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然其自命亦頗不凡,意謂較多讀書,總屬儒醫,其實于醫道仍是隔靴搔癢,不知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品斯下矣。

    又況等而下之耶,有志醫道,其唯從吾息邪說距行而直入于聖人之室。

     學醫尤忌誤解《傷寒論》,案仲景自序雲: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原為萬病立法,所謂法者,即六經氣化傳變,而方藥随之而變之法也。

    以六經提綱者,使醫者必先明六經經界,則萬病不外乎六經。

    唐宋以來,緻力于《傷寒論》者無慮百數十家,究其所作,不出二義。

     一則因本文為之注疏,猶公谷之說春秋,一則引本文而為立論,猶韓嬰說詩。

    外傳非多,以辭害義,即失斷章取義。

    自王叔和編次傷寒、雜病分為兩書,于本論削去雜病而論中雜病又存,而未去者尚多,且參以私意,紊亂仲景原文,改頭換面不少,以緻世之讀《傷寒論》者謂能治傷寒即能治雜病,遂多以雜病當傷寒,以傷寒概雜病而混治之。

    不知天下之病雜病多而傷寒少,如地當西北,時當嚴寒,或多傷寒,外此則皆雜病矣。

    若地當東南,則雜病溫病為多,實時當嚴寒亦不過感寒冒寒而已。

    醫者不明六經之法是統傷寒雜病而論,隻以治傷寒之方藥概治雜病,而不知以六經之法分治雜病,此皆叔和階之厲也。

    叔和序例所引《内經》,莫不增句易字,況仲景耶!欲識真仲景者,當于原書本論逐條察其筆法,知考工記自不合于周官,褚先生大不侔于太史,世皆以《金匮要略》為仲景《雜病論》,有若似聖人唯曾子以為不可耳。

    柯韻伯《傷寒論翼》辨之最精且詳,吾敢附于柯曰:王叔和者,岐伯、仲景之罪人,而後世醫道之蝥賊也。

    雖《金匮》由叔和而始彰,其功亦不可沒,然究功不掩罪,有志醫道者,不得仲景《傷寒雜病論》原本十六卷而讀之,慎勿以傷寒之藥治雜病而誤盡蒼生,幸甚幸甚。

     學醫必須講究氣化傳變,欲知氣化傳變又必先明陰陽,切忌混論陰陽,不分六經經界。

    髒腑固分陰陽,而一髒又各有陰陽,一腑亦各有陰陽,俱宜逐髒逐腑一一厘清,氣化傳變始能分曉。

    此在古名大家已少概見,今世中外業此者更無。

    徒夢見人身隻陰陽兩端,一病則千頭萬緒,非能先正經界,鮮不堕入迷途,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世之學人既不曾聞大道,又不力追上乘,隻以苟且從事,因陋就簡,謬以襲謬,歧之又歧,全不知氣化為何事,何能夢岐景耶!不能窺見岐景,又何能與論醫道耶!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所謂下學而上達也。

    若夫醫道,則必上學而旁達,笃守古聖之法,然後旁通四達,以斯推展博大而收土壤細流之助,仍不出古聖範圍,方為醫學正宗。

     學醫更須知凡病是随髒腑之氣而變,又随藥氣而變。

    如太陽惡寒,非必傷寒始惡寒也,無論風寒濕暑燥火,邪氣一入太陽,無不惡寒。

    蓋以太陽本寒水經,邪入觸動寒水之氣,遂自惡寒。

    陽明發熱,非必中熱即發熱也,陽明為南方火部,無論何邪,一入陽明,未有不發熱也。

    如入少陽,少陽為太陽陽明轉樞,在半表半裡之間,故又有寒熱往來之勢。

    或又随藥氣而變使然。

    不然,何以傷寒在太陽有桂枝麻黃等方,一入陽明、少陽又有葛根、白虎、承氣、大小柴胡等方,是一經界中已有在經在髒在腑之别。

    若邪未入陽明,尚在太陽,一用葛根未有不入陽明也。

    尚在太陽或在陽明,一用柴胡未有不入少陽也。

    是皆髒腑氣化傳變與藥氣傳變之故也。

    不獨傷寒為然,雜病亦莫不然。

    不獨三陽為然,即六陽六陰亦莫不然。

     仲景《傷寒雜病論》先以六經提綱者,亦此之故,雖未條分縷晰,善學人,要當善悟而三反也。

    世之混論陰陽,隻論寒熱虛實者,何能語于醫道?而況乎能辨寒熱虛實者亦寡矣,學人可不知所務乎?西醫不亦聞所未聞乎!用藥如用兵,兵法之要在明地勢,用藥之要在明經界。

    凡治病必先明六經之界,始知賊邪所從來,知某方是某府來路,某方是某郡去路。

    來路如邊關三陽是也,去路如内境三陰是也。

    六經來路各不同,太陽是大路,少陽是僻路,陽明是直路,太陰近路也。

    少陰後路也,厥陰斜路也。

    客邪多從三陽來,主邪多由三陰起。

    猶外寇自邊關至,亂民自内地生也。

    明六經地形,始得握萬病之樞機;詳六經來路,乃能操治病之規則。

    如傷寒,大寇也,病從外來;中風,流寇也,病因旁及;雜病、内病,亂民也,病由中起,既認為何等之賊,又知為何地所起,發于其境,便禦之本境,移禍鄰郡,即兩路來攻,如邪入太陽地面,即汗而散之,猶陳利兵于要害,乘其未定而擊之也。

    邪之輕者在衛,重者在營,尤重者在胸膈。

    猶寇之淺者在關外,其深者在關上,尤深者在關内也。

    是麻黃為關外之師,桂枝為關上之師,大小青龍為關内之師矣。

    凡外寇不靖,内地盜賊必起而應之,因立兩解法,故又有大小青龍及桂枝麻黃加減諸方。

    如前軍無紀,緻内亂蜂起,當重内輕外,因有五苓、十棗、陷胸、抵當等湯也。

    邪入少陽地面,宜雜用表裡寒熱攻補之品,為防禦和解之法,如偏僻小路利于短兵,不利于矛戟,利于守備,不利于戰争也。

    邪之輕者入腠理,重者入募原,尤重者入脾胃,小柴胡腠理之劑也,大柴胡募原之劑也,小建中、半夏瀉心、黃芩、黃連四湯少陽脾劑也,柴胡加芒硝龍牡二方少陽胃劑也。

    如太陽少陽有合并病,是一軍犯太陽,一軍犯少陽矣,用柴胡桂枝湯是兩路分擊之師也。

    甚至三陽合并病,是三面受敵矣,法在獨取陽明,陽明之地整肅,則太少兩路之陽邪不攻自解,但得内寇甯而外患自息,此白虎之所由奏捷耳。

    若陽邪一陷于内地,用大承氣以急下之,是攻賊以護主;若陰邪直入于中宮,用四逆湯以急救其裡,是強主以逐寇也。

    陽明為内地,陽明界上即太陽少陽地面,邪入陽明之界,近太陽地面,雖不犯太陽,太陽之師不得坐視而不救,故陽明之營衛病即假麻黃桂枝等方以汗之。

    邪近少陽地面,雖不入少陽,少陽之師不得高壘而無戰,故陽明之腠理病即假柴胡以解之。

    是陽明之失守,非太陽之不固,即少陽之無備,所以每每兩陽相合而為病也。

    若邪已在陽明地面,必出師奪擊,以大逐其邪,不使少留,故用桅鼓瓜蒂之吐法以迅掃之。

    若深入内地,不可複驅,則當清野千裡,使無所标掠,是又白虎得力處也。

     若邪在内庭,又當清宮除盜,此二承氣所由取勝,加茵陳豬苓輩又為失紀之師立法矣。

    太陰亦内地,少陰厥陰是太陰之夾界也。

    太陰居中州,雖外通三陽而陰陽既已殊塗,心腹更有膈膜之藩蔽,故寒水之邪從太陽外屬者輕,由少陰内受者重。

    風木之邪,自少陽來侵者微,因厥陰上襲者甚。

    又本經主邪轉屬陽明而為實,猶師老勢窮,可下之而愈。

    如陽明實邪轉屬本經而成虛,則邪盛正衰,溫補挽回者甚難。

    蓋太陽陽明地面雖分,并無阻隔。

    陽明猶受敵之通衢甲兵所聚四戰之地也。

    太陰猶倉禀重地,三軍所根據,亦盜賊之巢穴也。

    故元氣有餘,則邪入陽明,元氣不支,則邪入太陰。

    在陽明地面則陳師鞠旅可背城借一取勝,須臾在太陰地面則焚劫積蓄,倉禀空虛,腹之士無能禦敵矣。

    厥陰之地,相火遊行之區也,其平氣則為少火,若風寒燥濕之邪一入其境,悉化為熱,即是壯火。

    其少火為一身之生機,而壯火為心腹之大患,且其地面通達三焦,邪犯上焦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消渴,口爛,咽痛,喉痹。

    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