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痿
痿有風、痿之别。
痛則為風,不痛則為痿。
蓋痛為實,不痛為虛。
人之血氣實,而風寒客于經絡之間,則邪正交攻而痛作矣;虛弱則痰火起于手足之内,而正不勝邪,痿痹作矣。
一散邪,一補虛,治法不同,慎之慎之!腰以下腳膝酸軟無力,多屬濕熱。
若大便燥結,四物湯加蒼術、黃柏、虎骨、龜闆、漢防己之屬;脾胃虛,四君子湯加上前藥,腹脹用蒼術煮白術入藥内,或參苓白術散加減亦可;骨髓中熱,加知母、杜仲、牛膝,知母、杜仲補脾陰之不足而走骨,得牛膝引退骨髓中邪熱,助諸藥成功。
五行之中,惟火有二。
二腎雖水,而有一火。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曰一水不勝二火金居上,畏火者也;脾土居中,侵水者也。
人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于畏,火性炎上,肺因火熱矣;金被火克,木寡于畏,肝木乘脾,脾受木傷矣。
肺傷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用。
瀉南方則肺金清,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西方不熱,何肺熱之有?陽明清潤,則宗筋滋,束骨而利關節矣,何痿之有?痿證四肢不舉,氣血不足,風濕注于四肢而成痰。
用川烏不拘多少,生杵為末,每服二錢,好粳米半碗煮粥,加白糖二匙,啜之。
中濕加薏苡仁末二錢,同煮粥吃甚效。
痿證四肢不用,渾身如繩束之狀者,肝氣急也,脾受木克,土不生金,肺為火邪所制,宜補脾清肺。
肺清肝平,脾無賊邪自愈。
丸用白術一斤,白蔻三兩,共末,桑椹汁丸。
每服五十丸,午前米飲下。
忌食面、酒。
驗案一人六月遇考,濕浸于下體,遂緻腰以下兩足痿弱無力。
此脾受濕而四肢不用耳。
煎用四君子加薏苡仁、芡實;丸用白術八兩,茯苓二兩,元米半升,入豬肚内蒸熟搗丸,沉香末三錢為衣,白湯送下六七十丸。
一婦因火起驚吓,遂痰升,遍體疼痛,左半身手足俱軟不能動,心中或痛或戰,腰疼,口幹,頭眩,便洩,四肢無力。
方用白術、白茯苓、牛膝、川萆、杜仲(姜汁炒)各一錢,歸身、甘草各五分,秦艽七分,姜、棗煎服愈。
麻木 麻木須分左右上下,左因氣中之血虛,歸脾湯;右因血中之氣虛,黃建中湯;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補湯;上身麻木,清陽不升也,補中益氣湯;下體腳軟麻木至膝者,胃有濕痰死血,妨礙陽氣不得下降,故陰氣漸逆而上也,四物湯加人參、牛膝、薏苡仁,引陽氣下降;下身麻木,脈豁大無力,宜八味湯加人參;十指麻木,脾不運也,宜溫脾土;一指麻木,中風驗案一人年三十,身體怯弱,素有勞傷,腳漸麻至膝,晝夜不定。
方用八味湯加人參,納氣一人右半身無力,麻木,身肥,脈沉細,獨脾脈浮。
此脾虛而有寒濕也。
用白術八兩,半夏二兩五錢,甘草五錢,秦艽三兩,薏苡仁一兩,生姜四兩,米糊丸。
一人獨四肢麻木。
此脾虛不運而氣血不行于四肢也,不可作風治。
方用四君子加陳皮醒脾,桂枝行陽于四肢而愈。
體強 人身體屬陰,其所以和柔者陽氣也,陽虛則渾身強硬矣,宜補腎溫胃。
陽者胃脘之陽,腎者真陽之窟也。
若因惱怒而身強,肝氣逆也,宜平肝順氣。
如因受寒而身強,陽不舒也,宜溫中散寒。
如因多食而身強,脾不運也,四逆散消食健脾。
若因厥而身強,治厥而身強自愈。
身強一證,陽氣閉寒者有之,所因不同,宜随證而施治。
不專于虛,亦有實證而陽不得通暢者,疏之則愈,不可用補也。
當以脈辨之。
驗案一人身熱,至六七日,醫用地黃湯,遂緻身體硬強,六脈沉伏,目定口呆,氣喘不能吸入。
此能呼不能吸,病在中焦實也;中焦實者,脾不運。
方用遠志、茯神各一錢,附子四分,去白廣皮六錢,磁石、蘇梗各一錢五分,沉香二分。
一帖身和,六帖而安。
蓋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不運則胃陽不行于肌肉,肉内無陽,所以強耳!醒其脾則胃陽通而身和矣。
身痛 凡渾身走注疼痛,皆為氣滞血凝,有痰勿作痰治,隻行氣行血,而痛自除。
用人參、甘草補其氣,川芎、歸身行其血。
無汗加麻黃;有汗加肉桂;痛加烏藥、香附、木香;脹加羌活;胸膈不寬加蘇梗;大便秘多加芎、歸;脾胃虛弱加脾胃藥。
加減雖有不同,無能外乎氣血,氣血周流,痛從何來?如兩手脈浮大,氣血皆虛,血凝氣滞,渾身腫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防風,通經活絡;倘自汗脹痛,陽氣不營于表,表極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附子;如六脈有力,渾身脹痛,氣血凝滞者,定痛散加減,或四制香附散。
定痛散紫蘇青皮烏藥濃樸藿香蒼術白芷赤芍(各八分)肉桂吳茱萸小茴(蔥、姜煎,熱服。
痛在腰,加山藥、破故紙、牛膝、芍藥各五分;痛在胃脘,加山楂,香附、槟榔、五靈脂香附散香附(鹽酒便醋四分制之)烏藥共細末,酒下四五分。
驗案一女患虛證五年,右手臂痛二月有餘,脅痛、腹痛、腰痛、遍身疼痛,俱牽心痛欲死,氣血壅滞,四物湯合和中丸不愈。
此腎不納氣也,用山萸、澤瀉各五分,丹皮、肉桂、茯苓各七分,山藥、人參、附子各一錢,熟地二錢,沉香汁三匙。
三帖效,二十帖全愈。
一女年三十,嘗有氣痛,走注遍身,後生産之後一日,腹痛不食,遍身俱痛,諸藥不效,惡寒發熱,診脈洪大有力。
方用沉香、木香、良姜、甘草、延胡、烏藥、沒藥為末,酒服三日愈。
一人周身疼痛,面色淡黃。
蓋人身四肢十二節,三百六十空竅,全賴陽氣流行,陰血濡潤,然後運動無滞;陽氣一虧,則陰血成痹,或澀,或空,或滞,諸痛生矣。
則痛處雖多,而其根則一。
一者,脾胃有傷也。
脾胃者,氣血之原也。
隻在理脾起胃,而使氣血流行。
如保元加葛根、山藥,或稍用羌活、蘇梗以通行之可也。
身痛,古人責之肝氣實,然肝之實由肺之虛;肺之虛,由脾之虧也。
可用溫肺湯以補脾肺。
腫 腫有氣腫、水腫、食積停痰之腫,又有陰陽腫各種不同。
氣腫,四君子合和中散;水腫,胃苓湯;食積停痰腫,癞蛤蟆豬肚丸;陰陽腫,六味丸加牛膝、杜仲、破故、小茴,溫而利之。
蓋此證得之汗、吐、下後,或房勞太過,腎虛所緻,故宜溫腎而其腫自消也。
凡腫先從腳下起者,濕熱在下也,宜先溫補脾胃五、六帖,次以補中益氣湯和之,後以五苓散利之。
先從身上腫者,濕熱在上也,宜先利其濕熱一、二帖,口渴加紫蘇,次用溫補脾胃藥。
大抵脈浮而無力當汗,五積散;脈沉而無力當溫,四君子、和中散。
豬肚丸癞蛤蟆一隻,用胡椒一錢,納口内,豬肚一枚,包縫煮爛丸服。
五積散白芷桔梗當歸(各三錢)陳皮(六錢)川芎甘草茯苓枳殼半夏(各二錢)麻黃(二錢)肉桂濃樸(各四錢,姜汁炒)生姜(三片)蔥頭(七枚)臍凸肢浮,生之難,主三月而亡也。
口青唇黑,死之易,主三日而亡也。
此腫證之不治驗案一人生瘡,服敗毒散數帖,又水蒸出汗,汗後浮腫,謂藥不效。
診之六脈微緊數而無力,乃中氣虛也,兩足流水,上氣喘促,日夜不定。
方用六君子加炮姜、吳茱萸,姜水煎。
十一人喘促、腹大、腳腫,六脈沉細。
方用炮姜、肉桂、吳茱萸、甘草、五味子、白芍、半夏、枳殼愈。
一婦吐血發腫,腹大發熱,不思飲食,似瘧非瘧,大便溏洩,諸藥不效。
此脾虛清陽下陷,陽不發越也,脈浮大而緩。
用四君子加羌活,三帖而愈。
一人六脈豁大,周身浮腫,上氣喘促,呼不能吸。
此腎虛水泛,氣不歸元也。
八味湯加人參、吳茱萸。
十帖效,一月安,調理用腎氣丸。
脹 脹證從脾胃生,宜治其先天之水火,使火無上炎而釜底得溫,則先後兩天相生,腎氣與胃氣相接,自然飲食進而氣無凝滞之患,脹自消矣。
若僅用溫腎扶脾,而金木之氣不從其升降之令,則中氣郁而不運轉矣。
故又須疏肝潤肺,木升金降,以使天地得行交泰之道而愈可求也。
然中宮青脹,真氣多斷,十活一二之兇證也。
必兼和七情乃效,勿輕視之。
驗案一人少腹青筋脹痛,小便不利,此傷肝也。
肝主筋,肝傷則宗筋傷,小便不利矣。
少腹肝之部也,青色,肝之色也,肝既傷,故少腹痛、青色見而脹也。
用逍遙散加杜仲以達之。
,寒則傷脾,不若補脾以生肺金也。
肺補得行降令,而下中自平矣。
痛則為風,不痛則為痿。
蓋痛為實,不痛為虛。
人之血氣實,而風寒客于經絡之間,則邪正交攻而痛作矣;虛弱則痰火起于手足之内,而正不勝邪,痿痹作矣。
一散邪,一補虛,治法不同,慎之慎之!腰以下腳膝酸軟無力,多屬濕熱。
若大便燥結,四物湯加蒼術、黃柏、虎骨、龜闆、漢防己之屬;脾胃虛,四君子湯加上前藥,腹脹用蒼術煮白術入藥内,或參苓白術散加減亦可;骨髓中熱,加知母、杜仲、牛膝,知母、杜仲補脾陰之不足而走骨,得牛膝引退骨髓中邪熱,助諸藥成功。
五行之中,惟火有二。
二腎雖水,而有一火。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曰一水不勝二火金居上,畏火者也;脾土居中,侵水者也。
人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于畏,火性炎上,肺因火熱矣;金被火克,木寡于畏,肝木乘脾,脾受木傷矣。
肺傷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用。
瀉南方則肺金清,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西方不熱,何肺熱之有?陽明清潤,則宗筋滋,束骨而利關節矣,何痿之有?痿證四肢不舉,氣血不足,風濕注于四肢而成痰。
用川烏不拘多少,生杵為末,每服二錢,好粳米半碗煮粥,加白糖二匙,啜之。
中濕加薏苡仁末二錢,同煮粥吃甚效。
痿證四肢不用,渾身如繩束之狀者,肝氣急也,脾受木克,土不生金,肺為火邪所制,宜補脾清肺。
肺清肝平,脾無賊邪自愈。
丸用白術一斤,白蔻三兩,共末,桑椹汁丸。
每服五十丸,午前米飲下。
忌食面、酒。
驗案一人六月遇考,濕浸于下體,遂緻腰以下兩足痿弱無力。
此脾受濕而四肢不用耳。
煎用四君子加薏苡仁、芡實;丸用白術八兩,茯苓二兩,元米半升,入豬肚内蒸熟搗丸,沉香末三錢為衣,白湯送下六七十丸。
一婦因火起驚吓,遂痰升,遍體疼痛,左半身手足俱軟不能動,心中或痛或戰,腰疼,口幹,頭眩,便洩,四肢無力。
方用白術、白茯苓、牛膝、川萆、杜仲(姜汁炒)各一錢,歸身、甘草各五分,秦艽七分,姜、棗煎服愈。
麻木 麻木須分左右上下,左因氣中之血虛,歸脾湯;右因血中之氣虛,黃建中湯;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補湯;上身麻木,清陽不升也,補中益氣湯;下體腳軟麻木至膝者,胃有濕痰死血,妨礙陽氣不得下降,故陰氣漸逆而上也,四物湯加人參、牛膝、薏苡仁,引陽氣下降;下身麻木,脈豁大無力,宜八味湯加人參;十指麻木,脾不運也,宜溫脾土;一指麻木,中風驗案一人年三十,身體怯弱,素有勞傷,腳漸麻至膝,晝夜不定。
方用八味湯加人參,納氣一人右半身無力,麻木,身肥,脈沉細,獨脾脈浮。
此脾虛而有寒濕也。
用白術八兩,半夏二兩五錢,甘草五錢,秦艽三兩,薏苡仁一兩,生姜四兩,米糊丸。
一人獨四肢麻木。
此脾虛不運而氣血不行于四肢也,不可作風治。
方用四君子加陳皮醒脾,桂枝行陽于四肢而愈。
體強 人身體屬陰,其所以和柔者陽氣也,陽虛則渾身強硬矣,宜補腎溫胃。
陽者胃脘之陽,腎者真陽之窟也。
若因惱怒而身強,肝氣逆也,宜平肝順氣。
如因受寒而身強,陽不舒也,宜溫中散寒。
如因多食而身強,脾不運也,四逆散消食健脾。
若因厥而身強,治厥而身強自愈。
身強一證,陽氣閉寒者有之,所因不同,宜随證而施治。
不專于虛,亦有實證而陽不得通暢者,疏之則愈,不可用補也。
當以脈辨之。
驗案一人身熱,至六七日,醫用地黃湯,遂緻身體硬強,六脈沉伏,目定口呆,氣喘不能吸入。
此能呼不能吸,病在中焦實也;中焦實者,脾不運。
方用遠志、茯神各一錢,附子四分,去白廣皮六錢,磁石、蘇梗各一錢五分,沉香二分。
一帖身和,六帖而安。
蓋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不運則胃陽不行于肌肉,肉内無陽,所以強耳!醒其脾則胃陽通而身和矣。
身痛 凡渾身走注疼痛,皆為氣滞血凝,有痰勿作痰治,隻行氣行血,而痛自除。
用人參、甘草補其氣,川芎、歸身行其血。
無汗加麻黃;有汗加肉桂;痛加烏藥、香附、木香;脹加羌活;胸膈不寬加蘇梗;大便秘多加芎、歸;脾胃虛弱加脾胃藥。
加減雖有不同,無能外乎氣血,氣血周流,痛從何來?如兩手脈浮大,氣血皆虛,血凝氣滞,渾身腫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防風,通經活絡;倘自汗脹痛,陽氣不營于表,表極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附子;如六脈有力,渾身脹痛,氣血凝滞者,定痛散加減,或四制香附散。
定痛散紫蘇青皮烏藥濃樸藿香蒼術白芷赤芍(各八分)肉桂吳茱萸小茴(蔥、姜煎,熱服。
痛在腰,加山藥、破故紙、牛膝、芍藥各五分;痛在胃脘,加山楂,香附、槟榔、五靈脂香附散香附(鹽酒便醋四分制之)烏藥共細末,酒下四五分。
驗案一女患虛證五年,右手臂痛二月有餘,脅痛、腹痛、腰痛、遍身疼痛,俱牽心痛欲死,氣血壅滞,四物湯合和中丸不愈。
此腎不納氣也,用山萸、澤瀉各五分,丹皮、肉桂、茯苓各七分,山藥、人參、附子各一錢,熟地二錢,沉香汁三匙。
三帖效,二十帖全愈。
一女年三十,嘗有氣痛,走注遍身,後生産之後一日,腹痛不食,遍身俱痛,諸藥不效,惡寒發熱,診脈洪大有力。
方用沉香、木香、良姜、甘草、延胡、烏藥、沒藥為末,酒服三日愈。
一人周身疼痛,面色淡黃。
蓋人身四肢十二節,三百六十空竅,全賴陽氣流行,陰血濡潤,然後運動無滞;陽氣一虧,則陰血成痹,或澀,或空,或滞,諸痛生矣。
則痛處雖多,而其根則一。
一者,脾胃有傷也。
脾胃者,氣血之原也。
隻在理脾起胃,而使氣血流行。
如保元加葛根、山藥,或稍用羌活、蘇梗以通行之可也。
身痛,古人責之肝氣實,然肝之實由肺之虛;肺之虛,由脾之虧也。
可用溫肺湯以補脾肺。
腫 腫有氣腫、水腫、食積停痰之腫,又有陰陽腫各種不同。
氣腫,四君子合和中散;水腫,胃苓湯;食積停痰腫,癞蛤蟆豬肚丸;陰陽腫,六味丸加牛膝、杜仲、破故、小茴,溫而利之。
蓋此證得之汗、吐、下後,或房勞太過,腎虛所緻,故宜溫腎而其腫自消也。
凡腫先從腳下起者,濕熱在下也,宜先溫補脾胃五、六帖,次以補中益氣湯和之,後以五苓散利之。
先從身上腫者,濕熱在上也,宜先利其濕熱一、二帖,口渴加紫蘇,次用溫補脾胃藥。
大抵脈浮而無力當汗,五積散;脈沉而無力當溫,四君子、和中散。
豬肚丸癞蛤蟆一隻,用胡椒一錢,納口内,豬肚一枚,包縫煮爛丸服。
五積散白芷桔梗當歸(各三錢)陳皮(六錢)川芎甘草茯苓枳殼半夏(各二錢)麻黃(二錢)肉桂濃樸(各四錢,姜汁炒)生姜(三片)蔥頭(七枚)臍凸肢浮,生之難,主三月而亡也。
口青唇黑,死之易,主三日而亡也。
此腫證之不治驗案一人生瘡,服敗毒散數帖,又水蒸出汗,汗後浮腫,謂藥不效。
診之六脈微緊數而無力,乃中氣虛也,兩足流水,上氣喘促,日夜不定。
方用六君子加炮姜、吳茱萸,姜水煎。
十一人喘促、腹大、腳腫,六脈沉細。
方用炮姜、肉桂、吳茱萸、甘草、五味子、白芍、半夏、枳殼愈。
一婦吐血發腫,腹大發熱,不思飲食,似瘧非瘧,大便溏洩,諸藥不效。
此脾虛清陽下陷,陽不發越也,脈浮大而緩。
用四君子加羌活,三帖而愈。
一人六脈豁大,周身浮腫,上氣喘促,呼不能吸。
此腎虛水泛,氣不歸元也。
八味湯加人參、吳茱萸。
十帖效,一月安,調理用腎氣丸。
脹 脹證從脾胃生,宜治其先天之水火,使火無上炎而釜底得溫,則先後兩天相生,腎氣與胃氣相接,自然飲食進而氣無凝滞之患,脹自消矣。
若僅用溫腎扶脾,而金木之氣不從其升降之令,則中氣郁而不運轉矣。
故又須疏肝潤肺,木升金降,以使天地得行交泰之道而愈可求也。
然中宮青脹,真氣多斷,十活一二之兇證也。
必兼和七情乃效,勿輕視之。
驗案一人少腹青筋脹痛,小便不利,此傷肝也。
肝主筋,肝傷則宗筋傷,小便不利矣。
少腹肝之部也,青色,肝之色也,肝既傷,故少腹痛、青色見而脹也。
用逍遙散加杜仲以達之。
,寒則傷脾,不若補脾以生肺金也。
肺補得行降令,而下中自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