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中氣一足,邪火自退。
故曰下病求上,上病求中。
中者,氣血之原也。
昔有一女脹而脈沉。
一醫用青鹽、黃柏、升麻而愈。
今有一婦亦脹而脈沉,可例求乎?師曰∶不可。
前證因命門火郁,使腎之真陽不升,心之真陰不降,故用柏以解命門之火,使水中得升其真陽,用鹽以潤心,使無邪火之熾,而真水得下,水火既濟,而複以升麻提其清氣,清氣一升,濁氣自降,而脾肺無内郁之弊,脹證愈矣。
蓋其本在腎而标在心,故三藥奏效捷也。
今則本在心而标在腎,沉脈同而标本異矣。
須溫其心陽為主,而治腎為标。
和中丸甚合正治之法也。
一人腹脹時吐,小便利而大便閉,大便通而小便閉。
此中氣實故脹,濁陰不降故吐,清陽下陷,填塞下焦,故二便不能齊通。
用炮姜三錢溫中而健運,升麻一錢五分升于下,吳茱萸一錢降于上。
八帖而愈。
一人腹脹,大便燥結,小便赤澀,口微渴。
方用山茱萸、丹皮、茯苓各七分,車前、牛膝各一錢,熟地一錢五分,澤瀉三錢。
蓋脈洪大,服此而安。
一人六脈沉細而數,中氣不足,已成脹證。
方用人參七分,黃、甘草各五分,蒼術八分,升麻、柴胡各三分,陳皮、木香各五分,姜二片,棗三枚。
有痰加半夏,腹痛加吳茱萸,小便不利加牛膝,腫加薏苡仁。
服此方全愈甚多。
一人單腹脹大,溫中為主。
人參五分,吳茱萸一分,蒼術、白術、炮姜、茯苓各五分,炙甘草二分。
腹痛加肉桂,小便滞增炮姜,加神曲。
一人嘔吐腹脹。
用木香三錢,烏藥四兩,香附、蘇葉各二兩、甘草一兩,為末,滾水調一人腹脹滿,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食亦無味。
吳茱萸湯,用吳萸、濃樸、炮姜各二錢,白術、去白,陳皮、川椒各五錢,共末。
每服三錢,姜三片,空心煎服。
一人胸中刺痛脹滿,上苦咳嗽,下苦瀉利,用調中散。
白術、炮姜、歸身、人參、五味子、赤茯苓、甘草各一兩,官桂一兩五錢,為末。
每服三錢,白湯調服。
一人多恐而脹。
蓋其人必常悶而不寡色,色能傷腎,悶能傷心,腎傷則水不升而心火無心傷則火不下行而水不溫,火上水下而成未濟,焉得不病乎?治之之法,溫腎平肝,水足以制火而既濟矣。
乃上病求下之法也。
傷食 食積停痰。
氣實之人,二陳湯,随所傷之物,加以消導。
如傷肉食,加山楂、神曲、草傷米食,加山楂、麥芽;傷面食,加神曲、萊菔子;大便堅加大黃,性熱者少加黃連。
氣虛人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不用消導。
夏月陽氣在表,如有傷食等證,必痰氣凝塞。
二陳湯加木香、砂仁、白芍,随其所傷,再加消導。
身熱加幹葛,或二陳、五苓,合而用之。
驗案一人因饑吃燒酒、冷肉,遂大吐瀉,胸膈飽悶,口渴,四肢沉重。
用二陳加和中散,加川連五厘,服愈。
蓋冷肉滞于胃,故大吐瀉,胸膈飽脹,四肢沉重者,脾不運也。
用和中、二陳散,溫中醒脾,脾自健運。
渴甚者,中焦壅滞,心火不得下降,少用川連,引心火下行 傷酒 凡酒客初病,發不甚重,解酒足矣;續自病重者,以内傷法立方,少加醒酒藥味。
年老酒多,發毒不收口者,葛花解酲湯合補中益氣湯服之。
酒多傷風咳嗽,用茶葉三錢,蘇葉三錢,元米一把,水煎熱服。
酒多而傷風下血者,川烏五錢,荊芥三兩,醋糊丸服。
胸膈不寬 胸膈不寬者,胃虛陽氣不升,胸中大氣不布而滿悶也。
當補肺,肺主行營衛陰陽,則氣布而胸舒矣。
宜補中益氣湯加附子。
凡胸膈飽悶,皆陽氣不達于胸,陰氣填塞也。
蓋陽主暢達,陰則凝結矣。
驗案一婦,素常憂郁,胸膈不寬。
用川芎、黃、歸身各一錢,甘草、肉桂各五分,蘇葉三一女,年三十,胸膈飽悶,腹内饑餓,上悶不能食,用砂仁一兩,人參五錢,共末服。
積聚 積聚瘕。
者,有形可征,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瘕者,假氣以成,中雖堅而或聚或無常定位,故其病尚未及。
夫燥則脾健而消散,濕則脾困而積聚,血不流而滞,則血内凝而,用醋煮海石、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白術湯下。
或曰瓦壟子,能消血塊痰積,可治瘕。
凡積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隻宜消積,使之融化則積消矣,積去宜補之。
消積之法,三棱湯、延胡丸、保安丸、無憂散、鼈甲湯等,俱可選用。
三棱湯三棱(二兩)白術(一兩)歸身莪術(各五錢)槟榔木香(各三錢)共末,白湯調下三、四錢。
延胡丸延胡索青皮陳皮木香當歸雄黃生姜三棱(各一兩)酒曲糊丸,生姜湯下。
或加槟榔、黃。
保安丸炮姜(三錢)大黃(三兩)附子(五錢,制)鼈甲(一兩,醋炙)醋糊丸,米飲下二十丸,積如血肉腐下。
無憂散黃木通桑皮陳皮(各一兩)胡椒白術木香(各五錢)白牽牛(四兩,取頭共末,每服二錢,生姜湯下。
快利後,白粥補之。
鼈甲湯鼈甲(醋炙)三棱大腹皮白芍歸身柴胡生地(各一兩)肉桂生姜(各二錢)空心服之。
丸方(治伏梁)濃樸人參枳殼半夏山栀白術神曲又方(治肥氣)青皮蒼術煎方(治息贲、喘嗽)半夏吳萸(各一錢)桑皮葶苈(各二錢)人參又方(治奔豚)幹葛甘草(各一錢)白芍歸身川芎(各錢半)黃芩(一錢)又丸方(治諸積)白牽牛(四兩)槟榔(一兩)三棱(五枚)莪術茵陳(各五錢)醋糊丸。
貼積塊方甘草芫花海藻共末,醋調敷塊上。
驗案一女心口有積如伏梁。
人參、陳皮各五分,苡仁七分,茯苓一錢,草蔻三分,每發,一一人年二十,腹中積聚,所服皆破血之藥,脾胃已傷,不得已用理脾化氣之法,人參,白術、神曲各五分,茯苓七分,陳皮四分,砂仁三分,不拘時服。
痞塊 痞塊,肝積也,肝經濕熱之氣聚而成也。
外以大蒜、皂角、阿魏膠敷之,内以地黃湯加驗案一婦因喪子憂慮,飲食不思,有塊在軟肚内。
用四君子加陳皮、肉桂、歸身、沉香、半夏;丸用茯苓、白術四、五兩,藏豬肚内,煮爛,沉香為衣,久服全愈。
一婦素善怒,左脅下有塊,身肥大,經将行,先一二日且吐且下。
此肝木乘脾,脾虛生痰,不生血也。
善怒脅塊,肝氣亢也;吐下者,脾氣虛也;身肥則多痰,痰盛則中焦多濕;每經行時氣血流通,沖動脾濕,且吐且下也。
久而不治,必變中滿。
宜理脾燥濕。
白術一兩,半夏五錢,生姜七錢,沉香二錢,共末。
白糖和服。
一人左脅有塊,右關脈豁大。
用烏藥一兩,附子五錢制之。
将烏藥日磨二三分,酒送下,俟積行動,乃以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服之,丸用六味丸。
一人左乳下有一塊,此腎虛水不上升,肝火無制,郁而為塊也。
宜滋腎丸治之,知母、一人小腹左邊有塊,宜戊己丸治之。
白術補脾,白芍、肉桂以平肝。
服之全愈。
一人當胸有一塊,遇心有所用,即火動上燎其面,時吐痰,脈緩而有力,右手浮大。
蓋胸為肺室,面屬陽明。
有塊不寬,肺火郁也;火燎其面,大腸火熾也;脈浮大,火脈也。
實則瀉之,宜養血以制之。
四物湯各一錢,肉桂三分煎服。
一人因憂慮發寒熱,三月後嘔吐,食倉邊有一塊,痛直沖心,胸膈飽,便閉,背脹脅痛。
蓋不下也。
脾不轉運,故諸病生焉。
方用二陳湯加蘇梗、炮姜、吳萸,一服便通。
一人右臍旁有塊作痛,移動不定,大便不通,諸藥不效。
左寸緩而有力,右寸微大,關脈沉細無力。
此肝氣虛,脾土衰,土不受克,木無生發之氣,腎元可納矣。
不可攻痞,宜益肝、扶脾、安腎,使脾氣輸則痞運散。
人參、熟地、小茴各五分,歸身一錢,山藥、茯苓各七分 膈 膈證乃七情所傷,郁結不舒而成,最難調理,因失意之由,非藥石所能治也。
蓋思則氣結則脾不運而胃亦不生發,胃不生發,則肺失所養,肺與大腸為表裡,肺無養則大腸不行,大腸與胃皆屬陽明,為出入相應之腑,大腸不出,則胃亦不納,不出不納,則兩陽明真氣不行,下焦虛寒矣,中焦元氣不到,緻後天之胃氣不行,濁火填塞胸中而否隔矣。
用補腎起脾之味,如山藥、小茴、磁石、歸身、白芍、甘草、生地、北五味之屬調之,或可小安。
然必意氣欣樂,神思爽達,則真氣生而可愈。
膈證有氣膈,血膈、痰膈之别。
氣膈開關,用烏藥、小茴;血膈用當歸、桃仁
故曰下病求上,上病求中。
中者,氣血之原也。
昔有一女脹而脈沉。
一醫用青鹽、黃柏、升麻而愈。
今有一婦亦脹而脈沉,可例求乎?師曰∶不可。
前證因命門火郁,使腎之真陽不升,心之真陰不降,故用柏以解命門之火,使水中得升其真陽,用鹽以潤心,使無邪火之熾,而真水得下,水火既濟,而複以升麻提其清氣,清氣一升,濁氣自降,而脾肺無内郁之弊,脹證愈矣。
蓋其本在腎而标在心,故三藥奏效捷也。
今則本在心而标在腎,沉脈同而标本異矣。
須溫其心陽為主,而治腎為标。
和中丸甚合正治之法也。
一人腹脹時吐,小便利而大便閉,大便通而小便閉。
此中氣實故脹,濁陰不降故吐,清陽下陷,填塞下焦,故二便不能齊通。
用炮姜三錢溫中而健運,升麻一錢五分升于下,吳茱萸一錢降于上。
八帖而愈。
一人腹脹,大便燥結,小便赤澀,口微渴。
方用山茱萸、丹皮、茯苓各七分,車前、牛膝各一錢,熟地一錢五分,澤瀉三錢。
蓋脈洪大,服此而安。
一人六脈沉細而數,中氣不足,已成脹證。
方用人參七分,黃、甘草各五分,蒼術八分,升麻、柴胡各三分,陳皮、木香各五分,姜二片,棗三枚。
有痰加半夏,腹痛加吳茱萸,小便不利加牛膝,腫加薏苡仁。
服此方全愈甚多。
一人單腹脹大,溫中為主。
人參五分,吳茱萸一分,蒼術、白術、炮姜、茯苓各五分,炙甘草二分。
腹痛加肉桂,小便滞增炮姜,加神曲。
一人嘔吐腹脹。
用木香三錢,烏藥四兩,香附、蘇葉各二兩、甘草一兩,為末,滾水調一人腹脹滿,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食亦無味。
吳茱萸湯,用吳萸、濃樸、炮姜各二錢,白術、去白,陳皮、川椒各五錢,共末。
每服三錢,姜三片,空心煎服。
一人胸中刺痛脹滿,上苦咳嗽,下苦瀉利,用調中散。
白術、炮姜、歸身、人參、五味子、赤茯苓、甘草各一兩,官桂一兩五錢,為末。
每服三錢,白湯調服。
一人多恐而脹。
蓋其人必常悶而不寡色,色能傷腎,悶能傷心,腎傷則水不升而心火無心傷則火不下行而水不溫,火上水下而成未濟,焉得不病乎?治之之法,溫腎平肝,水足以制火而既濟矣。
乃上病求下之法也。
傷食 食積停痰。
氣實之人,二陳湯,随所傷之物,加以消導。
如傷肉食,加山楂、神曲、草傷米食,加山楂、麥芽;傷面食,加神曲、萊菔子;大便堅加大黃,性熱者少加黃連。
氣虛人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不用消導。
夏月陽氣在表,如有傷食等證,必痰氣凝塞。
二陳湯加木香、砂仁、白芍,随其所傷,再加消導。
身熱加幹葛,或二陳、五苓,合而用之。
驗案一人因饑吃燒酒、冷肉,遂大吐瀉,胸膈飽悶,口渴,四肢沉重。
用二陳加和中散,加川連五厘,服愈。
蓋冷肉滞于胃,故大吐瀉,胸膈飽脹,四肢沉重者,脾不運也。
用和中、二陳散,溫中醒脾,脾自健運。
渴甚者,中焦壅滞,心火不得下降,少用川連,引心火下行 傷酒 凡酒客初病,發不甚重,解酒足矣;續自病重者,以内傷法立方,少加醒酒藥味。
年老酒多,發毒不收口者,葛花解酲湯合補中益氣湯服之。
酒多傷風咳嗽,用茶葉三錢,蘇葉三錢,元米一把,水煎熱服。
酒多而傷風下血者,川烏五錢,荊芥三兩,醋糊丸服。
胸膈不寬 胸膈不寬者,胃虛陽氣不升,胸中大氣不布而滿悶也。
當補肺,肺主行營衛陰陽,則氣布而胸舒矣。
宜補中益氣湯加附子。
凡胸膈飽悶,皆陽氣不達于胸,陰氣填塞也。
蓋陽主暢達,陰則凝結矣。
驗案一婦,素常憂郁,胸膈不寬。
用川芎、黃、歸身各一錢,甘草、肉桂各五分,蘇葉三一女,年三十,胸膈飽悶,腹内饑餓,上悶不能食,用砂仁一兩,人參五錢,共末服。
積聚 積聚瘕。
者,有形可征,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瘕者,假氣以成,中雖堅而或聚或無常定位,故其病尚未及。
夫燥則脾健而消散,濕則脾困而積聚,血不流而滞,則血内凝而,用醋煮海石、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白術湯下。
或曰瓦壟子,能消血塊痰積,可治瘕。
凡積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隻宜消積,使之融化則積消矣,積去宜補之。
消積之法,三棱湯、延胡丸、保安丸、無憂散、鼈甲湯等,俱可選用。
三棱湯三棱(二兩)白術(一兩)歸身莪術(各五錢)槟榔木香(各三錢)共末,白湯調下三、四錢。
延胡丸延胡索青皮陳皮木香當歸雄黃生姜三棱(各一兩)酒曲糊丸,生姜湯下。
或加槟榔、黃。
保安丸炮姜(三錢)大黃(三兩)附子(五錢,制)鼈甲(一兩,醋炙)醋糊丸,米飲下二十丸,積如血肉腐下。
無憂散黃木通桑皮陳皮(各一兩)胡椒白術木香(各五錢)白牽牛(四兩,取頭共末,每服二錢,生姜湯下。
快利後,白粥補之。
鼈甲湯鼈甲(醋炙)三棱大腹皮白芍歸身柴胡生地(各一兩)肉桂生姜(各二錢)空心服之。
丸方(治伏梁)濃樸人參枳殼半夏山栀白術神曲又方(治肥氣)青皮蒼術煎方(治息贲、喘嗽)半夏吳萸(各一錢)桑皮葶苈(各二錢)人參又方(治奔豚)幹葛甘草(各一錢)白芍歸身川芎(各錢半)黃芩(一錢)又丸方(治諸積)白牽牛(四兩)槟榔(一兩)三棱(五枚)莪術茵陳(各五錢)醋糊丸。
貼積塊方甘草芫花海藻共末,醋調敷塊上。
驗案一女心口有積如伏梁。
人參、陳皮各五分,苡仁七分,茯苓一錢,草蔻三分,每發,一一人年二十,腹中積聚,所服皆破血之藥,脾胃已傷,不得已用理脾化氣之法,人參,白術、神曲各五分,茯苓七分,陳皮四分,砂仁三分,不拘時服。
痞塊 痞塊,肝積也,肝經濕熱之氣聚而成也。
外以大蒜、皂角、阿魏膠敷之,内以地黃湯加驗案一婦因喪子憂慮,飲食不思,有塊在軟肚内。
用四君子加陳皮、肉桂、歸身、沉香、半夏;丸用茯苓、白術四、五兩,藏豬肚内,煮爛,沉香為衣,久服全愈。
一婦素善怒,左脅下有塊,身肥大,經将行,先一二日且吐且下。
此肝木乘脾,脾虛生痰,不生血也。
善怒脅塊,肝氣亢也;吐下者,脾氣虛也;身肥則多痰,痰盛則中焦多濕;每經行時氣血流通,沖動脾濕,且吐且下也。
久而不治,必變中滿。
宜理脾燥濕。
白術一兩,半夏五錢,生姜七錢,沉香二錢,共末。
白糖和服。
一人左脅有塊,右關脈豁大。
用烏藥一兩,附子五錢制之。
将烏藥日磨二三分,酒送下,俟積行動,乃以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服之,丸用六味丸。
一人左乳下有一塊,此腎虛水不上升,肝火無制,郁而為塊也。
宜滋腎丸治之,知母、一人小腹左邊有塊,宜戊己丸治之。
白術補脾,白芍、肉桂以平肝。
服之全愈。
一人當胸有一塊,遇心有所用,即火動上燎其面,時吐痰,脈緩而有力,右手浮大。
蓋胸為肺室,面屬陽明。
有塊不寬,肺火郁也;火燎其面,大腸火熾也;脈浮大,火脈也。
實則瀉之,宜養血以制之。
四物湯各一錢,肉桂三分煎服。
一人因憂慮發寒熱,三月後嘔吐,食倉邊有一塊,痛直沖心,胸膈飽,便閉,背脹脅痛。
蓋不下也。
脾不轉運,故諸病生焉。
方用二陳湯加蘇梗、炮姜、吳萸,一服便通。
一人右臍旁有塊作痛,移動不定,大便不通,諸藥不效。
左寸緩而有力,右寸微大,關脈沉細無力。
此肝氣虛,脾土衰,土不受克,木無生發之氣,腎元可納矣。
不可攻痞,宜益肝、扶脾、安腎,使脾氣輸則痞運散。
人參、熟地、小茴各五分,歸身一錢,山藥、茯苓各七分 膈 膈證乃七情所傷,郁結不舒而成,最難調理,因失意之由,非藥石所能治也。
蓋思則氣結則脾不運而胃亦不生發,胃不生發,則肺失所養,肺與大腸為表裡,肺無養則大腸不行,大腸與胃皆屬陽明,為出入相應之腑,大腸不出,則胃亦不納,不出不納,則兩陽明真氣不行,下焦虛寒矣,中焦元氣不到,緻後天之胃氣不行,濁火填塞胸中而否隔矣。
用補腎起脾之味,如山藥、小茴、磁石、歸身、白芍、甘草、生地、北五味之屬調之,或可小安。
然必意氣欣樂,神思爽達,則真氣生而可愈。
膈證有氣膈,血膈、痰膈之别。
氣膈開關,用烏藥、小茴;血膈用當歸、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