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上,亦當吐出蛇狀而愈。
〔源按〕《梅師方》雲∶凡中蠱毒,或下血如鵝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髒即死。
若欲知是蠱,但令病患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
用敗鼓皮,燒灰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
《搜神記》雲∶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
其家密以荷葉置于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小也。
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蠱毒用荷,往往有驗。
予考本草荷。
即今甘露是也,又名芭蕉。
又雲∶有人患面上生瘡,瘡上現五色者,即用鹽湯浸綿榻瘡上,五六度即愈。
〔源按〕經雲∶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此症瘡見五色,乃熱中有寒也。
鹽能清火解毒,凡煎鹽用皂角收之,所以鹽味微辛,辛能散寒搜風,故愈。
丁志雲∶臨川有瘤生頰間,癢不可忍,每以火炙則差止,已而複然,苦甚。
一醫告之曰∶此真虱瘤也,當剖而出之。
取油紙圍頂上,然後施砭,瘤方破,小虱湧出無數。
最後一白一黑,兩大虱皆如豆殼,中空空無血,與頰肉了不相幹,略無瘢痕,但瘤所障處正白耳。
張德俊雲∶頃年和,餘杭人,将赴官。
因蒸降真木犀香,自開甑,面撲甑上,為熱氣所熏,面部浮腫,口眼皆為之閉。
更數醫莫能治,最後一醫雲∶古無此症,請以意療之,于是取寺僧久用炊布,燒灰成性,随敷随消,不半日而愈。
蓋以炊布受湯上氣多,反用以出毒,亦猶以鹽水取鹹味爾,醫者之智亦可喜。
全浙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數點,數日後,滿面俱黑,遍醫治不效。
忽過一草澤醫雲∶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複。
後校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
問其故,雲∶夫人日食斑鸠,蓋此物常食半夏苗耳,是以中毒,故用生姜以解之。
羅謙甫治一婦,年幾三十,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
心懸如饑狀。
又不欲食,氣短而促。
大抵心肺在上,行榮衛而光澤于外,宜顯而不藏。
肝腎在下,養筋骨而強于内,當隐而不見。
脾胃在中,主傳化精微,以灌四旁,沖和而不息,其氣一傷,則四髒失所,憂思不已,氣結而不行。
飲食失節,氣耗而不足。
使陰氣上溢于陽中,故黑色見于面。
又經雲∶脾氣通于口,其華在唇。
今水來侮土,故黑色見于唇。
此陰陽相反,病之逆也。
上古天真論雲∶陽明脈衰于上,面始黑,故知陽明之氣不足,非助陽明生發之劑,無以複其色。
故以沖和順氣湯主之。
《内經》雲∶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溫,自地升天,通行陽明之氣為君,人之氣,以天地之風名之,氣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風辛溫,白芷辛甘,以散滞氣為臣,蒼術苦辛,蠲除陽明經之寒,白芍酸寒安太陰經之怯弱。
《十劑》雲∶補可祛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黃、甘草甘溫,補益正氣為佐。
至真大要論雲∶辛甘發散為陽,生姜辛熱,大棗甘溫,和榮衛,開腠理,緻津液以複其陽,故以為使。
每服早飯後,午飯前,取升陽之時,使人之陽氣易達故也,數服而愈。
孫招治一男子,因登廁被臭氣熏觸,隐忍良久,明日滿面皆黑色,月餘不散。
相士斷雲∶于出月外必死。
至期無羌,孫招治以沉香各一兩,锉碎安爐中,燒熏帳内,以被蓋定。
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盡,方可出帳,明日引鑒照之,面上黑色漸散矣。
平江陳氏,因驚駭後常用兩手指甲掐住兩頰,至兩頰破損,心中懊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
用牛黃涼膈丸,數服如故。
一有人患面上麻木,不知痛癢,名曰木痹(此陽明經絡受寒故也)。
以牛皮膠化和桂末,濃塗一二分愈。
表兄屠學山治吳江王殿爵,患面腫兼起壘塊,如木偶夜叉狀,一無痛癢,醫治數年不效。
請學視之,學曰∶面乃陽明部分,此因濕邪入陽明絡脈而生痰也。
經雲∶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
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入于府,廪于腸胃。
又雲∶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于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于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此症因經未虛,其濕邪正留絡脈,而未陷下也。
故但患面部耳。
然非藥所能治,當用砭刺。
即用小刀刺破唇内齒上斷縫處,名斷交穴,痰即流外,所出稠痰數碗。
即面目如故,繼服補脾調養之劑而安。
牛黃涼膈丸牙硝石膏甘草(各五分)膽星(二錢五分)牛黃紫石英(各一錢)麝香冰片(各五分)寒水石(,五錢) 上為末,甘草膏丸,綠豆大,每一丸,陳皮湯下。
卷之三 項 《奇疾方》雲∶有人患頭項腫大,又非瘿瘤,忽痛忽不痛,外現五色之紋,按之半空半實,此乃痰病結成,似瘤非瘤,似瘿非瘿也。
方用海藻、半夏、白芥子、南星、人參、桔梗、貝母各三錢、茯苓五錢,昆布一錢,附子一分,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乃消上焦之痰聖藥也。
又有海藻、昆布,以去其瘿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紋,妙在消痰而仍不損氣,則胃氣健而痰易化也。
一劑知,二劑消大半,三劑則全消,四劑永不再發也。
《續玄怪錄》雲∶安康伶人刁俊朝,其妻巴妪,項生一瘿,初若雞卵,漸大如升。
〔源按〕《梅師方》雲∶凡中蠱毒,或下血如鵝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髒即死。
若欲知是蠱,但令病患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
用敗鼓皮,燒灰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
《搜神記》雲∶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
其家密以荷葉置于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小也。
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蠱毒用荷,往往有驗。
予考本草荷。
即今甘露是也,又名芭蕉。
又雲∶有人患面上生瘡,瘡上現五色者,即用鹽湯浸綿榻瘡上,五六度即愈。
〔源按〕經雲∶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此症瘡見五色,乃熱中有寒也。
鹽能清火解毒,凡煎鹽用皂角收之,所以鹽味微辛,辛能散寒搜風,故愈。
丁志雲∶臨川有瘤生頰間,癢不可忍,每以火炙則差止,已而複然,苦甚。
一醫告之曰∶此真虱瘤也,當剖而出之。
取油紙圍頂上,然後施砭,瘤方破,小虱湧出無數。
最後一白一黑,兩大虱皆如豆殼,中空空無血,與頰肉了不相幹,略無瘢痕,但瘤所障處正白耳。
張德俊雲∶頃年和,餘杭人,将赴官。
因蒸降真木犀香,自開甑,面撲甑上,為熱氣所熏,面部浮腫,口眼皆為之閉。
更數醫莫能治,最後一醫雲∶古無此症,請以意療之,于是取寺僧久用炊布,燒灰成性,随敷随消,不半日而愈。
蓋以炊布受湯上氣多,反用以出毒,亦猶以鹽水取鹹味爾,醫者之智亦可喜。
全浙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數點,數日後,滿面俱黑,遍醫治不效。
忽過一草澤醫雲∶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複。
後校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
問其故,雲∶夫人日食斑鸠,蓋此物常食半夏苗耳,是以中毒,故用生姜以解之。
羅謙甫治一婦,年幾三十,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
心懸如饑狀。
又不欲食,氣短而促。
大抵心肺在上,行榮衛而光澤于外,宜顯而不藏。
肝腎在下,養筋骨而強于内,當隐而不見。
脾胃在中,主傳化精微,以灌四旁,沖和而不息,其氣一傷,則四髒失所,憂思不已,氣結而不行。
飲食失節,氣耗而不足。
使陰氣上溢于陽中,故黑色見于面。
又經雲∶脾氣通于口,其華在唇。
今水來侮土,故黑色見于唇。
此陰陽相反,病之逆也。
上古天真論雲∶陽明脈衰于上,面始黑,故知陽明之氣不足,非助陽明生發之劑,無以複其色。
故以沖和順氣湯主之。
《内經》雲∶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溫,自地升天,通行陽明之氣為君,人之氣,以天地之風名之,氣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風辛溫,白芷辛甘,以散滞氣為臣,蒼術苦辛,蠲除陽明經之寒,白芍酸寒安太陰經之怯弱。
《十劑》雲∶補可祛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黃、甘草甘溫,補益正氣為佐。
至真大要論雲∶辛甘發散為陽,生姜辛熱,大棗甘溫,和榮衛,開腠理,緻津液以複其陽,故以為使。
每服早飯後,午飯前,取升陽之時,使人之陽氣易達故也,數服而愈。
孫招治一男子,因登廁被臭氣熏觸,隐忍良久,明日滿面皆黑色,月餘不散。
相士斷雲∶于出月外必死。
至期無羌,孫招治以沉香各一兩,锉碎安爐中,燒熏帳内,以被蓋定。
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盡,方可出帳,明日引鑒照之,面上黑色漸散矣。
平江陳氏,因驚駭後常用兩手指甲掐住兩頰,至兩頰破損,心中懊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
用牛黃涼膈丸,數服如故。
一有人患面上麻木,不知痛癢,名曰木痹(此陽明經絡受寒故也)。
以牛皮膠化和桂末,濃塗一二分愈。
表兄屠學山治吳江王殿爵,患面腫兼起壘塊,如木偶夜叉狀,一無痛癢,醫治數年不效。
請學視之,學曰∶面乃陽明部分,此因濕邪入陽明絡脈而生痰也。
經雲∶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
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入于府,廪于腸胃。
又雲∶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于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于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此症因經未虛,其濕邪正留絡脈,而未陷下也。
故但患面部耳。
然非藥所能治,當用砭刺。
即用小刀刺破唇内齒上斷縫處,名斷交穴,痰即流外,所出稠痰數碗。
即面目如故,繼服補脾調養之劑而安。
牛黃涼膈丸牙硝石膏甘草(各五分)膽星(二錢五分)牛黃紫石英(各一錢)麝香冰片(各五分)寒水石(,五錢) 上為末,甘草膏丸,綠豆大,每一丸,陳皮湯下。
卷之三 項 《奇疾方》雲∶有人患頭項腫大,又非瘿瘤,忽痛忽不痛,外現五色之紋,按之半空半實,此乃痰病結成,似瘤非瘤,似瘿非瘿也。
方用海藻、半夏、白芥子、南星、人參、桔梗、貝母各三錢、茯苓五錢,昆布一錢,附子一分,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乃消上焦之痰聖藥也。
又有海藻、昆布,以去其瘿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紋,妙在消痰而仍不損氣,則胃氣健而痰易化也。
一劑知,二劑消大半,三劑則全消,四劑永不再發也。
《續玄怪錄》雲∶安康伶人刁俊朝,其妻巴妪,項生一瘿,初若雞卵,漸大如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