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寒熱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錄《素問陰陽應象論》中語。
)諸有過者切之,(有過,即有病也。
)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則予謂病之重者,莫大于此,如刀削肌肉,危甚不能久矣。
(“諸有過者切之”至“無汗而身寒”止,皆《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語也。
其“陰陽不足”二句,乃慎齋所補。
以此證甚危險,不可以經中未言而忽之也。
故既補之,而又詳言以申之。
)經雲∶邪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又雲∶陽虛生外寒,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栗。
又雲∶陽盛生外熱,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洩越,故外熱。
又雲∶邪生于陰者,得之飲食起居,陰陽喜怒。
又雲∶陰虛生内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
又雲∶陰盛生内寒,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澀,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視其顔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多寒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錄《靈樞五音五味篇》中語,“青白者多寒氣”,原文是“青白者少熱氣”,其語勝此,似不必易。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際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之絡赤。
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少氣也。
(錄《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錄《素問皮部論》中語。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
人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氣口盛則脹滿,寒中熱不化。
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
(錄《靈樞禁服篇》中語。
)岐伯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盛者從之。
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則同,其終則異。
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和氣,可使必己。
(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語。
)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随其攸利。
假如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制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
(自“微者調之”以下二十八字,亦至真要大論中語,“假如小寒”以下八十八字,乃啟元子注也。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此熱證也。
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内熱,下之者寒藥清之也,寒涼之性下行也。
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此寒證也。
陽盛生内寒,陽虛生外寒,汗之者熱藥溫之也,非正發汗也。
用藥以助生浮、升長之氣,所以扶其陽也。
帝曰∶論言治熱以寒,治寒以熱,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術也。
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複起,奈何?岐伯曰∶諸病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蓋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旺氣,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旺氣而然者,其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以上亦是至真要大論中語,以下則啟元子注也。
)入肝為溫,入肺為清,入心為熱,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時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類是也。
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不已,則髒氣偏勝;髒氣有偏勝,則有偏絕;髒氣有偏絕,則有暴夭。
故曰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問∶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熱病服寒熱而熱不退,何也?答曰∶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
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經雲∶滋其化源,化源已絕,藥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
(至真要大論。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啟元子注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陰盛格陽所緻,非熱也。
此一節言證屬陽,脈亦從證,雖屬熱而反病寒也,諸陽皆然,謂諸陽概數而不鼓,太陽标本不同之脈也。
(又至真要大論雲∶)帝曰∶諸陰之反,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盛而甚也。
(啟元子注言∶)形證皆寒,按之而脈鼓擊于指下盛者,此為熱甚拒陰所緻,病非寒也。
此一節言證屬寒,脈亦從證,雖似寒而反病熱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逆,正順也。
若順逆也。
故曰∶知标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病寒複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标,氣可令調,明知勝複,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自“百病之起”至此亦是至真要大論中語,)六氣之病,标本相反者,惟太陽少陰之病為最。
蓋太陽标熱本寒,少陰标寒本熱,啟元子釋諸陽脈至而從為病熱,脈數者,太陽之标也。
按之不鼓,為陰盛格陽者,寒水之本,與标相反也。
諸陰脈至而從為脈證,似寒者,少陰之标也。
按之鼓盛,為熱盛拒陰者,君火之本,與标相反也。
是故不知相反者,逆标氣之陰陽而正治,則順本氣之寒熱而病如故,外則似順,中氣乃逆,故方若順,乃實則逆也。
知相反者,順标氣之陰陽而反治,則逆本氣之寒熱而愈,故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似逆而實正順也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錄《素問陰陽應象論》中語。
)諸有過者切之,(有過,即有病也。
)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則予謂病之重者,莫大于此,如刀削肌肉,危甚不能久矣。
(“諸有過者切之”至“無汗而身寒”止,皆《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語也。
其“陰陽不足”二句,乃慎齋所補。
以此證甚危險,不可以經中未言而忽之也。
故既補之,而又詳言以申之。
)經雲∶邪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又雲∶陽虛生外寒,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栗。
又雲∶陽盛生外熱,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洩越,故外熱。
又雲∶邪生于陰者,得之飲食起居,陰陽喜怒。
又雲∶陰虛生内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
又雲∶陰盛生内寒,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澀,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視其顔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多寒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錄《靈樞五音五味篇》中語,“青白者多寒氣”,原文是“青白者少熱氣”,其語勝此,似不必易。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際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之絡赤。
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少氣也。
(錄《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錄《素問皮部論》中語。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
人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氣口盛則脹滿,寒中熱不化。
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
(錄《靈樞禁服篇》中語。
)岐伯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盛者從之。
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如?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則同,其終則異。
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和氣,可使必己。
(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語。
)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随其攸利。
假如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制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
(自“微者調之”以下二十八字,亦至真要大論中語,“假如小寒”以下八十八字,乃啟元子注也。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此熱證也。
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内熱,下之者寒藥清之也,寒涼之性下行也。
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此寒證也。
陽盛生内寒,陽虛生外寒,汗之者熱藥溫之也,非正發汗也。
用藥以助生浮、升長之氣,所以扶其陽也。
帝曰∶論言治熱以寒,治寒以熱,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術也。
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複起,奈何?岐伯曰∶諸病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蓋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旺氣,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旺氣而然者,其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以上亦是至真要大論中語,以下則啟元子注也。
)入肝為溫,入肺為清,入心為熱,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時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類是也。
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不已,則髒氣偏勝;髒氣有偏勝,則有偏絕;髒氣有偏絕,則有暴夭。
故曰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問∶寒病服熱藥而寒不退,熱病服寒熱而熱不退,何也?答曰∶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
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經雲∶滋其化源,化源已絕,藥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
(至真要大論。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啟元子注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陰盛格陽所緻,非熱也。
此一節言證屬陽,脈亦從證,雖屬熱而反病寒也,諸陽皆然,謂諸陽概數而不鼓,太陽标本不同之脈也。
(又至真要大論雲∶)帝曰∶諸陰之反,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盛而甚也。
(啟元子注言∶)形證皆寒,按之而脈鼓擊于指下盛者,此為熱甚拒陰所緻,病非寒也。
此一節言證屬寒,脈亦從證,雖似寒而反病熱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逆,正順也。
若順逆也。
故曰∶知标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病寒複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标,氣可令調,明知勝複,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自“百病之起”至此亦是至真要大論中語,)六氣之病,标本相反者,惟太陽少陰之病為最。
蓋太陽标熱本寒,少陰标寒本熱,啟元子釋諸陽脈至而從為病熱,脈數者,太陽之标也。
按之不鼓,為陰盛格陽者,寒水之本,與标相反也。
諸陰脈至而從為脈證,似寒者,少陰之标也。
按之鼓盛,為熱盛拒陰者,君火之本,與标相反也。
是故不知相反者,逆标氣之陰陽而正治,則順本氣之寒熱而病如故,外則似順,中氣乃逆,故方若順,乃實則逆也。
知相反者,順标氣之陰陽而反治,則逆本氣之寒熱而愈,故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似逆而實正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