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積五年,大如數斛之鼎,重不能行,有聲如音樂。
積數年,瘿外生小穴,如針芒者,不知幾千億。
每天陰欲雨,則穴中吹白煙,霏霏如線縷,漸高布散,結為屯雲,雨則立降。
其家少長懼之,鹹請遠送岩穴。
妻懼送,請決折之。
後朝即淬利刃,将及之中,軒然有聲,逐四分破裂,有一大猱,跳躍而去。
即以白絮裹之,瘿疾頓愈。
時大定中也,後猶有說不具論。
一婦項下忽生一腫塊,漸緣至奶上腫起,莫知何病。
偶用刀刺破,出清水一碗,日久不合。
有道人見之曰∶此蟻漏耳,因用飯誤食蟻故耳。
詢之果然。
道人雲∶此易治,但用穿山甲數片,燒存性為末,敷遂愈,蓋穿山甲蟻之所畏也。
薛己治一男子,素善怒,左項忽腫,漸大如升。
用清痰理氣,而大熱作渴,小便頻濁。
薛謂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補中益氣而愈。
亦有胸脅等處,大如升鬥,或破而如菌、如榴,不問大小,俱治以前法。
舉人江節夫,項臂脅肋各結一核,服祛痰降火軟堅之劑益甚。
薛為肝膽經血少而火燥也。
江執前藥,至明年六月,各核皆潰,脈浮大而澀。
薛斷秋金将旺,肝木被克,必不起,後果然。
予郡大人,項邊忽癢,漸起白痕一條,相延漸欲至喉,癢不可忍,群醫莫識。
一方士用刀輕開其痕,内出白虱不計其數而愈。
士雲∶此即虱瘤之類,凡内皮作癢,或起痕,或高起,即是症也。
補中益氣湯黃(一錢五分,蜜炙)人參甘草白術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
六味地黃丸(見頭門) 卷之三 喉 夏子益《奇疾方》雲∶有人患咽喉生肉一塊,層層疊疊,漸漸腫起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
用臭橘葉煎湯,連服而愈。
〔源按〕病患腫而不痛,或痛而不潰者,皆痰也。
此症生肉喉間,層層相疊,漸腫不痛,亦痰之所為。
久則但有竅出臭氣,乃痰之毒,洩于外也。
若非痰則必痛而潰矣。
臭橘葉散氣消痰,氣散則痰化,故服之得愈。
華佗雲∶有人喉中似有物,行動吐痰則痛難忍。
身上皮膚開裂,有水流出,目紅腫而又不痛,足如鬥腫而又可行,真絕世不見之症。
此乃人食生菜,有蜈蚣子在葉,不知而食之,乃生蜈蚣于胃口之上。
入胃則胃痛,上喉則喉痛,饑則痛更甚也。
方用雞一隻,煮熟,五香調治,芬馥之氣逼人,乘人睡熟,将雞列在病患口邊,則蜈蚣自然外走。
若蜈蚣走出之時,當即拿住,或一條,或數條,候出盡自愈。
大約喉中無物走動,則無蜈蚣矣。
當即服全膚湯十劑,則皮膚之裂自愈,而雙足如鬥亦消矣。
蓋蜈蚣在上焦,非藥入能救,因藥下後即至胃中而蜈蚣卻在胃口之上,故不能殺之也。
所以引其外出,然後以藥調治,其氣血自愈。
皮膚開裂者,乃蜈蚣毒瓦斯盤居肺邊,肺生毛皮,故皮膚開裂。
兩足如鬥,足乃腎之部位,肺居上為腎之母,母病則子亦病,然腎水不乏而毒留于腎部,故足之皮,大而浮,非骨之病也。
所以能走耳,眼屬肝,肝受肺氣之毒熏蒸,故紅腫耳。
丹溪雲∶有咽痛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挂到咽門而止。
口中飲食不入,惟用深取土牛膝根,獨條肥大者,搗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細,滴入鼻中二三點,即系斷珠破,吐出瘀血立安。
《綱目》雲∶有人患飲食食下,若别有咽喉,斜過膈下,經達在脅,而作痞悶。
以手按之,則瀝瀝有聲。
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時悶處熱作,一聲轉瀉,下痰飲數升。
垂飲食正下,而達胃矣。
窦氏雲∶有一婦年二十三歲,懷妊九月矣。
一日魚骨梗喉間,至半日嘔吐,繼至以血碗許,魚骨尚在喉中。
忽吐一條約三尺餘,形如小腸潤五分。
内有所食魚菜、粉皮,飯未化,家人為推入口中,尚餘五寸,其夫複納之。
遂昏倦,自此嘔吐不止,湯亦不能進,延餘治之,遂将生炭火一盆,放病榻前,以好醋一碗沃之,使醋氣盈滿其室,清其神也。
進以牛黃清心丸,腹覺有微痛,再用人參一分,紅花、丹皮、當歸、川芎、生地、阿膠煎服,五六帖病愈。
孫東宿治臧少庚,年五十。
每飲食胸膈不順利,覺喉管中梗梗,宛轉難下,大便燥結,内熱,肌肉漸瘦。
醫與五香連翹湯、五膈丁香散,諸治膈之劑,嘗試不效。
孫至,觀其色蒼黑,目中炯炯不耗,惟氣促骨立。
孫知其有機心人也。
其脈左弦大,右滑大。
孫謂之曰∶據脈乃謀而不決,氣郁成火,脾志不舒,緻成痰涎。
因而血少便燥,内熱肌消。
張雞峰有言,膈乃神思間病,即是推之,子當減思慮,斷色欲,薄滋味,絕妄想,俾神思清淨,然後服藥有效。
不然,世無大丹,而草木石何足恃哉?子既遠來,予敢不以肝膈相照!茲酌一方頗妥,歸即制服,其方用桂府滑石六兩,炙甘草、白芥子各一兩,蘿蔔子、射幹、連翹各一兩半,辰砂五錢,以竹茹四兩煎湯,打饅頭為丸,綠豆大。
每食後及夜用燈心湯送下一錢五分,一日三服,終劑而病如失。
全膚湯甘草苡仁當歸(各一兩)白芍(五錢)黃防風(各五分)荊芥陳皮(各一錢) 水煎服。
控涎丹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卧姜湯送下。
牛黃清心丸(見目門)
積數年,瘿外生小穴,如針芒者,不知幾千億。
每天陰欲雨,則穴中吹白煙,霏霏如線縷,漸高布散,結為屯雲,雨則立降。
其家少長懼之,鹹請遠送岩穴。
妻懼送,請決折之。
後朝即淬利刃,将及之中,軒然有聲,逐四分破裂,有一大猱,跳躍而去。
即以白絮裹之,瘿疾頓愈。
時大定中也,後猶有說不具論。
一婦項下忽生一腫塊,漸緣至奶上腫起,莫知何病。
偶用刀刺破,出清水一碗,日久不合。
有道人見之曰∶此蟻漏耳,因用飯誤食蟻故耳。
詢之果然。
道人雲∶此易治,但用穿山甲數片,燒存性為末,敷遂愈,蓋穿山甲蟻之所畏也。
薛己治一男子,素善怒,左項忽腫,漸大如升。
用清痰理氣,而大熱作渴,小便頻濁。
薛謂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補中益氣而愈。
亦有胸脅等處,大如升鬥,或破而如菌、如榴,不問大小,俱治以前法。
舉人江節夫,項臂脅肋各結一核,服祛痰降火軟堅之劑益甚。
薛為肝膽經血少而火燥也。
江執前藥,至明年六月,各核皆潰,脈浮大而澀。
薛斷秋金将旺,肝木被克,必不起,後果然。
予郡大人,項邊忽癢,漸起白痕一條,相延漸欲至喉,癢不可忍,群醫莫識。
一方士用刀輕開其痕,内出白虱不計其數而愈。
士雲∶此即虱瘤之類,凡内皮作癢,或起痕,或高起,即是症也。
補中益氣湯黃(一錢五分,蜜炙)人參甘草白術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
六味地黃丸(見頭門) 卷之三 喉 夏子益《奇疾方》雲∶有人患咽喉生肉一塊,層層疊疊,漸漸腫起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
用臭橘葉煎湯,連服而愈。
〔源按〕病患腫而不痛,或痛而不潰者,皆痰也。
此症生肉喉間,層層相疊,漸腫不痛,亦痰之所為。
久則但有竅出臭氣,乃痰之毒,洩于外也。
若非痰則必痛而潰矣。
臭橘葉散氣消痰,氣散則痰化,故服之得愈。
華佗雲∶有人喉中似有物,行動吐痰則痛難忍。
身上皮膚開裂,有水流出,目紅腫而又不痛,足如鬥腫而又可行,真絕世不見之症。
此乃人食生菜,有蜈蚣子在葉,不知而食之,乃生蜈蚣于胃口之上。
入胃則胃痛,上喉則喉痛,饑則痛更甚也。
方用雞一隻,煮熟,五香調治,芬馥之氣逼人,乘人睡熟,将雞列在病患口邊,則蜈蚣自然外走。
若蜈蚣走出之時,當即拿住,或一條,或數條,候出盡自愈。
大約喉中無物走動,則無蜈蚣矣。
當即服全膚湯十劑,則皮膚之裂自愈,而雙足如鬥亦消矣。
蓋蜈蚣在上焦,非藥入能救,因藥下後即至胃中而蜈蚣卻在胃口之上,故不能殺之也。
所以引其外出,然後以藥調治,其氣血自愈。
皮膚開裂者,乃蜈蚣毒瓦斯盤居肺邊,肺生毛皮,故皮膚開裂。
兩足如鬥,足乃腎之部位,肺居上為腎之母,母病則子亦病,然腎水不乏而毒留于腎部,故足之皮,大而浮,非骨之病也。
所以能走耳,眼屬肝,肝受肺氣之毒熏蒸,故紅腫耳。
丹溪雲∶有咽痛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挂到咽門而止。
口中飲食不入,惟用深取土牛膝根,獨條肥大者,搗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細,滴入鼻中二三點,即系斷珠破,吐出瘀血立安。
《綱目》雲∶有人患飲食食下,若别有咽喉,斜過膈下,經達在脅,而作痞悶。
以手按之,則瀝瀝有聲。
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時悶處熱作,一聲轉瀉,下痰飲數升。
垂飲食正下,而達胃矣。
窦氏雲∶有一婦年二十三歲,懷妊九月矣。
一日魚骨梗喉間,至半日嘔吐,繼至以血碗許,魚骨尚在喉中。
忽吐一條約三尺餘,形如小腸潤五分。
内有所食魚菜、粉皮,飯未化,家人為推入口中,尚餘五寸,其夫複納之。
遂昏倦,自此嘔吐不止,湯亦不能進,延餘治之,遂将生炭火一盆,放病榻前,以好醋一碗沃之,使醋氣盈滿其室,清其神也。
進以牛黃清心丸,腹覺有微痛,再用人參一分,紅花、丹皮、當歸、川芎、生地、阿膠煎服,五六帖病愈。
孫東宿治臧少庚,年五十。
每飲食胸膈不順利,覺喉管中梗梗,宛轉難下,大便燥結,内熱,肌肉漸瘦。
醫與五香連翹湯、五膈丁香散,諸治膈之劑,嘗試不效。
孫至,觀其色蒼黑,目中炯炯不耗,惟氣促骨立。
孫知其有機心人也。
其脈左弦大,右滑大。
孫謂之曰∶據脈乃謀而不決,氣郁成火,脾志不舒,緻成痰涎。
因而血少便燥,内熱肌消。
張雞峰有言,膈乃神思間病,即是推之,子當減思慮,斷色欲,薄滋味,絕妄想,俾神思清淨,然後服藥有效。
不然,世無大丹,而草木石何足恃哉?子既遠來,予敢不以肝膈相照!茲酌一方頗妥,歸即制服,其方用桂府滑石六兩,炙甘草、白芥子各一兩,蘿蔔子、射幹、連翹各一兩半,辰砂五錢,以竹茹四兩煎湯,打饅頭為丸,綠豆大。
每食後及夜用燈心湯送下一錢五分,一日三服,終劑而病如失。
全膚湯甘草苡仁當歸(各一兩)白芍(五錢)黃防風(各五分)荊芥陳皮(各一錢) 水煎服。
控涎丹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卧姜湯送下。
牛黃清心丸(見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