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火
人身之内,凡火有五。
心火、陽明燥火、三焦壯火、雷火、龍火是也。
心火宜清,燥火宜潤,壯火宜寒以瀉之,雷火微則斂以平之,甚則溫以和之,龍火宜從其性,以熱導之。
古人治火,用石膏、川連兩許者,勢不得不用也。
蓋人身惟火為患最毒,火之毒莫甚于命門相火,相火在下為少火,少火生氣,逆而在上則為壯火,壯火食氣。
然命門之火起,一因于君不主令,相火橫逆,一因于陽明接引,而燥金化為烈火,與肝木相并而焚,則一身上下三焦無非火矣。
倘少用寒藥,如以一杯水,傾入紅鍋,不惟無益,且将立破其鍋,非多用何能救?蓋用川連者,治君相合橫也;用石膏者,治燥金合木也。
頭上有火,清陽不升,火炎于上也。
高者治宜越之,補中益氣湯加荊芥三分,蔓荊子五分。
驗案一人頭不痛,身不熱,無表症,但火郁懊,無可奈何,大便或閉或痢。
方用川連一錢瀉其火,枳實一錢損至高之滞氣,白術一錢扶其胃,三味煎服遂愈。
一女人六月間昏睡不言,身熱不動,兩手脈上盛下澀。
澀者陽氣有餘,盛大為火,火證也。
冷水調益元散主之。
一人七月病,上辰昏暈,下午不言,昏睡一日不醒,人叫不應,身涼不食,不寒不熱,皆曰陰證。
議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
診其脈,沉小滞伏,内有火邪,小便一二日不解,此火證也。
不從,又延至夜不醒,曰∶此真火也。
其妻曰∶前日房事,如何是火?予曰∶夜有房事内虛,又勞熱甚,天幹熱從虛入,則陽氣将絕,以水救之則可。
取冷水一桶,飲至五碗,病者曰渴,飲至七碗,大汗如雨,病者曰餓,要吃粥一碗,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澤瀉,溫中一婦五月間,身涼,自言内熱,水瀉二月,一日數次,小水絕無,大便皆水。
自言上熱極、下凍死,腰腿足俱冷,腹痛如冰,或一時發熱,不欲近衣,或一時怕冷,遍身盡熱,夜至天明,面目紅腫,藥之不愈。
自小至大,六脈洪大,此伏火也。
火性炎上,故上熱下冷耳!用四物湯加柴胡、葛根、升麻、甘草、栀子、黃柏、黃芩二帖。
小水行瀉止,複發牙疼,三日不愈,用黃建中湯加附子,一服愈。
一婦四十餘歲,身體肥大,病後漸瘦,内覺火熱外如冰冷,自汗出,手見冷水即麻木不仁,頭面筋搐而痛,骨節疼痛手不可近,牙根出膿血,舌強硬,右手不能舉動,臂肘皆強痛,饑不欲食,小便如饴,嗳氣作酸,坐卧不安,惡風便難。
脈浮候細澀,中脈緩弱,左手弱于右手。
病已五、六年,病症多端,由陰精不奉,陽精不降,上盛下虛,陽中陰虛也。
宜補陽中之陰,六味湯主之。
一人胸前常跳,頭耳左邊鳴,肺脈緊數。
此肺虛不能生腎水,木火妄動,氣血不歸原也。
血不歸原,心火妄動,故心跳;氣不歸原,肝木動,故耳鳴。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在左,木火為陽也,宜用歸脾湯養心血,斂火下行,心血足則心火不刑金,金能平木,肝氣自平也一婦左三脈洪滑有力,右三脈短澀,嘔吐胸飽,小便痛而洩,經水乃至,不通不洩,經水不至。
此肝木有餘,火行土位,故經、瀉并行也。
用白芍二兩,瀉土中之木;甘草一兩以緩肝;香附三錢,木香一錢,理痛止吐;益母草、延胡索各一兩以行血滞;山藥糊丸以補脾。
肝氣有餘,脾氣不足,故肝氣動而脾受克也。
經水未行屬少陰,已行屬厥陰,行後屬太陰。
經、瀉并行,肝氣動也;肝之動,土受克也;克則不能運濕而瀉,克則氣血不調而痛。
故平肝一婦六月卒死,遍身冷而無汗,六脈俱伏,三日不醒,但未氣絕耳。
衆用四逆、理中亦納。
四日後診之,仍無脈驗。
人一、二日無脈立死,今三日不死,此脈伏也,熱極似寒耳。
用水濕青布放身上一時許,身熱,内吃冷水五、六碗。
反言渴,又一碗,大汗出,出後,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十帖愈。
假火 假火者,内虛寒而外見火證也。
脈必微細,即見洪大,内必空虛。
皆宜溫補,八味、十驗案一人眼痛,大便閉,已服大黃半斤,眼痛稍減,大便或溏或閉,以為真火,清涼二月,口幹之,曰∶此内傷不足,再用寒涼必死矣。
病者曰∶吾乃火也,不從而返。
六月複邀予診視,餘仍前說。
病者曰∶吾真火也,又返。
未幾,又邀餘診,其病已危,予再仍前說,病者姑試之。
用保元湯加附子、炮姜、肉桂、白術、當歸四五帖,微汗,身稍疏暢,乃信服不疑。
至三十帖,用參半斤,便潤身涼,反覺畏寒,更加鹿茸。
服參三斤,桂、附、姜各斤餘而愈。
蓋已經下之,自汗自吐,非虛而何?宜大溫大補無疑矣。
一婦氣從丹田沖上,遂吐清水。
此因惱怒勞碌,火起上逆,丹田虛寒也。
用白術二兩,白蔻五錢,共末。
早飯後每次白水送下一錢。
一以補脾克水,一以溫肺生水,金水相生,其病自愈。
(張東扶曰∶全從吐清水立方,不可概治丹田虛寒也。
)一人日發寒熱,熱甚不可當,閉目而處,臍下脹滞,肛門火燒。
此清氣下陷,陰氣化火也。
用補中益氣湯加小茴、益智各五分,吳萸三厘,神效。
一婦内傷似瘧,醫用八珍加麥冬,二月不愈。
一醫作瘧治截之,即形如死屍,音啞身熱,大便燥結,小便尿血。
此陽陷而陰絕,宜舉陽而陰自生。
用附子理中湯三帖,身發流火,痛即皮破,用保元湯加姜、桂二三月,上身肉長,下體腳伸不直,又以牛膝、防己、五苓散利之,再以十全大補補之而愈。
一人身大熱,眼紅出火,口幹舌燥,腳浸水中,罵詈不避親疏。
服黃連解毒湯一二帖,其病愈甚。
診脈豁大無力,此心之脾胃虛也。
其人素有淫欲,心氣耗散,必非寒涼所能制。
用白術、炮姜各一錢,人參三錢,三味煎服,不超時引被自蓋,戰汗而愈。
疸 疸證不可過用寒涼,當審其虛實寒熱,各從其機,用法治之。
諸證莫離脾胃,而疸更為脾胃之病,不可輕忽也。
身黃、目黃、小便赤黃。
黃柏、人參、幹葛、神曲、甘草,水煎服。
疸證,渴欲飲茶,熱在上焦,清心蓮子飲;嘈雜,熱在中焦,宜溫中;不渴,熱在下焦腎疸目黃,渾身黃,小便黃,羌活、防風、本、獨活、柴胡各五分,升麻二分;小便不通,兒茶末一錢,蓄湯調服。
暑氣身目黃,茯苓、澤瀉、豬苓、白術各五分,蒼術一錢,神曲二錢,水煎服。
渴 口渴者,系胃火。
口幹不渴,見于夜者,命門相火與心包絡火熏于肺,肺少津液而幹也。
用黃三錢,歸身三錢潤之,連服必愈。
見白虎湯則死。
若口幹身熱,肺燥已甚,生黃八錢,歸身四錢潤之。
内傷身熱口幹渴,益氣加炮姜二錢。
口渴多飲,消渴也。
黃九錢,甘草三錢,煎服。
上消百杯而不止渴,宜清肺。
麥冬、五味、黃連煎服;條芩、杏仁、栝蒌、栀子、元參、幹姜各三錢,诃子、人參各五錢,丸服。
專補脾陰之不足,用參苓白術散米糊丸服。
中消數食而不充饑,或下膿濁,赤白如豆渣,病亦難愈。
蓋食多不飽,飲多不止渴,脾陰不足也。
用山藥、歸身、茯苓、陳皮、甘草、苡仁;或清脾火,大黃、栀子、石膏、枯芩、連翹、烏梅各二錢,诃子、人參各五錢;或用黃連五分,入豬肚内煮熟食;或川連、白術等分,丸服。
下消因色欲而玉莖不萎,宜清腎。
黃柏、知母;或黃柏、知母、澤瀉、栀子、生地,五味各二錢,诃子、人參各五錢。
驗案一人思想過度,日飲茶數十杯,精神困倦,嗜卧。
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腎無救也,名曰腎消。
用黃、五味、生地各五分,人參、麥冬、歸身各一錢,水煎服。
一人平素嗜茶,心思過度,其渴尤甚,更加惡心。
脈舉之不足,按之兩關短數,兩尺弱
心火、陽明燥火、三焦壯火、雷火、龍火是也。
心火宜清,燥火宜潤,壯火宜寒以瀉之,雷火微則斂以平之,甚則溫以和之,龍火宜從其性,以熱導之。
古人治火,用石膏、川連兩許者,勢不得不用也。
蓋人身惟火為患最毒,火之毒莫甚于命門相火,相火在下為少火,少火生氣,逆而在上則為壯火,壯火食氣。
然命門之火起,一因于君不主令,相火橫逆,一因于陽明接引,而燥金化為烈火,與肝木相并而焚,則一身上下三焦無非火矣。
倘少用寒藥,如以一杯水,傾入紅鍋,不惟無益,且将立破其鍋,非多用何能救?蓋用川連者,治君相合橫也;用石膏者,治燥金合木也。
頭上有火,清陽不升,火炎于上也。
高者治宜越之,補中益氣湯加荊芥三分,蔓荊子五分。
驗案一人頭不痛,身不熱,無表症,但火郁懊,無可奈何,大便或閉或痢。
方用川連一錢瀉其火,枳實一錢損至高之滞氣,白術一錢扶其胃,三味煎服遂愈。
一女人六月間昏睡不言,身熱不動,兩手脈上盛下澀。
澀者陽氣有餘,盛大為火,火證也。
冷水調益元散主之。
一人七月病,上辰昏暈,下午不言,昏睡一日不醒,人叫不應,身涼不食,不寒不熱,皆曰陰證。
議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
診其脈,沉小滞伏,内有火邪,小便一二日不解,此火證也。
不從,又延至夜不醒,曰∶此真火也。
其妻曰∶前日房事,如何是火?予曰∶夜有房事内虛,又勞熱甚,天幹熱從虛入,則陽氣将絕,以水救之則可。
取冷水一桶,飲至五碗,病者曰渴,飲至七碗,大汗如雨,病者曰餓,要吃粥一碗,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澤瀉,溫中一婦五月間,身涼,自言内熱,水瀉二月,一日數次,小水絕無,大便皆水。
自言上熱極、下凍死,腰腿足俱冷,腹痛如冰,或一時發熱,不欲近衣,或一時怕冷,遍身盡熱,夜至天明,面目紅腫,藥之不愈。
自小至大,六脈洪大,此伏火也。
火性炎上,故上熱下冷耳!用四物湯加柴胡、葛根、升麻、甘草、栀子、黃柏、黃芩二帖。
小水行瀉止,複發牙疼,三日不愈,用黃建中湯加附子,一服愈。
一婦四十餘歲,身體肥大,病後漸瘦,内覺火熱外如冰冷,自汗出,手見冷水即麻木不仁,頭面筋搐而痛,骨節疼痛手不可近,牙根出膿血,舌強硬,右手不能舉動,臂肘皆強痛,饑不欲食,小便如饴,嗳氣作酸,坐卧不安,惡風便難。
脈浮候細澀,中脈緩弱,左手弱于右手。
病已五、六年,病症多端,由陰精不奉,陽精不降,上盛下虛,陽中陰虛也。
宜補陽中之陰,六味湯主之。
一人胸前常跳,頭耳左邊鳴,肺脈緊數。
此肺虛不能生腎水,木火妄動,氣血不歸原也。
血不歸原,心火妄動,故心跳;氣不歸原,肝木動,故耳鳴。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在左,木火為陽也,宜用歸脾湯養心血,斂火下行,心血足則心火不刑金,金能平木,肝氣自平也一婦左三脈洪滑有力,右三脈短澀,嘔吐胸飽,小便痛而洩,經水乃至,不通不洩,經水不至。
此肝木有餘,火行土位,故經、瀉并行也。
用白芍二兩,瀉土中之木;甘草一兩以緩肝;香附三錢,木香一錢,理痛止吐;益母草、延胡索各一兩以行血滞;山藥糊丸以補脾。
肝氣有餘,脾氣不足,故肝氣動而脾受克也。
經水未行屬少陰,已行屬厥陰,行後屬太陰。
經、瀉并行,肝氣動也;肝之動,土受克也;克則不能運濕而瀉,克則氣血不調而痛。
故平肝一婦六月卒死,遍身冷而無汗,六脈俱伏,三日不醒,但未氣絕耳。
衆用四逆、理中亦納。
四日後診之,仍無脈驗。
人一、二日無脈立死,今三日不死,此脈伏也,熱極似寒耳。
用水濕青布放身上一時許,身熱,内吃冷水五、六碗。
反言渴,又一碗,大汗出,出後,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十帖愈。
假火 假火者,内虛寒而外見火證也。
脈必微細,即見洪大,内必空虛。
皆宜溫補,八味、十驗案一人眼痛,大便閉,已服大黃半斤,眼痛稍減,大便或溏或閉,以為真火,清涼二月,口幹之,曰∶此内傷不足,再用寒涼必死矣。
病者曰∶吾乃火也,不從而返。
六月複邀予診視,餘仍前說。
病者曰∶吾真火也,又返。
未幾,又邀餘診,其病已危,予再仍前說,病者姑試之。
用保元湯加附子、炮姜、肉桂、白術、當歸四五帖,微汗,身稍疏暢,乃信服不疑。
至三十帖,用參半斤,便潤身涼,反覺畏寒,更加鹿茸。
服參三斤,桂、附、姜各斤餘而愈。
蓋已經下之,自汗自吐,非虛而何?宜大溫大補無疑矣。
一婦氣從丹田沖上,遂吐清水。
此因惱怒勞碌,火起上逆,丹田虛寒也。
用白術二兩,白蔻五錢,共末。
早飯後每次白水送下一錢。
一以補脾克水,一以溫肺生水,金水相生,其病自愈。
(張東扶曰∶全從吐清水立方,不可概治丹田虛寒也。
)一人日發寒熱,熱甚不可當,閉目而處,臍下脹滞,肛門火燒。
此清氣下陷,陰氣化火也。
用補中益氣湯加小茴、益智各五分,吳萸三厘,神效。
一婦内傷似瘧,醫用八珍加麥冬,二月不愈。
一醫作瘧治截之,即形如死屍,音啞身熱,大便燥結,小便尿血。
此陽陷而陰絕,宜舉陽而陰自生。
用附子理中湯三帖,身發流火,痛即皮破,用保元湯加姜、桂二三月,上身肉長,下體腳伸不直,又以牛膝、防己、五苓散利之,再以十全大補補之而愈。
一人身大熱,眼紅出火,口幹舌燥,腳浸水中,罵詈不避親疏。
服黃連解毒湯一二帖,其病愈甚。
診脈豁大無力,此心之脾胃虛也。
其人素有淫欲,心氣耗散,必非寒涼所能制。
用白術、炮姜各一錢,人參三錢,三味煎服,不超時引被自蓋,戰汗而愈。
疸 疸證不可過用寒涼,當審其虛實寒熱,各從其機,用法治之。
諸證莫離脾胃,而疸更為脾胃之病,不可輕忽也。
身黃、目黃、小便赤黃。
黃柏、人參、幹葛、神曲、甘草,水煎服。
疸證,渴欲飲茶,熱在上焦,清心蓮子飲;嘈雜,熱在中焦,宜溫中;不渴,熱在下焦腎疸目黃,渾身黃,小便黃,羌活、防風、本、獨活、柴胡各五分,升麻二分;小便不通,兒茶末一錢,蓄湯調服。
暑氣身目黃,茯苓、澤瀉、豬苓、白術各五分,蒼術一錢,神曲二錢,水煎服。
渴 口渴者,系胃火。
口幹不渴,見于夜者,命門相火與心包絡火熏于肺,肺少津液而幹也。
用黃三錢,歸身三錢潤之,連服必愈。
見白虎湯則死。
若口幹身熱,肺燥已甚,生黃八錢,歸身四錢潤之。
内傷身熱口幹渴,益氣加炮姜二錢。
口渴多飲,消渴也。
黃九錢,甘草三錢,煎服。
上消百杯而不止渴,宜清肺。
麥冬、五味、黃連煎服;條芩、杏仁、栝蒌、栀子、元參、幹姜各三錢,诃子、人參各五錢,丸服。
專補脾陰之不足,用參苓白術散米糊丸服。
中消數食而不充饑,或下膿濁,赤白如豆渣,病亦難愈。
蓋食多不飽,飲多不止渴,脾陰不足也。
用山藥、歸身、茯苓、陳皮、甘草、苡仁;或清脾火,大黃、栀子、石膏、枯芩、連翹、烏梅各二錢,诃子、人參各五錢;或用黃連五分,入豬肚内煮熟食;或川連、白術等分,丸服。
下消因色欲而玉莖不萎,宜清腎。
黃柏、知母;或黃柏、知母、澤瀉、栀子、生地,五味各二錢,诃子、人參各五錢。
驗案一人思想過度,日飲茶數十杯,精神困倦,嗜卧。
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腎無救也,名曰腎消。
用黃、五味、生地各五分,人參、麥冬、歸身各一錢,水煎服。
一人平素嗜茶,心思過度,其渴尤甚,更加惡心。
脈舉之不足,按之兩關短數,兩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