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夫婦俱病,則其中補瀉之義可推,如辰戌年,初之氣為相火,是火不藏也,當時之肺病,将來之脾病可知。
即此一端,可以例其餘矣。
古方解 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二方皆陰陽并用之方也,然其間有輕重之别,在乎分量之多寡以别之。
如損處重在陽,則血藥多用,氣藥次之;重在陰,則氣藥多用,血藥次之。
血為陰,氣為陽,盈虛消息之理,後至者成功也。
伊芳尹十全大補湯,用四君以補氣,加木香不使上焦氣滞也;用四物以補血,加沉香不使下焦氣滞也。
蓋上古氣血俱濃,故用二香,補而兼之以行。
若叔季之人,氣血俱虛,故東垣以黃代木香,兼益上焦之氣,以肉桂代沉香,溫暖陰血,血得溫而生,氣得溫而長。
經雲∶虛者十補勿一洩。
此類是矣。
古方解 歸脾湯 歸脾,味味皆滞,故用木香以疏肝,肝疏得歸身、棗仁,肝血潤矣。
肝血能潤,則脾血能藏,脾既能藏,而後能為胃行其津液,使周身皆利也。
蓋參、、術、草之補脾,當歸之補肝,茯神、棗仁、遠志之補心,各守一經,性皆滞礙,得木香之疏通,破上焦之滞,醒動脾氣,而後脾能淫氣于心,心始生血,散精于肝,肝始藏血,心肝既足,而後脾得以統血,血足則火不郁,三焦通達而無捍格之患矣。
今之用歸脾而去木香者,能不為之慨歎哉! 古方解 補中益氣湯 補中者,補中氣也。
參、、術、草所以補脾,五行相制則生化,廣皮以疏肝氣,歸身以養肝血,清氣升則陰陽皆長,故用柴胡、升麻以升提清氣,清氣既升則陽生,陽生而陰自長矣 古方解 四君子湯 四君子陽中之陰,肺、脾二經藥也。
人參補氣治裡虛;白術行中焦之濕;茯苓瀉膀胱隐伏之火,止瀉補脾;甘草健脾和中,退虛火,解諸毒,得黃則補肺,得當歸則補血,得山藥則補脾陰,得炮姜則溫中,得丁香則溫胃,得陳曲則去胃中陳腐之氣,得木香、砂仁則醒脾氣,加地黃之沉寒則治丹田火起,加白芍則補脾陰,瀉土中之木,治木乘土位。
古方解 四物湯 四物湯治血之有餘,不治血之不足。
蓋血之有餘者,溢而不歸經,則用川芎上行巅頂,下至九泉以行血,當歸引血歸經,二味走而不守;用白芍之酸以斂之,地黃直達丹田,二味守而不走,使血安于其位也。
若血不足而但用四物,則孤陰不長,難以奏功,故必以四君為主,令陽生陰長可也。
古方解 溫肺湯 溫肺湯,所以令金浮而水升也。
細辛、五味、肉桂皆所以溫腎,腎水溫暖則氣上行,所謂雲從地起也。
氣即水中之金,是金浮也。
上行之氣,熏蒸于肺而為津液,津液屬水,是水升也,所謂水從天降也。
又溫肺湯有木沉而火降之妙,溫肺則金旺,金旺則能平木,木有所畏,收斂下行,是謂木沉。
木者,火之母也,木浮則火亦在上,木沉則火自降,火降在下,而腎 古方解 保元湯 黃,有汗,用蜜炙,胃虛,米泔水浸炒,表惡寒,酒拌炒,嘈雜,人乳拌制。
表虛多,葛根,久病熱不退去表藥,隻用保元。
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術,渴加麥冬、五味,虛煩不眠加棗仁,小水不利加牛膝、白茯苓,心神不安加茯神、遠志、棗仁,退火重用參、,虛而火動少加黃柏,小便不通或赤加香附,腰痛加杜仲,惡寒加肉桂,惡心加炮姜,自汗虛寒加附子,腹脹恐成中滿加附子、炮姜、肉桂、吳茱萸、青皮、枳殼之類,脈虛浮有濕加羌活、防風、茯苓。
人無氣不生,而氣又多患其不足。
凡去病之藥,病去即止,不可多服,多服能洩真氣。
保元湯能補血中之氣,故曰保元,言以此保血中之元氣也。
人禀天地之氣以生,負陰抱陽,陽不可令陷于陰分,當使胃有春夏發生之氣,不可使有秋冬肅殺之氣。
故宜大升、大降,使清陽發腠理,濁陰歸五髒,如天之包乎地外,而周行不息。
假如天之元氣不足,而常陷于濁陰,則地亦無生生之意矣。
故天氣升則地氣長,而後和合,霖雨時降,滋生萬物,萬物各得其所也。
人生全賴此一腔之氣,而氣又以血為根據,胃乃生血之原,若元氣不足,陷于陰分,則血不生長,化而為火,變異無常,漸趨死路,而曾莫知其故,亦可憫矣。
夫人身上體屬陽,下體屬陰,上陽不生,則陰氣絕矣。
上古聖人,與天地合德,深悟生生不息之機,故其用藥大升、大降,以法天之陽氣上升,地之陰氣不絕,陰陽二氣升降互施,則氣血散布于四肢,何病之有?倘陽不升,則血凝滞,諸病生焉。
醫者,當體聖人生發之心,不可使氣血有偏。
聖人妙法亦不過能體升、降、浮、沉之法耳! 卷五 古今名方錄要 保元湯人參黃甘草(炙)四君子湯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異功散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陳皮六君子湯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陳皮半夏益黃散人參黃白芍甘草(生)陳皮川連參苓白術散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山藥薏苡仁扁豆蓮肉桔梗砂仁共為末。
理中湯丸人參白術甘草(炙)炮姜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補中益氣湯人參黃白術甘草(炙)歸身廣皮柴胡升麻生姜大棗歸脾湯人參黃白術甘草
即此一端,可以例其餘矣。
古方解 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二方皆陰陽并用之方也,然其間有輕重之别,在乎分量之多寡以别之。
如損處重在陽,則血藥多用,氣藥次之;重在陰,則氣藥多用,血藥次之。
血為陰,氣為陽,盈虛消息之理,後至者成功也。
伊芳尹十全大補湯,用四君以補氣,加木香不使上焦氣滞也;用四物以補血,加沉香不使下焦氣滞也。
蓋上古氣血俱濃,故用二香,補而兼之以行。
若叔季之人,氣血俱虛,故東垣以黃代木香,兼益上焦之氣,以肉桂代沉香,溫暖陰血,血得溫而生,氣得溫而長。
經雲∶虛者十補勿一洩。
此類是矣。
古方解 歸脾湯 歸脾,味味皆滞,故用木香以疏肝,肝疏得歸身、棗仁,肝血潤矣。
肝血能潤,則脾血能藏,脾既能藏,而後能為胃行其津液,使周身皆利也。
蓋參、、術、草之補脾,當歸之補肝,茯神、棗仁、遠志之補心,各守一經,性皆滞礙,得木香之疏通,破上焦之滞,醒動脾氣,而後脾能淫氣于心,心始生血,散精于肝,肝始藏血,心肝既足,而後脾得以統血,血足則火不郁,三焦通達而無捍格之患矣。
今之用歸脾而去木香者,能不為之慨歎哉! 古方解 補中益氣湯 補中者,補中氣也。
參、、術、草所以補脾,五行相制則生化,廣皮以疏肝氣,歸身以養肝血,清氣升則陰陽皆長,故用柴胡、升麻以升提清氣,清氣既升則陽生,陽生而陰自長矣 古方解 四君子湯 四君子陽中之陰,肺、脾二經藥也。
人參補氣治裡虛;白術行中焦之濕;茯苓瀉膀胱隐伏之火,止瀉補脾;甘草健脾和中,退虛火,解諸毒,得黃則補肺,得當歸則補血,得山藥則補脾陰,得炮姜則溫中,得丁香則溫胃,得陳曲則去胃中陳腐之氣,得木香、砂仁則醒脾氣,加地黃之沉寒則治丹田火起,加白芍則補脾陰,瀉土中之木,治木乘土位。
古方解 四物湯 四物湯治血之有餘,不治血之不足。
蓋血之有餘者,溢而不歸經,則用川芎上行巅頂,下至九泉以行血,當歸引血歸經,二味走而不守;用白芍之酸以斂之,地黃直達丹田,二味守而不走,使血安于其位也。
若血不足而但用四物,則孤陰不長,難以奏功,故必以四君為主,令陽生陰長可也。
古方解 溫肺湯 溫肺湯,所以令金浮而水升也。
細辛、五味、肉桂皆所以溫腎,腎水溫暖則氣上行,所謂雲從地起也。
氣即水中之金,是金浮也。
上行之氣,熏蒸于肺而為津液,津液屬水,是水升也,所謂水從天降也。
又溫肺湯有木沉而火降之妙,溫肺則金旺,金旺則能平木,木有所畏,收斂下行,是謂木沉。
木者,火之母也,木浮則火亦在上,木沉則火自降,火降在下,而腎 古方解 保元湯 黃,有汗,用蜜炙,胃虛,米泔水浸炒,表惡寒,酒拌炒,嘈雜,人乳拌制。
表虛多,葛根,久病熱不退去表藥,隻用保元。
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術,渴加麥冬、五味,虛煩不眠加棗仁,小水不利加牛膝、白茯苓,心神不安加茯神、遠志、棗仁,退火重用參、,虛而火動少加黃柏,小便不通或赤加香附,腰痛加杜仲,惡寒加肉桂,惡心加炮姜,自汗虛寒加附子,腹脹恐成中滿加附子、炮姜、肉桂、吳茱萸、青皮、枳殼之類,脈虛浮有濕加羌活、防風、茯苓。
人無氣不生,而氣又多患其不足。
凡去病之藥,病去即止,不可多服,多服能洩真氣。
保元湯能補血中之氣,故曰保元,言以此保血中之元氣也。
人禀天地之氣以生,負陰抱陽,陽不可令陷于陰分,當使胃有春夏發生之氣,不可使有秋冬肅殺之氣。
故宜大升、大降,使清陽發腠理,濁陰歸五髒,如天之包乎地外,而周行不息。
假如天之元氣不足,而常陷于濁陰,則地亦無生生之意矣。
故天氣升則地氣長,而後和合,霖雨時降,滋生萬物,萬物各得其所也。
人生全賴此一腔之氣,而氣又以血為根據,胃乃生血之原,若元氣不足,陷于陰分,則血不生長,化而為火,變異無常,漸趨死路,而曾莫知其故,亦可憫矣。
夫人身上體屬陽,下體屬陰,上陽不生,則陰氣絕矣。
上古聖人,與天地合德,深悟生生不息之機,故其用藥大升、大降,以法天之陽氣上升,地之陰氣不絕,陰陽二氣升降互施,則氣血散布于四肢,何病之有?倘陽不升,則血凝滞,諸病生焉。
醫者,當體聖人生發之心,不可使氣血有偏。
聖人妙法亦不過能體升、降、浮、沉之法耳! 卷五 古今名方錄要 保元湯人參黃甘草(炙)四君子湯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異功散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陳皮六君子湯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陳皮半夏益黃散人參黃白芍甘草(生)陳皮川連參苓白術散人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炙)山藥薏苡仁扁豆蓮肉桔梗砂仁共為末。
理中湯丸人參白術甘草(炙)炮姜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補中益氣湯人參黃白術甘草(炙)歸身廣皮柴胡升麻生姜大棗歸脾湯人參黃白術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