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
知标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也。
若脈從病反,言證似陽者,脈亦從證似陽,而其病反是寒也。
證似陰者,脈亦從證似陰,而其病反是熱也。
故皆反其脈證施治。
(下文詳言脈證相反者之治法,當舍證從脈。
然其中又有脈證相合,而病之真情實相反者,又宜反其證脈以施治。
以總明病機千變萬化,學人之不可不細審而詳察也。
)如身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陰證似陽也。
身熱者,裡寒故也;煩躁,陰盛故也;面赤,戴陽,下虛故也。
若醫者不知脈,誤為實熱,反用寒涼,則氣消成大病矣。
《外台秘要》雲∶陰盛發躁,欲坐井中者,宜以熱藥治之。
故仲景以少陰證面赤者,四逆湯加蔥白治之,以逆氣象陽也。
若寒涼之藥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陰躁之極,往往欲坐井中,醫猶不悟,此是陰證,仍認為熱,複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或因嘔吐,或因嗽而發躁,蒸蒸身熱,如坐甑中,欲去衣近寒處,或飲食寒水則便振寒如故,上氣短促,胸中滿悶欲死,甚則口開目瞪,聲聞于外,而淚涕痰涎大作,其發躁須臾而已。
六脈沉細而澀,按之而虛,是大寒之證。
以辛甘甘溫之劑飲之則愈。
《活人書》∶手足逆冷,大便閉,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陽證似陰也。
輕者白虎湯,重者承氣湯。
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故厥亦深,速以大承氣湯下之,汗出即愈。
蓋熱厥與陰厥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陰厥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細,大小便滑洩。
上二節,言證似陽而脈病屬陰,證似陰而脈病屬陽,故反其證而治之。
蓋證似陽而脈病屬陰,證似陰而脈病屬陽者,世尚能辨。
若脈證俱似陰而病屬陽,脈證俱似陽而病屬陰者,舉世莫辨矣。
許學士雲∶熙甯鄒守迪,因其猶子病傷寒,見其煩渴而汗多,以涼藥治之,遂成陰毒,數日卒。
迪悼痛之,遂作“陰毒形證訣”三篇。
蓋傷世之意深矣!太陽膀胱之經,乃熱因寒用,且膀胱本寒,其經太陽也。
太陽為标,有陽之名,無陽之實,謂其将變陰也。
其脈緊而數,按之不鼓而空虛,是外見虛陽而内有真寒也。
故仲景用姜、附久久煎之,不溫服而冷服,亦是治寒也。
姜、附氣味俱陽,加之久久熟煎,取重陽之熱,瀉純陰之寒,是治本也。
不溫服而冷服,此以假寒治太陽标之假陽,故為真假相對之治法。
用藥處治者,當知其脈之空虛,則是内伏陰寒之氣,外顯熱證,大渴引飲,目赤口幹,面紅身熱,四肢熱如火者,此浮陽将絕于外,而内則為寒所拒也。
手少陰之心經,乃寒因熱用,少陰之經真陰,其心根本是真火也。
故曰∶少陰經标陰本熱,是内則以陽為本,外則真陰為标也,其脈沉細,按之洪大緊甚而盛者,心火在内,則緊甚洪大,真陰為标,則脈沉細,蓋寒水之體也。
故仲景以大承氣湯煎成熱服之,以除标寒,用大黃、芒硝辛苦鹹寒之氣味,以瀉本熱,其用藥可以為萬世之法矣!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也。
經雲∶治熱以寒,溫而行之,其義有三∶大熱在身,用人參、黃、甘草退之。
此三味者皆甘溫之品,雖表裡皆熱,躁發于内,扪之肌熱于外,能和之,汗自出而愈矣。
此甘溫能治大熱之理,一也;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實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外,其寒必伏于内,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中之生氣,使其生氣旺,三也。
經雲∶治寒以熱,涼而行之。
仲景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主之。
此治寒以熱,用膽汁涼而行之也。
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其義有三∶北方人為大寒所傷,其足胫脹,乃寒勝則浮,理之常也,若以火灸湯浴,必有脫皮見骨之害,須先以新汲水浴之,實時完複矣。
其有大寒凍其面或耳,若見火湯,必脫皮成瘡,須先以涼水浴之,少時即溫手熨烙,必能完複,此涼而行之,能除大寒,一也。
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于天,以涼藥投之,使天道右遷而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
況大寒在外,則大熱伏于九地,人身之内,乃三焦、包絡,天真之氣所居之根蒂也,熱伏于中,原氣必傷,人身原氣乃胃也,以涼藥和之,使原氣充足而不傷,三也。
經曰∶惡寒戰栗者,皆屬于熱。
又曰∶戰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雨重綿在身,仍覺凜凜戰栗,如喪神守,惡寒之至也。
《原病式》曰∶病證熱而反覺身寒,此為病熱,實非寒也。
或曰∶往往見服熱藥而愈者,何也?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猶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藥投之?投之是殺之也。
予曰∶古人遇戰栗之證,有以大承氣湯下燥屎而愈者,則惡寒戰栗,明系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
經曰∶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内為陽之守。
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緻浮散于肌表之間而發熱,實非是熱,當作陰虛治之,而用補陰之法可也。
或曰∶傷寒發熱,俱系邪氣何耶?予曰∶傷寒熱邪,自外而入;陰虛發熱,自内而出也。
火郁之熱,當看熱在何經,輕者可降,重者随其性而升之。
實火可降,小便降火甚速,補陰則火亦自降,用炒黃柏、生地黃之屬。
虛火可補,參、術之類,甘以緩之也。
凡氣有餘便是火,急甚者緩之,生甘草緩之之藥火盛不可驟用寒涼,必兼溫以散之。
左金丸治火,川連六兩,佐以吳茱萸一兩。
陰虛火動者,不治。
驗案丹溪治色白婦人惡寒,用八珍湯去川芎,加炒黃柏,治之反劇,知其病熱深而無反佐之過也。
仍用前藥炒熟,與之而愈。
治熱以寒,借火之力,溫而行之也。
一人寒熱,盜汗,倦怠,食少,六脈俱弦,尺大于寸,心部更虛。
曰∶此肝之脾胃虛也,胃氣不能到肝,則肝木挾邪上克脾土,故肝強而脈弦,弦者減也,減者中和之氣少也,此虛在脾,脾當扶也。
然扶脾不制木,無益也。
而木中又有虛實之分,凡陰之長生,即陽之死位;陽之長生,即陰之死位。
膽為甲木,長生在亥,則肝為乙木而死于亥。
故其虛在木之陰,而實在木之陽,則知氣有餘而血不足矣。
心主血,故心脈虛,血不足則陽陷,故尺脈大,法當理脾、和血、平肝,而寒熱自止矣。
辨内外傷
知标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也。
若脈從病反,言證似陽者,脈亦從證似陽,而其病反是寒也。
證似陰者,脈亦從證似陰,而其病反是熱也。
故皆反其脈證施治。
(下文詳言脈證相反者之治法,當舍證從脈。
然其中又有脈證相合,而病之真情實相反者,又宜反其證脈以施治。
以總明病機千變萬化,學人之不可不細審而詳察也。
)如身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陰證似陽也。
身熱者,裡寒故也;煩躁,陰盛故也;面赤,戴陽,下虛故也。
若醫者不知脈,誤為實熱,反用寒涼,則氣消成大病矣。
《外台秘要》雲∶陰盛發躁,欲坐井中者,宜以熱藥治之。
故仲景以少陰證面赤者,四逆湯加蔥白治之,以逆氣象陽也。
若寒涼之藥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陰躁之極,往往欲坐井中,醫猶不悟,此是陰證,仍認為熱,複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或因嘔吐,或因嗽而發躁,蒸蒸身熱,如坐甑中,欲去衣近寒處,或飲食寒水則便振寒如故,上氣短促,胸中滿悶欲死,甚則口開目瞪,聲聞于外,而淚涕痰涎大作,其發躁須臾而已。
六脈沉細而澀,按之而虛,是大寒之證。
以辛甘甘溫之劑飲之則愈。
《活人書》∶手足逆冷,大便閉,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陽證似陰也。
輕者白虎湯,重者承氣湯。
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故厥亦深,速以大承氣湯下之,汗出即愈。
蓋熱厥與陰厥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陰厥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細,大小便滑洩。
上二節,言證似陽而脈病屬陰,證似陰而脈病屬陽,故反其證而治之。
蓋證似陽而脈病屬陰,證似陰而脈病屬陽者,世尚能辨。
若脈證俱似陰而病屬陽,脈證俱似陽而病屬陰者,舉世莫辨矣。
許學士雲∶熙甯鄒守迪,因其猶子病傷寒,見其煩渴而汗多,以涼藥治之,遂成陰毒,數日卒。
迪悼痛之,遂作“陰毒形證訣”三篇。
蓋傷世之意深矣!太陽膀胱之經,乃熱因寒用,且膀胱本寒,其經太陽也。
太陽為标,有陽之名,無陽之實,謂其将變陰也。
其脈緊而數,按之不鼓而空虛,是外見虛陽而内有真寒也。
故仲景用姜、附久久煎之,不溫服而冷服,亦是治寒也。
姜、附氣味俱陽,加之久久熟煎,取重陽之熱,瀉純陰之寒,是治本也。
不溫服而冷服,此以假寒治太陽标之假陽,故為真假相對之治法。
用藥處治者,當知其脈之空虛,則是内伏陰寒之氣,外顯熱證,大渴引飲,目赤口幹,面紅身熱,四肢熱如火者,此浮陽将絕于外,而内則為寒所拒也。
手少陰之心經,乃寒因熱用,少陰之經真陰,其心根本是真火也。
故曰∶少陰經标陰本熱,是内則以陽為本,外則真陰為标也,其脈沉細,按之洪大緊甚而盛者,心火在内,則緊甚洪大,真陰為标,則脈沉細,蓋寒水之體也。
故仲景以大承氣湯煎成熱服之,以除标寒,用大黃、芒硝辛苦鹹寒之氣味,以瀉本熱,其用藥可以為萬世之法矣!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也。
經雲∶治熱以寒,溫而行之,其義有三∶大熱在身,用人參、黃、甘草退之。
此三味者皆甘溫之品,雖表裡皆熱,躁發于内,扪之肌熱于外,能和之,汗自出而愈矣。
此甘溫能治大熱之理,一也;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實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外,其寒必伏于内,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人乃胃中之生氣,使其生氣旺,三也。
經雲∶治寒以熱,涼而行之。
仲景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主之。
此治寒以熱,用膽汁涼而行之也。
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其義有三∶北方人為大寒所傷,其足胫脹,乃寒勝則浮,理之常也,若以火灸湯浴,必有脫皮見骨之害,須先以新汲水浴之,實時完複矣。
其有大寒凍其面或耳,若見火湯,必脫皮成瘡,須先以涼水浴之,少時即溫手熨烙,必能完複,此涼而行之,能除大寒,一也。
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于天,以涼藥投之,使天道右遷而順行,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
況大寒在外,則大熱伏于九地,人身之内,乃三焦、包絡,天真之氣所居之根蒂也,熱伏于中,原氣必傷,人身原氣乃胃也,以涼藥和之,使原氣充足而不傷,三也。
經曰∶惡寒戰栗者,皆屬于熱。
又曰∶戰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雨重綿在身,仍覺凜凜戰栗,如喪神守,惡寒之至也。
《原病式》曰∶病證熱而反覺身寒,此為病熱,實非寒也。
或曰∶往往見服熱藥而愈者,何也?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猶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藥投之?投之是殺之也。
予曰∶古人遇戰栗之證,有以大承氣湯下燥屎而愈者,則惡寒戰栗,明系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
經曰∶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内為陽之守。
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緻浮散于肌表之間而發熱,實非是熱,當作陰虛治之,而用補陰之法可也。
或曰∶傷寒發熱,俱系邪氣何耶?予曰∶傷寒熱邪,自外而入;陰虛發熱,自内而出也。
火郁之熱,當看熱在何經,輕者可降,重者随其性而升之。
實火可降,小便降火甚速,補陰則火亦自降,用炒黃柏、生地黃之屬。
虛火可補,參、術之類,甘以緩之也。
凡氣有餘便是火,急甚者緩之,生甘草緩之之藥火盛不可驟用寒涼,必兼溫以散之。
左金丸治火,川連六兩,佐以吳茱萸一兩。
陰虛火動者,不治。
驗案丹溪治色白婦人惡寒,用八珍湯去川芎,加炒黃柏,治之反劇,知其病熱深而無反佐之過也。
仍用前藥炒熟,與之而愈。
治熱以寒,借火之力,溫而行之也。
一人寒熱,盜汗,倦怠,食少,六脈俱弦,尺大于寸,心部更虛。
曰∶此肝之脾胃虛也,胃氣不能到肝,則肝木挾邪上克脾土,故肝強而脈弦,弦者減也,減者中和之氣少也,此虛在脾,脾當扶也。
然扶脾不制木,無益也。
而木中又有虛實之分,凡陰之長生,即陽之死位;陽之長生,即陰之死位。
膽為甲木,長生在亥,則肝為乙木而死于亥。
故其虛在木之陰,而實在木之陽,則知氣有餘而血不足矣。
心主血,故心脈虛,血不足則陽陷,故尺脈大,法當理脾、和血、平肝,而寒熱自止矣。
辨内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