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八而加一,故九日死也。

    肺懸絕,金之生數四,火之成數七,四與七,十一也,除十一而加一,十二日死矣。

    腎懸絕,水之生數一,土之生數五,一與五、六也,除六而加一,七日死。

    惟有脾懸絕四日死,人不易曉,蓋土旺于四季而位于中,故脾懸絕,隻逢克便死。

    天三生木,木數三,除三而加一,故四日死也。

    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

    (脈要精微反四時者,脈氣反四時也,如下文春夏之脈瘦,秋冬之脈浮也。

    有餘,精氣并也,并于上則下虛,并于下則上虛,故有餘為精。

    不足,正不足也,故不足為消。

    應太過,并于上,上太過,并于下,下太過,有太過即有不足,故曰應太過,不足為精。

    正氣消,則邪氣旺,邪之旺由正之消也,故曰應不足,有餘為消。

    太陽所謂腫腰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痛也。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脈解篇)太陽,三陽也。

    一陽從冬至而升,至正月寅則三陽生矣。

    三陽腫腰痛者,太陽不得遂其生發之性,至正月寅,陽未盡發而郁于下,故痛也。

    所以曰陰氣盛,陽氣未得自次者,未得其位次也。

    病虛為跛,蓋如陽氣,遇凍初解,雖動而未升,亦郁于下也。

    跛者,太陽膀胱之脈,起于足小趾至陰之地,陽抑于至陰,故為偏跛。

    跛,足不能行也。

    (按∶本詳解六經諸病,此特太陽一經中之二耳,蓋略舉一隅以為例也。

    )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以之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

    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洩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四反,一四方各作解。

    (針解篇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

    )人肝開竅于目,凡九九八十一竅,六六三百六十五節,凡所以動而運者,皆肝之氣,木之性也。

    故一以觀動靜,在人為天一之所生,在天為水之所生,升而為火。

    蓋肝主動,火亦主動也,所以候五色。

    七星為十二月轉運之星,亦主動,故在天為火,而其動處應于七星也,以候發者,發在頭而居火之分,故在上者為應也。

    母澤缺三句(三句字疑,)水為木母,水旺則木盛而發澤,五色在天,五聲在人,宮、商、角、征、羽,變而為六律,其中有餘不足,則于音别之,故曰有餘不足,應之也。

    五色在天,人多見于面;五聲在地,人多見于胸喉,故下言地二也,地二以候高下有餘。

    九野在人,五髒六腑也,一節俞應之。

    俞,背也,俞為髒腑之門戶,此又有地通乎天。

    蓋腹為陰,為地;背為陽,為天也,故曰應之以候關節。

    (“關”字是慎齋所改,原文是“閉”字。

    )此二也。

    三則在人多變動,一分以候齒,洩多則血少,十分角之變,蓋角屬木,木為肝,肝主動,動則變,故曰十分角變。

    可見凡病從肝而發者十之九也。

    五分以候緩急者,肝為将軍之官,易急而難緩,急則病發驟而猛,緩則雖發而易制也。

    六分不足三分,因寒在關節也。

    第九分四時者,在天為四時,在人為寒、溫、燥、濕。

    人之寒、溫、燥、濕,即天之四時也。

    一應之以候相反,如天之冬而暑,暑而寒,反則病,順則安,然四方高下,九野遠近不同,又當因地而推天時人事之不同,不可一例解也。

    故用藥解病,一宜參之天時,又宜察之地宜,則無不解矣。

    (王胥山曰∶針解篇中所雲“人肝目應之,九”下一百餘字,經文蠹缺,難以盡通,故古人于此節皆無注釋,蓋遵缺疑之義也。

    慎齋則以古聖微言,有同至寶,不可竟等于史傳之缺文,置而不論。

    故因其可通者而發明之,以見珍惜之至意。

    夫前賢于殘編蠹簡,猶視同金書玉格,一字不肯舍棄如此。

    今之習業者,于《靈》、《素》古經,竟有終身未曾省視,而猶自矜其藝術之精良。

    籲!其所謂精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

    (金匮真言論)冬時陽藏于内,内者,陰也,能藏于陰,則無病矣。

    倘至冬而陽不藏,則陰為陽氣所抑,能無病乎?故曰冬病在陰。

    夏時陽發于外,外者,陽也,倘至夏而陽不能發,則陽為陰氣所抑,能無病乎?故曰夏病在陽。

    春時陽雖欲發而氣尚微,倘因七情、勞役、外感所侵,則陽亦抑于陰分而陰病矣,故曰春病在陰。

    秋時陽氣當漸降,苟至時而不能降,是陽氣弱也,弱則病由此而生矣,故曰秋病在陽。

    髒不藏精肺不藏者腎必傷,腎不藏者肝不發,肝不藏者心不榮,心不藏者脾必害,脾不藏者肺必災。

    總之,母不藏者則子不發,子不發則病仍及于母。

    故心及肝,肝及腎,腎及肺,肺及脾,脾及心,子母相關,病之标本于斯而定,然亦言其大義如此。

    若其間或感、或不感,或感之輕重淺深,則又因其人之素禀,此乃因時氣而識其将來之病症也。

    至于當時則又不然,如火不藏則肺病,金不藏則肝病,木不藏則脾病,土不藏則腎病,水不藏則心病,此因當時之過旺而及于妻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