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中焦則手足厥冷,脈微欲絕,饑不欲食,食則吐蛔。
移禍下焦則熱利下重,或便膿血,為害非淺,猶跋扈之師也。
烏梅丸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通理氣血,調和三焦,為平治厥陰之主方,猶總督内地之大師也。
其與五苓以治消渴,茯苓甘草湯以治水,炙甘草湯以複脈,當歸四逆以治厥,是間出銳師分頭以救上焦之心主而安神明也,用白虎承氣輩清胃而平中焦之熱實,白頭翁四逆散清脾而止下焦之熱利,是分頭以救腹中之陰而扶胃脘之元氣耳。
胃為一腑而分陰陽二經,少陰一經而兼。
陰陽兩髒者,皆為根本之地故也。
邪有陰陽兩途,髒分陰陽二氣。
如陽邪犯少陰之陽反發熱、心煩、喉渴、咽痛;陽邪犯少陰之陰,則腹痛、自利,或便膿血;陰邪犯少陰之陽,則身體骨節痛,手足逆冷,背惡寒而身蜷卧;陰邪犯少陰之陰則惡寒、嘔吐、下利清谷、煩躁欲死。
仲景制麻黃、附子、細辛、黃連、阿膠、甘草、桔梗、豬膚、半夏、苦酒等湯,禦陽邪犯少陰之陽也。
制桃花、豬苓等湯禦陽邪入少陰之陰也。
附子、吳茉萸、四逆等湯禦陰邪犯少陰之陽也。
通脈四逆、茯苓四逆、幹姜附子等湯禦陰邪入少陰之陰也。
少陰為六經根本而外通太陽,内接陽明,故初得之而反發熱,與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者,是少陰陽邪侵及太陽地面也,自利純清水、心下痛、口燥、舌幹者,少陰陽邪侵及陽明地面也。
出太陽則用麻黃為銳師而督以附子,入陽明則全仗大承氣而不設監制,猶兵家用向導與用本部不同法也。
其陰邪侵入太陰則用理中四逆加入尿豬膽等法,亦猶是矣。
此傷寒六經正治之法,所謂層層節制,步步為營也。
若夫傳經之邪,必先奪其未至,所以斷敵要道也。
橫暴之邪必急保其未病(如中風證必為填竅),所以守我岩疆也。
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
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并,則敵之内應既輕,别經界而不誅伐無過,此之謂王者之師。
因寒熱而有反佐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
一病而分治之,則用寡可以勝衆,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
數病而合治之,則并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衆悉潰。
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
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虛體之邪攻不可過,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
實邪之傷攻不可緩,富強之國可以振武威也。
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陣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數也。
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靈》、《素》兩經、《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治兵之法亦盡之矣。
國朝惟柯韻伯、徐洄溪兩先生見及此義,言之甚詳,學人誠能究心歧景,先明經絡髒腑、六經氣化傳變,而用藥如用兵,神明于規矩之中,誰謂名醫不即名将哉!世言強兵者可不知醫哉?病有萬端,其實不過外感、内傷兩病,再推展之,外感不過六淫之氣,内傷不過七情之害,所謂十三因也。
治外感則歧景為國手。
治内傷則孔孟為國手,降而宋儒、明儒以及老莊釋迦,古今大詞章家(詩古文詞佳者,大可感發人之志氣,宣暢性情,時一為之,亦足抒寫郁抱)。
它如各國諸哲學家亦皆治内傷好手,學人誠能祖述歧景,憲章孔孟,旁及諸子百家,則外感内傷無不畢治。
此雖創論,實是至理。
聖賢千言萬語,無非使人節制性情,發抒性情。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位而萬物育,又何有于七情之害,《論語》二十篇孔聖答諸賢之問,莫不各就其性情之偏而醫之,《孟子》七篇,七年之病,三年之艾,如恥之莫若師文王與夫好勇、好貨、好色之喻,心不若人則不知惡之類,亦皆因其所病而醫之,此非孔孟治内傷之聖劑哉?類推者不可殚述,奈世人皆不知服此等藥,以為自治而入聖賢之階,有内傷者仍不肯服此等藥,以為自治其情之劑,而唯乞靈于草木。
不知草木之品,神農、黃帝、岐伯、仲景所以治外感也,若内傷則必須服聖賢語言之藥,以情治情,自為節制,或藉草木之品,聊與宣通血氣,始為治内傷者之至良法。
醫者苟能預諸此等良方,遇内傷者即以投之。
内傷者如能順受其治,則世界自無不治之内傷,且皆以自治而入聖賢之途,學人當亦聞所未聞也,西醫不更聞所未聞乎。
内傷即虛勞證,方書列于中風之後,中風為外感第一難治,虛勞為内傷第一難治。
以風為賊,邪行速而數變,如疾風豪雨,其來也驟,猝不及防。
然唯直中髒者不治,若中經絡、血脈與中腑證尚皆可治。
而虛勞則皆不可治,何也?一由病者向所見聞,失血之證終成虛勞而不可救,今忽己身患此,不免心驚,病一入心,已不易出。
醫者又見患此證者終亦必亡,隻為敷衍,不與深求,既不知進以聖賢語言之藥,而隻以草木之品雜亂投之,又不能層層節制,步步為營,徒為見血止血,見咳治咳,見熱治熱,混論陰虛陽虛,任意滋陰補陽,而不審其血之何由失。
蓋吐血者陽絡破也,下血者陰絡破也,雖吐逆而下順治法難易攸分,然其破絡則一。
人身隻血氣兩端,日夜循行經絡軀殼,周流無間,何故破絡而出?必先切察其出之因,按經循去,即為止血。
血止之後,已離經而吐未盡之血,與吐時所過絡口粘滞之血,皆為瘀血,此種瘀血為害最大,而隐不去其瘀,則日夜循行經絡之血所過瘀積之地必緻瘀結日甚,一旦有所感觸,不論外因、内因,又必破絡而出,則絡口日大,瘀結更多,屢發則絡口愈大,瘀結愈多。
如地方積匪不去,則必擾害良民,勾結黨援,盤踞日堅,乘機竊發,往往決裂而不可治。
故必止血之後,即與去瘀,分别經界絡口,各為掃除淨盡,随即更與補絡,乃稱完善。
不然,罔不複發,發之不已,罔不危殆?愚于此證必為大聲疾呼,先與訂明止血、去瘀、補絡三法,并諄諄以聖師語言之藥,使其自治其情,以竟全功。
能遵法者,無不收效,而藐藐自誤者亦複不少,吾未如之何也。
已治此證者,元代葛可久,國朝徐靈胎、葉天士先輩,俱為世所推重。
然《十藥神書》與《葉氏醫案》皆無深切着明之義,唯《洄溪醫案》瓊玉膏方論尚覺高簡有法,惜仍未盡其法耳。
奈失血者求醫,隻求止血而已,醫者亦隻知止血為能事畢矣。
去瘀之論,前賢中或偶一見,及補絡之議,則直前無古人。
但願後有來者,合以吾創立聖賢語言之藥方為内傷失血而成虛勞者,一一次第,先後以盡法度,則世無不治之内傷矣,豈非世界醫界之大幸哉。
聖人複起,當不狂悖吾言,中醫西醫與世之病此者,其謂然乎?其不謂然乎?有此棒喝,雖在夢酣,皆當警醒(本草方書至多,皆無明白補絡方藥,必須化裁成方,已詳《醫醫醫外編》。
本證門中,茲不贅見)。
學醫不可為古人所愚,亦不可為古人所囿。
蓋古書流傳日遠,雖聖經不免有後人參附錯簡者,非明眼人不能分辨,比不可為所愚也。
若夫古今有變遷,病情亦有變遷,有古人多此病,今人少此病,古人無此病,今人多此病(《醫醫醫外篇》已為詳列古今各證門中)。
又漢以後之方書,所雲不治者,今非必皆不治也,必須神明變化,殚慮竭思,以盡其法。
如湯液不治者,或針灸可治,針灸不治者或又湯液可治,此不可為古人所囿也。
古人立言,或一時不盡其詞,或散佚不盡其傳,此正古人留餘地,以待後之學人。
況《内經》治病之法,針灸為本而佐
移禍下焦則熱利下重,或便膿血,為害非淺,猶跋扈之師也。
烏梅丸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通理氣血,調和三焦,為平治厥陰之主方,猶總督内地之大師也。
其與五苓以治消渴,茯苓甘草湯以治水,炙甘草湯以複脈,當歸四逆以治厥,是間出銳師分頭以救上焦之心主而安神明也,用白虎承氣輩清胃而平中焦之熱實,白頭翁四逆散清脾而止下焦之熱利,是分頭以救腹中之陰而扶胃脘之元氣耳。
胃為一腑而分陰陽二經,少陰一經而兼。
陰陽兩髒者,皆為根本之地故也。
邪有陰陽兩途,髒分陰陽二氣。
如陽邪犯少陰之陽反發熱、心煩、喉渴、咽痛;陽邪犯少陰之陰,則腹痛、自利,或便膿血;陰邪犯少陰之陽,則身體骨節痛,手足逆冷,背惡寒而身蜷卧;陰邪犯少陰之陰則惡寒、嘔吐、下利清谷、煩躁欲死。
仲景制麻黃、附子、細辛、黃連、阿膠、甘草、桔梗、豬膚、半夏、苦酒等湯,禦陽邪犯少陰之陽也。
制桃花、豬苓等湯禦陽邪入少陰之陰也。
附子、吳茉萸、四逆等湯禦陰邪犯少陰之陽也。
通脈四逆、茯苓四逆、幹姜附子等湯禦陰邪入少陰之陰也。
少陰為六經根本而外通太陽,内接陽明,故初得之而反發熱,與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者,是少陰陽邪侵及太陽地面也,自利純清水、心下痛、口燥、舌幹者,少陰陽邪侵及陽明地面也。
出太陽則用麻黃為銳師而督以附子,入陽明則全仗大承氣而不設監制,猶兵家用向導與用本部不同法也。
其陰邪侵入太陰則用理中四逆加入尿豬膽等法,亦猶是矣。
此傷寒六經正治之法,所謂層層節制,步步為營也。
若夫傳經之邪,必先奪其未至,所以斷敵要道也。
橫暴之邪必急保其未病(如中風證必為填竅),所以守我岩疆也。
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
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并,則敵之内應既輕,别經界而不誅伐無過,此之謂王者之師。
因寒熱而有反佐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
一病而分治之,則用寡可以勝衆,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
數病而合治之,則并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衆悉潰。
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
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虛體之邪攻不可過,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
實邪之傷攻不可緩,富強之國可以振武威也。
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陣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數也。
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靈》、《素》兩經、《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治兵之法亦盡之矣。
國朝惟柯韻伯、徐洄溪兩先生見及此義,言之甚詳,學人誠能究心歧景,先明經絡髒腑、六經氣化傳變,而用藥如用兵,神明于規矩之中,誰謂名醫不即名将哉!世言強兵者可不知醫哉?病有萬端,其實不過外感、内傷兩病,再推展之,外感不過六淫之氣,内傷不過七情之害,所謂十三因也。
治外感則歧景為國手。
治内傷則孔孟為國手,降而宋儒、明儒以及老莊釋迦,古今大詞章家(詩古文詞佳者,大可感發人之志氣,宣暢性情,時一為之,亦足抒寫郁抱)。
它如各國諸哲學家亦皆治内傷好手,學人誠能祖述歧景,憲章孔孟,旁及諸子百家,則外感内傷無不畢治。
此雖創論,實是至理。
聖賢千言萬語,無非使人節制性情,發抒性情。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位而萬物育,又何有于七情之害,《論語》二十篇孔聖答諸賢之問,莫不各就其性情之偏而醫之,《孟子》七篇,七年之病,三年之艾,如恥之莫若師文王與夫好勇、好貨、好色之喻,心不若人則不知惡之類,亦皆因其所病而醫之,此非孔孟治内傷之聖劑哉?類推者不可殚述,奈世人皆不知服此等藥,以為自治而入聖賢之階,有内傷者仍不肯服此等藥,以為自治其情之劑,而唯乞靈于草木。
不知草木之品,神農、黃帝、岐伯、仲景所以治外感也,若内傷則必須服聖賢語言之藥,以情治情,自為節制,或藉草木之品,聊與宣通血氣,始為治内傷者之至良法。
醫者苟能預諸此等良方,遇内傷者即以投之。
内傷者如能順受其治,則世界自無不治之内傷,且皆以自治而入聖賢之途,學人當亦聞所未聞也,西醫不更聞所未聞乎。
内傷即虛勞證,方書列于中風之後,中風為外感第一難治,虛勞為内傷第一難治。
以風為賊,邪行速而數變,如疾風豪雨,其來也驟,猝不及防。
然唯直中髒者不治,若中經絡、血脈與中腑證尚皆可治。
而虛勞則皆不可治,何也?一由病者向所見聞,失血之證終成虛勞而不可救,今忽己身患此,不免心驚,病一入心,已不易出。
醫者又見患此證者終亦必亡,隻為敷衍,不與深求,既不知進以聖賢語言之藥,而隻以草木之品雜亂投之,又不能層層節制,步步為營,徒為見血止血,見咳治咳,見熱治熱,混論陰虛陽虛,任意滋陰補陽,而不審其血之何由失。
蓋吐血者陽絡破也,下血者陰絡破也,雖吐逆而下順治法難易攸分,然其破絡則一。
人身隻血氣兩端,日夜循行經絡軀殼,周流無間,何故破絡而出?必先切察其出之因,按經循去,即為止血。
血止之後,已離經而吐未盡之血,與吐時所過絡口粘滞之血,皆為瘀血,此種瘀血為害最大,而隐不去其瘀,則日夜循行經絡之血所過瘀積之地必緻瘀結日甚,一旦有所感觸,不論外因、内因,又必破絡而出,則絡口日大,瘀結更多,屢發則絡口愈大,瘀結愈多。
如地方積匪不去,則必擾害良民,勾結黨援,盤踞日堅,乘機竊發,往往決裂而不可治。
故必止血之後,即與去瘀,分别經界絡口,各為掃除淨盡,随即更與補絡,乃稱完善。
不然,罔不複發,發之不已,罔不危殆?愚于此證必為大聲疾呼,先與訂明止血、去瘀、補絡三法,并諄諄以聖師語言之藥,使其自治其情,以竟全功。
能遵法者,無不收效,而藐藐自誤者亦複不少,吾未如之何也。
已治此證者,元代葛可久,國朝徐靈胎、葉天士先輩,俱為世所推重。
然《十藥神書》與《葉氏醫案》皆無深切着明之義,唯《洄溪醫案》瓊玉膏方論尚覺高簡有法,惜仍未盡其法耳。
奈失血者求醫,隻求止血而已,醫者亦隻知止血為能事畢矣。
去瘀之論,前賢中或偶一見,及補絡之議,則直前無古人。
但願後有來者,合以吾創立聖賢語言之藥方為内傷失血而成虛勞者,一一次第,先後以盡法度,則世無不治之内傷矣,豈非世界醫界之大幸哉。
聖人複起,當不狂悖吾言,中醫西醫與世之病此者,其謂然乎?其不謂然乎?有此棒喝,雖在夢酣,皆當警醒(本草方書至多,皆無明白補絡方藥,必須化裁成方,已詳《醫醫醫外編》。
本證門中,茲不贅見)。
學醫不可為古人所愚,亦不可為古人所囿。
蓋古書流傳日遠,雖聖經不免有後人參附錯簡者,非明眼人不能分辨,比不可為所愚也。
若夫古今有變遷,病情亦有變遷,有古人多此病,今人少此病,古人無此病,今人多此病(《醫醫醫外篇》已為詳列古今各證門中)。
又漢以後之方書,所雲不治者,今非必皆不治也,必須神明變化,殚慮竭思,以盡其法。
如湯液不治者,或針灸可治,針灸不治者或又湯液可治,此不可為古人所囿也。
古人立言,或一時不盡其詞,或散佚不盡其傳,此正古人留餘地,以待後之學人。
況《内經》治病之法,針灸為本而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