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虛,用保元湯。

    中焦虛,用補中益氣湯。

    下焦虛,用地黃丸。

    上焦嘈雜,用生地。

    中焦嘈雜,用山藥。

    下焦嘈雜,用氣結澀,蘇梗、杏仁。

    血結澀,桃仁紅花。

    木瓜淡能利濕。

    青皮洩肝氣,不使之上升。

    枳殼解肝結利氣。

    防風為卻風潤劑,去肝家氣分之風。

    蒺藜去肝家血分之風,益心火,制肺金,所以疏肝。

    萆去腎濕,亦平肝家血分之濕。

    山栀清肝火。

    柴胡清膽火。

    郁李仁清利膽氣,解膽結。

    白蓮花藕潤心經氣分之燥。

    牛乳潤心經血分之燥。

    防己瀉血分中濕熱。

    杜仲、澤瀉可用。

    葶苈得大戟,則逐水之功愈大。

    赤石脂入心大腸,性澀可以止脫,氣脫者為虛寒,則澀從溫可知。

    丁香溫胃。

    幹姜和中。

    牛膝利小便行血,同補腎藥,去濕熱,理下焦之痿弱。

    晚蠶沙去上焦風濕熱。

    制香附治走氣痛。

    吳茱萸性下,若臍腹作脹,知氣已下陷,多用之,氣愈陷,故行氣者用一分,臍腹作痛,邪氣已滞,少用之,恐邪氣難開,故破氣者用三五分。

    大茴、小茴俱辛溫,小茴走少陰與氣海,大茴厥陰肝經。

    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去血積血塊血鼈。

    加肉桂,行血,氣得上升,而諸積從小便出八珍湯,人參與當歸相并,川芎與甘草相并,白芍與白術相并,茯苓與生地相并。

    用川芎,不得用生地、熟地,用人參,不得用茯苓,以上下相制,不能專用其力也。

    納氣法,有用和而令氣納者,甘草用一錢五分以和中,益智用一錢以溫腎,此和而納之也。

    肉桂、磁石、人參,此溫而納之也。

    有用涼而令氣納者,黃連五錢,生姜一兩,同搗爛服之。

    肺之脾胃虛,氣不歸腎,生地一兩,生姜七錢同搗爛服之,或生脈散,加磁石、牡蛎,此麻黃,脈緊數,畏寒無汗者當用。

    桂枝,脈遲緩,畏風有汗者當用。

    白芍,大便洩,酒炒黃色。

    若後重緊急,則生用。

    燥渴大瀉,幹姜必用。

    咽喉痛禁之。

    神曲生用消食,炒用消積,打糊消痰。

    麥芽和平,治腹中氣鳴,滞血膨脹。

    山楂破滞,虛人少用。

    黃柏,兩尺脈洪大,真有力者當用。

    附子,尺脈遲弱,大便溏者可用。

    若尺脈洪大,便閉者忌之。

    大便堅實,脈沉有力,的是熱證。

    宜用皮硝,助以大黃,大黃可用五錢,皮硝用七錢。

    巴豆用一粒,大戟酒泡為末,隻用三四厘,斑蝥用一枚,丁香用三分,細辛用三分,此五味,根據數用之,再多傷人。

    (以上錢登谷本有之,而草廬本不載,今附錄于後。

    )人參錢五分,黃三錢,可配柴胡一錢。

    (此條從胡念庵家所鈔周慎齋家藏醫案内出,以見柴胡之不可多用也,草廬本不載。

    今附錄于後。

    ) 炮制心法 黃米泔水煮補腎,蜜炙補肺,醋炒入肝,酒炒發表,鹽水炒亦入腎,防風煎湯炒,亦走表止汗,附子煎汁炒,則走表助陽,能退表虛之熱。

    白術米泔浸洗,曬幹生用,或用土拌炒,或姜棗煎湯拌炒,或蒼術煎湯拌炒,或十香湯拌炒,或同大棗煮,曬幹用,或用附子汁拌炒,則守中以止澀,能止裡虛之瀉。

    附子或童便浸煮,或面裹煨熟,或黃連甘草湯煮。

    面煨者,走而不守,其勢上行,可以壯陽于表。

    童便制者,守而不走,其勢下行,可以回陽于裡。

    以寒藥監制者,是用之而又畏之也。

    譬之用人,正欲任使之,而又束縛之,安能盡其才哉?生、熟地姜汁炒用,可以不膩膈。

    陳皮鹽水泡去白。

    可以消痰下氣。

    大小茴鹽酒炒。

    白扁豆湯泡去皮,姜汁炒。

    幹姜溫湯洗浸,春夏炒黑,秋冬炒焦,初春初秋帶焦。

    柴胡酒洗。

    升麻酒洗。

    遠志甘草湯浸,去骨,同茯神用,開胸膈,而使火下降。

    荊芥醋炒。

    補骨脂鹽酒拌炒,或面拌炒。

    烏藥附子汁煮,曬用。

    赤白芍或酒炒,或肉桂煎濃湯拌炒。

    芍味酸瀉肝,桂味辛,制芍則溫肺平肝,治寒熱如瘧。

    蓋木得桂則柔,金得桂則沉也。

    黃連酒炒,或吳茱萸炒。

    神曲姜汁炒,消痰。

    五味吳茱萸炒。

    木瓜吳茱萸鹽湯煮,曬幹用。

    濃樸姜汁炒。

    吳茱萸鹽水炒。

    細辛酒洗。

    芡實米炒黃色。

    砂仁姜汁同鹽水拌炒,能使陽氣下達。

    杜仲鹽酒拌炒則不燥,姜汁拌炒則疏肝。