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錢乙治一婦,因恐而病,既愈,目張不瞑,乙曰∶煮郁李仁酒飲之,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目系内連肝膽,恐則氣結,膽橫不下,用郁李潤能散結,随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瞑矣。
張子和治一富家婦,因思慮過甚,二年不得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治。
脈之兩手俱緩,此脾受邪也,脾主思故也。
乃與其夫議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如是其脈得平,此怒勝思法也。
丹溪治一婦,年近二十,發熱閉目則熱甚,渴思水解,脈澀而濁混,此食痰也。
以幹葛、白術、陳皮、片芩、木通、桔梗、黃連、甘草,下保和丸二十粒漸愈。
江汝潔治葉廷傑之内,十月病眼若合即麻痹,甚至不敢睡,屢易醫,漸成崩疾,江診左手三部,舉之略弦,按入略大,而無力;右手三部,舉按俱大而無力。
經曰∶血虛脈大如蔥管。
又曰∶大而無力,為血虛。
又曰∶諸弦為飲。
又曰∶弦為勞據脈觀症,蓋由氣血俱虛,以緻氣不周運,而成麻痹。
時醫不悟,而作火治,藥用寒涼過多,損傷脾胃,陽氣失陷而成崩矣。
以歲運言之,今歲天衛主氣,風木在泉,兩木符合,木盛而脾土受虧,是以上陷而行秋冬之令。
以時候言之,小雪至大雪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陽寒水,主厥陰風木,客氣加歸于上,木火勝矣。
經曰∶甚則勝而不複也。
其脾大虛,安得血不大下乎?且脾裹血,脾虛則血不歸經而妄下矣。
法當大補脾經為先。
次宜補氣祛濕,可得漸愈矣。
以人參三錢,黃二錢,甘草四分,防風、荊芥、白術各一錢,陳皮八分,水煎食遠服。
一劑分作三服,不數劑而愈。
李時珍按謝士泰《删繁方》治屍疰,或見屍,或聞哭聲者,取死人席斬棺内餘棄路上者,一虎口,長三寸,水三升,煮一升,服立效。
此即嗣伯用死人枕之意也。
葛洪雲∶鬼疰者,是五屍之一疰,又挾諸鬼邪為害,其病變者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約使人寒熱淋漓,沉沉默默,不的知苦處,在于何所?累年積月,漸就沉滞,以緻又傳旁人,不一而止,覺如是候者,急取獺肝一具,陰幹杵末,服方寸匕,日三,未愈再服。
《本事方》雲∶《肘後》言此方甚良,宣和間,天慶觀一法師極精嚴。
時一婦人投,述患人有祟所附,須臾召至。
附語雲∶非我為禍,别是一鬼,亦因病患命衰為祟耳,渠今已成形,在患人肺髒,為蟲食其肺系。
故令吐血,聲嘶。
師掠之,此蟲還有畏忌否?久而無語,再掠之,良久雲∶容其說。
惟畏獺瓜屑為末,以酒服之則去。
患家如其言而得愈。
此予所目見也,究其患亦相似。
獺瓜者,即獺肝之類也。
孫東宿治孫如亭令政,年過四十,眼偶赤腫,兩太陽疼痛,大便不行者三日,平時汛期一月僅二日,今行四日,猶且未止。
裡有餘雲谷者,自謂眼科捷手,醫治逾候,腫赤不消,而右眼内突生一白泡,垂與鼻齊,大二寸餘,見而駭走,以為奇疾,莫能措劑。
又見其嘔吐、眩運,伏于枕上,略不敢動,動則眩愈極,吐愈急,疑其遍南不治,孫診之兩寸關俱滑大有力,兩尺沉微。
曰∶此中焦有痰,肝膽有火,必為怒氣所觸而然。
《内經》雲∶諸風掉眩,皆屬肝火。
諸逆沖上,皆屬火,蓋無痰不作運也,眼珠白泡,乃火性急速怒氣加之,氣乘于絡,上而不下,故直脹出眼外也。
古壯士一怒而目珠裂,與白泡脹出珠外理同。
肝為血海,故血亦來不止。
治當抑其目,清鎮痰火,則諸症自瘳。
先用姜汁益元丸,壓其痰火,以止其吐;再以二陳湯,加酒連、酒芩、天麻、滑石、吳茱萸、竹茹、枳實煎飲,一帖吐止運定,頭稍能動。
改用二陳湯加芩、連、谷精草、夏枯草、香附、茱萸、薏苡仁,兩劑。
赤腫消,白泡斂。
四劑全愈。
血海亦淨,從是後不發。
又亮卿之女,左目紅腫,如腹中飽眼乃開,饑則眼不能開,此疳積虛寒症也。
以夏枯草二錢,谷精草、甘草各一錢,香附一錢五分,煎服四帖而安。
李士材治朱文哉,遍體如蟲蜇,口舌糜爛,朝起必見二鬼執盤食以獻。
李診其寸脈乍大乍小,意其為鬼祟,細察兩關弦滑且大,遂決為痰飲之。
投滾痰丸,雖微有所下,而病患如舊。
更以小胃丹二錢與之,複下痰積及水十餘碗,遍體之痛減半,至明早鬼亦不見矣。
更以人參三錢,白術二錢,煎湯服小胃丹三錢,大瀉十餘行,約有二十碗,病若失矣。
乃以六君子為丸,服四斤而愈。
予治孫旗丁之内,産後十數日,覺氣不舒。
自後兩目視物,漸至以直為曲,如彎弓狀。
醫無所措,已及兩月。
适予出京至天津。
有運糧官馬石泉者,患目疾,延予治之,孫亦請求治。
切其脈沉澀,症由淤滞,目視直而為曲者,必瘀血阻折肝膽之葉。
昔呂複治道士傷酒大吐時,上焦反複,緻倒其膽腑,視物倒直。
今折其肝葉,曲其膽腑,故視物亦曲,即用當歸、桃仁各三錢,五靈脂一錢五分,酒炒大黃、肉桂各一錢,以行其瘀,柴胡八分以舒其肝。
一劑下黑血成塊者數次,視物漸直。
再劑又下數次,即看物如故。
餘姚陳載侯,寓居武林。
初春患目痛,醫與涼劑,目即突出眶外,痛不可忍,予視其脈,兩手沉微,此肝腎受寒,治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時有汪姓醫同座,曰∶兩目突出,此肝火逼迫使然,先生以為寒何也?予曰∶脈沉微雲耳。
又曰∶脈不弱。
予曰∶子既不辨其脈,試即以症明之,初本疼痛,服寒涼而目反突出,非火症可知。
又曰∶火太盛而用藥輕,故也。
予曰∶目痛,人皆謂火,不特目突而為火也。
殊不知此症,陰盛于下,格陽于上,陽不得降,故目疼痛。
用寒涼而複逼其陽,陽無所歸,悉湧于目,緻目突出。
仲景謂,少陰經傷寒,發熱咽痛,脈沉細,因寒傷于腎,逼腎中之火,飛越于上而為咽痛,今脈微而目突,即是理也。
若此症此脈,使再投寒涼,必再出而裂。
古所謂眼不醫不瞎者,正謂此也。
茲拟仲景少陰傷寒治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使寒散火降,其目自平,載侯以為然,服二劑而愈。
己醜冬,有德青農人沈
所以然者,目系内連肝膽,恐則氣結,膽橫不下,用郁李潤能散結,随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瞑矣。
張子和治一富家婦,因思慮過甚,二年不得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治。
脈之兩手俱緩,此脾受邪也,脾主思故也。
乃與其夫議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如是其脈得平,此怒勝思法也。
丹溪治一婦,年近二十,發熱閉目則熱甚,渴思水解,脈澀而濁混,此食痰也。
以幹葛、白術、陳皮、片芩、木通、桔梗、黃連、甘草,下保和丸二十粒漸愈。
江汝潔治葉廷傑之内,十月病眼若合即麻痹,甚至不敢睡,屢易醫,漸成崩疾,江診左手三部,舉之略弦,按入略大,而無力;右手三部,舉按俱大而無力。
經曰∶血虛脈大如蔥管。
又曰∶大而無力,為血虛。
又曰∶諸弦為飲。
又曰∶弦為勞據脈觀症,蓋由氣血俱虛,以緻氣不周運,而成麻痹。
時醫不悟,而作火治,藥用寒涼過多,損傷脾胃,陽氣失陷而成崩矣。
以歲運言之,今歲天衛主氣,風木在泉,兩木符合,木盛而脾土受虧,是以上陷而行秋冬之令。
以時候言之,小雪至大雪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陽寒水,主厥陰風木,客氣加歸于上,木火勝矣。
經曰∶甚則勝而不複也。
其脾大虛,安得血不大下乎?且脾裹血,脾虛則血不歸經而妄下矣。
法當大補脾經為先。
次宜補氣祛濕,可得漸愈矣。
以人參三錢,黃二錢,甘草四分,防風、荊芥、白術各一錢,陳皮八分,水煎食遠服。
一劑分作三服,不數劑而愈。
李時珍按謝士泰《删繁方》治屍疰,或見屍,或聞哭聲者,取死人席斬棺内餘棄路上者,一虎口,長三寸,水三升,煮一升,服立效。
此即嗣伯用死人枕之意也。
葛洪雲∶鬼疰者,是五屍之一疰,又挾諸鬼邪為害,其病變者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約使人寒熱淋漓,沉沉默默,不的知苦處,在于何所?累年積月,漸就沉滞,以緻又傳旁人,不一而止,覺如是候者,急取獺肝一具,陰幹杵末,服方寸匕,日三,未愈再服。
《本事方》雲∶《肘後》言此方甚良,宣和間,天慶觀一法師極精嚴。
時一婦人投,述患人有祟所附,須臾召至。
附語雲∶非我為禍,别是一鬼,亦因病患命衰為祟耳,渠今已成形,在患人肺髒,為蟲食其肺系。
故令吐血,聲嘶。
師掠之,此蟲還有畏忌否?久而無語,再掠之,良久雲∶容其說。
惟畏獺瓜屑為末,以酒服之則去。
患家如其言而得愈。
此予所目見也,究其患亦相似。
獺瓜者,即獺肝之類也。
孫東宿治孫如亭令政,年過四十,眼偶赤腫,兩太陽疼痛,大便不行者三日,平時汛期一月僅二日,今行四日,猶且未止。
裡有餘雲谷者,自謂眼科捷手,醫治逾候,腫赤不消,而右眼内突生一白泡,垂與鼻齊,大二寸餘,見而駭走,以為奇疾,莫能措劑。
又見其嘔吐、眩運,伏于枕上,略不敢動,動則眩愈極,吐愈急,疑其遍南不治,孫診之兩寸關俱滑大有力,兩尺沉微。
曰∶此中焦有痰,肝膽有火,必為怒氣所觸而然。
《内經》雲∶諸風掉眩,皆屬肝火。
諸逆沖上,皆屬火,蓋無痰不作運也,眼珠白泡,乃火性急速怒氣加之,氣乘于絡,上而不下,故直脹出眼外也。
古壯士一怒而目珠裂,與白泡脹出珠外理同。
肝為血海,故血亦來不止。
治當抑其目,清鎮痰火,則諸症自瘳。
先用姜汁益元丸,壓其痰火,以止其吐;再以二陳湯,加酒連、酒芩、天麻、滑石、吳茱萸、竹茹、枳實煎飲,一帖吐止運定,頭稍能動。
改用二陳湯加芩、連、谷精草、夏枯草、香附、茱萸、薏苡仁,兩劑。
赤腫消,白泡斂。
四劑全愈。
血海亦淨,從是後不發。
又亮卿之女,左目紅腫,如腹中飽眼乃開,饑則眼不能開,此疳積虛寒症也。
以夏枯草二錢,谷精草、甘草各一錢,香附一錢五分,煎服四帖而安。
李士材治朱文哉,遍體如蟲蜇,口舌糜爛,朝起必見二鬼執盤食以獻。
李診其寸脈乍大乍小,意其為鬼祟,細察兩關弦滑且大,遂決為痰飲之。
投滾痰丸,雖微有所下,而病患如舊。
更以小胃丹二錢與之,複下痰積及水十餘碗,遍體之痛減半,至明早鬼亦不見矣。
更以人參三錢,白術二錢,煎湯服小胃丹三錢,大瀉十餘行,約有二十碗,病若失矣。
乃以六君子為丸,服四斤而愈。
予治孫旗丁之内,産後十數日,覺氣不舒。
自後兩目視物,漸至以直為曲,如彎弓狀。
醫無所措,已及兩月。
适予出京至天津。
有運糧官馬石泉者,患目疾,延予治之,孫亦請求治。
切其脈沉澀,症由淤滞,目視直而為曲者,必瘀血阻折肝膽之葉。
昔呂複治道士傷酒大吐時,上焦反複,緻倒其膽腑,視物倒直。
今折其肝葉,曲其膽腑,故視物亦曲,即用當歸、桃仁各三錢,五靈脂一錢五分,酒炒大黃、肉桂各一錢,以行其瘀,柴胡八分以舒其肝。
一劑下黑血成塊者數次,視物漸直。
再劑又下數次,即看物如故。
餘姚陳載侯,寓居武林。
初春患目痛,醫與涼劑,目即突出眶外,痛不可忍,予視其脈,兩手沉微,此肝腎受寒,治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時有汪姓醫同座,曰∶兩目突出,此肝火逼迫使然,先生以為寒何也?予曰∶脈沉微雲耳。
又曰∶脈不弱。
予曰∶子既不辨其脈,試即以症明之,初本疼痛,服寒涼而目反突出,非火症可知。
又曰∶火太盛而用藥輕,故也。
予曰∶目痛,人皆謂火,不特目突而為火也。
殊不知此症,陰盛于下,格陽于上,陽不得降,故目疼痛。
用寒涼而複逼其陽,陽無所歸,悉湧于目,緻目突出。
仲景謂,少陰經傷寒,發熱咽痛,脈沉細,因寒傷于腎,逼腎中之火,飛越于上而為咽痛,今脈微而目突,即是理也。
若此症此脈,使再投寒涼,必再出而裂。
古所謂眼不醫不瞎者,正謂此也。
茲拟仲景少陰傷寒治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使寒散火降,其目自平,載侯以為然,服二劑而愈。
己醜冬,有德青農人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