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多不效耳。
加減二苓湯亦效: 生地(一兩)茯苓(一兩)當歸(一兩)黃芪(二兩)土茯苓(二兩)車前子(五錢)防風(一錢)水煎服,二劑不痛,再二劑痊愈矣。
秘訣: 二苓化毒茯苓歸,紫草土茯銀二随, 水酒煎服草二錢,十劑痊愈效可推。
補虛瀉毒二苓湯,生地茯苓歸一兩, 黃芪土茯二兩用,車前五錢一錢防。
腰疽論 人有腰眼之間,忽生疽毒,疼痛呼号,似乎陽症。
然而腰腎之處,乃至陰之地,未可作陽疽治之。
若竟陰症治之,則亦不可也。
此症本于過忍其精,欲洩不洩,以成斯毒,似乎純是陰分之過。
但腰間去腎不遠,腎火發而成毒,則陰中有陽,未可能以陰症治之也。
必須合陰陽并治,以化其毒,則毒去如掃。
倘不補陰而竟治毒,則腎氣愈傷,而毒難速化矣。
蓋補陰而不補陽,則陰無陽不生,則毒深藏于腎宮而不得外洩矣。
然而陰陽兩治,則腰腎之氣利而易奏功也。
方用兩治湯: 杜仲(一兩)當歸(一兩)白術(一兩)防己(三錢)豨莶草(三錢)金銀花(三兩)甘草(三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而痛止,三劑痊愈矣。
此方用白術、杜仲以利其腰臍,氣通而毒自難結也。
又得銀花、當歸之類,補中有散;而防己、直入腎宮以祛逐蘊熱之毒,則陰陽無偏勝之虞,正有助而邪無紛争,自然三劑而成功也。
秘訣: 腰疽必須兩治湯,杜歸白術一兩添, 再加三錢防莶甘,銀花三兩一齊煎。
此症用九靈丹亦效: 生地(五錢)丹皮(五錢)黑荊芥(三錢)甘草(三錢)防風(一錢)紫花地丁(一兩)山萸(一兩)炒白術(二兩)熟地(二兩)水煎服,連服二劑效。
秘訣: 又有腰疽九靈丹,生地丹皮各五錢, 黑芥草三防風一,地丁山萸一兩添, 惟有焦術熟地二,連服二劑效如仙。
瘰疬論 人有生痰塊于項頸,堅如石者,久則變成瘰疬,流膿流血,一塊未消,一塊又長,未幾又潰,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有流行串走之狀,故名鼠瘡,又名串瘡,言其如鼠之能穿也。
世人謂食鼠竊之物以成,而不然也。
蓋瘰多起于痰而成于郁,未有不郁而能生痰者,未有無痰而能成瘰者也。
世人必須以開郁消痰為治,然郁久則氣血必耗,耗則氣血更虧,若徒消痰而不解郁,或但開郁而不消痰,是以虛而益虛也,何能奏功?餘謂此症,不若平肝而健脾,助土木相調而愈矣。
方用清串湯: 白芍(一兩)白術(一兩)柴胡(二錢)蒲公英(三錢)天花粉(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附子(一錢)紫背天葵(五錢)水煎服,六劑痰塊漸消,再服十劑而瘰化盡,再服一月痊愈。
愈後可服六君子湯數十劑,以為善後之計,永不再發也。
此方妙在蒲公英、天葵為消串之神藥,然非佐之以白芍、柴胡,則肝木不平,非輔之以白術、茯苓,則脾土不健,何以能勝攻痰破塊之烈哉?惟有攻有補,則調劑鹹宜,更得附子之力,以引降藥,直搗中堅,所以能愈宿疾沉于旦夕耳。
秘訣: 清串湯芍兩白術,柴二蒲粉三茯五, 陳皮附草一錢用,紫背天葵五錢煮。
此症用康樂湯亦效: 白術(五錢)茯苓(五錢)夏枯草(五錢)半夏(三錢)炒香附(三錢)白附子(一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連翹(二錢)白芍(一兩)水煎服,十劑痊愈。
秘訣: 康樂術苓枯草五,制夏三錢炒香附, 白附草陳一錢用,連翹三錢芍兩煮。
人有久生瘰,兩項之間,盡已潰爛,串至胸膈之上,無非痰塊,亦已頭破而腐者,遂至身體發熱發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自汗盜汗,驚悸恍惚。
此等之症,原系難治,然治得法,尚可救也。
大約瘰疬初起,以解郁消痰為主,而佐之補虛以消其毒。
病久宜以補虛為君,而佐之以解郁消痰。
若徒以祛痰敗毒為事,而不補氣血之虛,鮮有不死矣! 方用轉敗湯: 人參(一兩)當歸(一兩)土炒白術(一兩)金銀花(三兩)白芍(三兩)柴胡(二錢)制半夏(五錢)甘草(三錢)水煎服,四劑胸開痰消,再四劑而潰爛愈。
将前方減半,再服十劑而痊愈矣。
此方補虛多于消痰,解郁中而寓化痰,世人從未有知此治法者。
倘一于攻毒,則愈攻而愈壞。
此方實祛病之仙丹,而奪命之神品也。
秘訣: 參歸一兩土炒術,銀芍三兩二錢胡, 制夏五錢三錢草,八劑減半服十付。
此症用消瘰湯亦效: 熟附子(三錢)白術(一兩)麥冬(一兩)菟絲子(一兩)白芍(一兩)天葵(一兩)人參(五錢)茯苓(五錢)甘草(三錢)貝母(三錢)水煎服,十劑輕,三十劑則痊愈矣。
秘訣: 消瘰三錢熟附子,術兩麥冬菟絲子, 白芍天葵俱兩用,參苓五錢三草貝。
頑瘡論 人有患瘡,經年累月而不愈者,世所謂頑瘡也,言其冥頑不靈,無可如何之勢也。
然治之得法,亦可取效。
蓋人氣血和平,斷不生瘡,即或生之,治之亦易。
然則生瘡者,乃氣血之不和也。
或因濕浸,或因熱感,或因寒邪之交,遂至氣結而不宣,血滞而不散,結于皮而皮生瘡,結于肉而肉生瘡,日久不愈,則膿血不淨而生蟲。
瘡口不收,人以為蟲也,服殺蟲之劑,而反傷其皮肉,且耗其氣血,則氣血愈虛,力難兼到。
棄皮肉于膜外而罔顧,斯瘡難痊,遂成頑矣。
然治之者,以行氣和血為主,蟲與毒不計也。
但血不易和,氣不易行,非補養不能為功。
蓋氣得補而氣自行,血得養而血自流矣。
方用救頑湯: 連翹(一錢)柴胡(一錢)防風(一錢)當歸(一兩)白術(一兩)熟地(一兩)黃芪(一兩)麥冬(一兩)山萸(五錢)茯苓(五錢)制半夏(二錢)甘草(三錢)附子(二錢)水煎服,二劑而瘡口必然發腫,不可恐懼,乃藥力氣血與瘡相戰也,是速愈之機;再服二劑不痛而癢矣。
再服二劑癢止而肉生,再服二劑結HT而愈,再服二劑永不再發矣。
此方專以活血行氣,得補之道也。
氣行血活,蟲将安在?故不必殺蟲而頑瘡自除矣。
秘訣: 頑瘡連翹柴錢防,歸術地芪麥一兩, 萸苓五錢制夏二,草三附子二錢襄, 二劑發腫四癢甚,再服四劑效非常。
此症用轉神湯亦效: 人參(五錢)黃芪(五錢)當歸(五錢)麥冬(五錢)熟地(五錢)天花粉(三錢)天冬(三錢)車前子(三錢)白術(四錢)甘草(二錢)荊芥(一錢)防己(五分)附子(三分)陳皮(三分)水煎服,一劑知痛癢,二劑大痛,又連服數劑則潰,去附子、防己、車前,加山萸四錢、五味子二錢,再服四劑則愈矣。
秘訣: 轉神湯藥效可計,歸參麥五熟地, 粉天車三術四錢,草二荊一五分己, 附皮三分數付潰,去附防車加萸味。
人有内股生瘡,斂如豆許,翻出肉一塊,宛若菌狀,人以為蟲食向外翻也。
誰知是肝經風熱血燥之故乎?夫肝熱則生風,乃内風而非外風也。
然外風而自覺清涼,内風而實似蘊熱。
故外風宜散,而内風宜清。
但清風而不補血,則熱不能解,而風亦不能舒也。
治之法,必須養血清熱則火不燥,而熱退則風自靜,有何瘡之不愈乎? 方用清風湯: 白芍(一兩)川芎(二錢)人參(五錢)當歸(五錢白術(三錢)栀子(三錢)丹皮(三錢)天花粉(三錢)沙參(三錢)柴胡(一錢)甘草(一錢)連翹(一錢)水煎服,連服數劑,則瘡口自斂矣。
此方滋血以養肝,非消肉以化毒,何以瘡斂而愈也?蓋瘡成于肝木之旺,平肝則血無過燥之患,自然風散熱退,而無延燒之禍也。
若不平肝,而内用降火之品,外用退蝕之法,則蟲反内蝕瘡肉,肉愈損而元氣愈虛,變出非常,正難救援耳。
秘訣: 清風湯用芍一兩,川芎二錢五參當, 術栀丹粉沙參三,柴草連翹一錢嘗。
此症用斂内湯亦效: 金銀花(一兩)白芍(一兩)當歸(一兩)白術(五錢)茯苓(五錢)生栀子(三錢)柴胡(一錢)甘草(三錢)水煎,連服數劑。
秘訣: 斂内一兩銀芍歸,術茯五錢三生栀, 柴一草三
加減二苓湯亦效: 生地(一兩)茯苓(一兩)當歸(一兩)黃芪(二兩)土茯苓(二兩)車前子(五錢)防風(一錢)水煎服,二劑不痛,再二劑痊愈矣。
秘訣: 二苓化毒茯苓歸,紫草土茯銀二随, 水酒煎服草二錢,十劑痊愈效可推。
補虛瀉毒二苓湯,生地茯苓歸一兩, 黃芪土茯二兩用,車前五錢一錢防。
腰疽論 人有腰眼之間,忽生疽毒,疼痛呼号,似乎陽症。
然而腰腎之處,乃至陰之地,未可作陽疽治之。
若竟陰症治之,則亦不可也。
此症本于過忍其精,欲洩不洩,以成斯毒,似乎純是陰分之過。
但腰間去腎不遠,腎火發而成毒,則陰中有陽,未可能以陰症治之也。
必須合陰陽并治,以化其毒,則毒去如掃。
倘不補陰而竟治毒,則腎氣愈傷,而毒難速化矣。
蓋補陰而不補陽,則陰無陽不生,則毒深藏于腎宮而不得外洩矣。
然而陰陽兩治,則腰腎之氣利而易奏功也。
方用兩治湯: 杜仲(一兩)當歸(一兩)白術(一兩)防己(三錢)豨莶草(三錢)金銀花(三兩)甘草(三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而痛止,三劑痊愈矣。
此方用白術、杜仲以利其腰臍,氣通而毒自難結也。
又得銀花、當歸之類,補中有散;而防己、直入腎宮以祛逐蘊熱之毒,則陰陽無偏勝之虞,正有助而邪無紛争,自然三劑而成功也。
秘訣: 腰疽必須兩治湯,杜歸白術一兩添, 再加三錢防莶甘,銀花三兩一齊煎。
此症用九靈丹亦效: 生地(五錢)丹皮(五錢)黑荊芥(三錢)甘草(三錢)防風(一錢)紫花地丁(一兩)山萸(一兩)炒白術(二兩)熟地(二兩)水煎服,連服二劑效。
秘訣: 又有腰疽九靈丹,生地丹皮各五錢, 黑芥草三防風一,地丁山萸一兩添, 惟有焦術熟地二,連服二劑效如仙。
瘰疬論 人有生痰塊于項頸,堅如石者,久則變成瘰疬,流膿流血,一塊未消,一塊又長,未幾又潰,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有流行串走之狀,故名鼠瘡,又名串瘡,言其如鼠之能穿也。
世人謂食鼠竊之物以成,而不然也。
蓋瘰多起于痰而成于郁,未有不郁而能生痰者,未有無痰而能成瘰者也。
世人必須以開郁消痰為治,然郁久則氣血必耗,耗則氣血更虧,若徒消痰而不解郁,或但開郁而不消痰,是以虛而益虛也,何能奏功?餘謂此症,不若平肝而健脾,助土木相調而愈矣。
方用清串湯: 白芍(一兩)白術(一兩)柴胡(二錢)蒲公英(三錢)天花粉(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附子(一錢)紫背天葵(五錢)水煎服,六劑痰塊漸消,再服十劑而瘰化盡,再服一月痊愈。
愈後可服六君子湯數十劑,以為善後之計,永不再發也。
此方妙在蒲公英、天葵為消串之神藥,然非佐之以白芍、柴胡,則肝木不平,非輔之以白術、茯苓,則脾土不健,何以能勝攻痰破塊之烈哉?惟有攻有補,則調劑鹹宜,更得附子之力,以引降藥,直搗中堅,所以能愈宿疾沉于旦夕耳。
秘訣: 清串湯芍兩白術,柴二蒲粉三茯五, 陳皮附草一錢用,紫背天葵五錢煮。
此症用康樂湯亦效: 白術(五錢)茯苓(五錢)夏枯草(五錢)半夏(三錢)炒香附(三錢)白附子(一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連翹(二錢)白芍(一兩)水煎服,十劑痊愈。
秘訣: 康樂術苓枯草五,制夏三錢炒香附, 白附草陳一錢用,連翹三錢芍兩煮。
人有久生瘰,兩項之間,盡已潰爛,串至胸膈之上,無非痰塊,亦已頭破而腐者,遂至身體發熱發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自汗盜汗,驚悸恍惚。
此等之症,原系難治,然治得法,尚可救也。
大約瘰疬初起,以解郁消痰為主,而佐之補虛以消其毒。
病久宜以補虛為君,而佐之以解郁消痰。
若徒以祛痰敗毒為事,而不補氣血之虛,鮮有不死矣! 方用轉敗湯: 人參(一兩)當歸(一兩)土炒白術(一兩)金銀花(三兩)白芍(三兩)柴胡(二錢)制半夏(五錢)甘草(三錢)水煎服,四劑胸開痰消,再四劑而潰爛愈。
将前方減半,再服十劑而痊愈矣。
此方補虛多于消痰,解郁中而寓化痰,世人從未有知此治法者。
倘一于攻毒,則愈攻而愈壞。
此方實祛病之仙丹,而奪命之神品也。
秘訣: 參歸一兩土炒術,銀芍三兩二錢胡, 制夏五錢三錢草,八劑減半服十付。
此症用消瘰湯亦效: 熟附子(三錢)白術(一兩)麥冬(一兩)菟絲子(一兩)白芍(一兩)天葵(一兩)人參(五錢)茯苓(五錢)甘草(三錢)貝母(三錢)水煎服,十劑輕,三十劑則痊愈矣。
秘訣: 消瘰三錢熟附子,術兩麥冬菟絲子, 白芍天葵俱兩用,參苓五錢三草貝。
頑瘡論 人有患瘡,經年累月而不愈者,世所謂頑瘡也,言其冥頑不靈,無可如何之勢也。
然治之得法,亦可取效。
蓋人氣血和平,斷不生瘡,即或生之,治之亦易。
然則生瘡者,乃氣血之不和也。
或因濕浸,或因熱感,或因寒邪之交,遂至氣結而不宣,血滞而不散,結于皮而皮生瘡,結于肉而肉生瘡,日久不愈,則膿血不淨而生蟲。
瘡口不收,人以為蟲也,服殺蟲之劑,而反傷其皮肉,且耗其氣血,則氣血愈虛,力難兼到。
棄皮肉于膜外而罔顧,斯瘡難痊,遂成頑矣。
然治之者,以行氣和血為主,蟲與毒不計也。
但血不易和,氣不易行,非補養不能為功。
蓋氣得補而氣自行,血得養而血自流矣。
方用救頑湯: 連翹(一錢)柴胡(一錢)防風(一錢)當歸(一兩)白術(一兩)熟地(一兩)黃芪(一兩)麥冬(一兩)山萸(五錢)茯苓(五錢)制半夏(二錢)甘草(三錢)附子(二錢)水煎服,二劑而瘡口必然發腫,不可恐懼,乃藥力氣血與瘡相戰也,是速愈之機;再服二劑不痛而癢矣。
再服二劑癢止而肉生,再服二劑結HT而愈,再服二劑永不再發矣。
此方專以活血行氣,得補之道也。
氣行血活,蟲将安在?故不必殺蟲而頑瘡自除矣。
秘訣: 頑瘡連翹柴錢防,歸術地芪麥一兩, 萸苓五錢制夏二,草三附子二錢襄, 二劑發腫四癢甚,再服四劑效非常。
此症用轉神湯亦效: 人參(五錢)黃芪(五錢)當歸(五錢)麥冬(五錢)熟地(五錢)天花粉(三錢)天冬(三錢)車前子(三錢)白術(四錢)甘草(二錢)荊芥(一錢)防己(五分)附子(三分)陳皮(三分)水煎服,一劑知痛癢,二劑大痛,又連服數劑則潰,去附子、防己、車前,加山萸四錢、五味子二錢,再服四劑則愈矣。
秘訣: 轉神湯藥效可計,歸參麥五熟地, 粉天車三術四錢,草二荊一五分己, 附皮三分數付潰,去附防車加萸味。
人有内股生瘡,斂如豆許,翻出肉一塊,宛若菌狀,人以為蟲食向外翻也。
誰知是肝經風熱血燥之故乎?夫肝熱則生風,乃内風而非外風也。
然外風而自覺清涼,内風而實似蘊熱。
故外風宜散,而内風宜清。
但清風而不補血,則熱不能解,而風亦不能舒也。
治之法,必須養血清熱則火不燥,而熱退則風自靜,有何瘡之不愈乎? 方用清風湯: 白芍(一兩)川芎(二錢)人參(五錢)當歸(五錢白術(三錢)栀子(三錢)丹皮(三錢)天花粉(三錢)沙參(三錢)柴胡(一錢)甘草(一錢)連翹(一錢)水煎服,連服數劑,則瘡口自斂矣。
此方滋血以養肝,非消肉以化毒,何以瘡斂而愈也?蓋瘡成于肝木之旺,平肝則血無過燥之患,自然風散熱退,而無延燒之禍也。
若不平肝,而内用降火之品,外用退蝕之法,則蟲反内蝕瘡肉,肉愈損而元氣愈虛,變出非常,正難救援耳。
秘訣: 清風湯用芍一兩,川芎二錢五參當, 術栀丹粉沙參三,柴草連翹一錢嘗。
此症用斂内湯亦效: 金銀花(一兩)白芍(一兩)當歸(一兩)白術(五錢)茯苓(五錢)生栀子(三錢)柴胡(一錢)甘草(三錢)水煎,連服數劑。
秘訣: 斂内一兩銀芍歸,術茯五錢三生栀, 柴一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