽膽疾,非因恐而病,實因病而恐也。
蓋膽以溫為候,虛則寒,寒則氣滞,滞則生痰,痰生膽腑,則神不歸舍,故令人心恐不寐。
汪庵雲∶此湯橘皮、半夏、生姜辛溫導痰,即以之溫膽;枳實破滞,茯苓除飲,甘草和中;竹茹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肺金,即所以平甲木也。
(膽為甲木)。
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
一人年逾七十,忽病瞀昧,但其目系漸急,即合眼昏懵如睡瞌者,頭面有所觸皆不避,少頃而蘇。
問之,曰不知也。
一日或發二三次,醫作風治,病轉劇。
汪診其脈結止。
蘇則皆浮洪數,不任尋按,坐起則覺略小,亦不甚數。
脈書曰∶數脈所主為熱,其症為虛。
三日後再診,左脈小而滑,右脈大而滑,獨肺部浮軟,按之似蟄有聲,與昨脈不同者,虛之故也。
夫陽氣者,清順調和之氣也,或勞動過度,或酒食過傷,則擾動其陽,變而為邪熱矣。
然脾胃以陽氣為主,陽變為熱血必沸騰而越出于上矣。
昏暈者由熱熏灼,故神昏運倒而類風也。
風之旋動轉運與火相類,每覺下焦熱上胸膈壅塞而即發者,脾脈從足入腹至胸,令下焦熱上乃脾火也。
然胸膈心肺之分,為陽之位,清陽居上,而邪熱擾之,則陽不得暢達,而心脾之神魂不免為之昏亂矣。
況五髒皆賴胃氣以培養,胃受火邪則五髒皆無所禀,而所藏之神亦無所根據,故肺之魄、心之神、肝之魂、脾之意、腎之志,安得不随之潰亂而昏瞀耶?多發于午前後者,乃陽氣所生之時,脈如常,但浮虛耳。
曰∶此虛病也,蓋病發而脈結者,血少氣劣耳。
蘇則氣血流通,心志皆得所養,故又脈如常也。
遂以十全大補湯去桂,加麥冬、陳皮而安。
其子問之,汪曰∶三年之内,可保無恙,越此非予所知,果驗。
一人年十五色悴,十二月間,忽嘔瘀血一二碗随止。
延小兒醫調治,肌體尚弱,常覺頭暈。
近三月間,天熱途步,出汗連日,又勞倦日昃,頓然昏暈不省人事,手足擾亂颠倒,将一時久方定,次日亦然。
續後每午前後,如期發一次,近來漸早,自辰至午,連發二次,漸發三四次,比前稍輕。
發時自下焦熱上至胸,壅塞則昏暈,良久方蘇,始疑為瘧成痫。
醫雲火動,又雲痰症,用牛黃清心丸,以竹瀝、姜汁磨,服二次,共四丸。
又與煎藥,多清痰火之劑,服後每日隻發一次。
止則汗多,口幹食少,身熱時多,涼時少。
汪脈之陽為邪擾,不能用事,故每至其時而辄發也。
且汗多津液洩,口幹津液少,醫用牛黃、朱砂、琥珀、南星、半夏等,而複燥之,是愈益其燥,故暫止而複發,不能去拔病根也。
因取參、各二錢半,遠志、山楂、川芎、黃芩各七分,天麻、麥冬、防風、茯神各一錢,甘草、陳皮各五分,歸身八分,白術一錢半,煎服十餘劑,而病不複作矣。
張子和治一婦,年逾三十,夜夢鬼交,驚怕異常,及見神堂陰府舟楫橋梁。
如此一十五年,竟無妊娠。
巫祈觋禱,無所不至,針肌灸肉,孔穴萬千,黃瘦發熱引飲,中滿足腫。
張曰∶陽火盛于上,陰水盛于下。
鬼神者,陰之靈,神堂者,陰之所,舟楫橋梁,水之用。
兩手寸脈,皆沉而伏,知胸中有痰實也。
凡三湧、三洩、三汗,不旬日而無夢,一月而孕。
一婦喜笑不休半年矣,諸醫治之術窮。
張曰∶此易治耳。
以食鹽三兩成塊,燒令通紅,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煎三五沸,溫分三服,須臾探吐出痰半升,次服大劑黃連解毒湯,不數日而笑止。
沈宗常治臨淄人,自謂無病,忽覺神思有異,晚歌笑不節。
沈曰∶此陰火乘肝,晚動宜以柔劑,少加利之,良愈。
莊先生治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
後腹滿,二溲閉,脈歇至于卯酉時,夫卯酉為手足陽明之應,此乃胃與大腸有積滞未盡,當速瀉之。
群醫惑阻,乃作紫雪,二日服至五兩,神思稍安,腹亦減安。
後又小溲閉痛,飲以蘿蔔子半盂,得吐立通。
又小腹滿痛,不可扪摸,神思不佳,以大黃、牽牛等分,水丸服至三百丸,下如爛魚腸二升許,神思稍安。
診其脈不歇,又大溲迸痛,小腹滿悶。
又與前丸百粒,腹大絞痛,腰胯重,眼熱如火,不言語,瀉穢如地瀝青條一尺許,肛門如火,以水沃之,自病半月不食不語,此方啜稀粥,始有生意,數日平安。
自嘔吐至安日,脈皆平常弦大,次年行倒倉法痊愈。
一婦春末心脾疼,自言腹滿手足寒,兩膝間須綿裹火烘,胸畏熱喜掀露風涼,脈沉細澀,稍重則絕,輕似弦而短,渴喜熱飲,不食。
以草豆蔻丸,加黃連、滑石、神曲為丸,白術為君,陳皮為使,作湯下百丸,服至二斤而愈。
虞恒德治一婦,四月間因多食青梅,得痰因病。
日間胸膈中大如刀錐,至晚氣胸中痛止,而膝KT大痛,蓋痰飲随氣升降故也。
一醫作胃寒治,用幹姜、良姜、官桂、烏、附、丁、沉輩與之,病日劇,加之口渴,小水淋瀝。
虞診其六脈洪數而滑,作清痰處治。
令其急烹竹瀝服三日。
口不渴,小水亦不淋瀝,但胸中與膝互痛如舊,用蘿蔔子研汁與半碗,吐痰半升,至夜痛尤甚而厥,正所謂引動其猖狂之勢耳。
次日用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不吐。
又次日苦參煎湯,服亦不吐。
又與附子尖、桔梗蘆皆不吐。
一日清晨用黎蘆末一錢,麝香少許,酸漿水調與,始得大吐,至次日天明吐方定。
前後得痰乃稠飲一小桶,其痛如脫,調理而安。
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狀。
欲避而無所,其母抱之于懷,數婢護之于内,猶恐恐然不能安卧,醫者以為病心,用安神丸、鎮心丸不效。
汪診之,脈皆細弱而緩,曰∶此膽病也。
用溫膽湯,服之而安。
或問∶人因心恐,遂覺皮膚寒而起栗何故?予曰∶恐則氣下,氣下則陽氣内入,故若此,恐定氣還,便即如故。
又問∶前症亦因恐而病,蓋恐則氣下,而何故反用溫膽湯降其氣乎?予曰∶此乃少陽膽疾,非因恐而病,實因病而恐也。
蓋膽以溫為候,虛則寒,寒則氣滞,滞則生痰,痰生膽腑,則神不歸舍,故令人心恐不寐。
汪庵雲∶此湯橘皮、半夏、生姜辛溫導痰,即以之溫膽;枳實破滞,茯苓除飲,甘草和中;竹茹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肺金,即所以平甲木也。
(膽為甲木)。
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
一人年逾七十,忽病瞀昧,但其目系漸急,即合眼昏懵如睡瞌者,頭面有所觸皆不避,少頃而蘇。
問之,曰不知也。
一日或發二三次,醫作風治,病轉劇。
汪診其脈結止。
蘇則皆浮洪數,不任尋按,坐起則覺略小,亦不甚數。
脈書曰∶數脈所主為熱,其症為虛。
三日後再診,左脈小而滑,右脈大而滑,獨肺部浮軟,按之似蟄有聲,與昨脈不同者,虛之故也。
夫陽氣者,清順調和之氣也,或勞動過度,或酒食過傷,則擾動其陽,變而為邪熱矣。
然脾胃以陽氣為主,陽變為熱血必沸騰而越出于上矣。
昏暈者由熱熏灼,故神昏運倒而類風也。
風之旋動轉運與火相類,每覺下焦熱上胸膈壅塞而即發者,脾脈從足入腹至胸,令下焦熱上乃脾火也。
然胸膈心肺之分,為陽之位,清陽居上,而邪熱擾之,則陽不得暢達,而心脾之神魂不免為之昏亂矣。
況五髒皆賴胃氣以培養,胃受火邪則五髒皆無所禀,而所藏之神亦無所根據,故肺之魄、心之神、肝之魂、脾之意、腎之志,安得不随之潰亂而昏瞀耶?多發于午前後者,乃陽氣所生之時,脈如常,但浮虛耳。
曰∶此虛病也,蓋病發而脈結者,血少氣劣耳。
蘇則氣血流通,心志皆得所養,故又脈如常也。
遂以十全大補湯去桂,加麥冬、陳皮而安。
其子問之,汪曰∶三年之内,可保無恙,越此非予所知,果驗。
一人年十五色悴,十二月間,忽嘔瘀血一二碗随止。
延小兒醫調治,肌體尚弱,常覺頭暈。
近三月間,天熱途步,出汗連日,又勞倦日昃,頓然昏暈不省人事,手足擾亂颠倒,将一時久方定,次日亦然。
續後每午前後,如期發一次,近來漸早,自辰至午,連發二次,漸發三四次,比前稍輕。
發時自下焦熱上至胸,壅塞則昏暈,良久方蘇,始疑為瘧成痫。
醫雲火動,又雲痰症,用牛黃清心丸,以竹瀝、姜汁磨,服二次,共四丸。
又與煎藥,多清痰火之劑,服後每日隻發一次。
止則汗多,口幹食少,身熱時多,涼時少。
汪脈之陽為邪擾,不能用事,故每至其時而辄發也。
且汗多津液洩,口幹津液少,醫用牛黃、朱砂、琥珀、南星、半夏等,而複燥之,是愈益其燥,故暫止而複發,不能去拔病根也。
因取參、各二錢半,遠志、山楂、川芎、黃芩各七分,天麻、麥冬、防風、茯神各一錢,甘草、陳皮各五分,歸身八分,白術一錢半,煎服十餘劑,而病不複作矣。
張子和治一婦,年逾三十,夜夢鬼交,驚怕異常,及見神堂陰府舟楫橋梁。
如此一十五年,竟無妊娠。
巫祈觋禱,無所不至,針肌灸肉,孔穴萬千,黃瘦發熱引飲,中滿足腫。
張曰∶陽火盛于上,陰水盛于下。
鬼神者,陰之靈,神堂者,陰之所,舟楫橋梁,水之用。
兩手寸脈,皆沉而伏,知胸中有痰實也。
凡三湧、三洩、三汗,不旬日而無夢,一月而孕。
一婦喜笑不休半年矣,諸醫治之術窮。
張曰∶此易治耳。
以食鹽三兩成塊,燒令通紅,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煎三五沸,溫分三服,須臾探吐出痰半升,次服大劑黃連解毒湯,不數日而笑止。
沈宗常治臨淄人,自謂無病,忽覺神思有異,晚歌笑不節。
沈曰∶此陰火乘肝,晚動宜以柔劑,少加利之,良愈。
莊先生治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