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餅,姜湯化開飲之。
必吐頑痰碗許而愈。
又雲∶有人眼内長肉二條,長一寸,如線香之粗。
觸出眼外,此乃祟也。
雖是肝膽之火,無祟則不能長此異肉,法當用藥點之。
冰片、黃連、甘草各一分,硼砂五厘,各為細末,用人乳調少許,點肉尖上,覺眼珠火泡出,實時收入而愈。
更服舒郁金睛丹,舒其肝膽之氣,而又瀉其火與痰,則本源已探其骊珠,又何愁怪肉之重長耶?《眼症論》雲∶有人患目之白睛忽變青蘭色,此被郁邪蒸逼,走入珠中,膏汁遊出,入于氣輪,故色變青色。
方用還陰救苦湯,頻服自愈。
又雲∶有人黑暗之夜、兩目倏忽見物,如日中一般。
此水火不交,精華關格,乖亂不和之甚,而陽光飛越之害,不能攝養陰精,陽光無制使然。
服加減八味丸乃可。
又雲∶有人患腦筋如拽,神珠不待人轉,而自蓦然擦上,蓦然擦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無時,蓋轉動搏擊不定,筋脈振惕,緩急無常,被其牽拽而為害,名曰辘轳轉睛。
輕則氣定脈偏而珠歪,重則反轉而為瞳神反背矣。
服鈎藤飲子自愈。
藏器曰∶宋嗣伯治沈僧翼患眼痛,多見鬼物。
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煮服之,當埋枕于故外,如其言而愈。
伊芳川雲∶有一人患心疾,見物如獅子,川教以手直前捕之,見其無物,久久自愈。
此乃痰也。
繼服牛黃清心丸以除病根。
《本事方》雲∶荀牧仲頃年嘗謂予曰∶有人視一物為兩,醫者作肝氣有餘,故見一為二。
教服瀉肝藥皆不應,此何疾也?予曰∶《靈樞經》雲∶目之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頂中,故邪中于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也。
令服驅風入腦藥得愈。
《雲麓漫抄》雲∶淮南楊吉老,儒醫也。
有富翁子忽病,視正物皆以為斜,幾案書席之類,排設整齊,必更移令斜,自以為正,以緻書寫尺牍,莫不皆然,父母甚憂之。
更曆數醫,皆不谙其疾。
或以吉老告,遂以其子往求之,既診其脈後,令其父先歸,留其子,設樂開宴,酬勸無算,至醉乃罷。
扶病者坐轎中,使人升之,高下其手,常令傾倒,輾轉久之,方令登榻而卧,達旦酒醒,遣至歸家,前日斜視之物,皆理正之。
父母躍然而喜,且詢治之方,吉老雲∶令嗣無他疾,醉中常閃倒,肝之一葉搭于肺上不能下,故視正物反斜。
令複飲之醉,則肺脹輾轉之間,肝亦下垂矣,藥安能治之哉?富翁濃為之酬。
《九靈山房》雲∶呂滄州治臨川道士蕭雲泉眼中視物倒植,請治于呂。
呂問其故,蕭曰∶某因大醉,盡吐所飲之酒,熟睡至天明,遂得此病。
呂切其脈,左關浮促,即告之曰∶爾傷酒大吐時,上焦反複,緻倒其膽腑,故視物皆倒植。
此不内外因而緻内傷者也。
法當複吐,以正其膽。
以藜蘆、瓜蒂為粗末,用水煎之,使平旦頓服,以吐為度,吐畢視物如常。
《道山清話》雲∶張子顔少師,晚年嘗患目光閃閃然,中有白衣人如佛相者,子顔信之彌謹。
乃不食肉,不飲酒,然體瘦而多病矣。
一日從汪壽卿求脈,壽卿一見大驚,不複言,但投以大丸數十粒小丸千餘粒。
祝曰∶十日中服之當盡,卻以示報。
既如期,視所見白衣人,衣變黃而先無所見矣,乃欲得肉食,又思飲酒。
又明日俱無所見,覺氣體異他日矣。
乃詣壽卿以告,壽卿曰∶吾固知矣,公脾初受病,為肺所乘。
心者脾之母也,公既多疑,緻心氣不固,自然有所睹。
吾以大丸實其脾,小丸補其心。
肺為脾之子,既不能勝其母,其病自愈也。
《寶鑒》雲∶一小兒四歲,因長老摩頂受記,生人念咒,恐懼發搐,痰涎有聲,目多白睛,項背俱強,一時許方醒。
自後,每見皂衣人即發。
服朱砂、腦麝鎮墜之藥已四年餘無功,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癡,脈沉弦而急。
《針經》雲∶心脈滿大,痫筋攣,病久氣弱,多服鎮墜寒涼之劑,複損正氣,故添動作如癡。
先灸兩跷各二七壯,次服沉香天麻丸而愈。
《内經》雲∶恐則氣下,精氣怯而上焦閉。
方有羌活、獨活苦溫引氣上行,又入太陽,引用以為君;天麻、防風辛溫以散之;當歸、甘草辛甘以補氣血之不足,養胃氣以為臣;附子、川烏大辛溫,行陽退陰,又治客寒傷胃;腎主五液,入脾為涎,以生姜、半夏燥濕化痰;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祛安神,以為使耳。
《聞奇錄》雲∶全州防禦使崔堯封,有甥李言吉,左目上睑忽生一小瘡,漸大如雞卵,其根如弦,恒偃其目不能開,堯封使飲,令大醉,遂與割去其瘡,即破,中有黃雀飛鳴而去。
趙卿治一少年,目中常見一小鏡子,俾醫工趙卿診之,與少年期來晨以魚奉候。
少年及期赴之,延于内,且令從容俟客退。
俄而設桌子施一瓯芥醋,更無他味,卿亦未出。
迨禺中久候不至,少年饑甚,且聞醋香,不免輕啜之,逡巡又啜之,覺胸中豁然,眼花不見,因竭瓯啜之。
趙卿知之乃出,少年以啜醋慚謝。
卿曰∶郎君因吃太多,有魚鱗在胸中,故兩眼常見小鏡子。
所備芥醋,隻欲郎君,因饑以啜之,其疾自治,亨鮮之會乃權詐也。
徐之才治武城酒色過度,恍惚不恒,每病發,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女,去地數丈,亭亭而立。
之才雲∶此色欲過多,太虛所緻。
即處湯方一劑,便覺稍遠,又服還變五色物,數劑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餘,久病痫症,多發于晨盥時,或見如黃狗走前,則瞀撲地,手足螈,不省人事,良久乃醒。
或作痰火治,而用芩連二陳湯;或作風痰治,而用全蠍僵蠶壽星丸;或作痰迷心竅,而用金箔鎮心丸,皆不中病。
汪診之,脈皆緩弱頗弦,曰∶此木火乘土之病也。
夫早晨陽分而黃狗物,黃土色,胃屬陽土,虛為木火所乘矣。
經曰∶諸脈皆屬于目,故目擊物而病作矣。
理宜實胃瀉脾,而火自息。
損其肝者緩其中,遂以參、、歸、術、陳皮、神曲、茯苓、黃芩、麥冬、荊芥穗,煎服十餘帖,病減六七,再服月餘而愈。
必吐頑痰碗許而愈。
又雲∶有人眼内長肉二條,長一寸,如線香之粗。
觸出眼外,此乃祟也。
雖是肝膽之火,無祟則不能長此異肉,法當用藥點之。
冰片、黃連、甘草各一分,硼砂五厘,各為細末,用人乳調少許,點肉尖上,覺眼珠火泡出,實時收入而愈。
更服舒郁金睛丹,舒其肝膽之氣,而又瀉其火與痰,則本源已探其骊珠,又何愁怪肉之重長耶?《眼症論》雲∶有人患目之白睛忽變青蘭色,此被郁邪蒸逼,走入珠中,膏汁遊出,入于氣輪,故色變青色。
方用還陰救苦湯,頻服自愈。
又雲∶有人黑暗之夜、兩目倏忽見物,如日中一般。
此水火不交,精華關格,乖亂不和之甚,而陽光飛越之害,不能攝養陰精,陽光無制使然。
服加減八味丸乃可。
又雲∶有人患腦筋如拽,神珠不待人轉,而自蓦然擦上,蓦然擦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無時,蓋轉動搏擊不定,筋脈振惕,緩急無常,被其牽拽而為害,名曰辘轳轉睛。
輕則氣定脈偏而珠歪,重則反轉而為瞳神反背矣。
服鈎藤飲子自愈。
藏器曰∶宋嗣伯治沈僧翼患眼痛,多見鬼物。
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煮服之,當埋枕于故外,如其言而愈。
伊芳川雲∶有一人患心疾,見物如獅子,川教以手直前捕之,見其無物,久久自愈。
此乃痰也。
繼服牛黃清心丸以除病根。
《本事方》雲∶荀牧仲頃年嘗謂予曰∶有人視一物為兩,醫者作肝氣有餘,故見一為二。
教服瀉肝藥皆不應,此何疾也?予曰∶《靈樞經》雲∶目之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頂中,故邪中于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則精散,精散則視歧,故見兩物也。
令服驅風入腦藥得愈。
《雲麓漫抄》雲∶淮南楊吉老,儒醫也。
有富翁子忽病,視正物皆以為斜,幾案書席之類,排設整齊,必更移令斜,自以為正,以緻書寫尺牍,莫不皆然,父母甚憂之。
更曆數醫,皆不谙其疾。
或以吉老告,遂以其子往求之,既診其脈後,令其父先歸,留其子,設樂開宴,酬勸無算,至醉乃罷。
扶病者坐轎中,使人升之,高下其手,常令傾倒,輾轉久之,方令登榻而卧,達旦酒醒,遣至歸家,前日斜視之物,皆理正之。
父母躍然而喜,且詢治之方,吉老雲∶令嗣無他疾,醉中常閃倒,肝之一葉搭于肺上不能下,故視正物反斜。
令複飲之醉,則肺脹輾轉之間,肝亦下垂矣,藥安能治之哉?富翁濃為之酬。
《九靈山房》雲∶呂滄州治臨川道士蕭雲泉眼中視物倒植,請治于呂。
呂問其故,蕭曰∶某因大醉,盡吐所飲之酒,熟睡至天明,遂得此病。
呂切其脈,左關浮促,即告之曰∶爾傷酒大吐時,上焦反複,緻倒其膽腑,故視物皆倒植。
此不内外因而緻内傷者也。
法當複吐,以正其膽。
以藜蘆、瓜蒂為粗末,用水煎之,使平旦頓服,以吐為度,吐畢視物如常。
《道山清話》雲∶張子顔少師,晚年嘗患目光閃閃然,中有白衣人如佛相者,子顔信之彌謹。
乃不食肉,不飲酒,然體瘦而多病矣。
一日從汪壽卿求脈,壽卿一見大驚,不複言,但投以大丸數十粒小丸千餘粒。
祝曰∶十日中服之當盡,卻以示報。
既如期,視所見白衣人,衣變黃而先無所見矣,乃欲得肉食,又思飲酒。
又明日俱無所見,覺氣體異他日矣。
乃詣壽卿以告,壽卿曰∶吾固知矣,公脾初受病,為肺所乘。
心者脾之母也,公既多疑,緻心氣不固,自然有所睹。
吾以大丸實其脾,小丸補其心。
肺為脾之子,既不能勝其母,其病自愈也。
《寶鑒》雲∶一小兒四歲,因長老摩頂受記,生人念咒,恐懼發搐,痰涎有聲,目多白睛,項背俱強,一時許方醒。
自後,每見皂衣人即發。
服朱砂、腦麝鎮墜之藥已四年餘無功,又添行步動作神思如癡,脈沉弦而急。
《針經》雲∶心脈滿大,痫筋攣,病久氣弱,多服鎮墜寒涼之劑,複損正氣,故添動作如癡。
先灸兩跷各二七壯,次服沉香天麻丸而愈。
《内經》雲∶恐則氣下,精氣怯而上焦閉。
方有羌活、獨活苦溫引氣上行,又入太陽,引用以為君;天麻、防風辛溫以散之;當歸、甘草辛甘以補氣血之不足,養胃氣以為臣;附子、川烏大辛溫,行陽退陰,又治客寒傷胃;腎主五液,入脾為涎,以生姜、半夏燥濕化痰;沉香辛溫,體重氣清,去祛安神,以為使耳。
《聞奇錄》雲∶全州防禦使崔堯封,有甥李言吉,左目上睑忽生一小瘡,漸大如雞卵,其根如弦,恒偃其目不能開,堯封使飲,令大醉,遂與割去其瘡,即破,中有黃雀飛鳴而去。
趙卿治一少年,目中常見一小鏡子,俾醫工趙卿診之,與少年期來晨以魚奉候。
少年及期赴之,延于内,且令從容俟客退。
俄而設桌子施一瓯芥醋,更無他味,卿亦未出。
迨禺中久候不至,少年饑甚,且聞醋香,不免輕啜之,逡巡又啜之,覺胸中豁然,眼花不見,因竭瓯啜之。
趙卿知之乃出,少年以啜醋慚謝。
卿曰∶郎君因吃太多,有魚鱗在胸中,故兩眼常見小鏡子。
所備芥醋,隻欲郎君,因饑以啜之,其疾自治,亨鮮之會乃權詐也。
徐之才治武城酒色過度,恍惚不恒,每病發,自雲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女,去地數丈,亭亭而立。
之才雲∶此色欲過多,太虛所緻。
即處湯方一劑,便覺稍遠,又服還變五色物,數劑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餘,久病痫症,多發于晨盥時,或見如黃狗走前,則瞀撲地,手足螈,不省人事,良久乃醒。
或作痰火治,而用芩連二陳湯;或作風痰治,而用全蠍僵蠶壽星丸;或作痰迷心竅,而用金箔鎮心丸,皆不中病。
汪診之,脈皆緩弱頗弦,曰∶此木火乘土之病也。
夫早晨陽分而黃狗物,黃土色,胃屬陽土,虛為木火所乘矣。
經曰∶諸脈皆屬于目,故目擊物而病作矣。
理宜實胃瀉脾,而火自息。
損其肝者緩其中,遂以參、、歸、術、陳皮、神曲、茯苓、黃芩、麥冬、荊芥穗,煎服十餘帖,病減六七,再服月餘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