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何必複補其精,以牽制參之功乎?此所以不用生精之味耳。
秘訣: 化岩湯中茜草根,二兩白芥一兩參, 忍冬芪歸亦一兩,白術二兩苓三錢。
方用延仁湯亦效: 人參(一兩)當歸(一兩)白術(一兩)熟地(一兩)麥冬(一兩)山茱萸(五錢)甘草(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四劑效。
秘訣: 乳岩宜用延仁湯,參歸術地麥兩襄, 山萸五錢一錢草,陳皮五分四劑良。
人有左乳忽腫如桃,皮色不變,又不痛,身體發熱,形容漸瘦,人以為痰氣郁結也,誰知是肝氣之不舒乎?夫乳屬陽明,而乳癰宜責之陽明胃經,餘獨言肝者何也?蓋陽明胃土,最怕肝木之克,肝氣不舒,則胃氣亦不舒耳。
況乳又近于兩脅,正肝之部位也。
與肝相遠,尚退縮而不敢舒,與肝為鄰,亦何敢恣肆而吐氣哉?氣不舒而腫滿之形成,漫腫無頭不痛不赤,正顯其畏懼也。
治之法,不必治陽明之胃,但治肝經之郁,自然毒消腫解矣。
方用加味逍遙散: 柴胡(二錢)川芎(一錢)甘草(一錢)人參(一錢)當歸(三錢)白術(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三錢)栝蒌仁(三錢)白芍(五錢)水煎服,服十劑而内消,去栝蒌再服十劑不再發矣。
逍遙散善解肝氣之郁,肝氣郁解而胃氣自舒矣。
況益之栝蒌、半夏、陳皮,專能治胸中之積痰,痰去則腫亦易消也。
秘訣: 逍遙加味二錢胡,芎草人參一錢煮, 歸術夏苓陳三錢,蒌仁亦三白芍五。
此症用歸芍二通湯亦效: 當歸(一兩)白芍(五錢)柴胡(三錢)木通(一錢)通草(一錢)枳殼(二錢)穿山甲(一片)山楂(十個)桃仁(十粒)花粉(三錢)水煎服,二劑效,繼續服。
秘訣: 歸芍二通治乳岩,當歸一兩芍五錢, 柴粉三錢二通一,枳殼山甲楂桃全。
婦人産後,忽兩乳細小,下垂過腹,疼痛難忍,人以為懸癰也,誰知是胃經氣血之燥乎?蓋胃為水谷之海,而多氣多血之腑也。
夫産後亡血過多,則胃中空虛,而飲食不能遽進,即進飲食,而各髒腑取給于胃甚急,則胃氣困矣。
胃氣困而胃血則燥矣。
胃血燥無以解各髒腑之紛争,且小兒又索母乳,則内外取資于胃,胃無以應。
乳房者,胃之外廓也;乳頭者,胃之門戶也。
胃苦内之紛争,欲避出于外而不可得,況小兒日夜吮咂,則兩乳細小下垂,以至于腹,有外遁難藏,入地無門之狀,此倒懸切膚之痛,至危之症也。
治之法,急救胃氣,而益之補血之味,則胃氣潤而不燥,胃氣和平,自然分給于髒腑,又何至外痛而倒懸哉? 方用解懸湯: 人參(二兩)川芎(二兩)當歸(四兩)荊芥(三錢)炮姜(一錢)麥冬(一兩)益母草(三錢)水煎服,四劑而乳頭收,再四劑痊愈矣。
此方用人參以生胃氣于無何有之鄉;用當歸、川芎以生新血于危急之地;用荊芥、益母草以解髒腑之紛争,得歸于經絡;用麥冬、炮姜者,因陽明胃火之燥,未免火動而延燒,産後不宜寒涼之藥,故用麥冬微寒之品,少解其火勢之烈也。
秘訣: 乳垂疼痛解懸湯,參芎二兩四歸襄, 荊芥三錢益母草,炮姜一錢麥兩嘗。
此症方用玉漿丹亦效: 人參(二兩)玄參(二兩)麥冬(二兩)當歸(一兩)生地(一兩)麻黃(一錢)五味子(一錢)水煎服,二劑效。
秘訣: 潤胃益氣是玉漿,人參玄參麥二兩, 歸地一兩麻黃錢,五味同麻二劑康。
肚癰論 人有生癰于小肚之間,斷無陽毒之症,以其屬于陰之部位也。
陰位生陰毒之症,似乎至重,然治之得法,一用陽藥,立可成功。
無奈世人一見肚腹生瘡,往往多用陰藥以消毒,反緻癰成難救之症,良可憫也!然餘所謂陽藥者,非散火祛風之藥,乃補氣溫火之味耳。
蓋陰地而結成陰毒者,乃虛寒之故也。
寒因虛而不行,毒因寒而郁結,故用熱藥以祛寒,自能寒解而毒散也。
方用祛寒救腹丹(按:《辨證奇聞》、《辨證錄》改作避寒救腹丹,非是): 白術(三兩)金銀花(三兩)茯苓(三錢)肉桂(三錢)附子(一錢)當歸(五錢)蛇床子(五錢)水煎服(按:《辨證奇聞》、《辨證錄》當歸作二兩),一劑而癰消矣,倘已潰者三劑而膿盡肉生矣,四劑痊愈。
此方用白術為君,專利腰臍之氣,腰臍之氣利,則下腹之部位盡利矣。
佐以金銀花、蛇床子以祛其毒氣,則毒瓦斯易消矣。
然恐寒涼之藥不能直入,故加附子、肉桂,斬關突圍而進也。
惟是桂附術床俱是幹燥之品,毒雖祛除,未免耗血,故用當歸陽中滋陰,少制其燥,則陰寒散而又無陽旺之虞,所以既能奏功而又無後患也。
秘訣: 祛寒救腹術銀三,苓桂三錢附一錢, 歸床五錢一服消,已潰四劑妙如仙。
此症方用鳴寶丹亦效: 黃芪(二兩)甘草(三錢)白術(二兩)金銀花(二兩)車前子(五錢)蛇床子(五錢)柴胡(一錢)肉桂(一錢)貝母(一錢)山茱萸(一錢)水煎服,一劑消,二劑愈,加人參用之更妙。
秘決: 肚癰須用鳴寶丹,黃芪二兩草三錢, 術銀二兩車床五,柴桂貝萸一錢添。
惡疽論 人有四肢之間,或頭面之上,忽然生疽,頭黑皮紫,痛楚異常,此陽症之毒也。
治不得法,亦能殺人。
蓋陽症之毒,其毒甚驟,即用敗毒之藥治之,可随手而愈。
然而疽與癰,實有不同。
癰潰于内,而疽腫于外也。
潰于内者,難于外治;腫于外者,易于内消。
雖癰疽之毒,盡由内而發外,無不可内治而外愈也。
而疽尤宜内治。
方用消疽湯: 夏枯草(二兩)忍冬藤(二兩)當歸(二兩)連翹(三錢)生地(三錢)地榆(三錢)天花粉(三錢)白芷(二錢)甘草(二錢)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痊愈矣。
此方通治惡疽之方也,凡生疽者,以此方治之,無不神效。
蓋補血散毒,則血活而毒難留;涼血清火,則血寒而火易散,疽多陽症,所以治無不宜也。
秘訣: 消疽湯用夏桔草,忍冬當歸二兩攪, 連翹二地粉三錢,白芷二錢甘草好。
又治惡疽方: 荊芥(三錢)甘草(三錢)天花粉(三錢)當歸(一兩)玄參(一兩)金銀花(八錢)陳皮(一錢)蒲公英(五錢)牛蒡子(二錢)水煎服,若在咽喉者加桔梗三錢;若在下體者加地榆三錢。
秘訣: 又有一方治惡疽,荊芥甘粉三錢許, 歸玄一兩銀八錢,陳一英五二牛子, 若在咽喉三錢桔,下體生兮加地榆。
疔瘡論 人有生疔瘡者,一時疼痛難忍,此陽毒而非陰毒也。
但初生時,人最難辨。
世人以生黃豆令病患口嚼,不知辛生之味便是疔瘡,此辨證之訣也。
其瘡頭必發黃泡,或現紫黑之色。
更須細看泡中,必有紅白一線,通出于泡外。
大約疔生足上者,紅線由足而入臍。
疔生手上者,紅線由手而入心。
疔生唇上者,紅線由唇而走喉。
如見此紅線透出,即在紅線處用針刺毒血,以免毒攻心。
若現白線之絲,則不必刺也。
治之法,總以消毒瀉火為主。
方用拔疔散: 紫花地丁(一兩)菊花(一兩)水煎服,一劑而紅線除,二劑而疔毒散,三劑痊愈矣。
若已潰爛,亦用此方,但加當歸二兩,不必四劑毒盡而肉生矣。
秘訣: 方名拔疔隻二味,地丁菊花各兩配, 毒若初起服三劑,已潰再加二兩歸。
此症用散疔散亦妙: 夏枯草(一兩)紫花地丁(一兩)連翹(三錢)水煎服,一劑即消矣。
秘訣: 還有散疔亦效味,枯草地丁一兩計, 連翹三錢一劑消,何必瑣碎服三劑。
唇疔論 人有生疔于唇上,或在口角之旁,或在上下唇之際,不必論其大小,皆因脾胃之火毒也。
最宜速散,否則毒瓦斯炎熾,難于飲食,往往有腐爛而死者。
然疔愈小,而其毒愈橫也。
治之法,宜急瀉火毒,而又不可損傷脾胃之氣,則毒不難散矣。
方用救唇湯: 金銀花(一兩)地丁(一兩)甘草(三錢)桔梗(三錢)知母(一錢)白果(二十一個)水煎服,一劑而疼痛止,二劑而瘡口消,三劑痊愈,未爛四劑,已爛五劑收功矣。
此方治頭面上之疔瘡,俱可獲效,而治口唇之疔,更為神驗。
白果、桔梗善走口唇,引銀花、地丁至于生瘡之處,則能盡解其毒也。
秘訣: 救唇湯能治唇疔,銀丁兩用甘桔梗, 知錢白果二十一,未爛四劑爛五功。
此症方用護唇湯亦效: 地丁(一兩)麥冬(一兩)玄參(一兩)夏枯草(一兩)甘草(三錢)水煎服,二劑效。
秘訣: 又有療唇護吻湯,地丁麥玄枯草兩, 再加三錢生甘草,服止二劑妙非常。
鬓疽論 人有兩鬓之中,忽然生疽,紅腫高突,頭面眼鼻浮腫,其狀不堪,異乎尋常相貌,此陽毒也。
蓋兩鬓近于太陽,乃陽之位也,陰氣不能至此部位。
兩鬓生疽,當以陽症治之。
然而雖是陽症,往往有變為陰症者,故于陽藥中必須加入陰分之藥,以防其變。
若已潰爛,更須陰藥多于陽藥,則消息而善治之也。
方用理鬓湯: 金銀花(三兩)白芷(三錢)當歸(一兩)川芎(一兩)夏枯草(一兩)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即消矣。
此方用金銀花、夏枯草以解火毒,白芷、川芎引入兩鬓、太陽之間,則金銀花、夏枯草更得施其祛逐之功。
又妙在當歸之補氣血,則陰陽雙益,正足而邪散,安得不速愈哉! 秘訣: 理鬓湯能治鬓疽,銀花三兩芷三錢, 芎歸一兩氣血壯,枯草一兩用水煎。
此症方用蒿草飲亦效: 青蒿(一兩)玄參(一兩)川芎(一兩)生地(一兩)夏枯草(一兩)細辛(一錢)蔓荊子(一錢)水煎服,二、三劑效。
秘訣: 蒿草飲是蒿玄芎,生地枯草一兩同, 細辛蔓荊一錢許,二劑三劑效無窮。
上卷終
秘訣: 化岩湯中茜草根,二兩白芥一兩參, 忍冬芪歸亦一兩,白術二兩苓三錢。
方用延仁湯亦效: 人參(一兩)當歸(一兩)白術(一兩)熟地(一兩)麥冬(一兩)山茱萸(五錢)甘草(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四劑效。
秘訣: 乳岩宜用延仁湯,參歸術地麥兩襄, 山萸五錢一錢草,陳皮五分四劑良。
人有左乳忽腫如桃,皮色不變,又不痛,身體發熱,形容漸瘦,人以為痰氣郁結也,誰知是肝氣之不舒乎?夫乳屬陽明,而乳癰宜責之陽明胃經,餘獨言肝者何也?蓋陽明胃土,最怕肝木之克,肝氣不舒,則胃氣亦不舒耳。
況乳又近于兩脅,正肝之部位也。
與肝相遠,尚退縮而不敢舒,與肝為鄰,亦何敢恣肆而吐氣哉?氣不舒而腫滿之形成,漫腫無頭不痛不赤,正顯其畏懼也。
治之法,不必治陽明之胃,但治肝經之郁,自然毒消腫解矣。
方用加味逍遙散: 柴胡(二錢)川芎(一錢)甘草(一錢)人參(一錢)當歸(三錢)白術(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三錢)栝蒌仁(三錢)白芍(五錢)水煎服,服十劑而内消,去栝蒌再服十劑不再發矣。
逍遙散善解肝氣之郁,肝氣郁解而胃氣自舒矣。
況益之栝蒌、半夏、陳皮,專能治胸中之積痰,痰去則腫亦易消也。
秘訣: 逍遙加味二錢胡,芎草人參一錢煮, 歸術夏苓陳三錢,蒌仁亦三白芍五。
此症用歸芍二通湯亦效: 當歸(一兩)白芍(五錢)柴胡(三錢)木通(一錢)通草(一錢)枳殼(二錢)穿山甲(一片)山楂(十個)桃仁(十粒)花粉(三錢)水煎服,二劑效,繼續服。
秘訣: 歸芍二通治乳岩,當歸一兩芍五錢, 柴粉三錢二通一,枳殼山甲楂桃全。
婦人産後,忽兩乳細小,下垂過腹,疼痛難忍,人以為懸癰也,誰知是胃經氣血之燥乎?蓋胃為水谷之海,而多氣多血之腑也。
夫産後亡血過多,則胃中空虛,而飲食不能遽進,即進飲食,而各髒腑取給于胃甚急,則胃氣困矣。
胃氣困而胃血則燥矣。
胃血燥無以解各髒腑之紛争,且小兒又索母乳,則内外取資于胃,胃無以應。
乳房者,胃之外廓也;乳頭者,胃之門戶也。
胃苦内之紛争,欲避出于外而不可得,況小兒日夜吮咂,則兩乳細小下垂,以至于腹,有外遁難藏,入地無門之狀,此倒懸切膚之痛,至危之症也。
治之法,急救胃氣,而益之補血之味,則胃氣潤而不燥,胃氣和平,自然分給于髒腑,又何至外痛而倒懸哉? 方用解懸湯: 人參(二兩)川芎(二兩)當歸(四兩)荊芥(三錢)炮姜(一錢)麥冬(一兩)益母草(三錢)水煎服,四劑而乳頭收,再四劑痊愈矣。
此方用人參以生胃氣于無何有之鄉;用當歸、川芎以生新血于危急之地;用荊芥、益母草以解髒腑之紛争,得歸于經絡;用麥冬、炮姜者,因陽明胃火之燥,未免火動而延燒,産後不宜寒涼之藥,故用麥冬微寒之品,少解其火勢之烈也。
秘訣: 乳垂疼痛解懸湯,參芎二兩四歸襄, 荊芥三錢益母草,炮姜一錢麥兩嘗。
此症方用玉漿丹亦效: 人參(二兩)玄參(二兩)麥冬(二兩)當歸(一兩)生地(一兩)麻黃(一錢)五味子(一錢)水煎服,二劑效。
秘訣: 潤胃益氣是玉漿,人參玄參麥二兩, 歸地一兩麻黃錢,五味同麻二劑康。
肚癰論 人有生癰于小肚之間,斷無陽毒之症,以其屬于陰之部位也。
陰位生陰毒之症,似乎至重,然治之得法,一用陽藥,立可成功。
無奈世人一見肚腹生瘡,往往多用陰藥以消毒,反緻癰成難救之症,良可憫也!然餘所謂陽藥者,非散火祛風之藥,乃補氣溫火之味耳。
蓋陰地而結成陰毒者,乃虛寒之故也。
寒因虛而不行,毒因寒而郁結,故用熱藥以祛寒,自能寒解而毒散也。
方用祛寒救腹丹(按:《辨證奇聞》、《辨證錄》改作避寒救腹丹,非是): 白術(三兩)金銀花(三兩)茯苓(三錢)肉桂(三錢)附子(一錢)當歸(五錢)蛇床子(五錢)水煎服(按:《辨證奇聞》、《辨證錄》當歸作二兩),一劑而癰消矣,倘已潰者三劑而膿盡肉生矣,四劑痊愈。
此方用白術為君,專利腰臍之氣,腰臍之氣利,則下腹之部位盡利矣。
佐以金銀花、蛇床子以祛其毒氣,則毒瓦斯易消矣。
然恐寒涼之藥不能直入,故加附子、肉桂,斬關突圍而進也。
惟是桂附術床俱是幹燥之品,毒雖祛除,未免耗血,故用當歸陽中滋陰,少制其燥,則陰寒散而又無陽旺之虞,所以既能奏功而又無後患也。
秘訣: 祛寒救腹術銀三,苓桂三錢附一錢, 歸床五錢一服消,已潰四劑妙如仙。
此症方用鳴寶丹亦效: 黃芪(二兩)甘草(三錢)白術(二兩)金銀花(二兩)車前子(五錢)蛇床子(五錢)柴胡(一錢)肉桂(一錢)貝母(一錢)山茱萸(一錢)水煎服,一劑消,二劑愈,加人參用之更妙。
秘決: 肚癰須用鳴寶丹,黃芪二兩草三錢, 術銀二兩車床五,柴桂貝萸一錢添。
惡疽論 人有四肢之間,或頭面之上,忽然生疽,頭黑皮紫,痛楚異常,此陽症之毒也。
治不得法,亦能殺人。
蓋陽症之毒,其毒甚驟,即用敗毒之藥治之,可随手而愈。
然而疽與癰,實有不同。
癰潰于内,而疽腫于外也。
潰于内者,難于外治;腫于外者,易于内消。
雖癰疽之毒,盡由内而發外,無不可内治而外愈也。
而疽尤宜内治。
方用消疽湯: 夏枯草(二兩)忍冬藤(二兩)當歸(二兩)連翹(三錢)生地(三錢)地榆(三錢)天花粉(三錢)白芷(二錢)甘草(二錢)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痊愈矣。
此方通治惡疽之方也,凡生疽者,以此方治之,無不神效。
蓋補血散毒,則血活而毒難留;涼血清火,則血寒而火易散,疽多陽症,所以治無不宜也。
秘訣: 消疽湯用夏桔草,忍冬當歸二兩攪, 連翹二地粉三錢,白芷二錢甘草好。
又治惡疽方: 荊芥(三錢)甘草(三錢)天花粉(三錢)當歸(一兩)玄參(一兩)金銀花(八錢)陳皮(一錢)蒲公英(五錢)牛蒡子(二錢)水煎服,若在咽喉者加桔梗三錢;若在下體者加地榆三錢。
秘訣: 又有一方治惡疽,荊芥甘粉三錢許, 歸玄一兩銀八錢,陳一英五二牛子, 若在咽喉三錢桔,下體生兮加地榆。
疔瘡論 人有生疔瘡者,一時疼痛難忍,此陽毒而非陰毒也。
但初生時,人最難辨。
世人以生黃豆令病患口嚼,不知辛生之味便是疔瘡,此辨證之訣也。
其瘡頭必發黃泡,或現紫黑之色。
更須細看泡中,必有紅白一線,通出于泡外。
大約疔生足上者,紅線由足而入臍。
疔生手上者,紅線由手而入心。
疔生唇上者,紅線由唇而走喉。
如見此紅線透出,即在紅線處用針刺毒血,以免毒攻心。
若現白線之絲,則不必刺也。
治之法,總以消毒瀉火為主。
方用拔疔散: 紫花地丁(一兩)菊花(一兩)水煎服,一劑而紅線除,二劑而疔毒散,三劑痊愈矣。
若已潰爛,亦用此方,但加當歸二兩,不必四劑毒盡而肉生矣。
秘訣: 方名拔疔隻二味,地丁菊花各兩配, 毒若初起服三劑,已潰再加二兩歸。
此症用散疔散亦妙: 夏枯草(一兩)紫花地丁(一兩)連翹(三錢)水煎服,一劑即消矣。
秘訣: 還有散疔亦效味,枯草地丁一兩計, 連翹三錢一劑消,何必瑣碎服三劑。
唇疔論 人有生疔于唇上,或在口角之旁,或在上下唇之際,不必論其大小,皆因脾胃之火毒也。
最宜速散,否則毒瓦斯炎熾,難于飲食,往往有腐爛而死者。
然疔愈小,而其毒愈橫也。
治之法,宜急瀉火毒,而又不可損傷脾胃之氣,則毒不難散矣。
方用救唇湯: 金銀花(一兩)地丁(一兩)甘草(三錢)桔梗(三錢)知母(一錢)白果(二十一個)水煎服,一劑而疼痛止,二劑而瘡口消,三劑痊愈,未爛四劑,已爛五劑收功矣。
此方治頭面上之疔瘡,俱可獲效,而治口唇之疔,更為神驗。
白果、桔梗善走口唇,引銀花、地丁至于生瘡之處,則能盡解其毒也。
秘訣: 救唇湯能治唇疔,銀丁兩用甘桔梗, 知錢白果二十一,未爛四劑爛五功。
此症方用護唇湯亦效: 地丁(一兩)麥冬(一兩)玄參(一兩)夏枯草(一兩)甘草(三錢)水煎服,二劑效。
秘訣: 又有療唇護吻湯,地丁麥玄枯草兩, 再加三錢生甘草,服止二劑妙非常。
鬓疽論 人有兩鬓之中,忽然生疽,紅腫高突,頭面眼鼻浮腫,其狀不堪,異乎尋常相貌,此陽毒也。
蓋兩鬓近于太陽,乃陽之位也,陰氣不能至此部位。
兩鬓生疽,當以陽症治之。
然而雖是陽症,往往有變為陰症者,故于陽藥中必須加入陰分之藥,以防其變。
若已潰爛,更須陰藥多于陽藥,則消息而善治之也。
方用理鬓湯: 金銀花(三兩)白芷(三錢)當歸(一兩)川芎(一兩)夏枯草(一兩)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即消矣。
此方用金銀花、夏枯草以解火毒,白芷、川芎引入兩鬓、太陽之間,則金銀花、夏枯草更得施其祛逐之功。
又妙在當歸之補氣血,則陰陽雙益,正足而邪散,安得不速愈哉! 秘訣: 理鬓湯能治鬓疽,銀花三兩芷三錢, 芎歸一兩氣血壯,枯草一兩用水煎。
此症方用蒿草飲亦效: 青蒿(一兩)玄參(一兩)川芎(一兩)生地(一兩)夏枯草(一兩)細辛(一錢)蔓荊子(一錢)水煎服,二、三劑效。
秘訣: 蒿草飲是蒿玄芎,生地枯草一兩同, 細辛蔓荊一錢許,二劑三劑效無窮。
上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